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莲山课 件 k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儒家的形成 1 “ 百家争鸣 ” 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 :出现新的变化,诸侯“ 士 ”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到 “ 学在民间 ”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条件; 5)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 2儒家思想的演变 孔子:哲学思想 思想核心是 “ 仁 ” 、 “ 礼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 主张 “ 为政以德 ” (含民本思想); 提出 “ 正名 ” 主张 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 ” 、 “ 因材施教 ” 、学习要实2 / 10 事求是、 “ 学而时习之 ” 、 “ 学思结合 ” 、 “ 当仁不让 于师 ” 评价: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 “ 圣人 ” 孟子:政治思想 “ 仁政 ” (核心)、 “ 民贵君轻 ” 。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哲学思想 “ 性善说 ” ;道德思想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 要求人们要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人格精神。 评价: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 “ 四书 ” 之一;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 仁政 ” ,成为儒家学派 的重要奠基人。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 “ 亚圣 ” ,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 “ 性恶论 ” (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仁政思想:用 “ 仁义 ”“ 王道 ”“ 以德服人 ” 来施政;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 评价: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3其他思想的演变 3 / 10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 “ 道 ”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 “ 天命论 ”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 “ 无为而治 ” 、 “ 小国寡民 ” 评价: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 “ 齐物 ”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 逍遥 ” (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 “ 不相胜 ” ,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 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 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 1000 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主张 “ 兼爱 ” 、 “ 非攻 ” 、 “ 尚力 ” 、 “ 节俭 ” 评价: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曾被广泛吸收,战 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4 / 10 ( 1)儒家强调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学思结合 ” 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 2)儒家提倡 “ 孝 ”“ 仁义 ”“ 诚信 ”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儒家强调 “ 正身自省 ” 、 “ 修己安人 ”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 4)儒家提倡的 “ 仁 ”“ 德治 ” “ 民本 ” 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 5)儒家主张的 “ 大一统 ”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考点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第 2 课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发展儒学: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即 加强中央集权: “ 春秋大一统 ” 、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5 / 10 加强君权: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 “ 三纲五常 ” 学说 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民本思想)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 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建议; ( 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 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 独尊儒术 ” 的影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考点 3: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 3 课宋明理学 现实生活中常见常听的一些词语: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天理难容、天理昭彰、同心同德、心领神会、眼不见心不烦、心想事成 理解: “ 理 ” ,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 “ 天人合一 ” 思想,用 “ 天人一理 ” 的形式表达了6 / 10 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 “ 天 ” 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 “ 理 ” 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兴起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 “ 三教合归儒 ” (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 “ 理 ” 或 “ 天理 ” 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 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 程颢、程颐;南宋 朱熹、陆九渊;明朝 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 “ 理 ”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理 ”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要把握 “ 理 ” ,就要 “ 格物致知 ” (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 理 ” ) 二程:天理是万物之原,先有理后有物;发挥孔子 “ 仁 ”的学说,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 朱熹: “ 理气论 ” ,先有理后有气; “ 心性论 ” ,让道德理性来支配 和指导行为。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所整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7 / 10 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 “ 朱子学 ” 学派。 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 “ 心即理也 ” ,求 “ 理 ”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 “ 致良知 ” 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历史作用: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 极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考点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形成原因: 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 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思想:理学走向 “ 极端 ” ,引发思考与批判。 2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学术上,主张 “ 经世致用 ”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 “ 工商皆本 ” 李贽 不能以孔子思想为是非标准,挑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高度评价改革和农8 / 10 民起义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 “ 法治 ” ,反对 “ 人治 ”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 工商皆本 ” 。 顾炎武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 “ 人民为主 ” ,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 唯物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 “ 人民为主 ” ,认为耕者有其田;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3影响: 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启迪后世;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础,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没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后才被重视。 4中西 16 19 世纪情况对比 项目 国家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闭关政策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占主导的是自然经济 9 / 10 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经世致用思想 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重商主义、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工业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5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 (1)“ 仁 ” 、 “ 德政 ” 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 (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如儒家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