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复习题_第1页
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复习题_第2页
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复习题_第3页
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复习题_第4页
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复习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 第一章第一章 1 高速公路 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 并设有中央分隔带 全部立体交叉并 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 服务设施 全部控制出入 专供汽车高 速行驶的公路 2 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主要区别 汽车专用 分道行驶 控制出入 完善的设施 高速公路的特点 行车速度快 通行能力大 交通事故降低 安全性较好 运 输效益提高 3 立体交叉 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4 立交的组成 跨线构造物 主线 匝道 变速车道 集散车道等 P13 14 第二章第二章 1 立交规划原则 以公路网规划为依据 满足交通发展需求 技术上可行 用地上可能 经济上有效益 2 立交设置的条件 1 设置立交的条件 高速公路同其它各级公路交叉 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高 速公路与各级城市道路交叉时 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2 互通立交的设置条件 高速公路同交通繁忙的其他等级公路应设置互通立交 高速同通往重要港口 机场 车站和旅游胜地的公路相交时 应设置互通立交 高速公路同通往重要交通源的支线起点相交时 必须采用互通立交 3 交通量组成 1 正常交通量 对已有路网 可以通过交通调查 得出所建 道路的现状交通 然后考虑每年流量的增长率 推算出规划年的正常交通量 2 转移交通量 除正常交通量外 因修建道路 汽车运输费用降低 运输时间 缩 短 使原来由铁路 水运或临近道路运载的客货运量转向新建公路的交通量 3 新增交通量 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时间和距离的缩短 引起市场范围的变 化 第二种是由于公路的建设 经济结构 产业布局发生变化 第三种是新路改善 了交通条件 诱发了原来潜在的交通量这部分交通量是原来想出行由于道路条 件而未出行的 4 立交间距设置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P23 5 交织段长度要求 第三章第三章 1 立交的分类 按相交道路跨越方式划分 上跨式 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 跨过的立交方式 特点 施工方便 排水易处理 下穿式立交 用地道 或隧道 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方式 特点 占地 少 施工干扰较大 排水困难 P26 或 P31 2 按交通功能划分 1 分离式立交 仅设跨线构造物 跨线桥或地道 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 上 下道路间无匝道连 接的交叉方式 特点 形式简单 造价较低 2 互通式立交 完全互通式 能满足全部转向交通要求 各方向车流间无任何冲突的立交 特点 各向有专 用匝道 通行能力大 造价高 互通式立交 部分互通式 上下道路之间只有部分转弯方向的车流轨迹在空间分离的立交形式 特点 车 辆可部分转弯 形式较简单 互通式立交 交织型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以交织的方式运行 存在交织路段的交叉 特点 交通 组织方便 占地少 通行能力受限 3 立交的分类 按相交道路条数划分 1 三路立体交叉 重点掌握喇叭形立交和叶形立交 P34 42 喇叭形立交 特点 全互通 结构简单 环圈匝道上车速较低 子叶式立交 特点 1 匝道对称布置 造型美观 2 只需一座跨线桥 3 左转匝道线形较差 4 主线侧有交织段 环形立交 该类型立交是在半定向左转弯匝道之间通过交织的方式 来实现转弯运行 特 点 车辆转向明确 环道对车速影响较大 造价较高 2 四路立体交叉 重点掌握完全苜宿叶形和环形立交 P43 62 苜蓿叶式立交 特点 全互通 左转车速较低 占地面积较大 存在双重出口 通行能力受到 限制 4 左转匝道 1 直接式 又称定向式 特点 车辆运行顺畅 通行能力大 但存在左出 左进问题 2 半直接式 又称半定向式 按车辆由相交道路的进出方式可分 为三种基本形式 A 左出右进式 B 右出左进式匝道 C 右出右进式匝道 改善了左进的缺点 但 仍存在左出的问题 3 间接式 又称环圈式 行车安全 不需跨线构造物 线性差 占地多 绕行距离长 环圈式左转匝道 为苜蓿叶式 喇叭式和子叶式立交的组成部分 5 立交型式选择的 4 原则 车道数平衡原则 行车一致性原则 形式多样统一原则 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第四章第四章 