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doc_第1页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doc_第2页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doc_第3页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doc_第4页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一、情感概述 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为多情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这些人和事有时会使人高兴、快乐,有时会使人忧愁、痛苦、悲哀、愤怒,有时又会使人感到恐惧、担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情感表现,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一) 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内在的。(就象我们平常所说的爱恨忧怨,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感受不到)这种体验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总是在一定事物影响下产生的;即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客观事物:包括人身体以外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天晴心怡,阴天忧愁),也包括人身体内部的各种状态(人体健康则心情舒畅,一旦身体的某个部位受损伤则烦恼)。 2.情感的产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例,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引不起我们的情感体验,但当我们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些问题时,这些声音就会使我们觉得很讨厌;但当你急切地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伫立等候来车时,铃声和车声又会使你感到愉快、高兴。)这说明客体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的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3.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认识过程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与情感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叫情绪,它是情感的外部表现。(二)情感与情绪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第一,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它往往由某种情境引起,一旦发生,冲动性较强,不易控制,而事后情绪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与情绪相比,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的态度体验。如高兴、友情第二,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见P145)第三,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如饿时,得到食物就会体验到满意、愉快,得不到食物就会难受、不安。)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如学习成功会带来愉快,学习中的失败会带来沮丧。)第四,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发生晚,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第一,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的,离开了情绪,人的情感就不能存在和表现。(如,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在哪儿?对敌人的恨和对人民的热爱。实际上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南京人在抗日战争时期饱受日寇的蹂躏-爱国主义情感很强。)第二,情绪也依赖于情感。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如在电影上甘岭中,虽然极度缺水,但一杯水在志愿军战士的手中辗转传递,竟没有人喝一口,这是同志情,战友谊的高尚情操支配人的情绪的集中表现。平时,你在心情不好时,关系好与关系不好的同学对你做同样的事,你的反映是不同的。)总之,情绪和情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五)情感的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动力功能(调节功能)情感可以发动和调节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帮助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如:出现危险的情境时,就会产生应激的情绪,使人体在生理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生较多的能量,应付当前的危险。(例1,一妈妈买菜回来,看到她2岁的儿子就要从五楼的窗台上掉下来,她冲过去正好接住了儿子。而当时她还穿着高跟鞋。后来,测试最快的百米运动员也达不到这样的速度。例2,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战役,为了占领制高点,阻击敌人的进攻,几个战士能把一门炮拖上山顶,后来等战斗结束后,甚至很多人都无法挪动它。-人在情绪高涨时往往能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例3,凡参加过长途行军的人都知道,人走累了就会变得步履艰难,体态不整,面带倦容,甚至脸色苍白。忽然有个人说出一句俏皮话,马上队伍里一阵笑声。几秒钟的功夫大家的情绪都改变了。不由自主都精神振作起来,疲劳不知跑哪儿去了。-人在情绪高涨(激情)时往往能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据说,情绪对血液中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有相当的影响。又如:师生感情好,学生就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就愿意学习老师所教的课程。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怀与帮助,就会对其所教学科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导致学习上的失败。 所以说,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任何工作和学习中都需要适度的情绪和情感。2、 信号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作用是指个体能以体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并对他人施加影响。