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库网 > 教育资料 > 中学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学案+练习(打包12套)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202002130426.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学案+练习(打包12套)新人教版选修1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5页/共14页)
编号:6299270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9.1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3-29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学案+练习(打包12套)新人教版选修1
2019
2020
学年
高中历史
第三
单元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课件
练习
打包
12
新人
选修
- 资源描述: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学案+练习(打包12套)新人教版选修1,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学案+练习(打包12套)新人教版选修1,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练习,打包,12,新人,选修
- 内容简介:
-
- 1 -单元优化提升单元优化提升一、封建化与民族融合1封建化(1)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民族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2)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联合斗争,即在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对应训练1(2019枣阳期中)“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革或变法的描述()a梭伦改革 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 d。 “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指的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 2 -所学可知应选 d 项。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进行移风易俗的措施及共同原因1移风易俗的措施(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父亲;倡导节俭;禁止买卖婚姻。(2)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3)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2共同原因(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对应训练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选 d。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走向衰落” ,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三、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事件项目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异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同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对应训练3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 3 -d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解析:选 c。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真题练1(2018高考全国卷,t45)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 ,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汉武帝纪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方面信息,针对设问进行对应性思考和概括。第(1)问,可依据汉武帝改革前由皇帝纪年和诸侯王之年纪事的混乱状况发展为由中央统一纪年、确立年号制度的状况,即由混乱无序到统一。第(2)问,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调用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中的世界影响概括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和对其他国家的积极影响。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2017高考全国卷,t44)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凡二十五篇” ,制罪“二十五等” ,定罪 1 537 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 ,导致“上下愁怨” “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 ,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 4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新律废除苛惨之法 ” “删繁就简”可总结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可从法制发展史、对隋朝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3(2016高考全国卷,t45)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 “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 “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从部落首领、孝文帝、异姓王等方面归纳改革的内容。(2)从削弱旧贵族的特权、减少改革阻力、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4(2016高考全国卷,t45)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 ,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5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1)可从材料中“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等内容进行概括。(2)根据谱牒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室的地位、维护统一和政权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自选练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 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的信息并结合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态度等概括答案。(2)依据材料二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6 -以及“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等信息来概括影响。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影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2(2019南京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 。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得出说汉话,据材料一“推行汉服”得出穿汉服,据材料一“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得出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汉姓。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一信息逐条概括即可。第三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得出,不是一边倒“汉化” ,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2)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迁都洛阳之后” “推行汉化改革”得出迁都洛阳,汉化改革,据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得出吸纳南方贤才。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得出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答案:(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 ,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 7 -合。(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3(2019无锡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 ,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解析:(1)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2)第一小问汉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3)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8 -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40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a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b减轻了农民负担c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d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析:选 a。根据材料“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靠宗主征收赋税与徭役会导致地方截留中央的财政,促使地方财力上升,导致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 项正确。b 项,由于地方宗主具有征税权,这会导致横征暴敛,加重农民负担,排除。c 项,材料中措施明显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排除。d 项,该措施明显会导致宗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化,排除。2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 年)规定:男子 15 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 40 亩,妇人20 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这一规定()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的是均田制的推行,国家将其控制的大量荒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故选 c 项。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 a 项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史实可知,土地兼并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故 b 项的说法错误,排除;均田制下土地为国家所有,d 项的说法错误,排除。3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 ”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9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解析:选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 b 项正确;a 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 科举制是隋朝时出现的,排除 c 项; d 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 d 项。4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语b提倡官员说汉语而不说鲜卑语c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语的官员d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解析:选 c。由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孝文帝为了推行语言的汉化采取了非常严厉的举措,但是其举措中也有弹性的一面,只对 30 岁以下的官员才会采取罢免的措施,故选 c 项。由材料“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可知,孝文帝提倡官员说汉语而不说鲜卑语,并且通过诏令这种行政手段强力予以推行,排除 a、b 项;由材料“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排除 d 项。5下图为魏晋墓室壁画描绘的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的情景。这可以直接反映()a胡族生活习俗同化汉族b汉族官僚制度改变胡族c北方少数民族迅速汉化d汉族生产技能影响胡人解析:选 a。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材料“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说明汉族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故选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体制问题,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少数民族汉化问题,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生产技能影响胡人的信息,排除 d 项。6以下图片内容揭示当时的历史特点是()- 10 -a国家分裂b民族交融c佛教盛行d文化差异解析:选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分别为胡汉服饰相融的北魏文官俑及魏晋时期汉人烤串饮食风俗,两者均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故 b 项正确。a 项,题干无法体现国家分裂特点,排除。c 项,图片未体现佛教相关信息,排除。d 项,图片强调的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文化的差异,排除。7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a少数民族领袖实施的封建化改革b在争霸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c挽救民族危亡的自救运动d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解析:选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他改革的目的是加强鲜卑人的统治,因此他实施的改革就是鲜卑族的封建化改革,故 a 项正确;当时南北朝对峙,不存在争霸战争,故 b 项错误;当时北魏强盛,故 c 项错误;当时尚未产生资本主义经济,故 d 项错误。8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 ,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 。吕思勉则认为, “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争论表明()a二者的认识背离历史事实b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c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d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解析:选 d。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影响了研究的结论不同,故 d 项正确。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a 项“背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 11 -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c 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是怎样的?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8 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7 分)解析:(1)材料一的大意是陆睿是鲜卑人,承袭平原王。想要迎娶徐州刺史崔鉴的女儿,崔鉴就说对陆睿(原姓步六孤)姓氏太烦琐太复杂不满。这实际说明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2)从材料“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可见连太子也反对改革,改革阻力之大,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说明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讲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籍贯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7 分)(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二的观点的?(8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 “后遂迁都- 12 -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可知,北魏都城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第二小问,从内蒙古到山西再到洛阳,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其都城不断向南方迁移。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可知,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故首先需要肯定材料中的观点。其次从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等角度论述其观点的合理性。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2)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言之成理即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摘自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15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首先,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观点,根据材料一“宗室勋旧,不悦者多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加速了北魏灭亡,根据材料二“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融合发展。其次,选择其中一个观点阐述,选择观点一,围绕材料从民族特质、内部矛盾进行分析;选择观点二,结合材料从封建化、经济交流及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答案: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13 -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示例一观点:我选取观点一。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