1 立交方案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第五章第五章 1 车流轨迹线的交错形式 分流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流向两个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过程 合流 两个行驶方向的车流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过程 交织 两个行驶方向的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行驶的过程 交叉 两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流以较大的角度 通常 90 相交行驶的过程 2 左转匝道的布置特点 独立性 对称性 组合性 可达性 局域性 3 匝道的几何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一 匝道平面线形 二 匝道纵断面设计 4 变速车道 概念 特点 形式 设计原则 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 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 而不 致影响正线通所 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5 匝道的组成 驶出道口 减速车道 出口和楔形端 中间匝道路段 驶入道口 加速车道 入口和入口端 6 按匝道横断面车道类型分类 单向单车道匝道 单向双车道匝道 对向双车道匝道 对向分离式双车道匝道 7 设计交通量 设计小时交通量 DHV ADT 乘以 K ADT 为年平均交通量 K 高峰小时系数 第七章第七章 1 收费站的类型 开放式收费站 设于高速道路正线上的栅栏式分段收费站 计费与车辆行驶的 里程无关 闭式收费站 设于高速道路各进出口互通式方体交叉匝道上的收费站 计费按 车辆行驶的里程计算 2 收费站的收费车道数 1 影响要素 交通量 ADT 为年平交交通量 K 高峰小时系数 D 为方向发布系数 服务 时间 服务时间 车辆进出收费站所用的时间 以秒计 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 用各收费车道平均等待车辆数表示 一般以等待 1 辆为宜 3 交通标志 1 指路标志 2 指示标志 3 禁令标志 4 警告标志 4 绿化栽植 1 指示栽植 采用高 大乔木 设在环圈式匝道和三角地带内 2 缓冲栽植 采用灌木 设在桥台和分流的地方 3 诱导栽植 采用小乔木 设在匝道平曲 线外侧 4 禁止栽植区 在合流处 不能栽植树木 可种植草丛或花丛 1 公路立交与城市道路立交的特征 公路立交与城市道路立交的特征 1 公路上一般为收费立交 可供选择的 形式较少 而城市道路立交一般 不收费 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多 2 公路立交 一般不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 立交形式简单 以二层式为主 而城市道路 立交须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 立交形式复杂 以多层式为主 3 公路立 交一般间距较大 相互之间干扰较小 而城市道路立交的间距较小 匝道不易 布置 相邻立交之间干扰较大 4 公路立交的计算行车速度比城市道路立交 的高 相应地线形指标高 占地面积也大 5 城市道路立交用地限制较严 往往采用非标准型立交 而公路立交用地限制较松 多采用标准型立交 6 城市道路立交受地上 地下各种建筑物和管线影响大 而公路立交受这方面的 影响一般较小 7 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更多的重视美观问题 8 城市 道路立交设计须考虑施工时 在狭小的场地条件下 便于维护原有交通和进行 快速施工 而公路立交施工时场地多不受限制 交通组织也较方便 只须注意 适当的工期即可 9 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的排水系统更为复杂 10 城 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更为重视绿化 2 立交的组成 各部分作用 立交的组成 各部分作用 1 跨线构造物 它是立体交叉实现车流空间分 离的主体构造物 指设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或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 2 正线 它是组成立体交叉的主体 指相交道路的直行车行道 主要包括连接跨线构造 物两端到地坪标高的引道和立体交叉范围内引道以外的直行路段 3 匝道 它是立体交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供上 下相交道路的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 道 有时也包括匝道与正线获匝道与匝道之间的跨线桥 4 出口与入口 由 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出口 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入口 5 变速车 道 