在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中,情感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情感的信号功能主要是通过表情实现的。3、 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形成与之相应的情感。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正是由于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功能,才能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二、 情感的分类情感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我国自古以来把它概括为七类,即喜、怒、哀、欲、爱、恶、惧,称之为“七情”。后来人们又把它们归纳为4种基本形态,即喜、怒、哀、惧。喜-常常是由于较大地满足需要的事物所引起的,这是与达到目的和解除紧张相联系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包括:满意、高兴、愉快、欢乐、喜爱、爱好、狂喜等等。怒-常常是由于不符合需要的事物所引起的,这是与违背愿望和受到敌对相联系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包括:生气、讨厌、憎恶、恼怒、愤恨、暴怒等等。哀-常常是由于失去所需要的事物所引起的,这是与希望的破灭和不能达到目的相联系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包括难过、郁闷、哀伤、悲怆、悲恸、沉痛等等。惧-常常是由于不符合安全需要的事物所引起的,这是与危险处境和受到威胁相联系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包括:畏惧、忧恐、惊慌、害怕等等。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情感会在这四种基本形式上不断发展,表现出多种的情感形式。(一)按情绪状态分类1、心境:(1)定义: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它可能是愉快的或忧郁的,也可能是恬静的或朝气蓬勃的。具有持续、迁延和非行动性特点,使有关事物带有情绪色彩。心境一经产生,会使人在一段时间内都感染上某种情感的色彩。有愉快心境的人,在他看来花儿似乎在笑,鸟儿也似乎唱得格外动听。相反,心境忧愁悲伤的人,表现出心灰意冷,百无聊赖,良辰美景也仿佛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平时爱好的东西,一时也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恐惧的心境使人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感。因此,心境的显著特点是它具有弥漫性的感情状态l 心境有弥漫性的特点。l 弥漫性:是指心境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情绪体验,而是某一种特定情绪发生后并不马上消失,还要保留一段时间。在此时间内,人把这种特定情绪投射到其他事物上面,使这些事物都带上先前的情绪性质和特点。(2)引起心境的原因:多种多样(见P150)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上的成败,工作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都能引起某种心境。机体的健康状况,工作和疲劳以及休息和睡眠等情况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心境。过去的片断回忆,无意间的浮想有时也会导致与之相联系的心境的重现。(3)作用良好的心境能使人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如,美的心境可以引导人们从纷繁的生活环境中筛选有益于激发乐观情绪和优美情感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去影响或改变环境。)消极的心境(如灰色心境):使人构成另一种心理背景,漫天的雾霭,枯叶的败落,寒气的浸渗,使人低沉郁闷,情思阴滞,美感淡化,甚至导致情绪的绝望。使人厌烦消沉,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内容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人的活动顺利进行,不利于学习和工作。中学生的心境主要有两种:一是欢乐,二是焦虑。欢乐是由于生命力所致;焦虑是由于学习负担所致。中学生的这两种心境是稳定的,交替的。放假了,学习任务胜利完成了,心境就无比欢快,放松;开学了,新的学习任务摆在面前,紧张、焦虑就油然而生。欢乐与焦虑就是这样循环交替,贯穿着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境虽是稳定的,但带有即兴性的特点,表现也比成人更易受感染。如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电视节目或日常遇到感情色彩浓厚的事物时,中学生较成人更容易被感染,表现出彼喜我亦喜,彼忧我亦忧,物我相溶的即兴性。-P128中学生心理卫生2、 激情:(1)定义: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2)引起激情的原因:见P151(3)激情的外部表现大致有四种情况:暴怒-人的神经活动强烈而紧张,往往是勃然大怒,拍桌大骂,暴跳如雷,继而拳打脚踢,甚至放火,毁坏器物等等。狂喜-神经极度兴奋,以至丧失理智,乐极生悲(如范进中举狂喜致疯)恐惧-由想象或感觉到某种危险而产生。恐惧时胆颤心惊、毛发竖立,心跳加快,面色变白,口干舌躁,全身出冷汗。(如儿时听有关“鬼”的故事)悲痛和绝望-由于不治之症、意外伤亡,重大损失等使人极度悲痛,感到绝望,甚至轻生自杀。(4)作用 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的激情可以激发人的上进心与斗志,调动人的身心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如常说的创作激情,战斗激情等。) 消极的激情使人易冲动,失去自制力与理智,不能预见行动后果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如,同学打架)对于消极的激情要用意志力加以控制,转移注意力以减弱激情爆发的强度,避免消极的激情支配自己。(如文学家屠格涅夫,劝告那些刚愎自用,喜欢争吵的人,在说话之前,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这对于缓和激情是有益的。林则徐在自己的书房里挂上一个匾牌,上书“制怒”二字,时刻告诫自己要节制自己的激情,象这些都很有利于我们有些感情易冲动的同学学习)3、应激:(1)定义: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整个激活水平高,使人的肌肉张力、血压、内分泌、心率、呼吸等发生明显变化。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改变,导致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A、躯体性的:强烈的噪音,震动、高温、辐射、微生物和疾病等 应激 B、心理性紧张性信息,心理冲突等源 C、社会性:升学、考试、离婚、亲人死亡、战争与社会动乱等 D、文化性的:出国旅行或留学(2)表现:有两种,积极状态:由于紧张,使人能更好地利用过去的经验和生理激活状态,急中生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见P152)这种状态是可以训练的。(见P152)消极状态:行为紊乱,忙中出错,不能准确地采取符合当时目的的行动,这是由于意识的自觉性降低,导致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感知和记忆力下降,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困难等的结果。(3)作用:能调动起身心各种潜力,以应付紧张局面。