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三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三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三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4页
第三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一、 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面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烙(lo)铁 晕(yn)车 粗犷(gung) 莘莘(shn)学子B . 称(chn)心 遂(su)愿 船舷(xun) 茅塞(s)顿开C . 应(yng)届 角(ju)色 笑靥(yn) 不落窠(k)臼D . 模(m)板 惬(qi)意 广袤(mo) 风靡(m)一时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 美丽的落日总会引起一个更加绚丽的景象,未及饱览便一闪即逝,并在消逝中留下不 可名状的渴望和惆怅。B . 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 G20 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虽早已落下维幕,但每当想起总令人意 犹未尽。C . 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 产生想象中的立杆见影的效果。D . 冬日的北疆,千里冰封,往日的草原仿佛裹上了一层银白的大衣,阳光打在上面分外 妖娆,红妆素裹,一派恢宏。3. (2分)找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 . 我想在电脑上看电视,可是没有声卡,也只能对着耳机望洋兴叹了。B . 大众小说乡土化,乡土小说大众化,合二而一,出奇制胜。C . 看他六神无主的样子,我觉得他很无助,决定去帮助他。D . 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4. (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历经近30年的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直接三通的构想终于成为了现实。B .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C .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D .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5. (2分)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人三传,叙述了贝多芬、莎士比亚和米开朗琪罗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B . 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主要通过“渣滓洞”“白公馆”两处监狱的地下斗争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C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烈士墓前深情地诉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他的人生观自白,也是对小说主题的阐发。D .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利用班会时间或政治学习时候偷看红岩,被同学给班主任揭发了,老师说这是一本好书,又还给了他。6. (2分)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排比、反复)B .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象征)C .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拟人)D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夸张)7.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A . B . C . D . 二、 新添加的题型 (共2题;共21分)8. (16分)古诗文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_。(峨眉山月歌) (2)_,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3)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子曰:“学而时习之,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5)天净沙秋思中运用景物描写烘托羁旅游子凄楚心境的句子是_,_,_。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既点明时令又表达漂泊落寞之感的诗句是_,_。 (7)次北固山下中既写出时序交替的匆匆,又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的诗句是_,_。 (8)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 (9)观沧海中,作者通过描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的诗句是:_,_。 9. (5分)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总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第二个作文需要另拟一个题目;不少于600字;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若涉及本地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一)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请你以“回味”为题作文。(二)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是追赶。有了追赶,不安分的心就有了可牵挂的念想,情感的波涛就有了可依靠的港湾。于是你追我赶成了快乐的倾慕、成功的源泉和幸福的靠近。人在旅途,你追赶着,也被追赶着。请你以“追赶”为话题作文。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0. (15分)综合性学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家庭成员之间、同学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往往是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收集这样的语言,往往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些语言现象,从而更好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近日,学校组织一次“走近新词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活动一:写出下列新词语的通常说法。(任选两个)另类 菜鸟 迷你 草根 热卖(2)活动二: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材料1: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对他的孙女来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材料2: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闹词汇。材料3: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师当场“晕倒”。探究发现:(3)活动三:下面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学生:老师,现代汉语词典怎么把“包装”“下课”作为新词语了?老师:因为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举例说,“下课”,原指上课结束,现在又有了被解职的意思。如,某男篮主教练执教不力而下课。学生:哦,我明白了!老师:那你能不能参照老师的说法,从“包装”“充电”“山寨”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来说明这种情况呢?学生:老师:这个例子举得好,看来你是真的明白了。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11. (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有仙则名谈笑有鸿儒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2)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 . 渔人甚异之C . 无丝竹之乱耳D . 孔子云:何陋之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文段理解。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甲文用 “” 点明主旨,表现作者的情操,乙文则用“ , ”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2. (10分)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2)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6分)13.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高凳渐长渐大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动手吃饭了,椅子上放一张小矮凳,稳稳地坐在上面。我的母亲也辞别了她那条高高的凳子,爱上了椅子,搬来坐在我女儿的身边。母亲总是喜欢把她小孙女的碗优先盛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很多时候女儿吃不完,剩下来的饭菜就被母亲倒进自己的碗里,慢慢地吃,倒也其乐融融。母亲日益苍老,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我常和母亲谈起我儿时的事情,谈得最多的就是吃饭,那时候母亲总是喜欢那张高凳,我则坐那张刚好够到桌子的矮凳。说到这些,母亲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微笑着而不作答。我七岁的时候死了娘,十岁时母亲走进了我的家门,成了我的后妈。俗语说“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失去娘的生活够困难的了,但乡亲们说,晚娘的心是六月的太阳毒透了,他们的眼睛似乎告诉我,更悲惨的生活还在后面。其实,即使乡亲们不说,书籍、电影中关于“继母”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在母亲走进我家门的一刹那,我就把敌意的目光送给了她。父亲在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母亲来了以后又种了两亩地;生活渐渐好转,但依然会为吃穿的事儿发愁。一间茅草屋,两张破床,家里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传了几代的大方桌。每天,全家人就围在上面吃饭。青菜饭、萝卜饭是那时常见又有点奢侈的生活,父亲通常会问我些学习上的事情,而母亲的话不多,坐在一张高高的大凳上,手中的碗也举得高高的,吃得有滋有味。我则被安排在一条矮凳上,刚好够着大方桌。我常常拨弄着碗中的饭粒而无从下咽,心中无比委屈要是妈妈在世,那大高凳可是属于我的。可现在更气恼的是我连她吃的什么都看不见!我终于寻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让母亲知道我也不是好欺负的机会我找了一把旧的小钢锯。趁母亲下地劳动的时候,我搬来那张原本属于我的高凳,选择一条腿,从内侧往外锯,直锯到剩下一层表皮。在外面看凳子完好无损,但我知道,稍微有些重量的人坐上去准会摔跟头。那天中午,母亲烧的是青菜饭,先端上的是我和父亲的饭碗,我坐好自己的位置,埋头吃饭,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却又希望发生些什么。母亲端着她的大碗,坐在大高凳上,手中的碗照样举得高高,依然吃得有声有色我的计划落空了,她并没有从高凳上摔下来。我一边回答着父亲的提问,一边偷偷地把脚伸到母亲的高凳旁,希望把那条断腿给弄下来,偏偏够不着,未能如愿。天生不愚笨的我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趁拾筷子之际,脚用力一蹬,“喀嚓”一下,全神吃饭的母亲根本不会想到凳腿会断,“哎哟”一声重重摔在地上。碗没碎,母亲摔下来的时候尽力保护着它,但碗里的青菜撒了一地,母亲的衣服、脖子里都沾上了,母亲的碗里全是枯黄的青菜,仅是菜叶上沾些米粒。平时被我认为是难以下咽的米粒,在那一时刻,在枯黄的菜叶上,却显得那么的生动,又是那么的珍贵!我终于明白,母亲坐得那么高,碗端得那么高,是害怕我看见她碗里枯黄的青菜,她把大米饭留给了我和父亲!也就是在那天,就在母亲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就在父亲举起手来准备打我屁股的时候,无比羞愧的我扑在了母亲的怀里,喊出了我的第一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妈妈”(1)文中所写的母亲是后妈,“我”对后妈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2)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常常拨弄着碗中的饭粒而无从下咽,心中无比委屈母亲端着她的大碗,坐在大高凳上,手中的碗照样举得高高,依然吃得有色有色。(3)简要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高凳”为题的好处。(4)文章末句颇有深意。请联系全文,说一说“我”为什么直到此时才“喊出了我的第一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妈妈”14. (26分)阅读我是吴宓教授,完成1-4题。我是吴宓教授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 “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注释: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