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甲马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甲马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1 1 前言前言 甲马矿区铜铅多金属矿地质勘查是 西藏自治区 一江两河 中部流域地区发 展规划 1991 2000 年 中的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工作的总体目的与长远目标是为有 色金属矿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1 11 1 矿区交通位置 范围矿区交通位置 范围 1 1 11 1 1 位置 范围位置 范围 查区位于 一江两河 开发区中部 属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马乡和斯布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 东经 91 43 06 91 50 00 北纬 29 37 49 29 43 53 东西长约 8 11km 南北宽约 6 11km 面积约 106km2 1 1 21 1 2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 从甲马矿区东段沿简易公路北行 21km 到川藏公路 西行 23km 至墨竹工卡县城 西 行 68km 到拉萨市 从矿区中西段沿简易公路北行 15km 到川藏公路 西行 61km 至拉萨市区 东行 7km 至墨竹工卡县 1 1 31 1 3 矿区自然地理 经济概况矿区自然地理 经济概况 查区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郭喀拉日居山主峰果沙如则东北部 属高山深切割区 海 拔 4610 5407 5m 铜铅多金属矿带通过的铅山 铜山分别高 5042m 5302 50m 而与 之相对的夏工普沟底和布朗沟头仅 4500m 相对高差达 540m 以上 坡度大 海拔高 相对高差大是本区地形三大特点 甲马乡和斯布乡均属农牧区 人口约 6 千人 农闲时剩余劳动力较多 出产青稞 小麦 畜皮及牛羊肉等 经济落后 位于甲马乡川藏公路边由甲马矿区供矿 墨竹工 卡县卡嘎电站供电的年选原矿 12 5 万吨的选厂已建成投产 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具 有积极的作用 如需继续扩大生产 电力还可由附近的平措电厂 直孔电站或由羊湖 电站解决 2 区域地质特征 2 2 12 1 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背景 查区位于西藏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一级构造单元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 按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格局 本区属于该板片次级构造单元冈底斯火山 岩浆弧 图 2 1 南临雅鲁藏布江板块结合带 北为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 即所谓拉萨微型 大陆 前者即特提斯洋壳消减带 为晚期构造碰撞带 后者是中生代从冈瓦纳古陆分 裂出来的块体 晚侏罗世与欧亚大陆拼合 此后成为新特提斯洋北部活动边缘的陆缘 部分 如前所述 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甲马 日多弧内局限盆地 该盆地介于卡松拉 米拉山逆掩断裂与温区 沃卡韧性剪切带之间 呈近东西向展布 面积约 6000km2 下面将从甲马 日多弧内局限盆地内出露地层 构造 岩浆岩及矿产等方面简述该区 区域地质背景 2 1 12 1 1 地层 除第四系外 甲马 日多弧内局限盆地出露地层主要有叶巴组 却桑温泉组 多 底沟组 林布宗组 楚木龙组 塔克拉组 设兴组 林子宗组及邬郁组 表 2 2 其 3 中叶巴组主要分布在盆地南北两侧 呈基本对称的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 分布范围广 面积大 约占整个地区的 1 6 其它地层主要呈条带状出露于盆地中部 或在盆地两 侧零星分布 范围较小 表 2 2 甲马 日多地区地层简表 系 统 群 组代 号厚度 m 主要岩性描述 第 四 系 Q 新 第 三 系 邬郁组 Nw1994 老 第 三 系 林 子 宗 组 K2 E l 1630 上统设兴组 K2sh284 