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资料6_第1页
高考化学资料6_第2页
高考化学资料6_第3页
高考化学资料6_第4页
高考化学资料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资料 - 1 - 十字交叉法的用途及局限 十字交叉法是许多老师和学生熟悉和喜爱使用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这么好一种方法,在高考的阅卷中却不予给分?为什么在一九九一年高考第 27 题中,不少学生用十字交叉法解出的答案却是错的。因此,本文不着重讨论十字交叉法的具体应用,而主要谈谈十字交叉法的来历,应用的范围和局限,让我们认识十字交叉法到底是什么? 我在研究三角正弦法时,使我对十字交叉法有了很深该的认识。如果你看了我的三角正弦法解化学题这篇文章后,你也许也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三角正弦法和十字交叉法是十分相似的,但又存在不同。因此, 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问题。 一、十字交叉法的来历 十字交叉法与三角正弦法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都是由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和公式 推导的变式公式得出来的。 求和公式 : A 1 2 1 2 1。 在高低求中类计算中,将 2为高量所占的丰度 (即物质的量百分含量或气体的体积百分含量 );把 1为低量所占的丰度;且 求和公式有以下五个变式: A ( 2 A ( 1 1122 2121 2112 以、用途最大。但由于记忆较难,故改用下列三角正弦图示法,使之变得更为明白、易记和易算。其推导过程如下: 若两个纯量 (高量和低量 )为一直角三角形的锐角顶点,由它们组成的中量为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三角形的边长为边上两顶点数据之差,那么,可得如下关系: 122 1 2212 21212 1由此可 得出 三角正弦法则: 高量的丰度就是高量的正弦,低量的丰度就是低量的正弦;高量与低量的比值就是它们所对应的边之比。 若把中量放在十字的中心,高量和低量放在左边的线头上,而把它们的丰度放在右边的线头上,则得到十字交叉法的图示方法。这种图示与求和公式变式吻合,可理解为求和公式变式的图示法。 由上推导可知,三角正弦法是求和公式变式和的图示法。因而它将有两个用途:求比值和丰度。而十字交叉法的用途是求比值,若要求丰度则需另外进行计算。 由此分析还可看出,凡是采用上述求和公式计算的数学和化学计算问题,皆可 用十字化学资料 - 2 - 交叉法和三角正弦法加以快速计算。十字交叉图示法和三角正弦图示法实际上是代替求和公式的一种简捷算法,它特别适合于两总量、两关系的混合物的计算 (即 2 2 型混合物计算 )。 二、十字交叉法的应用范围和局限 既然十字交叉图示法和三角正弦图示法的实质一样,只不过一个是伸出去,另一个是缩回来。那末,它们的应用范围和局限都应该一样。它们都可以用来解决以下的有关高低求中的问题。 1 同位素 (一般求原子数比或原子含量,也可求质量比或质量含量 ); 2 混合气体 (一般求体积比和体积百分含量,或物质的量之比和物质的 量百分含量;也可求质量比或质量含量 ); 3 4 气体混合物燃烧; 5 平衡混合物; (6) 反应热; (7) 固体混合物反应 (既可求物质的量比或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也可以求质量比或质量百分含量 ); 8 化肥混合物 (只能求质量比或质量百分含量 ); 9 溶液混合 (只能求质量比或质量百分含量 )。 例 1:铜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2963 2965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算 2963百分含量约是 (5.) E A 20% B. 25% C. 50% D. E. 75% 解析:这种题的常规解法有二: 解法一:设两个未知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 2963 2965百分含量分别为 x%和 y%,可得: x% y% 1 63x% 65y% 得: x% 75%, y% 25%。故应选 E。 解法二:设一个未知数,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设 2963百分含量为 x%,则 2965百分含量为 1 x%,可得: 63x% 65(1 x%) x% 75%。故应选 E。 若用三解正弦图示如图一所示, 2963正弦即为其百分含量,即 2963100% 75%。若用十字交叉图示如图二所示, 2963 2965子个数比为 05 15, 2963 100% 75%。 