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_第1页
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_第2页
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_第3页
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_第4页
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苏轼 苏轼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 字子瞻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东坡居 士士 自号道人 世称苏仙 汉族 北宋眉州眉山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 宋代重 要的文学家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 1056 1063 年间进士 其 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苏黄 词开 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 苏辛苏辛 又工书画 有 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东坡乐府 等 人物生平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 年 1 月 8 日 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 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是苏洵 苏轼其名 轼轼 原意为车前的扶手 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 原意为车前的扶手 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 不可或缺之意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 为人率真 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 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 1056 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 轼 十九岁的苏辙 自偏僻的西蜀地区 沿江东下 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欧阳 修修 苏轼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 巩所作 为了避嫌 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叹赏其文 预见了苏轼的将来 此人可谓善读书 善用书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 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 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 动京师 正要大展身手时 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 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 嘉祐六年 1061 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 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 苏洵病逝 苏轼 苏辙兄弟扶柩还乡 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 苏轼还朝 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 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 师欧阳修在内 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 苏轼眼中 所见 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 1071 年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 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 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 1074 年 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熙 宁七年秋调往密州 山东诸城 任知州 熙宁十年 1077 年 四月至元丰二年 1079 年 三 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革新除弊 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 革新除弊 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 年 苏轼四十三岁 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 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 湖 州谢表 这本是例行公事 但苏轼是诗人 笔端常带感情 即使官样文章 也忘不了加上点 个人色彩 说自己 愚不适时 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抓 了辫子 说他是 愚弄朝 妄自尊大 说他 衔怨怀怒 指斥乘舆 包藏祸心 讽刺政 府 莽撞无礼 对皇帝不忠 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 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 一时间 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上任才三个 月 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 解往京师 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乌台 即御史台 因其上植柏树 终年栖息乌鸦 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 在朝野同时展开 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 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 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 也上书说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 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 一言而决 苏轼得到从轻发落 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 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坐牢 103 天天 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 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市 团练副使 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 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并无实权 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 心 情郁闷 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 写下了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和 念奴娇 赤壁 怀古 等千古名作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1084 年 元丰七年 苏轼离开黄州 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 旅途劳顿 苏轼 的幼儿不幸夭折 1085 年 宋哲宗即位 司马光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当苏轼看到 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 认为其与所谓 王党 不过一丘之貉 再 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 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由此 他又引起了保守 势力的极力反对 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 又不能见谅于旧党 因而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 又不能见谅于旧党 因而 再度自求外调 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 1089 年 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 淤塞过半 湖 水逐渐干涸 湖中长满野草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 动用 民工 20 余万 开除葑田 恢复旧观 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 今三潭映月三潭映月 作为标志 他 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 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 后人名之曰 苏公堤 简称 苏堤 苏 堤在春天的清晨 烟柳笼纱 波光树影 鸟鸣莺啼 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苏堤春晓 流落儋州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 但元祐六年 1091 年 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 元祐六年八月 再次再次被外调 并最终被贬至惠阳 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 1097 年 年已 62 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今海南儋 县 据说在宋朝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 乡 他在这里办学堂 介学风 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 追至儋州 从苏轼学 人们一直把苏轼 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播种人 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最后结局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 苏轼被调廉州安置 舒州团练副使 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 1100 年 大 赦 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 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 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 今河南郏县 享年六十五岁 次年 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 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 追赠苏轼为太师 谥为 文忠文忠 苏轼作品辑录 1 念奴娇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 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 杰 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li o 雄姿英发 雄姿英发 f 羽扇纶 羽扇纶 gu n 巾 谈笑间樯橹巾 谈笑间樯橹 qi ngl 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f 人生如梦 一尊还 人生如梦 一尊还 hu n 酹酹 l i 江月 江月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 人们 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 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 激 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 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 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 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 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 摇羽扇头戴纶巾 谈笑之间 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 可笑我多情善感 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 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 明月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 1082 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 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当时作者四 十七岁 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 为新派官僚 罗织论罪而被贬 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 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 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 鼻 矶 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 更是让作者在 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 因写下此词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 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 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 气度 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功业未就 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同时 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 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 笔 力遒劲 境界宏阔 将写景 咏史 抒情融为一体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曾被誉为 古今绝唱 苏轼作品辑录 2 定风波定风波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 xi o 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一蓑 su 烟雨任平生 烟雨任平生 料峭料峭 qi o 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 同行的人都 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 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 有什么可怕的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 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 将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 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回去吧 对我来说 既无所谓风雨 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 1082 