2435 冲洪积砂 砾 亚砂土 残积层粘土 碎石 冰积泥砾 泥砂质砂砾石 沼泽堆积淤泥 泥 炭 泉华等 杂色 紫红色 砾岩 岩屑杂砂岩 含砾砂岩 夹粉砂岩 安山岩 流纹岩 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夹含角砾 凝灰岩 沉凝灰岩 顶部为火山集块岩 火山角 砾岩 含火山弹 岩屑长石粉砂岩 粉砂岩 岩屑砂岩岩屑杂砂岩 泥质板岩 塔 龙 拉 组 K1t666 灰 灰黑色石英砂岩 粉砂泥质板岩 泥晶灰岩 生物灰岩 楚 木 龙 组 K1ch900 1590 灰白色石英砂岩 岩屑石英砂岩夹深灰色板岩 底部夹砾岩 白 垩 系 下统 林 布 宗 组 K1l1495 3613 上部为岩屑砂岩 石英砂岩 岩屑石英粉砂岩与 泥质板岩互层 下部为泥质板岩 炭质页岩夹粉 细砂岩 含生屑泥晶灰岩 多 底 沟 组 J3d1315 白 灰白色大理岩 结晶灰岩 夹泥灰岩 灰黑 色砾屑灰岩 碎屑泥晶灰岩 甲马矿区顶部为矽 卡岩及多金属矿体 上统 却 桑 温泉组 J3q300 400 J2y3 上部灰色钙质页岩 粉砂质页岩与长石石英砂 岩互层 下部灰褐色 暗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 英砂岩 含砾粗砂岩 砂砾岩夹粘土岩 流纹质晶屑岩凝灰岩 凝灰质角砾岩 粉砂岩 底部为条纹状硅质岩 J2y2 7750 英安质 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夹流纹质晶屑岩屑凝 灰岩 侏 罗 系中统 叶 巴 组 J2y1 9499 片理化流纹质熔岩 含角砾流纹质凝灰岩 凝灰 质火山角砾岩 4 2 1 22 1 2 岩浆岩 本区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 岩浆弧中段 岩浆活动强烈 火山岩 侵入岩分布广 泛 一 火山岩 区域上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墨竹工卡 恩玛日复式向斜南北两翼的中侏罗统叶巴组 J2y 地层中 出露面积约 1000Km2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火山活动主要发生于燕山 期 该区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安山质 英安岩 流纹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熔岩岩石类 型有英安岩 安山岩 流纹英安岩及流纹岩 火山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为流纹质晶屑 岩屑凝灰岩 英安质 安山质晶屑凝灰岩 流纹质 英安质火山角砾岩以及熔岩向火 山碎屑岩过渡的一些岩石类型 火山岩岩石普遍具变质和蚀变现象 片状构造明显 原岩矿物全部或部分变为绿泥石 绿帘石 绢云母 碳酸盐甚至硬绿泥石 二 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甲马 日多弧内局限盆地的中部和南部 多以复式岩基 岩株和岩脉的形式产出 岩性以中酸性 酸性为主 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斑岩 花岗 闪长岩 黑云母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等 以花岗闪长斑岩居多 主要呈岩基形式 此 外尚有辉长辉绿岩 闪长玢岩等中基性岩和花岗伟晶岩 花岗细晶岩等酸性岩以岩脉 岩株形式沿次级构造分布 2 1 32 1 3 构造 区域构造线呈近东西向 以发育线性复式褶皱和压性逆断裂为主要特征 同时发 育有紧密倒转褶皱及推覆构造 主要由中生代地层组成的墨竹工卡 恩玛日复式向斜是区域主要褶皱构造 南北 分别为温区 沃卡韧性剪切带和卡松拉 米拉山逆掩断裂所挟持 构成本区构造格架 的主体 该复式向斜轴向呈近东西向 核部地层 东段以设兴组 K1sh 和塔克拉组 K1t 为主 西段则主要为楚木龙组 K1ch 复向斜北翼受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地 层出露不全 主要为叶巴组 而南翼由楚木龙组至叶巴组全面卷入褶皱 复向斜东部 轴向呈近东西向延出图外 向西渐变为北西西向 且形态不清 轴面略向北倾 长宽 比大于 10 属中等紧密线性褶皱 枢纽波状起伏 蛇曲摆动 单个褶皱倾伏 封闭性 明显 代表性产状 核部 南翼20 30 60 北翼190 200 55 翼部 南 翼 10 20 55 北翼 200 210 52 复向斜两翼多底沟组至叶巴组地层中 次级褶皱 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变形强烈 