化学资料 - 3 - 由上所述,好象十字交叉法和三角正弦法是一种解题方法,但其实它们只是解法一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解法二的一元一次方程式 两者等效 的一种图示简捷算法而已。这可由下面例题的解法中看出。 例 2: 一定条件下催化氧化可以生成 4、 6(水和其它产物忽略不计 )。取一定量 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 g / L。 已知反应中 计算混合气体中 4的体积百分含量。 (本题计算过程中保持3 位有效数字 ) ( 解法一:设反应前 中有 x 化成 4,即生成 22 x2 反应 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12 1- 2200o o o lm o gm o lm o gm o o g / L 解得 x 100% 解法二:设反应后所得混合气体的相对平均摩尔质量为 M ,反应生成的 2的相对平均摩尔质量为 1M , M g / L 22.4 L g / 12 6 1M 1M 注:式可用十字交叉图示和三角正弦图示来计算,如图三和图四。 化学资料 - 4 - x, x 1M 设 22 则可得: 28 30 624213注:式可 用十字交叉图示和三角正弦图示来计算,如图五和图六。 62423 53 64 5 3 723 100% 由上述分 析可知,凡是用以上两种方法能解的二元混合物 (涉及高、中、低三种量 )的计算问题都可用十字交叉图示法和三角正弦图示法解出,因此,十字交叉法和三角正弦法只是代替上述两种算法的一种图示简捷算法,是一种数学模式;它们只不过比具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来得简捷方便而已。 因此,在正式考试解答这类题时,只须在试卷上写出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式,而在草稿上用十字交叉法或三角正弦法很快解出,将其结果写在答卷上。 正如在应用三角正弦法一样,在应用十字交叉法时要注意的是,有些题既可以求物质的量 (或气体体积 )比或物质 的量 (或气体体积 )百分含量,又可以求质量比或质量百分含量。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弄清怎样使用这两种图示法。通过下面例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这两种图示法的使用方法和局限。 (验测得乙烯与氧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 ,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百分比为 ( C ) A. B. C. D. 解析:由 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可求得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29,不少学生就用十字交叉法来解此题: 由此可得乙烯的质量百分比为:133 100% 75%。显然,这是错的,因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而不是 D。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是因为你实际上是假设了乙烯和氧气的分子数是 1 个分子或物质的量是 1 故乙烯和氧气采用的是相对分子质量 或摩尔质量 ,画的是质量 (即相对分子质量 )十字交叉,即本题的前提条件是两种纯量为等分子数 或等物质的量 ,只不化学资料 - 5 - 过表现出来是摩尔质量的数字而 已。由于假设的是等分子数 或等物质的量 ,因而求得的当然是分子数 或物质的量 的百分含量。当然,由分子个数百分含量也可找到正确答案,这是由于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氧气稍小,故乙烯的质量分数稍小于 75%,故应选 C。只不过不少的学生不知道这样算出来的结果不是质量百分含量,更不会意识到用此结果来寻求正确答案。 对于这种问题,能不能直接用十字交叉法来求质量比或质量分数呢?通过以上分析的思考,使我想到了假设等质量可能会得出正确的结果。这都可以从许多题中得到证实。如果本题要用十字交叉法直接算乙烯的质量分数,则须假设三种量 为等质量。若假设等质量为 224 g,则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7 烯为 8 合气体为 出三者物质的量的十字交叉如下: 即可得出混合气中乙烯的质量分数是 0 7241 100% 72 4%. . ,故应选 C。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若要用十字交叉法来求物质的量的关系,须假设两纯量和中量为等物质的量 (对于气体也可以设等体积 ),找出对应的质量 (若设 1 为各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画质量关系的十字交叉图示求解;若要用十字交叉法来求质量的关系,则须假设两纯量和 中量为等质量,找出对应的物质的量 (对于气体也可以是体积 ),然后画物质的量 (或体积 )十字交叉图示求解。 