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测试点6 细胞运输物质的方式.doc_第1页
高考测试点6 细胞运输物质的方式.doc_第2页
高考测试点6 细胞运输物质的方式.doc_第3页
高考测试点6 细胞运输物质的方式.doc_第4页
高考测试点6 细胞运输物质的方式.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测试点6 细胞运输物质的方式【真题在现】【例1】(2010山东理综,3,4分)下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考查点: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相关曲线的判断。解析:据图分析,曲线a表示被转运分子的转运速率与浓度呈正比,符合自由扩散的特点。曲线b表示在被转运分子的浓度较低时,随着浓度提高,转运速率增加,浓度较高时出现饱和现象,符合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受载体数量限制)。A项中,脂溶性小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项中,自由扩散与细胞膜表面的载体蛋白无关;D项中抑制细胞呼吸,停止能量供给,影响主动运输,但对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无影响。答案:C失分点:不能将跨膜运输的特点与相关曲线结合起来进行判断。【例2】(2010广东理综,1,4分)图1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考查点:各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条件和特点。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矿质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ATP,且需要载体,所以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不仅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还与细胞的呼吸强度有关,因为其所需ATP由细胞呼吸产生。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矿质离子的吸收量可能不同。当根毛细胞死亡后,主动运输不能进行,矿质离子就无法被吸收。答案:A失分点:不能根据图示中的运输条件和特点进行相关判断。【例3】(2010浙江理综,29,l2分)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1)实验思路: (2)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考查点: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探究能力。解析:(1)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是未知的,因此本实验是探究实验。自变量是不同浓度NaCl溶液,因变量是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兔的血浆与07的NaCl溶液差不多是等渗的。从题中所给的材料来看,15的NaCl是最高浓度,但可用蒸馏水稀释成不同低浓度的NaCl溶液。红细胞的形态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能用显微镜观察。(2)表格的设计要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也就是NaCl浓度与细胞形态的关系,根据题目要求,还要把原因分析列入表格。兔红细胞形态不变所对应的NaCl溶液的浓度是未知的,所以表格中的预期实验结果用“一定浓度”来描述。答案:(1)配制质量分数由低到l5的NaCl溶液,分别等量加入各支试管中。向上述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兔红细胞稀释液,放置一定时间。取兔红细胞稀释液和上述试管中的红细胞稀释液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红细胞形态的变化。(2)失分点:不能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导致在实验设计中该控制的因素把握不清,应该观察的实验结果模糊。【知识必备】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相关模型、曲线【通性通法】【例1】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 C细胞呼吸强度 D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解析:组织细胞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吸收甘油的量取决于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答案:A【灵犀一点】记住相关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一个诀窍,只要记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一些特例即可。水、二氧化碳、氧气、脂质成分(如甘油等)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其他小分子和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的。【跟踪训练1】(2011年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AK+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B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均需要消耗能量C人成熟红细胞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的过程消耗能量D在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与功能 上的联系C 解析:人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而不需要消耗能量。【例2】已知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如图所示,则下列哪种物质有其相同的运输方式 AH2O B氨基酸 C苯 DCO2解析:图中所示的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是从低浓度一侧运向高浓度一侧,需要ATP供应能量,同时还需要载体的帮助,是主动运输过程,选项中几种物质,只有氨基酸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其他物质跨膜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答案:B【技巧点拨】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跟踪训练2】(2011年潍坊一中期末考试)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肌肉细胞积累K+需要消耗能量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叶肉细胞产生的氧气扩散到相邻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7层磷脂双分子层D液泡中能积累大量离子是由于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D解析:细胞膜、液泡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离子通过它们时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C选项中氧气要经过7层生物膜:类囊体薄膜(1层)+叶绿体膜(2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2层)。【学海拾遗】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外界因素1.温度:通过影响呼吸作用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 2.氧分压(如图甲所示)。 (1)AB段表示在一定范围内,主动运输的速率随氧分压升高而加快。(2)BC段表示氧分压增大到一定值时,主动运输的速率不再随氧分压升高而加快,这是由于主动运输不仅与细胞呼吸有关,还与载体的数量有关。3.主动运输速率与被运输物质的浓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根吸收离子为例)。(1)曲线AB段表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根吸收离子的速率随被运输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加快。(2)曲线BC段表示当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根吸收离子的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载体的数量。(3)曲线CD段表示当外界离子的浓度过高时,将会使根细胞失水,从而影响根细胞正常代谢活动,使离子吸收速率下降。【滚动提升】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B线粒体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 C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D将酶解法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涨破1A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后的原生质体,由于缺少细胞壁的保护作用,放在蒸馏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涨破。2(2011年湖北荆州市高三质量检查)下图为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度和氧分压的关系图。分析此图的信息并选出下列不正确的说法 A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不同 B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原因 C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根对K+的吸收 D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形态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点以后对离子的吸收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形态。在AB段限制因素主要是ATP,所以此时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吸收速率,但B点以后ATP不再是限制因素,所以此时中耕松土对吸收速率无影响。3.如图l是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2中曲线甲、乙分别代表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1)曲线甲代表 ,曲线乙中Q点对应时刻细胞不再吸收物质,此时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因素是 。已知某海洋生物的细胞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60和014,而海水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29和038(浓度单位均为molL),由此可知,该细胞能主动地 (吸收排出)物质X,可用图l中的 (a、b、c)表示。细胞膜中水通道、离子通道是普遍存在的。若肾集合管管壁细胞膜受刺激后发生兴奋时,水通道开放,大量水被肾集合管管壁细胞重吸收,则代表此过程中水的流动可用 (a、b、c)表示。(2)若图l代表某生物的细胞膜,该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则该过程被称为 ,其依赖于细胞膜的 的结构特点。解析:(1)图2中的曲线甲表明吸收物质的数量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成正比,没有饱和现象,说明细胞吸收该物质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分析曲线乙可知,在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浓度之后,仍能吸收该物质,可见细胞能够逆浓度梯度吸收该物质,并且在Q点出现饱和现象,此时细胞供能不足,说明细胞吸收该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某海洋生物的细胞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60和014,而海水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29和038(浓度单位均为mol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