错综复杂 总的趋势是越往翼部 层位越 5 偏下 构造变形越强烈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 此外尚有北西向和北东向 断裂构造 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与上述墨竹工卡 恩玛日复式向斜共同构成了该区 的构造格架 区内近东西向 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岩 控矿断裂 其中 F1 即拉萨幅 的 F17 断裂最为典型 F17为一区域性断裂 东西向延长达 80 公里 总体走向 270 295 东段倾向北北东 10 20 西段倾向北北西 340 360 倾角介于 55 65 断线呈波曲状 上盘岩性以多底沟组灰岩为主 显示该区域断层为一由北向南 强烈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 甲马矿区范围内该断裂控 岩控矿作用明显 一方面控制了多底沟组向林布宗组转换部位含矿矽卡岩生成 另 一方面控制了主矿体的空间展布 2 1 4 变质作用 区内除第四纪 新第三纪岩层外 其余时代地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变质作用 形 成了一系列中 低级变质岩系 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热液接触变 质作用 而动力变质作用次之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有 片岩 千枚岩 板岩 多分布于林布 宗组 其次为变质砂岩和大理岩等弱变质岩石 前者分布于楚木龙组 后者多分布于 多底沟组 热液接触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燕山 喜山期 多发生于中酸性侵入岩的围岩中 形成的岩石类型有 长英质角岩 堇青石角岩 云母角岩 粉砂质斑点板岩 绢云母 板岩 硅质板岩 大理岩及一些热液蚀变成因的矽卡岩类 上述岩石纵向上多分布于 多底沟组上部及林布宗组 主要出露于甲马矿区主矿体围岩中 与成矿关系密切 或 作为矿体围岩 角岩类 板岩类 或岩石本身富含铜 铅 锌等金属组份 如一些矽 卡岩类 而成矿石 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沿断裂带分布的碎裂岩 压碎岩 构造角砾 岩 糜棱岩等 2 22 2 区域区域矿产矿产 结合前人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化探工作和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该区找矿的有 利因素如下 甲马 日多中生代沉积盆地 为一近东西展布的槽型盆地 宽 30 50km 长逾 120km 构造 沉积环境对热水成矿有利 另一方面该盆地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 岩浆 6 弧中段 燕山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强烈 可为区内成矿作用提供良好的物源 热源 等条件 因此 区内具有形成热水沉积型和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矿床的充分条件 本区矿产以铜为主 主要共生矿产有钼 铅 锌 主要伴生矿种为金 银等 矿点 多底沟组及其与林布宗组接触部位也有产出 如甲马矿区铜铅多金属矿床 区域上成 矿时代主要集中于燕山期 喜山早期 并常常有喜山晚期成矿作用的叠加 3 3 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 3 13 1 地层特征地层特征 区内地层发育较全 中侏罗统至下白垩统均有基岩出露 除第四系全新统沿河流 沟谷分布外 其余地层总体上均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 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该区 出露地层由北向南依次为楚木龙组 K1ch 林布宗组 K1l 多底沟组 J3d 3 1 1 第四系 本区第四系主要为全新统冲洪积松散堆积物 厚一般为 1 3m 下部为砾石层 砂 砾石层 上部为砂质粘土层 含砂粘土层 3 1 2 下白垩统楚木龙组 K1ch 分布于测区北部玛拉日 乃拉日一带 面积约 9km2 地层整体呈现一单斜构造 玛拉日一带产状为 30 37 剖面上厚 900m 以一套灰白色石英砂岩 石英细砂岩 为主 夹深色钙质板岩 泥质板岩 绢云母板岩 属一套近海湾的漫流相沉积 