化学资料 - 6 - 矢量三角形解化学题 摘要 中学化学的基本计算是根据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文独创了矢量三角形来表示其相关物质间量的关系式,并使之图示化,模型化;介绍了矢量三角形法则解一类化学计算基础题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具体应用。矢量三角形是一种技巧解法。 关键词 矢量三角形 矢量法则 矢量法 矢量三角形是中学化学中关于百分 含量计算的一种图示方法。 矢量三角形可如下推出: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一个数,其值不变,即:然后将每一分数都带上百分符号即成为百分含量计算的矢量三角形法则的公式:% % 。矢量三角形如右图所示,箭号上的分数的分子为箭头所指的量,分母为箭尾所指的量。两个箭头方向一致,一个箭头方向相反。矢量三角形法则可描述为: 箭头方向 一致的两个百分率相乘一定等于箭头方向相反的一个百分率。 (若所画三个箭号方向一致,则三个百分率的乘积为 1)这与物理学上的矢量关系相同,故叫它为矢量三角形。 在化学上,也存在这种三角形关系,如:不纯物中某元素的百分含量 纯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百分含量纯化合物在不纯物中的百分含量 (即纯度 )。即可用上述矢量三角形加以计算。因此,用矢量三角形可解中学化学中一类计算题。另外,还可以将其衍变为多边形来解有关计算题。化学中许多基础计算可以采用矢量三角形求解,其原因在于这类计算反映的物质间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或相当 关系,化学反应中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相当关系,而矢量三角形的箭号正体现了这种关系,因而它相当于化学反应计算中的关系式,只不过我把这种关系搞得更普遍、更广泛,且成链和环式了。因此,只要是完全转化的化学反应,相当于根据分子式的计算;而部分转化的化学反应,则不能根据分子式计算,而要弄清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关系,才能正确地加以计算。这就是矢量三角形计算的依据和应注意的问题。 下面讨论矢量三角形的的具体应用。 例 1:有一硫铵样品,经分析测得含硫酸铵 85%,试计算该样品中含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解析:氮肥中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是指含氮量。此题存在三个百分率, 85%是硫铵样品的纯度,硫酸铵有一个含氮量 (424 13228 ,这其实是已知量 ),样品有一个含氮量,设为 x%,可画成右图的三角形,按照上述三角形的箭头关系,得出: 85% 28132 x%, x% 18%。即有效成分为 18%。 例 2:某产地磷灰石平均含有 30% 该磷灰石含磷酸钙的 百分率。 解析:磷灰石中含 ,由于有效成分是折算成 可看作 中含 磷灰石中也含 折算成 24352 )(P310142)。如图,由矢量三角形法则知: 30% x% 142310, x% 即磷灰石含磷酸钙为 化学资料 - 7 - 其实这种箭号方向是可以任意画的,只不过箭号反了,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也要打个颠倒;三种物质也可以任意摆放,只不过物质的摆法不同,对应的百分率也要改变。但这些都不影响其计算结果。如右图所示,按照矢量法则可得: x% 10030 310142,其结果一样。 例 3:把 1 g 钢铁样品中所含的碳全部氧化,得到 g,这种样品属于 ( C ) A. 生铁 B. 高碳钢 C. 中碳钢 D. 低碳钢 解析:把钢样、 成三角形,再确定三个百分率,如图所示,钢样在箭尾,该箭号上的分数应为 001851.,按矢量法则计算: 001851. 1244 x%, x% 应选 C。 例 4:分析磁铁矿时,将铁沉淀为 H)3,再灼烧为 灼烧的 g) 在 数 值 上 等 于 试 样 中 百 分 含 量 , 应 称 取 试 样 为 ( C ) A. g B. g C. g D. g 解析:设磁铁矿为 x,所含 G%,灼烧的 % g,由矢量三角形知:3160 2232% G%,x31602232 097 g,应选 C。 注意: 3 2 例 5:取一种不纯的碳酸钠 (含有少量杂质硫酸盐 )27 g 跟足量的盐酸作用,放出 11 算这种碳酸钠中 解析:不纯碳酸钠、纯碳酸钠和 照矢量三角形法则可得: x% 44106 1127, x% 即碳酸钠的纯度为 例 6:有一种不纯的 g,把这样品溶解并让它与 成的沉淀的质量是 g,计算 解析:设 x%,按照矢量三角形法则可得: x% 233142 250156., x% 即样品中含 三角形法则也可衍变为正四边形或菱形矢量法则。 