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 第 9 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第 9 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 9 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学习本课,可将本课内容概括为 “ 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 ” ,列表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文学体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战国、汉朝、唐 朝时期的文学形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说出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 (1)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 (2)探究文学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以一些杰出文学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2 / 23 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 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但是,这一课内容在语文课中都有接触。所以,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不同时期文学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依据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归纳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品。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3 / 23 (一 )从诗经到唐诗 学生回答预习学案问题: 1:诗经的内容和地位? A 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 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 民间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雅 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 贵族宗庙祭祀时演 唱的乐歌 c 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 2:学生观看教材第 42 页的屈原像和屈子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大概生平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汉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是什么? A 特点: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 体物写志 ” 。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4 / 23 散文两个方 向发展。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B 代表作品:西汉的赋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代表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 4:学生阅读教材第 43 页,了解唐诗的发展过程,并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 人物诗歌 类型主要内容特点及成因 初唐王勃 陈子昂 盛唐高 适边塞诗既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的苦乐,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特点: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成因: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岑参 孟浩然山水诗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5 / 23 王维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 杜甫诗史现实主义 中唐白居易讽喻诗特点: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晚唐李商隐 杜牧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回答后,教师指导: 【探究学习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何西汉和东汉的赋呈现出不同的 特点? 西汉由于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呈现一种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气派。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赋,大多篇幅较长,气势恢宏,手法夸张,词藻华美,充满着豪迈昂扬的精神。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文人关注的热点也从宫廷苑囿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赋的创作逐渐趋向短篇,以抒情为主,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肆恣为主调的风格和豪迈昂扬的气势,也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取代。 【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回忆必修 1、 2 的相关内容及阅读教材 P43,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教师总结如下: A 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 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6 / 23 B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c 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 “ 以诗取士 ” ,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二)宋词和元曲 学生依据教材回答预习学案问题: 1.宋词的成因、特点和流派 特点: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成因: A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B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c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流派: 宋词有两大流派即婉约派和豪放派。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的含义和成就 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二、元杂剧的成就,关汉卿与别情,马致远与秋思。 7 / 23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回答后,教师指导: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宋词,归纳出婉 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不同点。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三)明清小说 学生依据教材回答预习学案问题: 1,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 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 “ 话本 ”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 “ 说话 ” 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8 / 23 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明清时期小说进入繁荣。 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繁荣原因: A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 ,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 ,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c 小说体例 ,在经历了唐代传奇 ,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 ,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D 印刷术的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9 / 23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 1)概况: ( 2)内容: ( 3)地位 2.楚辞: 3 汉赋 4.唐诗: ( 1)初唐 ( 2)中唐 (3)晚唐 二宋词和元曲 1 宋词: ( 1)特点: ( 2)成就 ( 3)成因 2 元曲 三:明清小说 : 1.繁荣原因 2.代表: 10 / 23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内容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搞懂。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讲到宋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辛弃疾的经历,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介绍我国的伟大文学成就,是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成就。 本节课时间 45 分 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 分钟,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提高等共 30 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5 分钟左右,教师指导下节课预习 5 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11 / 23 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历史编写人吕兰起审稿人李玉梅 第 9 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时期文学体裁分期 /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先秦 战国 汉西汉 东汉 唐初唐 盛唐 12 / 23 中唐 晚唐 宋豪放派 婉约派 元 明清元末明初 明朝 清朝 13 / 23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战国、汉朝、唐朝时期的文学形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说出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 (1)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 (2)探究文学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以一些杰出文学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14 / 23 观和价值观,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 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过程 (一 )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的内容和地位? A 概况: B 内容: c 地位: 2:汉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是什么? A 特点: B 代表作品: 【探究学习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何西汉和东汉的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学生阅读教材第 43 页,了解唐诗的发展过程,并完15 / 23 成下列表格。 代表 人物诗歌 类型主 要内容特点及成因 初唐王勃 陈子昂 盛唐高适边塞诗既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的苦乐,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特点: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成因: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岑参 孟浩然山水诗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王维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 杜甫诗史现实主义 中唐白居易讽喻诗特点: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晚唐李商隐 杜牧 【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回忆必修 1、 2 的相关内容及阅读16 / 23 教材 P43,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的成因、特点和流派 特点: 成因: 流派: 2.元曲的含义和成就 【探究学习】回忆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宋词,归纳出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不同点。 婉约派 豪放派 (三)明清小说 2,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繁荣原因: (三)反思总结 先秦至清代的主要文学成就及其演变趋势 17 / 23 主要成就代表人物或代表作品 演变趋势 诗经逐渐成熟、完善;逐渐通俗化、大众化。 楚辞屈原离骚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唐诗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 “ 诗仙 ” 李白; “ 诗圣 ” 杜甫;中唐:白居易 宋词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四 )当堂检测体验高考 18 / 23 1.( XX 年高考广东卷)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答案: A 辨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问题的掌握。汉赋多为歌功颂德的 “ 宫廷文学 ”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使下层知识分子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宋词、明清小说的繁荣是市民阶层兴起的一大表现。故答案为 A。 2: (XX 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 B 辨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自然经济的缓慢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汉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限定上。因此 A、 c、 D 均不正确。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 B。 3: (XX 年高考上海 B 组 19)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 “ 忧愤 ”19 / 23 这一情 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 “ 忧愤之死 ” 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答案: D 辨析: “ 忧愤之死 ” ,从题中所列历史人物的生平来看,屈原最切合题意。故答案为 D。 4:( 09 安徽文综卷, 14)西方学者查尔斯 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园 600 1800 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 200 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 B 辨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 一个高峰期是在公元 700 年前后,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故 B 项符合。故答案为 B。 5:( XX 广东历史卷,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答案: D 辨析: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录占卜内20 / 23 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故答案为 A。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郭沫若称赞唐代一文学家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这人是() A韩愈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2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这说明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唐诗的繁荣对我们今天的文化事业的启示有()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注意兼收并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A B c.D 3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 集诗歌书画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B诗仙猛烈地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其诗歌热烈的追求光21 / 23 明和理想 c杜甫赞扬诗仙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 “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 D郭沫若赞扬诗仙 “ 世上疮痍,诗中圣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4下列关于唐朝诗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岑参的诗体现了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 B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诗关心民间疾苦 5下列关于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宋代兴起于宫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宋代兴起于民间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便于抒情和叙事 庄谐杂出,可雅可俗 A B c D 6郭沫若先生为山东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这一历史名人是) 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7唐代有一位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