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备考要点课件pptConvertor.doc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备考要点课件pptConvertor.doc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备考要点课件pptConvertor.doc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备考要点课件pptConvertor.doc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备考要点课件pptConvertor.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备考要点福建省南平一中 蔡伟潭古典诗词鉴赏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应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代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抒情性都很强,最能突出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 高考将古代诗歌的鉴赏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具有以下特点1、从考题选料上看 2、从测试能力看 3、从试题命制看 浅易、不艰深、不晦涩 选料篇幅短小 文质皆美、脍炙人口或蕴含哲理 意象、意境、语言、诗歌内容、写作技巧和主旨理解 对诗歌内容、手法的认知 写一段鉴赏文字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优劣 高考将古代诗歌鉴赏作为主观题来命制,涉及的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命题时会从中择取几点) 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 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 体裁样式的识别;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判别、鉴赏;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理解。(二)诗歌鉴赏题目要注重指导理解性 问 题因“人”论诗因“时”论诗因“事”论诗这“人”“时”“事”便构成“背景”。察背景当从玩味标题、序言、注释等处入手注意我国古典诗歌中长期使用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落花伤春、望月怀远、秋风肃杀、松柏延年、归雁思乡、愁情似水梅兰竹菊喻君子、 渺茫之景寓惆怅, 手法性 问 题整体 表现手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具体 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说理、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情融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说理)结构方面:主体与穿插、呼应与衔接、统篇与显旨修辞方面:各种修辞格:比喻、比拟、对比、衬托、双关、借代、通感诗歌传统方面:赋比兴,用典,虚实等注意: 整体手法可以向具体和局部迁移,一般来说具体手法不能向整体迁移。“古诗词鉴赏”解题步骤1、读题目2、读作者3、读注释首 先其 次逐层分析 “意象意境意旨” 再 次1、修辞手法2、景物与情感3、表现手法最 后表述 就诗论诗,分点答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范例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至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和文下注解。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是北宋的阶下囚 充溢着的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1.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知人论世”,通过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研究和评价其文学作品 运用“知人”的方法读诗,往往能洞悉诗人用心,从而发微。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刘勰 要读离骚,必须先读屈原传记,知道他的人生见解,两度流放经历,与其内心的深刻矛盾。有了这些知识准备,这篇光彩陆离的长诗,则不难入门了。 范例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品味语言, 披文入境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分析,切不可望文生义。 词语的附加语义 (感情色彩、语境语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含蓄与凸显、词表与词里、单一与双关水古代诗词“物象”象征义的约定俗成 绵长无尽一去不返沟通连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临江仙 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和暗示性的语言,因为长期的使用,这些敏感形象和语言一旦在诗歌中出现,就会唤起相对稳定的联想,成为一个代名词,变成一种符号、一种概念。因为它所包含的这个联想,已经被大家所熟悉了、习惯了。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所有的物都是写人范例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夯实基础,多方勾连 对艺术技巧的判定和欣赏是建立在对各种艺术手法掌握的基础上的,因为它往往是综合运用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关于艺术技巧方面的命制,可以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也可以是表现手法。 以水喻愁,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形式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 揣摩整合 提高效率2002年以前的诗歌鉴赏是以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命制的,多揣摩这类诗歌鉴赏题的选择项对诗歌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对那些选择肢的理解,来体味答题的思路,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999年全国卷试题 )揣摩整合 提高效率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999年全国卷试题 )水中月影、沙滩宿鹭揣摩整合 提高效率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999年全国卷试题 )水中月影、沙滩宿鹭安谧、和平的意境揣摩整合 提高效率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999年全国卷试题 )水中月影、沙滩宿鹭安谧、和平的意境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揣摩整合 提高效率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999年全国卷试题 )水中月影、沙滩宿鹭安谧、和平的意境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描写 景物 表现意境 抒发感情 列出答题要点理解“表达技巧及其作用”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什么方法(修辞或表现手法),二是表达了什么内容,三是收到了什么效果。理解“表达思想感情”的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运用了什么意象,二是营造了什么意境,三是抒发了什么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四川卷 )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四川卷 )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意象分析示例: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双关点题科学性的分布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配比考点的合理配比能力层级的分布与限制。 分布要合理,要注意知识的再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重构之间的关系。试卷的题目的梯度:(不含作文)送分题 主要是装饰性的,给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做,直接考知识点。送分题半卖半送。中档题 实用性强,约50%,给上一般本科线的考生做,考知识点的联系运用。高档题 约15%,上重点的考生做。但是,并不是高能力层级的,如探究,就是高档题。它考的是知识的重构,是智能、体验和个性风格。塞外杂咏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注: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2)第三句“我与山灵相对笑”,笑中既有无奈又有洒脱,结合全诗具体赏析。答案“第一、二句,诗人又把天山人格化,(手法,拟人)作为自己寂寥西行的伴侣和向导,(内容,意象寂寥西行伴)把天山写得有情有意。(效果)”第二题是考查思想内容的,规范是: 意象意境主旨 答案“诗人在被贬途中还能联想到天山的积雪如同美玉一般,又联想到自己满头银发如同天山积雪一样难消,于是与天山相对而笑,(意象,我与山灵满头晴雪共难消 相对笑)(意境,营造了天山为友相携的意境,因是无奈洒脱双问,省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2分)“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诗歌鉴赏 提炼观点 掌握格式要求有自己的某方面见解,并将其提练为自己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展开阐述。 当作一篇缩微的议论文来写,紧紧扣住诗歌本身来阐述。 毛病 一泛泛而论,架空分析 毛病 二逐句解释或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 选取诗歌中主要的、突出的诗句用概述性的语言来阐述 提炼观点 掌握格式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迟日:“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本诗就是一个典型。