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试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试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杨 帆(四川平昌县平昌中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外,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培养。在物质文明泛滥的今天,大部分学生学习知识都带着一种功利性,被动地接受学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一部分教师教授语文也带着功利性,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以至于语文课堂死板无趣。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已经先后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忘掉了另一半,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强调科学,忽略道德”,所以,学生的情感培养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但是,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却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 情感教育被忽视的原因情感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爱国情感。但是有的教师只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或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只按“工具知识能力训练代的思路开展教学,重知轻人,重术轻人,严重忽视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教学的目的只是培养出一批规格统一,缺乏个性的合格产品,根本不是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体现这样的语文教育观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给情感教育以一席之地的。第二,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考试和高分就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教育异化,语文教学也因此失去了自身的特点,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文质兼美的课文被当作理科的例题一样被解析。为了培养学生应试的熟练程度,重复繁琐的纯技术训练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他们没有机会去阅读和实践,本来丰富活泼的生命被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情感教育被忽视是不足为奇的。第三,变形失真的语文情感教育的蒙蔽。由于语文教育长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人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以及情感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容,因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相通之处,所以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人文精神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以“极左”的“共性思维”来压抑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以空话、高调来扭曲学生活泼纯洁的情感世界。把这种过分拔高的变形失真了的人文教育当作情感教育,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思想僵化而又贫乏,情感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对此十分反感,后果也十分恶劣。此外,也受到语文教师的素质,以及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约。情感教育要求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高尚的师德、人格和爱心。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特点的学科,在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语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的生命碰撞,与丰富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的人格日趋完善,成为不仅顺应而且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人才。二、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同时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对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的教育。从语文学科的构成形态来看,其本身就具有许多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比如文本中的文学形象、诗情画意、生命的精神、悲剧的情怀、汉字的意象神韵等等。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带着深厚的感情色彩,对上述这些因素进行审美的鉴赏、玩味、体验、和领悟,揭示其美的意蕴,那么,先前那种索然无味的灌输式教学,必然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学生在学习中因教师那冷冰冰、硬邦邦、正襟危坐地说教所造成的精神重负和苦闷,必然会云消雾散,而代之以无穷的兴味和乐趣。三、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于崇高美的追求。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主要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用情感性的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自身内在真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的信使,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为学生创设情境。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多是抒情言志而较少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即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也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狄隘的个人感情提高到“国与民的忧乐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话的期待,乙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寓情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点出九种事物。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整首诗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总之,情感教育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