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导语在西方思想史上,一共出现了三次人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希腊的智者运动;第二次是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第三次是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发展到成熟的历程。人文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人文精神是以往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终极关怀,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方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文明,确切地说,它主要发端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希腊的智者运动。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吹响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号角,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继之,苏格拉底又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理性的尊严和思想自由的原则。而希腊化时代的哲学流派斯多亚学派则从自然及人类本性的角度出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并论证了人生而平等的主张。公元5世纪,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毁灭了西方的古典文明,在一个混乱而绝望的时代里,基督教赢得了胜利,在西方的中古时期奠定了神权统治。公元14世纪,伴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形式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所禁锢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15、16、17世纪,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的欧洲知识界产生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启蒙运动高举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它将人类社会的一切现存事物都置于理性的审判台上,辨明其存在的理由,从而提出批判;对一切不合理的制度提出改良、进而主张革命。从欧洲的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及其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及其独立宣言等众多事件和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在启蒙运动中,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学习建议这是一个颇具难度、理论含量极高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专题。学习本专题时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然后通过课文所交待的内容,认清和理解人文精神发生、复兴发展和成熟的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要结合初中所学到关于西欧的历史知识来辅助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进程。在学习时要注意本专题与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一册第六、第七专题、第二册第五专题和本册第七专题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与同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相结合起来,以辨明思想文化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学习本专题的时候,要结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加强、加深对人文素质的理解。教师如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可引导学生反思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相比有何特点。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的启蒙】读一读: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有一次被自己的学生告上法庭,诉其收取的学费太高。普罗塔戈拉自信地告诉朋友:无论怎样他都应是胜诉者。朋友问为什么,普罗塔戈拉说:如果法庭判我胜诉,自然说明我收的学费合理;如果我的学生在法庭上把我驳倒,那么说明我教得好,他就更应该付给我这么多学费!通过这个事例,你能想出智者诡辩的特点吗?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开始了一场智力革命。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期相伴,这场革命出现的原因是,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因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由此产生了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结果,哲学家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题目。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首先就是“智者”运动。智者,最初是用来表示在一切智能方面都内行的人。但这里所说的智者是指那些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因为在当时的希腊,公民遇到任何麻烦几乎都涉及到官司和诉讼,一个人的口才太重要了。智者收费授徒,注重功利。绝大多数智者都有那种无论如何都要取得辩论胜利的意向。并且不反对在辩论中使用各式各样的逻辑花招和狡辩的语言和方法,加之收取的学费又较高,所以智者的名声在当时并不好,就他们的辩论风格而言,智者确有强词夺理,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之嫌。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实利,又以逻辑作为狡辩或雄辩的工具,所以他们的言辞和结论往往大胆而惊世骇俗。他们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普罗塔戈拉像暂时找不到智者的首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约公元前481年-公元前411年),他的全部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议一议: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你同意这个评价吗?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下就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一下就把个人置于社会的中心。它明确地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制定规则,确立制度。唯有人才有资格对这些人定的法则进行评估、修改和裁断。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力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启蒙运动的先驱。普罗塔戈拉对神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智者的观点。他说:“关于神,我既不能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如问题的晦涩及人生的短促等。”实际上,智者是在一切知识领域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将希腊人以往对自然界和宇宙的关注和探索转移到人类社会和人类主体本身。他们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它的启蒙作用在于使古代西方人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的价值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地合理化了。【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苏格拉底像见A Soaring Spirit in the Time-Life series HISTORY OF THE WORLD. 1988 Time-Life Books Inc. U.S.A.第74页。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之一。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他是雅典人,父亲是石匠,母亲是接生婆。苏格拉底模仿母亲的职业,称自己的对话式推论方法为助产术,他认为这个方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对话者“诞生”自己的真理。