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 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增设的附加车道 它可分为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两种 出口端为减速车道 入口端为加速车道 6 辅助车道 在高速道路立体交叉的分 合流附近 为使匝道与高速道路车 道数平衡和保持正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正线外侧设置的附加车道 7 匝道的 端部 是指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的道口 它包括出入口 变速车道 辅 助车道等 8 绿化地带 在立体交叉范围内 由匝道与正线或匝道与匝道之 间所围成的封闭区域 一般用以美化环境的绿化地带 也可布设排水管渠 照 明杆柱等设施 9 集散车道 在城市附近 为了减少车流进出高速道路的交 织和出入口数量 可在高速道路的一侧或两侧设置与其平行且分离的专用道路 3 喇叭形立体交叉 优点 1 除环圈式匝道外 其它匝道都能为转弯车辆提 供较高速度的半定向运行 2 只需一座跨线构造物 投资较省 3 没有冲 突点和交织 通行能力大 行车安全 4 结构简单 造型美观 行车方向容 易辨别 缺点 1 环圈式匝道上行车速度低 线性较差 若采用较高的计 算行车速度时 占地较大 2 左转车辆绕行距离较大 子叶式立体交叉 优 点 1 只需一座跨线构造物 造价较低 2 匝道对称布置 呈叶状 造型 美观 缺点 1 环圈式左转匝道半径小 线型较差 运动条件不如喇叭式立 交好 2 左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大 3 正线上存在交织运行 1 定向 y 形 立交 优点 1 对转弯车辆能提供直接 无阻的定向运行 行车速度高 通 行能力大 2 转弯行驶路径短捷 运行流畅 方向明确 3 正线外侧不需 占用过多土地 缺点 1 正线双向行车道之间必须有足够距离 以满足匝 道纵断面布置的要求 2 当正线单向有两条以上车道时 左侧车道为超车道 或快车道 使得左转弯车辆由左侧车道快速分离或由左侧车道快速汇入困难 3 需要跨线构造物较多 占地较大 造价较高 2 半定向 Y 形立体交叉 它 是对定向 Y 形立体交叉的改进 将定向左转匝道改为半定向匝道 即左转弯车 辆由行车道右侧分离或汇入正线 优点 1 对左转弯车辆能提供较高速度的半定向运行 通行能力较大 2 各方 向运行流畅 方向明确 不会发生错路运行 3 正线外侧占用土地少 4 左转弯车辆由正线右侧分离或汇入 运行方便 正线双向行车道之间不必 分开 缺点 1 匝道修建和运行长度较定向 Y 形长 2 需要跨线构造物多 占地较大 造价较高 半定向 Y 形立交的实用性与定向 Y 形立交基本相同 一般用于正 线双向交通量相对比较大 且双向行车道之间不必拉开或难以拉开的情况 因 正线外侧相对占地较少 更适用于外侧有平行与路线的铁路 河流 房屋等障 碍物的情况 二 三路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1 匝道平交型立体交叉 匝道平 交型立体交叉是将左转匝道之间相交叉的部位做成平面交叉 优点 1 正线直行车辆快速畅通 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短 2 每个行车方向都为单一的出 入口 车辆出入正线方便 3 形式简 单 仅需一座跨线构造物 造价较低 4 正线两侧占地较小 使立交用地 面积减少 缺点 1 匝道相互交叉处的平面交叉 可通过的交通量不大 2 平面交叉处 的视认性和安全性受到一定影响 这种立交适用于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 且转弯交通量比较小的交叉 布设时应对平面交叉的视认性和跨线构造物的结 构形式综合考虑 2 正线平交形立体交叉 正线平交形立体交叉是将某一左转 方向与正线交叉的部位做成平面交叉 优点 1 主要行车方向线形好 适应车速较高 行车畅通 2 仅需一座跨线 构造物 形式简单 造价较低 3 正线外侧占地较少 缺点 1 正线某一行车方向与左转匝道相交处为平面交叉 2 平面交叉布设位置不当时 会产生视认性误差 影响行车安全 这种形式立体交叉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采用 仅限于城市道路立交拆 迁数量较大 用地限制较严 主干路与主干路 或次干路 相交时可考虑采用 三 三路交织型立体交叉 1 环形立体交叉 三路环形立体交叉是在半定向走 转匝道之间通过交织的方式 来实现转弯运行 优点 1 转弯行驶方向明确 交通组织方便 不需要信号控制 2 除 了外侧直行车辆略有绕行外能保证正线交通快速畅通 3 结构紧凑 占地 较少 缺点 1 存在交织运行 限制了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 2 左转绕行距 离较长 3 需要两座双向双层式或两座单向双层式跨线构造物 这种立交适用于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叉的中等交通量情况 布设时宜让主 要道路直通 并将交织路段设在地面一层 主要道路采用上跨式还是下穿式 应根据地形 地质 排水等条件综合考虑而定 2 正线交织型立体交叉 正线 交织型立体交叉是正线中一个行车方向的车辆与左转弯车辆发生交织运行的立 体交叉 正线中一个方向车辆能保持直通 另一方向略有绕行 优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