以生 物地层划分其时代为早白垩世 3 1 3 下白垩统林布宗组 K1l 分布于详查区北部楚木龙组以南 面积 21 80km2 地层内虽然揉皱和紧密褶皱很 发育 但总体构造形态仍为一单斜 倾向一般为10 35 倾角为 30 60 局 部地段深部变缓至 15 左右 剖面上林布宗组厚 2361 90m 岩性以灰 深灰色绢云母板岩 斑点板岩为主 夹 泥质粉砂岩 变质石英砂岩 表现为一套浅变质的潮汐砂泥质沉积 在铅山 铜山 莫古朗一带 地层下部以角岩化板岩 角岩为主 夹绢云母板岩 矽卡岩及铜铅多金 属矿体 上部为变石英砂岩夹砂质板岩等 与上覆楚木龙组整合接触 林布宗组地层 尤其是下部 蚀变强烈 角岩化 绿泥石化 绢云母化 绿帘石 化 硅化较为发育 地层下部角岩 角岩化板岩常做为甲马矿区主矿体 Cu 1 的 顶板岩石 此外矿区中一些次要矿体即产于其中 3 1 4 上侏罗统多底沟组层矽卡岩 杜光树等人 1997 按组构及分布情况将甲马矿区矽卡岩分为层状矽卡岩和脉状 7 团块状矽卡岩两类 前者分为层纹状 条带状矽卡岩和块状矽卡岩两个亚类 鉴于甲马矿区主矿体赋矿矽卡岩 主要为层矽卡岩 位于多底沟组 J3d 与林布 宗组 K1l 之间 呈层状 似层状分布 并随上 下地层同步褶皱弯曲 具一定层位 较为稳定 图 3 1 至 3 4 应视为地层柱的组成部分 多底沟组层矽卡岩主要出露于铅山 铜山一带 空间上呈狭长条带状展布 面积约 0 5km2 总体倾向 10 35 倾角 45 60 厚度一般十至数十米 最厚可达 120m 如 ZK8012 主要组成岩石为灰白色 灰色透辉石矽卡岩 石榴石矽卡岩 呈 层纹条带状及块状构造 其中偶夹大理岩 大理岩化结晶灰岩 与上覆林布宗组呈整 合接触 该套矽卡岩即为甲马矿区主要赋矿岩石 围岩蚀变强烈 并发生不同程度的铜铅 多金属矿化 杜光树等 1996 通过对矿区内层矽卡岩地质产状 与沉积地质体关系 与岩浆岩关系以及与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和热水沉积岩对比等方面综合研究认为甲马矿 区层矽卡岩系热水沉积岩 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的产物 与铜铅多金属矿体在时空及 成因上关系密切 8 3 23 2 岩浆岩特征岩浆岩特征 3 2 13 2 1 侵入岩侵入岩 查区内所有侵入岩都是喜山期形成的 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甲马矿区及其以南以东 地区 既有 型花岗岩 又有 S 型花岗岩 均属钙碱性系列 主要岩石类型有花岗斑 岩 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钠长斑岩 此外还有二长花岗岩 花岗细晶岩 闪长玢岩等 上述侵入岩主要呈岩基 岩株 岩脉等形式产出 表 3 1 区内断裂情况一览表 断层产状 断层 编号 区 内 出露长度 km 走向倾向倾角 断层性质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 F1811NWW 20 30 50 70 压性逆断层 断层带宽约 30m 其内角砾岩发育两 盘地层变形强烈 为一多期活动断裂 与 F2 交汇处 有锌矿化 F11 F12 0 5NE70 50 左行平移断层 切割 F1 J3d及 K1l地层 成矿后断裂 F33 5NW 60 局部 NE 倾 40 65 左行平移层 呈波状带宽 2 10m 切错主矿体 成矿后断裂 F40 75NWNW55 左行平移断层 切错主矿体 J3d及 K1l地层 成矿后断裂 F50 5NW50 70 50 60 左行平移断层 切错 J3d及 K1l地层 成矿后断裂 F92 5NW60 50 左行平移断层 切错主矿体 J3d及 K1l地层 成矿后断裂 F60 25SN80 90 60 左行平移断层 切错主矿体 F4及 J3d地层 成矿后断裂 F80 35SN85 50 左行平移层 切错 J3d K1l地层成矿后断裂 F100 5SN90 50 左行平移断层 切错 F1 J3d及 K1l地层 成矿后断裂 测区内脉岩发育 多集中分布于则古朗至玛拉日一带和红山头 铅山 铜山 莫古朗一带 空间上多呈 NE30 斜列式展布 脉岩长度大小不等 铅山 铜山一带出 露较长 最长可达 1km 而玛拉日 则古朗一带脉岩体规模较小 多在 100 200m 最 小仅为 70m 岩性上 甲马矿区北部林布宗组地层中脉岩体多以石英钠长斑岩为主 花岗细晶岩则多发育于甲马矿区与呈近东西向的主矿体 Cu 1 相伴产出 矿区中 南部脉岩发育规模大 且多以北东向的花岗闪长斑岩脉为主 闪长玢岩在测区内少见 且规模较小 展布方向为北西向 见于叶巴组火山岩中 由此可见 测区内不同时代 地层中均有脉岩分布 尤以林布宗组 多底沟组最为发育 脉岩的空间展布受其中控 岩构造控制 多呈北东 20 30 少数呈北西西向 倾角较陡 多为 