例 7: w t 赤铁矿 (含氧化铁 a%),若利用率为 b%,最多可炼出含铁 c%的生铁 ( A ) A. 710007100310003100 - 8 - 解析:铁矿石、氧化铁和生铁组成一个三角形,铁、氧化铁和生铁组成一个三角形,即铁矿石、氧化铁、生铁和 铁可组成一个正四边形。若设生铁为x t,有效铁矿石为 w t b%,要注意 1 化铁中含 2 (32 160112 )。按照矢量法则可得:%b%w 160112%a , x 71000应选 A。 例 8:用含杂质为 10%的黄铁矿为原料,用接触法制造硫酸。现有 t 此种黄铁矿,能制得 98%的浓硫酸多少吨? 解析:由题意知,黄铁矿的纯度 (即 分含量 )为 1 10% 90%,设能制得 98%的浓硫酸为 x t,按照矢量法则可得: %x120196%90 , xt。即能制得 t 浓硫酸。 例 9: 100 t 含 0%的赤铁矿,在冶炼过程中损失 %,求能炼得含杂质 4%的生铁多少? (提示:此处损失生铁 1%,也可按损失 %计算 ) 解析:有效铁矿石为 100 t (1 1%),生铁中含铁为 1 4% 96%,设生铁为 x,按照矢量法则可得出: %)( 96% 11216090%, x t。即可炼得 t 生铁。 例 10:原用含 90% 0 t,现改用纯度为 98%的 这种硫酸钾肥料多少吨才能与 10 t 上述碳酸钾的肥效相等? (均以算 ) 解析:设硫酸钾样品质量为 x,按照矢量法则可得: 98% 138174 90% 10x t。即需 t 硫酸钾肥料。 也可以将两个三角形组合成菱形。 例 11:已知某氯化钠样品中 最高质量分数为 问: (1) 从 g 样品中沉淀 需要多少亳升的 L (2) 最多能生成 少克? 解析:设 质量分别为 y, x。根据矢量法则可得:, y g。 V2 83170 . m o l 0 . 1 m o l / L 16.7 g。 答: (1) 需要 16.7 (2) 最多能生成 g。 化学资料 - 9 - 例 12:用含有 20%淀粉的马玲薯制取麦芽糖。若取这种马铃薯 60 t,经过反应后,共制得 t 麦芽糖。求淀粉生成麦芽糖的转化率。 解析:马铃薯、淀粉与理论和实际的麦芽糖可构成一菱形,设理论麦芽糖的质量为 x,淀粉生成麦芽糖的转化率应为 1026. 00%,按照矢量法则可得: 324342%20x 1026. 0 2660 324342 10020 100%. 81%。即麦芽糖的转化率为 81%。 三角形也可衍变为共有一个顶点的双三角形。 例 13:某铁矿石含有 80%的 10%的 0%的其它杂质。求铁、硅在此铁矿石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解析:本题可建立以铁矿石为共同顶点的双三角形。设铁矿石中含 x%,含 y%,按照矢量法则可得: x% 80% 11216056%; y% 10% 2860 即铁矿石中含铁 56%,含硅 例 14:某有机物 g 完全燃烧后,生成 g g 水。求这种化合物里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该有机物燃烧后只生成 水,说明该有机物为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设该有机物含 H为 x%,含 C为 y%。按照矢量法则可得: x% 218 0 1808 . y% 1244 1 0308 . 其中还含有氧,为 1 即该有机物含碳 含氢 含氧 例 15:今有仅由 C、 H、 O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如 取此化合物 全燃烧,则得到 2O。已知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0。试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解析:设该有机物含 H 为x%,含 C 为 y%。按照矢量法则可得: x% 218 541 . y% 1244 176 . 其中含化学资料 - 10 - 氧为 1 n(C) 70g 2g/ 4 n(H) 70g g/ 6 n(O) 70 22g 6g/ 1 有机物的分子式为 例 16:有一纯 混合物,含银 求该混合物中溴的质量分数。 解析:设该混合物为 100 g,含 x%,则含 x%, 质量分别为 z、 y,根据矢量法则可得出: x% 80188y%; x% 3551435. %z; z y 100 g。解这三个方程组,得: x% 即混合物中溴为 例 17:加热 混合物的样品 g 直到所有氧都已从样品中除去。反应生成物和未反应的 总质量是 g。求原混合物中 解析: 设原 x,则原 质量为 g x,又设 质量为 y,可得出如下图示。并可得出以下两个联立方程式: g x y g 12y48 766 g, % 即 。 例 18:把 1g 含有脉石 (黄铁矿试样在氧气中灼烧后,得到残渣 g。此黄铁矿 的 纯 度 为 ( C ) A. 52% B. 65% C. 72% D. 78% 解析:设 x, y,要注意 2有 120 2。 