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高考复习资料文言文句式一、考点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二、常见文言文句式例解(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特别提醒】:“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倒装句式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1、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2、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3、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4、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五)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六)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 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3、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赐,汝来何其晚也?(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5、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6、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1)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2)“若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7、表选择语气:(1)“与其孰若(无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非字而画。(促织)8、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 (2)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4)“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例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通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版外墙保温工程保温材料环保检测与施工合同
- 2025年办公楼及写字楼客户接待区清洁服务合同模板
- 2025版智能穿戴设备贴牌加工服务合同
- 2025年度企业人才招聘与委托输送一体化服务协议
- 2025年度企业员工离职与培训外包服务合同
- 2025年旅游产品导购人员劳动合同范本
- 2025版金融保险商业代理招商合作合同范本
- 2025版水利工程中沙石采购与供应合同
- 2025年度法院执行离婚协议书履行条件评估合同
- 喷砂检验报告
- 原材料来料检验报告
- 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分析表
- PCB板来料检验规范
-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3版)
- (中职)PLC实训课件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 教师入职审批登记表
- 教案《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 SPS882和R8、R6比较
- 产品管理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