4、热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绪或情感状态。热情不仅仅是简单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热情掌握人的全部的身心活动,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成为鼓舞和推动人的行为的巨大力量,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热情的价值是由它所指向的对象的社会意义决定的。如果热情指向于为人类造福,指向于自己的学习、劳动、工作,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这就是积极的热情;如果热情指向损人利已、损公肥私,就会使人萎靡、腐化、堕落。(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进行分类1、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同情心、责任感(例,对自己不诚实行为应有的内疚感,对诚实行为的钦佩感,羡慕感,对欺骗行为的厌恶感。) 是品德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可以促使人们把自己的精力用于有益的活动,做出高尚的举动。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P.154道德标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道德感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感带有明显的阶级性。道德感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作用。正确衡量他人的思想行为,促进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做一个高尚的人。2、理智感:是人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成败的体验,对事物的不解而疑惑等。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如,在学习中对难题的刻苦钻研,对科研项目的苦战攻关精神,对解决问题后的自信,对新问题产生兴趣而穷追不舍,对真理的热爱等等都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的逐步深入而得到发展。科学巨人牛顿从惊讶苹果落地现象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例子已妇幼皆知。3、美感:是人们在感知和欣赏事物时所体验到的优美的情感。它是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艺术美感三类。美感和道德感是相通的。人在产生道德感时伴有美感的产生。人在产生美感时具有道德感的内容,所以,美感同道德感一样也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引起美感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A、外在的形式美:与知觉相联系,产生极简单的美感(如看到一个美丽的花园、雕塑等)形式,指事物的组织方式和表现手段。数学上有个黄金分割点。由此分割的1:0.618就是一个美的比例,这种比例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工艺品等方面,收到十分良好效果。而人体本身也是美的,其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肚脐是身长的黄金分割点、膝盖是腿的黄金分割点,肘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画家、雕塑家据此比例,创作了掷铁饼人的刚劲之美,维纳斯的匀称之美。 B、内在的内容美:与想象思维相联系,产生深刻的美感(如品德好,积极肯干,热心为同学服务) 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在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三位男性:潇洒的祖父和英俊的军官,但他们的内心是丑的,而让人交口称赞的却是其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这说明形式的美总是服从于内容的美。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正是人们审美过程中对美的内容的充分肯定。当然,内容和形式的辩论统一,才是完美的最终标志。例如,当你看到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杰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时,女神优美的形体,丰腴饱满的体质与端正大方的容貌会使你产生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高度统一的情感体验。主观方面: A、鉴赏能力:如对一件艺术品的鉴赏 B、知识经验:如围棋的对称美高尚的美感在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美感,他的精神将是空虚的,生活将是枯燥的,工作和学习将是无精打采的,行为是粗野的。小结: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交织。通常说的高尚的情操,就是这三者融为一体的结果。三、情感的运用与调控(一)情感与学校教育 1、情感与教学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可以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P.157-1582、情感与育人(1)情感与德育(2)情感与智育(3)情感与美育(4)情感与体育第八章 意志一、意志概述人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意志。意志这种心理现象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人的重要特点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的这种主观性作用的心理过程就是这节所要阐述的意志过程这个问题。意志在人的未来成就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人曾经问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您一生的科学道路上,聪明才智和意志努力哪个更重要?他回答:聪明才智占15,而意志努力占85。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智力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机会将会更多地提供给那些学习努力、有毅力、善于克服困难的孩子。聪明而不努力的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如果根据多年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结果,人群中大约有3的人智力是非常优秀的,这种非常优秀的智力,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应该毫无问题。假设这些学生的智力全部属于非常优秀者,他们也仅占同年龄智力非常优秀者的八分之一。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有机会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那种既聪明、又努力的学生。如果说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要求孩子有非常优秀的智力条件,那么,很多普通大学,对智力条件的要求就不那么高,至于其他的大专、中专、职业高中,对智力的要求就更不是升学竞争的最主要问题了,对这些学校来说,只要具有中等偏上或中等智力,就足可以有条件参与其入学竞争。