1 g x y g y 1 160240y x 1602401g x 23 076x . g, x g, 0 721 100%. 72% 故纯度为: 0 721 100%. 72%。 化学资料 - 11 -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截长变支法 对于链烃,可采用此法。先直链,后支链。每次把主链碳原子数减一个来作支链,支链的位置:若有对称面的,从边二到中;若无对称面的,从左二到右二。 (注意:支链接在端头无意义! )支链的数目:由少到多 。支链的大小:由小到大。两个支链的关系:邻 间 对。按此顺序书写就不会漏写同分异构体。 例 1:写出 解析:庚烷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9 种,最大的支链是乙基。其书写顺序如下: 规律:链烃 碳原子数为 n中最大的取代基的碳原子数31n。由此可知,当 n 3甲烷、乙烷、丙烷 无同分异构体,丁烷开始出现甲基作为支链的碳链异构体,庚烷开始出现乙基作为支链的碳链异构体,癸烷开始出现丙基作为支链的碳链异构体。 2亚甲基移位法 对于烃的衍生物 ,可用此法,将左边的亚甲基依次移向右边,即形成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例 2:写出 解析:此分子式符合通式 是饱和一元羧酸和对应的酯。先写丁酸,然后用截长变支法写出酸的同分异构体 (共 2 种 ),最后用亚甲基移位法写出酯的同分异构体 (共4 种 )。因此,该分子式所应有的同分异构体是 6 种。 3、残基分析法 对于复杂的有机物,且要求按条件书写同分异构体,可采用此法。首先考虑主体组成,然后从总的组成中减去主体后的剩余部分 (即残基 ),再按条件确定残基可能的结构,从而写出符合题意要 求的同分异构体。 例 3:有些环状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进一步简化,例如 式, C 式是1990 年公开报导的第 1000 万种新化合物。 化学资料 - 12 - 则化合物 C 中碳原子数是 _,分子式是 _。若 D 是 C 的同分异构体,但 D 属于酚类化合物,而且结构式中没有 写出 D 可能的结构简式 (任意一种,填入上列 D 方框中 )。 ( 解析:由题中所给新信息 ,进行知识迁移,可确定 C 的碳原子数为 14,分子式为 于 D 属于酚类,因此酚基是主体,为 基应为 15。题中要求结构式中没有 残基部分应是烯基或环烷基。且酚上的羟基和残基可以是邻、间、对位,故可以写出多种不同的同分异构体。如: 例 4: A、 子式都是 (1) 化合物 A 是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光谱测定显示,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甲基 (化合物 _。 (2) 化合物 9硝基连在芳环上 )。化合 物 _。 (解析: 1 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 氨基酸,故 基为 于分子中不含 应含有苯环,为 。 2 分子式为 种:间三甲苯、邻三甲苯、邻对三甲苯、邻甲乙苯、间甲乙苯、对甲乙苯、正丙苯、异丙苯等。取代反应只生成一取代物的只有一种结构:间三甲苯。 答案: 化学资料 - 13 - 相同平衡、相似平衡、等效平衡和等变平衡 一、相同平衡 相同平衡是指初始量 不同而建立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的平衡。求同平衡是指求建立相同平衡状态的计算问题,它是化学平衡计算的一类新题型。这类计算问题是从教材中的平衡定义引入得出的,其内容是: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起,还是从逆反应起,还是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只要条件不变,都可建立相同的平衡状态。 对于这种相同平衡状态的规律是: 1该类问题的标准态是:从正反应开始,反应物的初始量的数值为化学计量数 注意:不是化学计量数比! 。 2从逆反应开始,生成物的初始量的数值为化学计量数时,可建立与上述标准态相同的平衡状态。 3当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时,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之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初始量具有如下的关系: 反应物之间或生成物之间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关系,某一反应物的初始量与化学计量数之比加上生成物的初始量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 1。 