他的容貌极丑,但身体健壮,耐心和勇气都超乎寻常,他有好奇多思的习惯,他的理智总是能驾驭他的激情。德尔菲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他对此解释道,神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不是自以为是。他的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苏格拉底的这种倾向与雅典的政局和智者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他反对智者摆脱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方面,他与智者是一致的。他为了探求真理,经常运用他的“助产术”,将许多自以为是的人弄得很尴尬,为此他得罪了许多人。苏格拉底之死(油画)法大卫见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页。苏格拉底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认识你自己”这句哲理名言本来是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墙上的铭文,但却成为苏格拉底哲学探索的指南。在这种对人类“反躬自问”的哲学探索中,苏格拉底一方面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它的价值。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极为相似,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可以把苏格拉底视为他们古代的先驱和战友。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被已经堕落的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罪判处死刑,这显然是不公正的。本来,只要苏格拉底认一下错,略表一点妥协,他完全可以避免死刑而选择流放或交罚金了事。但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这样,苏格拉底即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给他的一生、荣誉、事业、学说和个性增添了无与伦比的严整性、完美性和永久的魅力。苏格拉底的泰然赴死,使有关苏格拉底的一切都闪射出诚实和高度正义的特殊光辉。他以自己的生命为牺牲,在真理的祭坛上为他在后世获得了永恒的尊崇。【人生而平等】议一议像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所出现的那种天赋人权的学说也是斯多亚学派学说的复活,尽管有着许多重要的修正。” 罗素斯多亚学派与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系吗?读一读“斯多亚派认为对自然的研究是重要的而且是有益的,因为由此我们可以认识自然的普遍规律、普遍理性,并借此复可以认识我们的职责和人们的法律,并且按照逻各斯、按照自然规律来生活,使得我们同那个普遍规律和谐一致。他们并不是为了理性(逻各斯)而认识理性。自然只是一个共同的规律之表现或显示。”黑格尔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类生而平等理论的是希腊化时代的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哲学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3世纪初。它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的芝诺(约公元前336-264年)。据说他在一个画廊(Stoa)里讲学,他的学派因此叫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创始人芝诺之外,从希腊到罗马还有许多代表人物。他们中间有我们熟悉的西塞罗,还有一些身份特殊的罗马人,这些罗马人中有皇帝、大臣,还有奴隶。斯多亚哲学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其中物理学和伦理学最为重要。物理学也称为自然哲学,它不仅阐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思想概述如下:“逻各斯”(Logos),即规定着的理性,是主宰、产生、统治一切自然形态的本源的实体和动力,斯多亚学派称其为“神”。逻各斯是一个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世界既然从逻各斯中而生,就必然携带着理性。根据实际生活中的观察,斯多亚学派发现,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过程都是有规律的,因此也是符合理性的。这个发现使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类社会也具有这些性质,像自然界表现出普遍的规律作用一样,所有的人也都同样具有理性。这样,斯多亚学派就将普遍的规律,共同的理性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得出了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的结论。芝诺说:“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导我们走向作为目标的道德。”塞内卡像见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6页。既然斯多亚学派认为人同自然界一样,都产生于最高的理性逻各斯,那么就是说人人与生俱来就带有理性,这就自然得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结论。罗马斯多亚哲学家塞内卡说:“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赋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正是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自我测评】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再到斯多亚学派,西方的人文精神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材料阅读与思考】背景介绍:希腊化时代的哲学流派斯多亚学派对罗马的影响极大,罗马的许多贵族、皇帝、甚至奴隶,都是斯多亚学派的信徒。斯多亚哲学中自然法理论所宣扬的人类平等思想和克己利他的高尚精神对以后的西方文化都产生了影响。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饱含深情地评价了古代的斯多亚学派。历史材料:古代哲学的各种流派,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其中没有一个流派的道义比斯多亚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更适宜于培养善人了。只有这个学派懂得如何培养公民,只有它培养了伟大的人物,只有它培养了伟大的帝王。斯多亚派虽然把财富,人间的显赫、痛苦、忧伤、快乐都看作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但他们却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的义务。他们相信有一种精神居住在他们心中。他们似乎把这种精神看作一个仁慈的神明,看护着人类。他们为社会而生;他们全都相信,他们命里注定要为社会劳动;他们的酬报就在他们的心里,所以更不至感到这种劳动是一种负担。他们单凭自己的哲学而感到快乐,好像只有别人的幸福能够增加自己的幸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问题探究:1、根据斯多亚学派的主张和这段文献,你如何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思想?2、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理论与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有何区别?【知识链接】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记述了苏格拉底对这一命题的解释:“苏格拉底还说: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他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美德即知识”的意思并不限于肯定美德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这句话中的“即”表示“等于”,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所在,知识是美德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下面有一个俄国寓言文学家克雷洛夫熊与隐士的寓言应该是知识与美德之间关系的最好说明: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这时,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它拿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的时候,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这只苍蝇砸下去。克雷洛夫这个寓言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这些话语的含义。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并不是说知识比道德更重要,而是强调道德 的知识属性。