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 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 出游 风雨忽至 朋友深感狼狈 词人却毫不在乎 泰然处之 吟咏自若 缓步而 行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 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 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 语言诙谐 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 从容前行 以 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轻松 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 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 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 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充满清旷豪放之气 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 悟 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心胸为之舒阔 结拍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 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 寻常 毫无差别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风雨 二字 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 和人生 险途 苏轼作品辑录 3 江城子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liang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夜来幽梦忽还 hu n 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 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g ng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 隔绝十年 相互思念却很茫然 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 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 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 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 因为我四处奔波 灰尘满面 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 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 相望着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 长 着小松树的坟山 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 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 且侍亲甚孝 二人 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 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 其心 中的沉痛 精神上的痛苦 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 亡妻王氏墓志铭 里说 治 平二年 1065 五月丁亥 赵郡苏轼之妻王氏 名弗 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 殡 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 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 先夫人墓 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 寓绝大沉痛 公元 1075 年 熙宁八年 东坡来到 密州 这一年正月二十日 他梦见爱妻王氏 便写下了这首 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 彻泉 陈师道语 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 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 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 写实 下阙记述梦境 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 着不舍的深情 写虚 上阙记实 下阙记梦 虚实结合 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 加 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 出语如话家常 却字字从肺腑镂出 自然 而又深刻 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 境界层出 情调凄凉哀婉 为脍炙 人口的名作 苏轼作品辑录 4 5 春宵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春天的夜晚 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 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 月 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楼台深处 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 那轻轻的歌声和 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 夜已经很深了 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 静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苏轼春风得意之时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 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 花朵盛开 月色醉人 这两句不 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 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 夜已经很深了 院落里一片沉寂 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 对于他们来说 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 得珍贵 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 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 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 者对醉生梦死 贪图享乐 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诗句华美而含蓄 耐人寻味 特别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 短暂和宝贵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水光潋滟 li ny n 晴方好 山色空濛晴方好 山色空濛 m ng 雨亦奇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 m 总相宜 总相宜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晴天 西湖水波荡漾 在阳光照耀下 光彩熠熠 美极了 下雨时 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 时隐时现 眼前一片迷茫 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 那么淡妆也好 浓妆也罢 总能很好地烘托 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 1071 1074 任杭州通判 曾写下大量有关西 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 1073 年 正 二月间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 的一处之景 一时之景 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尤其是后二句 被 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西子 即西施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 还 是盛装打扮 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 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 那么不管是晴是雨 是冬是春 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 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 而且新奇别致 情味隽永 后人评苏轼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东坡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 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 应该是他所处的时 代的无上骄傲 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 虔 qi n 诚地仰望他 总不愿意去找他的 麻烦吧 事实恰恰相反 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 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中国 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 这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 利用他 榨 zh 取他 引诱他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 迟早会排拒他 糟践他 起哄式的传扬 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 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 xi 的觊觎 j y 希望得到 不应该得 到的东西 心态 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以上文字为余秋雨先生所描述的 苏东坡身处的生存环境 那么 社会现实中的苏东坡又是如何安身立命的 请看林语堂所著 苏东坡传 我们未尝不可说 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是移民百姓的好朋 友 是散文作家 是新派的画家 是伟大的书法家 是酿酒的实验者 是工程师 是假道学的 反对派 是瑜珈术的修炼者 是佛教徒 是士大夫 是皇帝的秘书 是饮酒成癖者 是心肠慈 悲的法官 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 是月下的漫步者 是诗人 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直到今天 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 因为像他这一等人 总是关心世事 始终抗言 直论 不稍隐讳 hu 他之写作 除去自得其乐外 别无理由 而今人吾人读其诗文 别无 理由 因为他写的那么美 那么遒 qi 健朴茂 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 就如魔力之于女人 美丽芬芳之在花朵 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 明的 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 非人力所能扼制 这股力量 由他呱呱落地开始 即强 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 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 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他享受宴饮 享受美 酒 总是热诚而友善 他自称生性急躁 遇有不惬 qi 心意之事 便觉得 如蝇在食 吐 之方快 他开起玩笑来 不分敌友 为此不得不承担后果 他恨邪恶之事 对身为邪恶之人 他并不记挂于心中 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 因为恨别人 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所以 苏东坡 并非才不如人 因而也从不恨人 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 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 友人 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 甚至受到逮捕 忍辱苟活 有一次 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 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 苏东坡过得快乐 无所畏惧 像一陈清风度过了一生 不无缘故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 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 则可成为天空的星 地上的河 可以闪亮照明 可 以滋润营养 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 美好的 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这 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苏轼作品辑录 6 7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 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转朱阁 低绮 q 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 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 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喝到大醉 写了这首词 同时 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 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 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 受不住高耸九天 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 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 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 健康 即便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 1076 年 宋神宗熙宁九年 中秋作者在密州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 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自求外放 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 1074 年 熙宁七年 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 1076 年的中秋 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 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已七年未得团 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 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 考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反映了作者复杂 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 