50 80 脉岩与 周围地质体关系复杂 多表现为脉岩切割地层或矿体 9 脉岩多发生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 绿帘石化 高岭石化及碳酸盐化 与矿化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空间上切割矿体 另一方面 脉岩附近矿体常有一定叠加富集现象 二 主要侵入体的岩石化学特征 测区侵入体的岩石化学成份具以下特征 1 岩体的 SiO2含量为 64 03 78 03 平均为 71 98 脉岩 SiO2含量为 63 83 77 10 平均 68 74 二者 SiO2含量相近且均与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相当 以花岗岩 居多 2 岩体的碱总量 ALK 为 3 30 8 46 平均 6 28 属正常类型 脉岩 ALK 介 于 6 15 9 47 平均 7 46 相对较富碱 3 岩体 Na K 比值 0 03 10 00 变化大 多数 Na K 脉岩 Na K 比值 0 18 1 72 平均 1 03 Na 和 K 含量基本相似 但变化较大 4 岩体的里特曼指数 为 0 45 2 78 平均 1 55 属强太平洋型 钙性 但具双峰性 钙 钙碱性 特征 脉岩 1 5 2 78 平均 2 00 属正常太平洋型 钙碱性 5 岩体和脉岩的铝指数 A NKC 为 0 64 2 91 平均 1 18 均属铝过饱和系列 表 3 2 区内主要侵入岩岩石化学成份表 化 学 成 份 样 号岩石名称取样位置 SiO2Al2O3Fe2O3FeOCaOMgOK2O 910H01 花岗闪长斑岩 TC10166 36 15 763 532 242 381 762 66 910H02 花岗闪长斑岩 TC10165 85 15 983 191 492 510 652 51 910H03 花岗闪长斑岩 TC669 30 15 322 822 041 610 903 04 910H04 花岗闪长斑岩 TC10565 95 15 813 451 442 860 422 84 H02 ZK1206花岗闪长斑岩ZK120663 83 16 063 590 995 190 905 58 9211H01 花岗细晶岩 D3774 04 15 091 830 880 320 584 23 9211H03 石英钠长斑岩 D11775 24 13 561 200 860 500 504 54 9212H01 花岗斑岩 D36267 91 14 703 161 392 091 503 94 10 9212H02 花岗斑岩 D38869 08 15 503 251 970 981 293 19 9212H03 花岗斑岩 D38967 67 15 073 741 752 011 593 76 9212H04 花岗闪长斑岩 D39465 90 14 163 271 893 341 504 61 花岗闪长斑岩 66 33 15 160 390 883 551 514 26 花岗斑岩 77 10 12 970 650 160 330 215 03 9211H02 花岗闪长斑岩 64 06 15 203 742 243 041 863 62 花岗闪长斑岩 塔龙尾岩体 64 03 16 690 351 129 792 640 30 甲 93021花岗斑岩东风垭岩体76 34 12 98 0 390 100 260 124 90 甲 93028花岗斑岩莫古朗岩体77 16 13 87 0 720 050 250 263 80 甲 93056花岗斑岩独立峰岩体78 30 11 58 0 520 080 440 076 44 备 注取样位置未标岩体为脉岩 3 23 2 2 2 火山岩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集中分布于南部中侏罗统叶巴组地层中 主要为一套燕山期形成的安 山质 英安质 流纹质火山熔岩 火山碎屑岩及二者过渡性岩石 在区内出露面积约 20km2 剖面厚度大于 2725m 其中安山质熔岩主要分布于叶巴组二段 向上则以安山 质火山角砾岩 角砾凝灰岩 凝灰质火山角砾岩为主 叶巴组三段多以流纹质晶屑凝 灰岩为主 显示出该区火山喷发由早至晚由中基性向酸性的演化特点 火山岩普遍具变质和蚀变现象 具片状构造 原岩矿物全部或部分蚀变为绿泥石 绿帘石 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 3 33 3 构造特征构造特征 测区所处的甲马 日多中生代弧内局限盆地自中生代以来构造 岩浆活动相当强 烈 褶皱断裂构造非常发育 其中规模最大的墨竹工卡县 恩玛日复向斜与近东西 北西西向的区域断裂构成盆地的主体构造格架 测区位于复式向斜南翼 主体构造格 架为上述复式向斜之次级背斜 3 3 13 3 1 褶皱构造褶皱构造 前已提到 构成测区主体构造格架的背斜 