如: mA(g) nB(g) pC(g) qD(g) 1 m n 0 0 标准态 2 0 0 p q 从逆反应开始 3 a b c d 从正 、 逆反应同时开始 a m, b n a b = m n c d = p q ma1,ma1, nb1 ,nb1。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两组反应物的初始量是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倍数时,可将反应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增大相应倍数,并以此作为标准态,这时也是相同平衡状态的计算问题。 二、相似平衡 我们知道,对于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物及生成物的三种量 初始量、变化量和平衡量 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量始终是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 2 若果反应物的初始量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关系,那么它们的变化量和平衡量都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关系;若果反应物的初始量不是化学 计量数之比关系,那么它们的平衡量也不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关系。 生成物也相同 对于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物及生成物存在着几组不同的的初始量时,若是符合标准态时存在前述相同平衡的规律及关系。 如果反应物的初始量不是化学计量数的倍数关系时,则存在以下关系: 1 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变化量始终是化学计量数关系。 2 如果反应物的两组初始量是倍数关系,则对应的变化量及平衡量也是倍数关系。如果反应物的两组初始量不是倍数关系,则对应的平衡量也不会是倍数关系。 生成物也相同 如果所给反应是一个反应前 后气态物质总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增大或减小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成倍地增加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平衡状态也不会改变。 以上两种情况所涉及的某些平衡量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姑且把它叫做相似平衡。它们可能是相同平衡状态,但某些量存在倍数关系。 如果两个化学平衡状态相似,则应符合相似平衡原理 简称相似原理 。 相似平衡原理:对于两个相似平衡,各对应物质的平衡量的比值应相等。或任一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 或体积 百分含量相同。 化学资料 - 14 - 若存在下面两个相似平衡: mA(g) nB(g) pC(g) qD(g) mA(g) nB(g) pC(g) qD(g) d2 :21212121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两组反应物的初始量成化学计量数比关系时,即可建立与标准态相似的平衡状态。对于 2HI(g) H2(g) I2(g) 这类可逆反应,改变压强或同倍改变容器体积时,也可以得到相似平衡。如果反应物的初始量不是化学计量数关系,只要两组反应物的初始量成倍数关系,也可以建立相似平衡的关系。 三、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问题是指利用等效平衡 相同平衡或相似平衡 来进行的有关判断和计算问题,即利用与某一平衡状态等效的过渡平衡状态 相同平衡 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判断,或利用相似平衡的相似原理进行有关量的计算。所以等效平衡也是一种思维分析方式和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用在相似平衡的计算中。 由上叙述可知,相同平衡、 相似平衡和等效平衡是不同的,相同平衡是指有关同一平衡状态的一类计算,相似平衡是指几个不同但有着比值关系的平衡的一类计算,而等效平衡则是利用平衡等效来解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建立相同平衡或相似平衡与外界条件有关,一是恒温恒容,一是恒温恒压。 在恒温、恒容下,对于象 2Xg Yg 2Zg这种类型 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数不等 的平衡反应,只要能使各物质的初始物质的量分别相等,就可以建立相同平衡。