同学们,这种爱智慧的倾向与后来西方科学的发达有关系吗?二、人性的复苏【古典文化的“再生”】想一想:“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古运动吗?西欧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曾经一度陷入“黑暗时期”:辉煌的古典文明被日耳曼人毁灭了,而新的文明尚未产生。基督教在一个人们普遍感到绝望的混乱时代里,赢得了人心,树立了权威,建立了一种神权统治。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的兴起,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世生活悲观绝望的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基督教的禁欲主张相矛盾的,于是在14世纪城市经济比较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城市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基督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主张,但另一方面自己却创造不出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高举的是人文主义的旗帜,这场运动从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泯灭的人性开始。【人性的欢歌】薄伽丘像十日谈第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十日谈封面。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公元17世纪)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出现的“三杰”但丁(12651321年)、彼 特拉克(13041374年)、薄伽丘(13131375年)都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奏响、谱写了人性的欢歌。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十日谈叙述了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瘟疫在佛罗伦萨郊区的一座别墅里住了14天,其中10天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到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仆人、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特征,所发生的故事也尽显人间百态。自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还是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反映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一位近代意大利文艺评论家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在书中,薄伽丘以生动的故事讴歌人性,认为人的天性无所不在,不可窒灭,更无从回避。他在第四天故事的开头特地安排了这样一个插曲,耐人寻味:读一读: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十日谈中的绮思梦达有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上遇见了一群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奉天主的父亲答道:它们全都是祸水,叫做绿鹅。并嘱咐儿子低下头去,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它们。谁知儿子却说道:“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尽管这个青年第一次进城,但他却本能地觉得,在看到的众多新鲜事物中,最美的、最吸引他的就是“绿鹅”。那老头这时才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得多!接着,薄伽丘抒发了他极富人文精神的感叹:“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十日谈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思想。想一想: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发展变化?莎士比亚像见The European Emergence in the Time-Life series HISTORY OF THE WORLD. 1988 Time-Life Books Inc. U.S.A.第74页。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大多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说的都是男欢女爱,作为生物种群的最高级动物,人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随着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呈现了从粗俗不断走向高雅的精致这一特点。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就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的作品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描写、抒发、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与上帝的直接对话】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不可能具备阅读希腊文、拉丁文古典著作的能力和条件而参与这场文化的“复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而加入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来的。中世纪的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况,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乳牛”。1500年前后欧洲西部和中部的教会组织见钱伯斯历史地图第49,三联书店,1981年版。公元1517年,教皇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大量出售所谓的“赎罪券”,僧侣们声称,购买赎罪券的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之时,就是灵魂升天之日。这种无耻的谎言和明目张胆的搜刮,激起了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当过牧师的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1546年)把大家的意见写成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引起了一场关于赎罪券的辩论。议一议:马丁路德主张的“信仰得救”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路德像见The European Emergence in the Time-Life series HISTORY OF THE WORLD. 1988 Time-Life Books Inc. U.S.A.第11页。路德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无需教士的中介,也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路德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路德强调圣经的目的是为了宣布基督徒是自由的,对基督徒来说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全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尽管在以后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表现出极大的保守性,但他所发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仍然具有革命的意义:他创立了德国乃至全欧洲新的基督教路德宗。新教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新教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否认它们是通向天国的钥匙的掌管者;新教废除了寺院制度,坚持教士有结婚的权利;新教简化了宗教礼仪,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最后,新教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它使西欧人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自我测评】宗教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有哪些?【材料阅读与思考】背景介绍:公元1517年,罗马天主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向德国民众大量出售赎罪券,这种明目张胆的搜刮,激起了人民的愤慨,当过牧师的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把大家的意见写成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引起了一场关于赎罪券的辩论。