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任选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100字左右)答: 忆昔游而悲 见花鸟成愁 “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提炼观点 掌握格式例 一第一句借重游旧日之地,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第二句以春花鸟鸣与自己的遭遇作比,更突出心情的惆怅。第三句再次写自己被流放的心情。第四句中“不似湘江水北流”暗写水流无情人有情,虽然自己在流放途中,但仍然想念自己的家乡。由此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段文字首先没有自己鉴赏的角度,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其次,逐句翻译、没有重点。提炼观点 掌握格式例 二读完杜审言这首渡湘江,第一感觉是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的交融晓畅自然,丝毫没有做作感,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共四句,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的“愁”字用得恰到好处,既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痛,又有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落寞与无奈,远走他乡的悲思愁绪一触而发。第四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更是抒情不露声色,寓情于景,借湘江北去表达了自己怀念京国的感情。这不愧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佳作。这段文字的弊病在于架空原文阐述自己的见解。虽然有见解、有观点,却花大量笔墨去引经据典,没有结合诗歌的自身来阐述,显得华而不实、空泛无物。例 三提炼观点 掌握格式在本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犹为出彩。“迟日园林”本是充满着诱人的春色,“今春花鸟”本是红花绿树、鸟鸣山幽,而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到的这一切,却全都失去了光彩。一“悲”一“愁”,点出了其内心极度的苦闷。另外,在第三、四句中,诗人由眼前北流的湘江水想到了故地京国,想到了自己的被贬南国,更显出了自己的形单影只。全诗宛如游走于悲喜的边缘,在喜景中更衬出悲人悲情。 这段文字开门见山,见解(观点)突出,并能结合诗句本身展开论述,语言晓畅简洁。精心组织,通达准确诗歌鉴赏由客观性选择题改成主观性表述题,对考生语言能力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答题应当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文采。 在组织诗歌鉴赏的文字时,运用一些常见的鉴赏术语会有一定作用。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着此一字境界全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铺垫映衬”、“卒章显志”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学评论中常用的词语并非是随处可用的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生搬硬套,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古诗词阅读的命题点有很多,诸如对作者、时代背景的了解、字句的理解,对诗词中最传神的字句进行分析和鉴赏,对诗人思想感情、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把握和鉴赏,对古代诗词风格流派的了解等等,几乎涵盖了诗歌的各个方面。要多角度进行复习,重点是在对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等方面。题点 设置1、从重点字词处设置2、从关键语句处设置3、从意象上设置7、从用典处设置5、从感情的角度设置4、从意境上设置6、从表达技巧上设置1、从重点字词处设置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尤其是“诗眼”,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重要内容。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国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设题】 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 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2、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设题】 请简要谈谈你对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的理解。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有三层意思:“醉”联系全词,表示心有郁结;“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3、从意象上设置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意境的基本构建。要参透诗的意境,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那就必须先把握好意象。 菊花 元祯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设题】 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 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既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有关,但更多的是孤芳自赏的情调。4.从意境上设置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典型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意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设题】 请简要分析从军北征一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所创设的意境。 这首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诗歌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 行路难双关,既是曲调名,又指戍边远征的艰难,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 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5.从感情的角度设置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水份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把握意境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甲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设题】 试分析这两首忆秦娥所表现的诗人情感的不同。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 乙词作者是伟人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长空的雁叫、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一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6、从表达技巧上设置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设题】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7.从用典处设置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联想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念奴娇 杨万里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且说庐陵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设题】 词中“老夫归去,有三径”所用的典故是 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阅读下面一道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独不见, 乐府古题。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双关反衬对偶夸张借代照应对比寓情于景主宾倒置。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 莎 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有人认为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景象,是虚写;有人则认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实写,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地分析这三句的意境。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 ,上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在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在人间再也找不到了 。这三句 ,分别以“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 莎 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词说 :“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谈谈你的理解。“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更加突出了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