SB1 区域上属墨竹工卡 恩玛日复式 向斜南翼之次级褶皱 图 3 10 SB1两翼又同时为更次一级的小型褶皱 曲 所叠加 11 SB1轴线在铅山垭口 铜山一带呈近东西向 北西西向 展布 波状起伏明显 南翼地 层以多底沟组为主 遭受强烈挤压 断裂发育 由于岩性单一和残坡积覆盖严重 尚 不能对次级褶皱作出明确划分 但通过东风垭口南 铜山剖面 图 3 11 可以看出 该背斜南翼地层内发育有多个小褶皱 曲 而非简单的单斜构造 背斜北翼主要由多 底沟组 林布宗组地层组成 通过一九九九年长 7 15 23 及 31 排勘探线剖面实测发 现 背斜北翼地层总体呈上陡下缓的单斜构造 仅在矿区北部牛马塘一带存在一个在 断裂 F1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派生背斜构造 SB2 轴向呈近东西向 规模较小 北翼产 状 30 50 南翼产状 210 50 60 该背斜延伸有限 向东迅速倾伏尖灭 前已论述 甲马矿区赋矿层位多底沟组层矽卡岩作为地层柱一部分与上下岩层同 步褶皱 因此矿区褶皱 SB1 SB2控制了主矿体在空间上的总体展布特征 3 3 23 3 2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发育 规模大小不管 图 3 10 其中以近东西向 北西西向的 F1 F8 规模最大 为主要断裂构造 其次为北东向 F7 F11 F12 和北西西向 F2 F3 F4 F5 F9 而近南北向断裂 F6 F8 F10 主要发育于甲马矿区东部 且 规模较小 3 43 4 矿化特征矿化特征 区内矿产以铜铅多金属为主 其中规模最大者 甲马矿区铜铅多金属矿床分布于 该区中部 主矿体 Cu 1 出露于牛马塘 铅山 铜山 莫古朗一带 总体呈近东西 北西西向展布 赋矿岩石主要为多底沟组上部层矽卡岩 顶板多为林布宗组下部角岩 角岩化板岩 一些次要矿体则呈似层状 透镜状 脉状赋存于林布宗组角岩化板岩或 多底沟组大理岩 大理岩化结晶灰岩中 区内矿床 点 控制因素复杂多样 首先该区所处的呈北西西向展布甲马 日多 中生代弧内局限盆地决定了矿区主体构造格架 区内地层 构造线及主矿体均呈北西 西向展布 在甲马矿区内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是直接的控岩控矿构造 与其后的北东向 等次级断裂构造直接控制了矿体空间分布 其次 地层也是不可忽视的控矿因素 一方面叶巴组地层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另一方面化学活动性较强的多底沟组碳酸盐岩受海底喷流形成的热流体作用发生交代 充填成岩成矿 形成甲马矿区主矿体 岩浆活动对区内矿床 点 控制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直接形成一些与之有关的矿床 点 如象背山岩体边部的铜矿体等 另一方面则通过为先成矿床的后期叠加成矿作 12 用提供必要的成矿介质及热源等而起到富集作用 甲马矿区及其外围矿床 点 地质特征表明 北西西向 北东向断裂及二者交汇 部位应是进一步找矿的构造标志 层矽卡岩是多金属矿体的重要岩性找矿标志 而大 理岩 大理岩化结晶灰岩 角岩化板岩及角岩类岩石则是找寻多金属矿的围岩标志 3 53 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 5 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从元素 氧化物 背景起伏分析 表 3 7 微量元素 Li La Sr Nb Co Cr Be B Ba Y Mn F Zr U P 变化系数小于 30 分布 均匀 异常不明显 富集趋势差 成矿可能性小 W Mo Cu Pb Zn Au Ag As Cd Hg 变化系数大于 80 元素含量起优很大 富 集趋势明显 强异常分布普遍 是本区主要成晕 成矿元素 具较大成矿优势 其中 以 Cu Pb Zn Mo Au W 最为突出 变化系数大于 120 而 Sn Sb Bi Th 变化 系数介于 35 40 之间 为本区次成晕 成矿元素 元素在空间上分布特征表明 1 多数元素的背景起伏是以近东西向展布的高低 相间变化为特征 与区内所出露地层近东西走向一致 反映了区内地质构造线总体受 轴向近东西向复式褶皱控制的特点 2 本区金属硫化物矿床典型元素的空间展布多 呈北东向 北西向及近东西向 表现出明显受复合断裂控制的特征 3 昌果 甲马 地区是区域上最重要的钨钼 硫化物矿床典型元素高背景 异常带分布区 是重要的 多金属成矿带 3 5 23 5 2 区内地球化学特征区内地球化学特征 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分布图中 查区位于甲马异常 28 乙 图 3 21 该异 常区面积约 100km2 