历史材料:27他们宣传说,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50必须训示基督徒,假使教皇自己知道推销赎罪券者搜刮的情形,他宁肯将圣彼得大教堂焚为灰烬,也不愿意用尽信徒们的皮、肉、骨来建筑它。81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纵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更其难以解答。83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节选问题探究:1、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请你谈谈马丁路德对赎罪券的态度。2、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你能回答马丁路德对教皇有怎样的看法吗?【知识链接】天主教与东正教: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分裂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为中心的西派教会。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分别成为东派教会和西派教会的中心。在以后的时间里,东派教会和西派教会经常因为争夺基督教会的领导权、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以及教义上的分歧发生冲突。罗马主教自称教皇,君士坦丁堡主教称为牧首。公元11世纪初,双方教会就宗教礼仪和教区管辖范围问题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终于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1054年7月16日,罗马教皇派使者到君士坦丁堡谈判,结果受到冷遇,教皇使节闯入君士坦丁堡索非亚大教堂,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一份关于诅咒东方教会、革除牧首教籍的教皇训谕放在桌上拂袖而去。这大大激怒了东方教会,在东罗马皇帝的支持下,东方教会以牙还牙,当即召开宗教会议,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节的教籍。从此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东方教会信守前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决议和尼西亚信经,以“正宗”自居,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方教会对前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决议和尼西亚信经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以“普世性”自许,称公教,即天主教。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出现的各种新兴的基督教派,统称新教。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呼唤光明的时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和发展,西方的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近代科学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及其绝对君主专制政治的形成。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又汇聚成17、18世纪的一场思想运动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它所研究的是上帝、理性、自然、人类等各种相互关联的概念。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大致包括人文主义、社会思想和历史观几个方面。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以人类的共同属性为前提,指出人类社会当然要满足、符合人类的自由平等要求。而现实社会距离这种应有的理想社会太远,启蒙思想家对此提出批判、鼓吹改良,近而主张革命。由此,启蒙运动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民族对思想自由的新要求,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一方面源于西方民族的成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又源于自然科学的成功发展所引发的自信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理性的崇拜。启蒙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理性主义,它是人文主义的深入和具体化。此时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因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启蒙运动从英、法两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诸多国家,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都以理性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直接为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他们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他们关注社会,希望用理性的光辉映照出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议一议:科学与理性是什么关系?是科学的发展导致对理性的崇拜呢?还是对理性的崇拜导致了科学的进步?【启蒙的真谛】卢梭像见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6页。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它给欧洲带来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是在于它对欧洲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使人获得人身的自由和思想言论的自由。启蒙运动让产生于古代希腊罗马、又复兴于14、15世纪的西方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地体现。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进行深刻探讨,具有重大理论贡献的是法国的卢梭(1712-1778年)和德国的康德(1724-1804年)。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由契约而生成的国家是“主权在民”的,人民有权推翻侵犯人民利益,侵害人民自由的专制政权。想一想: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康德像见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2页。康德很赞成卢梭的有关人生而自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思想的自由。相对于人类本身而言,何为启蒙运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定义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解释说:不成熟状态并不是指人缺乏理智,而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和决心加以运用自己的理智,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能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在古希腊只有苏格拉底做到了,但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能否做到拥有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运用自己的理智做出判断是衡读一读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量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否经过启蒙的一个重要标准。康德面对历史和现实,尖锐地指出:以人民的保护者自居的统治阶级总是阻挠人民运用自己的理智,实行愚民政策,“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这些温顺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浪漫主义思潮中的人文精神】油画 高贵的原始人( 穆斯尼阿塔拉之死)见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7页。启蒙运动给我们留下深远影响的还有那充满了人类个性、饱含生命的亲切感、潇洒优美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思想运动起自18世纪中期,止于19世纪中叶,但它的影响直到今日尚未消失。浪漫主义的创始人是出生于日内瓦的法国平民思想家卢梭。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的激进可能源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愤世嫉俗的叛逆性格。