蒌蒿 l uh o 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 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 t n 欲上时 欲上时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芦笋也开始抽芽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从大海回游到 江河里来了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元丰八年 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 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 僧人 即欧阳修所谓 九僧 之一 他能诗 善画 特别是画鹅 雁 鹭鸶 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 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 据画意 妙笔生花 寥寥几笔 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 初春 大地复苏 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 片嫩绿 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 色彩鲜明 向人们 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 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 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 的鸭群 早已按捺不住 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 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 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 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 芦芽儿吐尖了 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 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 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 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作品辑录 8 蝶恋花蝶恋花 春景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天 涯何处无芳草 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 情却被无情恼 情却被无情恼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春天将尽 百花凋零 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 清澈的 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怛不要担心 到处都可见 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 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 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 墙外的行人都可听 见 慢慢地 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 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 的少女所伤害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由于这首词没有编写时间 但依据 全宋词 所载的顺序 此篇当于苏轼被贬 任密州 今山东诸城 太守时所作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 从风格来说是一首婉约词 苏轼长于豪放 亦最擅婉约 本 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 景中又有情理 我们仍用 何处无芳草 知音 以自 慰自勉 上片写伤春 触目红花纷谢 柳绵日少 青杏初结 普天芳草 充满繁华易逝 落花流水春去也 之意 下片写伤情 借 多情却被无情恼 的意象 寓有对朝 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 含蓄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 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 苏轼作品辑录 9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从正面 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耸立 从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 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自身 处在庐山之中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 1084 年 由黄州 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贬所改迁汝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 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 又是一首哲理诗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 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 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 侧看则峰峦起伏 奇峰突 起 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会有不同的印象 原来是因为 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 只有远离庐山 跳出庐山的遮蔽 才能全 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 个哲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 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 见 苏轼作品辑录 10 浣溪沙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 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 冲刷 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 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 你看看 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 所以 不必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 1082 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任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 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 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景色自然明 丽 雅淡清美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 描绘出一幅明丽 清新的风景画 令人身临其境 心旷神怡 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 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抒发使人 感奋的议论 即景取喻 表达有关人生感悟 启人心智 人们惯用 白发 黄鸡 比喻世事匆促 光景催年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 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 应该说 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 这是对生活 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 能一 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 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 这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 旷达 乐观的性格 苏轼作品辑录 11 赠刘景文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 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 1090 年 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 刘景文时 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 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 了两年 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 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这首诗七言绝句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 色 为了突出 橙黄橘绿 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 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 一幅残秋的图景 那曾经碧叶接天 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 现在早已翠减红衰 枯 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 遮挡风雨了 独立疏篱的残菊 虽然蒂有余香 却亦 枝无全叶 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 依然劲节 即使 荷尽菊残 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 后半首通过 橙黄橘绿 来勉 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 乐观向上 切莫意志消沉 全诗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 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托物言志 意境高远 苏轼作品辑录 12 江城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 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 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 左手牵着黄狗 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 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 身穿貂皮做的衣服 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 席 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 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 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 我的胸怀更加开阔 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 又有什么关系呢 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 那时我定 当拉开弓箭 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 瞄准西北 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 1075 年 神宗熙宁八年 作者在密州 今山东诸城 任知州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 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 直出会猎题意 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 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 决心亲自射杀猛 虎 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 并以魏尚自比 希 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 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全词 狂 态 毕露 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 但气象恢弘 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 充满阳刚之美 苏轼作品辑录 13 和子由和子由 渑渑 mi n 池怀旧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 到这里 又到那里 偶然留下一些痕迹 你觉得像什么 我看真像 随处乱飞的鸿鹄 偶然在某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 正是偶然的事 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 他留 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 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 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 人又疲劳 驴子也累得直叫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嘉祐六年 1061 年 冬 苏辙 字子由 送苏轼至郑州 分手回京 作诗寄 苏轼 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十九岁时 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 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 同住县中僧舍 同于壁上题诗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 展转做官与流浪中 但诗人并没因人 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 在逆境中随缘自适 旷达豪放 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王国维曾评价 东坡之词旷 人间词话 文如其人 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 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 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 但是在失意 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 东坡是第一人 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中 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苏轼作品辑录 14 阳关曲阳关曲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白话译文白话译文 夜幕降临 云气收尽 天地间充满了寒气 银河流泻无声 皎洁的月儿转到了 天空 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 月光多为风云所掩 很 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 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 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熙宁十年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