现实的悲悯创作母题.doc_第1页
现实的悲悯创作母题.doc_第2页
现实的悲悯创作母题.doc_第3页
现实的悲悯创作母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实的悲悯:1990年代余华小说创作母题日期:2010-10-16来源:名作欣赏2009年23期 作者:谢建文字体:大 中 小 现实的悲悯:1990年代余华小说创作母题关键词:苦难 悲悯 人性 生存摘要:进入1990年代,余华的艺术观念在渐渐转变,人类生存中的悲悯情怀开始慢慢地侵入他的内心深处。在重新反思以往的暴力写作时,他对存在的苦难本质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理解空间,把苦难的事件放在更为现实的历史时空来展示,也使他笔下的苦难具有更为人性化的生命光泽。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艺术观念转变的标志性作品。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艺术观念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也是他对人物不断理解过程中的产物。作家进入了丰富广阔的民间天地,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富贵和许三观的一生,并将他们的故事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状况和人性境遇给予了一以贯之的关注。一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叙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到文革结束这个历史阶段,主人公同样生活在农村和小城镇之间,这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注定了小说中的人物必然挣扎在贫苦线上,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他们生存的困境在当时除了在忍耐中得到自我精神上的超越,是不可能获得根本上的解脱的。作者正是从这种角度上开始了对故事的叙述。(一)虚构的真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采用的都是直线型情节结构模式,但故事的情节发展既没有传统小说的冲突与巧合,也没有现实主义写作中的事无巨细的描写和写实般的叙述,而是依据人物生活或生存的自身逻辑和规律。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家选择了完全局外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在这里,几乎所有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历史跨度的跳跃、人物矛盾冲突的处理,都通过对话来实现。对话也完全由作家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状态做出准确的表达,成为表现人内心世界的手段,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的推进,所有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都能使我们能够在对话中领略到生活的真实一面。另一方面,余华充分意识到了人物自身的生命价值,他极力地怂恿人物按照命运朝着各种“可能性”方向奔跑,使人物跑出自己相对独立的生存逻辑。(二)苦难的主题行走在余华的故事里,总能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有时就是纯粹的苦难。余华将苦难的抽象溶解于历史的生活场景之中,溶解于具体的个人命运之中,通过对生命细节的把握,余华在普通人的身上找到了一种关于苦难的一般性解释,并在其中灌注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生气。”许三观卖血记写的依然是小人物在极端生存状态下的生存故事。二十几年里,每有家庭变故、贫困危机,许三观就以卖血来解救,前后一共经历了12次卖血,仅仅为了一乐,就卖了七次血。在文革期间为了给一乐治病并筹钱,年近五十的许三观不仅不顾一个月前才为了二乐而卖血,而且在去上海的路上沿途卖血达到五次。在三个儿子终于各自组建家庭后他才恍然发觉岁月已夺去了他的健壮,他的血已经再也卖不出去了,对未来灾祸的忧虑使他在街头痛哭起来。许三观的卖血串联起一个人普通的一生,也串连起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小说的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行为来拯救的一乐,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妻子许玉兰和何小勇的私生子。面对这种有悖于人伦和尊严的尴尬现实,许三观经受了极度的内心煎熬和挣扎,不仅如此,一乐是私生子的事件还要被许玉兰大肆张扬出去,到了一乐为何小勇“喊魂”这里,就完全被公开化了。小说的高潮在许三观去上海途中的五次卖血,寒冷的冬日喝冰冷刺骨的河水,身体渐渐地衰弱下去直到倒在了地上作家对许三观沿途经受的苦难的描述达到了极致,人性的内涵和光辉也同时闪现出来。(三)悲悯的情怀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故事在现实的历史时空中展开,对人性善的发掘取代了对人性恶的展示,超然、平和、幽默的叙述基调取代了冷漠的叙述态度,体现出了作家深厚的人道主义力量和悲悯情怀。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对许三观一次次卖血的经历是用从容不迫、充满喜剧意趣的笔墨叙述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故事情节下的人性内涵却丰富复杂。许三观一家在经历每一次家庭变故和贫困危机中,都能感受到家庭的和睦和人情的温暖。在一乐闯下大祸时,受害者也没有大肆谴责,只要求能够支付医药费;在自然灾害的贫困中,许三观发明了“用嘴炒菜”来精神抗饥,还以自己的孱弱之躯来卖血换钱,让家人实实在在地温饱一下;在许玉兰遭到批斗时,许三观不仅完全消解了对许玉兰的愤恨,还以夫妻间特有的亲情给许玉兰巨大的精神慰藉;尤其在一乐得病之后,二乐连夜将哥哥背回家,三乐拿出自己的全部工资,邻居们也都伸出温暖的手,一向不友好的何家借助了最多的钱;在许三观沿途去上海的路上,也不断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小说中的悲悯力量得到集中的体现它不再是孤独的搏斗、无望的喊叫,而是一种质朴而崇高的相互支撑,心与心的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和相依为命的终极体现。最后,在许三观去上海途中与来喜、来顺两兄弟的相识交往中,许三观成了他们兄弟卖血的引导人,他们在初次卖血中尝到了甜头后还想再去卖血,许三观阻止了他们,道出了一番话,讲出了卖血的无奈;年老的许三观卖不出血,对未来灾祸的忧虑使他在街头痛哭起来“,以后家里遇上灾祸怎么办?”这里,作家借许三观之口道出了对当代人生存状况的忧虑中国的社会如果不安稳,人民生活不能摆脱贫困,类似许三观的卖血故事还将继续演绎下去。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现,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活者与许三观卖血记中,作家前期创作中那种自我和现实、自我和历史、自我和他人间的紧张关系消失了,冷面杀手般的叙述为饱含温情的叙述所取代,绝望的人生姿态为达观的人生态度所取代,抽象、封闭的时空为具体开放的时空所取代,日常的真实和“精神”真实获得了同等的表现价值,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是传达作者先锋观念的传声筒。回到现实的底层,回到生命的存在,回到悲悯的情怀,是余华后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转变,他用自己的人道主义和悲悯之力,为那些善良而普通的生命寻找着苦难的救赎方式。余华将西方存在主义嫁接在了中国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上,提供了以文学方式审视中国人生存状况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