或许正因如此,在启蒙运动理性大旗高扬的时候,卢梭吹出了第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他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绝无谬误的向导是不可靠的。理性有它的用处,但是关于生活中更多的问题,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卢梭在得奖的论科学与艺术论文中把原始人的自由与无知和文明社会的暴政和罪恶相对照,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原始社会最美好,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卢梭的这些见解和思想,震惊、影响了整个的欧洲思想界,他从此成为浪漫主义之父。在卢梭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整个欧洲的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和建筑艺术都浸透着浪漫主义的分子。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这样的一种倾向和态度,它宣扬人的感情至上,它本身的特点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它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和背景,描写、讴歌人的情感和业绩。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诗人如拜伦、雪莱、歌德等等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议一议: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英大卫休谟你如何评价这句话?浪漫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我们现在才深刻领教的道理。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和影响是:它极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现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全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敬态度;它让人们善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落后民族的长处,教导人们对不同文明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浪漫主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对现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绝,文学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滥等等。在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的人文精神在发展、丰富、成熟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它将伴随和指引西方文明走向未来。启蒙运动对当时欧洲的政治革命和美国的独立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自我测评】什么是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有哪些?【材料阅读与思考】背景介绍: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4年9月30日写了一篇题为: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一篇文章,对启蒙运动的真正含义作了精辟严密的阐述。60岁的康德,经过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卢梭的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启发,对启蒙运动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这是一篇理解启蒙运动真实内涵的经典文章。当时刊载于柏林月刊1784年,第4卷。历史材料: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却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举世只有一位君主1 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问题探究:1、 康德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那么如何解释和处理个人意见与国家法律和公共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呢?2、 在自由的含义中,你认为言论自由应该占据怎样的位置?【知识链接】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的产物。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也是人民自由协议的结果。缔结契约的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由于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自己,所以每个人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因此人人都可以获得同等的权利。在民主共和国中,缔约者称为公民,公民既有制定法律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力,又有执行法律,服从国家之义务。因为国家体现了全体个人的共同意志,即公益,所以公民服从法律和国家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人们虽然丧失了天然的平等和自由,却获得了契约的和社会的平等和自由。因为国家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也就是立法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益,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四、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启蒙运动中西方人文精神的高歌猛进,理性光辉的映照铺撒,使人们意识到了人类社会应该拥有的理想状态。但现实的专制政治却在维护着旧世界的一切,与人们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于是在启蒙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针对专制黑暗势力的革命主张,深深影响了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自然法论中的人文主义】想一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18世纪自然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学对宇宙进行了成功的解释,纠正了中世纪许多权威理论的错误,并使人们认识到,宇宙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人们坚持理性的原则,就可以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人们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进程中不需要上帝,只需要理性;人们只要像自然科学那样运用理性主义的方法,同样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这由此形成了自然法论中的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启蒙运动批判宗教神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近代对自然法理论做出系统而又完整阐述的是十七世纪荷兰的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他认为,自然法来自于“自然”和人的“理性”。“自然”给予了任何动物自卫和生存的能力,成为动物的一种“本性”,人也具有这种“本性”。因此,根据自然法的精神,人人都赋有平等的自然权利。并且,相对于动物而言,人具有“理性”,人在“理性”的支配下就能按照“自然”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合乎理性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是流行于17至18世纪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同时,人人又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运用自己的权力以求保全自己的本性,即保全生命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人的自然权利。既然人们的权利是平等的,而人人又只顾自己的保全,因此当人们同时想占有某物而不能共有或分享时,则必然成为仇敌,每一个人都企图用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霍布斯得出了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的结论。