关键看非智力因素、即是否努力、刻苦、自信,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非常努力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而非常聪明的人可能会无所作为。如果一个孩子智力条件不好,他进入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的机会可能比较小,但是,他完全有机会在社会上的其他各种竞争中取胜,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反之,一个智力条件非常优越的儿童,如果他的意志发展不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娇生惯养,害怕困难,要么骄纵自大,要么自卑羸弱,他终归一事无成(一)什么是意志 拿破仑时期,一位通讯兵在一次战役中策马奔到拿破仑面前,摇摇晃晃地呈递一封信。拿破仑关切地问:“您受伤了吗?”“不!我被打死了。”说罢跌落马下。后经医生检查,这人到达时已身中七弹,是军人的意志使他坚持完成送信的任务。 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意志。实验演示:“金鸡独立” 行动过程原始状态-目标状态(行动前预定的) 需克服内外困难意志:是人自觉进行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如:学生、老师、工人,按所确立的目的去调节、支配行动,并在行动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使预定目的得以实现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其反映了人在认识和变革主、客观现实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意识能对来自客观现实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是意识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现;(哪里要改?要改什么?怎么改?)二是人的意识能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们坚持有困难的任务;制止、改造与目的不符的愿望和行动)(二)意志行动的三个特征意志和意志行动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是人主观的心理活动,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外部表现。意志行动是在意志支配、调节下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意志行动有以下特征:1、自觉的目的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前面讲到的那位通信兵,他的目的十分明确,要把军事情报送到司令官的手中。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比如手遇火而缩回,还有眨眼,咳嗽等等,一般都属于本能和无意识的行为,这些行为,不在意志讨论的范围之内。只有人才有意识,人的行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的行动。因此人的行动都常常带有目的性。(当然人有时毫无目的去行动,缺乏自觉性,这就不是意志的表现了)意志的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意志有自觉的目的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有目的的行动都是意志行动。P.165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志的核心价值这所在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意志行动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行动。 困难从性质来分,有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外部困难-是指人在完成预定目的采取行动时所遇到的客观环境中的障碍(如学生做作业时,周围环境嘈杂,就不能专心致至。)内部困难-主要指人在行动中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如新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产生的畏难情绪。)内部困难要比外部困难难以克服,同时,以常常以外部困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中,有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但有一部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这个愿望。这主要是他们不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有些心理学工作者对超常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儿童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他们自觉性强,有毅力,有坚毅的精神,不容易受外界干扰,计划要做的事一定坚持完成。可见,意志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1、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是意志行动的必要条件)随意动作-受意识支配的动作,它们是实现意志行动的基础。是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如,练字、骑自行车、骑马、游泳等等。有了随意动作,人们就可以根据目的去组织、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随意动作越熟练,意志行动就越容易实现。因此,随意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必要条件,这并不是说意志行动不含有相应的自动化动作,自动化动作能使更好地完成随意动作,实现意志行动。自动化的习惯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关系:区别:自动化的习惯性动作可能是不随意动作,而意志行动的动作必定是随意动作。其联系是: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自动化的习惯性动作是由随意动作多次重复、逐渐熟练失去其自觉性转化来的;已经形成的自动化动作,碰到阻力或干扰时,动作失调,仍然可以转入意识状态,变成随意动作。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分析意志过程-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一)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P.169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l 从形式上分,动机一般可分为三种:双趋冲突:鱼和熊掌都想得,但又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产生的。双避冲突:两种都不想要,但又不得不要其一的情况下产生的。趋避冲突:某一事物同时具有-想要和不想要两个方面。如当班长。多重趋避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目标又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