两个平衡的所有对应平衡量 包括正逆反应速率、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分数、质量分 数等 完全相等。而对于 Xg Yg 2Zg这种类型 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数相等 的平衡反应,只要能使各物质初始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就可以建立相似平衡。即两平衡的关系是相似关系。两平衡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气体体积分数、质量分数、各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对应相等;而两平衡中的正逆反应速率、各组分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对应成比例。 在恒温、恒压下,只要使各物质初始浓度相等即可建立相似平衡。即两平衡的关系是相似关系。两平衡中的正、逆反应速率、各组分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气体体积分数、质量 分数、各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对应相等;而两平衡中各组分平衡时的物质的量等对应成比例。 四、等变平衡 如果两反应物的初始量的数值之和为它们化学计量数之和,在相同条件下达到的平衡状态与标准态达到的平衡状态的某一反应物或某一生成物的百分含量相同,则这两种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量是相同的,这类问题叫 等变平衡问题 。等变平衡问题需要求的是两反应物的初始量之间的关系。这种问题可采用极限分析法或一般形式的推导。 如成都市 00 一诊 293的解法 如有下列可逆反应,且两组不同的初始量所建立的两种平衡状态存在等变平衡关 系,则则这两种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量是相同的,并且存在以下的关系: mA(g) nB(g) pC(g) qD(g) a b c d x y z w 1 a b m n, 2 设 x y,y bax 例:已知 T、 P ,往容 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2 和 1 ,此时容化学资料 - 15 - 积为 V L。保持恒温恒压,使反应: 2Xg Yg 2Zg 达到平衡时, Z 的体积分数为 04。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使温度和压强在上述条件下恒定不变,再往上述密闭容器内充入 4 ,则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的容积为 , Z 的体积分数为 。 2 若另选一容积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仍控制温度为 T,使 4 和 2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 Z 的体积分数仍为 04,则该密 闭容器的容积为 。 3 若控制温度仍为 T,另选一容积为 V L 的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往其中充入一定量的 X 和 Y,使反应达到平衡,这时 Z 的体积分数仍为 04。则充入的 X 和 a nY nX b nY,其中 a 为 , b 为 。 答: 1 615V L; 04 2 35V L 3 05; 5 解析: 2Xg Yg 2Zg 2Xg Yg 2Zg 2 1 0 2 1 0 2x x 2x 1 05 1 2 2x 1 x 2x 3 x 1 05 1 2 04, x 05, 2x 1 1 由于平衡与过程无关, 2Xg Yg 2Zg 2Xg Yg 2Zg 2 1 4 2 1 4 2y y 2y 1 05 1 2 2y 1 y 4 2y 3 15 3 75 由相似平衡的原理:两个平衡中各物质的平衡量的比值相等。 122 y124 y, 4y 2, 2y 1 25 V L 2 2Xg Yg 2Zg 2Xg Yg 2Zg 4 2 0 4 2 0 2z z 2z 2 1 2 2 2z 1z 2z 2 1 2 5 由相似平衡 的原理:两个平衡中各物质的平衡量的比值相等。 124 z12z, 4z 4, z 1 。该容器的体积为:35V L。 3 本小题采用极限分析法。 2Xg Yg 2Zg 2Xg Yg 2Zg 25 05 0 1 2 0 0 0 1 05 1 1 05 1 由上图示知,当 5 , X 初始物质的量为 25 X 的物质的量度为 倍,但由于变化量不可能为 0,故 5, 即 b 5。当 X 初始物质的量为 1 , 2 X 的物质的量度为 5 倍,但由于变化量不可能为 0,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