主体呈北西向交迭状展布 异常元素以 Au Ag Cu Pb Zn Mo 等为主 异常形态简单 强度及规模大 富集趋势明显 与矿床吻合程度好 不同元 素套合极好 水平分带不明显 Au 异常的分布与中酸性岩脉群分布一致 其余元素均 具外 中 内浓度分带 含量变化范围大 主要异常元素特征参数见表 3 3 对该异常分析数据进行 R 型聚类分析 结合该区地质背景认为 Au 矿化形成与本 区含矿矽卡岩带以南之大理岩层内北东向构造带及其中发育的中酸性脉 表 3 3 各元素特征参数统计表 元素或 氧化物 平均值 X 标准离差 S 变化系数 CV 元素或 氧化物 平均值 X 标准离差 S 变化系数 CV Cu25 2754 3215Li36 249 0525 13 Pb26 6740150Be2 370 6728 Zn71 0588 33124B57 115 327 Cr56 6910 0618Ni23 975 9525 Co10 602 826V77 3221 9228 TiO20 610 1219Mn573 2162 528 Ba400 470 3218Sr188 1735 619 Nb16 834 0424La44 139 9623 P59 97165 428Th15 497 4748 Y30 524 4515Zr325 7678 724 As19 0825 6134Sb1 440 6142 Bi0 500 3366W2 745 13187 Mo0 661 2182Au1 711 4585 Ag85 0697 8115Cd138 03128 693 Hg31 2926 0783Sn3 471 2937 U3 280 9328F476 25109 923 K2O2 620 249Na2O2 090 5627 CaO1 793 13175MgO1 140 2825 Fe2O34 421 5535SiO267 027 5511 Al2O312 231 2710 含量单位 Au Ag Cd Hg 为 10 9 氧化物为 其余为 10 6 3 63 6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3 6 13 6 1 航磁异常特征航磁异常特征 在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综合室 1980 年编绘的西藏中部地区 Ta 平面图上 查区 位于其中的 C101航磁异常的东段 该异常为一北东走向的线性异常带 由西向东曲线 有波动 强度逐渐减小 最大异常强度达 200 据推断 查区范围的异常多为岩浆 岩的反映 另外从 Ta 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出 区内已知矿点多分布于正负异常过渡部 位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1926-2025二氧化铀粉末和芯块中磷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 天津硬笔书法4级考试题目及答案
- 文化传播-濒危语言保护政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公需科目考试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中校长“开学第一课”主题讲话:坚定信念成就自我
- 2025年高校辅导员结构化面试题含题集及参考答案
- 基层医疗综合试题及答案
- 护理类文职题库及答案
- 规范资金风险管理办法
- 中山机场保安管理办法
- DB11T 1649-2019 建设工程规划核验测量成果检查验收技术规程
-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五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吴文化教程(活页版)》 课件全套 模块1-12 历史特征- 吴地产业经济
-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3.3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光伏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含三级)
- TSG+11-2020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委托别人找工作的协议
- 培养专业技术骨干证明
- 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9分)
- 动物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