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带答案.doc_第1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带答案.doc_第2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带答案.doc_第3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带答案.doc_第4页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带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纲要求: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级。复习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2、掌握古诗词常见的思想感情,了解高考古诗歌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教学重点: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课前预习案一、思想内容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题步骤:1、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2、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二、观点态度常见的设问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答题步骤1、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2、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3、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三、真题演练(20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试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课堂探究案答题方略一、看、看标题: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 不少古代诗歌的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会抓住诗的感情脉络。如杜甫春夜喜雨这一标题中的“喜”字。2、看作者: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3、看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4、看注解: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5、看形象: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6、看“情”点: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钥匙。7、看“诗眼”:领会观点态度。“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8、看用典: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9、看题干:有时出题人为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给了一定的提示,对这些提示一定要吃透,不可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我们答题的路标。二、想题材:写景咏物、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羁旅、咏史怀古、伤春悲秋、边塞征战、政治书怀、讽喻时事、情爱相思、边塞诗:以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包括: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战士报国杀敌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精神,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厌恶和讽刺等等。、山水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创制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创制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主要写山水田园风光、悠闲自然的生活、对现实特别是官场的不满、恬淡闲适的心灵等等。、咏史怀古诗: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迹等进行凭吊,寄托感情、抒发感慨来讽今。多用典故,一般较委婉。、赠友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古人重友情,所以重送别,反映在诗歌里应是以珍重友情、心忧前途为主的离情别意。、说理诗:诗人对自然、事物、人物有感慨,借助诗歌表现出来。宋诗以理入诗特别明显,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唐朝也有很多,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等等。、写景抒情诗:诗人在诗歌中往往不直接抒发思想感情,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叙事诗:有的诗通过叙事来表现感情、揭示事件所蕴含的意义、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和观点态度。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此类。、羁旅行役诗: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艰辛、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帝王的眷念是这类诗的主要思想内容。9、咏物诗: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节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课堂小练:1、(2009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江西波 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试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解析】姜夔的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还鲜明地展现出一个人物形象。诗作写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恬静;后两句既写景又写人,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视富贵如浮云,远离尘嚣,沉醉于自然美景,怡然自乐。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鉴赏评价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全面理解诗意,命题者给出的注解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对范成大这个人物有所了解。根据题干的指向,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这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是符合诗意的。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泛指一般人,“人不到”则表明无人相扰的幽静,这种理解也是符合诗意的。作答这类开放性的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关键是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脱离诗意妄加评价。【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辽宁)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两首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答: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解题指导王维的秋夜独坐写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孤灯,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作者从雨声中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进堂屋来了,写的都是动景。周弼的夜深写读书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作者从室内“静”的氛围写起,又写到周围的“静”景。王诗、周诗从视觉、听觉的感受,从室内、室外的不同侧面,来表现秋夜独坐时的空寂心情。但一写秋夜,一写春夜;一写上半夜,一写下半夜;一写坐禅,一写读书。二者具体内容和意境都不同。王维欣赏的是一种虚空感:静心默坐,听凭时光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悄悄流逝。作者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于是陷入人生的悲哀。周弼自得是一种充实感:灯下夜读,不负时光暗转。尽管周弼描绘的重点也在于室内氛围和室外夜景,但诗所烘托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形象。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即可。)课后巩固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