所以他提出:为了防止争斗和战争,要按照人们共同的意识,相互订立契约,成立国家,来保护人民的公共权利。这对推翻君权神授之说,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他不反对财产上想一想:你知道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都有哪些吗?举出实例,并说明资本主义政体的实质。的不平等,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又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这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要建立一个人民的民主政体。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认为: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则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而产生的临时机构,而不是集中于常设的委员会而司法权则应独立于行政权之外。三者互相独立,而又相互监督。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狄德罗像见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4页。以狄德罗为代表百科全书派,在启蒙运动中也极富影响。他们认为:在自然界里,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包括财产、生命和自由权。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和人们对和平与秩序的向往,人们通过契约组成国家,把部分权利,如:裁决是非、惩处犯罪等权力交给国家,以保障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人民是主权者,理想的国家形式是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受法律的制约,人民有权反抗暴君。百科全书派的思想主张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有力的思想准备。自然法论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洛克限制“公权”的设想】想一想:洛克的主张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洛克(16321704)画像见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2页。洛克,1632年出生于萨莫塞特郡林格通城,毕业于牛津大学,从1657年起,开始从事医学和实验科学研究。1667年进入政界,但在从政之余,仍从事学术研究。主要著作有论宗教宽容、人类理智论、政府论等。在哲学上对哲学的目的作了新规定,在政治上,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的合理性。是公认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根据自然法的精神,洛克建立了自己的自然权利理论。与霍布斯不同,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同时,人人又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力,一切权力和管辖都是相互的。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即人类的理性教导着全人类: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洛克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洛克还根据“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建立起他的“国家学说”。他认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通过民主协议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根据自然法而享有的自然权读一读: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国会的立法机构,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1787年美国宪法 上述材料反映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主张?谈谈你的看法。利。在他看来,资产阶级议会君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最好形式。他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分立,体现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政权,应在立法权控制下管理国家;立法权在国王及其政府破坏法律时,人民有权更换国王及其政府。当国王及其政府继续威胁大多数人民的生命、财产及人身自由时,人民有权推翻它;在政府与人民争执中,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这些主张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辩护,也对其它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政治学说直接被卢梭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的主要理论来源。【人民主权的捍卫者卢梭】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当过学徒、杂役、流浪的音乐家等。贫困的生活,使他深刻了解人民的疾苦,自身所遭受的欺压和凌辱,加深了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仇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表达了他那博大精深的民主思想。卢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猛烈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议一议:“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现实的社会却给人们套上了枷锁,他号召人民向专制的暴君、贵族、僧侣兴师问罪,向不合理的封建旧制度开战。他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它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每个公民都应参加国家的立法,国家最高权力是全体人民意识的体现;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利益。卢梭的“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具体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卢梭高举“自由与平等”的大旗,不仅为饱受压迫的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而且对康德的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康德的自由与平等】康德,德国哲学家,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的手工业者家庭。174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在此期间,深受启蒙思想熏陶,1770年以前主要研究自然科学,1770年以后研究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哲学。他系统阐述了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建立了“批判哲学”体系。主要著作有逻辑学、教育学、实践理性批判、实践观点的人类学等,他的思想体系中的自由和平等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议一议: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有什么意义?康德很崇拜卢梭,认为人是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年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优化与成本效益研究报告
- 2025年房地产数字化营销效果监测与优化策略报告
- 2025年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热管理系统节能降耗创新报告
- 自家民宿出租合同范本
- 琴行合作入驻合同范本
- 类似卖身契约合同范本
- 签订电子送达协议合同
- 网络公司商城合同范本
- 自建冷库租赁合同范本
- 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
- 北师大版物态及其变化知识归纳超精细
- 1530安全警示教育记录
- 大疱性类天疱疮护理
- 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2023年石家庄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课件
- 培训师的核心技能-讲义课件
- 苏教版四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无答案)
- 国内各地大厦宾馆饭店酒店用电负荷仅供参考
- 娱乐场所申请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