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oc_第1页
项目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oc_第2页
项目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oc_第3页
项目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oc_第4页
项目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产业技术开发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申 报 单 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盖章)地 址:福州五四路247号邮 政 编 码:350003联 系 人:林营志 博士 副研究员车建美 博士生 助理研究员联 系 电 话13515017469传 真 持 部 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申 报 日 期:二一年六月十二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 录1 项目概要11.1 项目名称11.2 建设地点11.3 建设内容11.4 资金筹措11.5 建设期限11.6 项目效益12 研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2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24 前期研制开发情况与技术负责人情况34.1 前期研制开发情况34.1.1 龙眼果实致腐菌的分离与鉴定34.1.2 龙眼果实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44.1.3 龙眼果实保鲜功能微生物的初步筛选44.2 技术负责人情况55 主要研发方案,包括研究开发的内容、目标、技术路线以及技术经济指标65.1 研发内容65.1.1 引起龙眼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分析65.1.2 龙眼果实致腐菌的鉴定65.1.3 引起龙眼采后腐烂致腐菌的主要作用机理65.1.4 保鲜功能微生物的筛选、保鲜效能和毒性检测75.1.5 保鲜功能微生物剂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85.1.6 微生物保鲜剂应用的标准操作规程85.2 研究目标86 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概况及必要的支撑条件86.1 项目承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86.2 项目成果对接企业福建隆科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6.3 与企业的对接协议106.4 研究队伍人员配置117 经费概算与资金来源117.1 经费概算117.2 资金来源128 起止年限与进度安排129 经济社会效益初步分析1310 项目与工程化、产业化工作的衔接1311 附件1411.1 科技查新报告1411.2 企业合作协议: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30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14页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项目概要1.1 项目名称 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2 建设地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1.3 建设内容微生物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生物类群,由于种类丰富、代谢途径多样,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各种动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些微生物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着较强的拮抗作用。因此,将微生物应用于水果的保鲜,有着巨大的潜力。Gutter于1953年首次报道了枯草芽孢杆菌对柑桔果实采后病原菌有拮抗作用,为采后病害的防治和生物保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项目拟探索致腐菌导致龙眼采后腐烂的主要原因,分离引起腐烂的病原菌,筛选具有高效保鲜功能的微生物,研究微生物的保鲜机理、培养技术、生产工艺,研制微生物保鲜剂,以实现龙眼的无公害有效保鲜,解决保鲜剂残留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1.4 资金筹措本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0万元,向省发改委申请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1.5 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1.6 项目效益我国是龙眼生产大国,年产量分别达100万吨以上,其中产地只能消费20%,其余80%要靠外销或贮藏加工。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采前栽培,忽视采后处理,目前我国水果贮藏保鲜技术整体性还比较落后,尤其是热带水果的保鲜技术更为滞后,造成龙眼每年的直接浪费和损失率惊人,贮存量低,出口量少。因此安全无害、环境友好、能减少化学药剂残留、抑制腐败霉烂和延长保藏期的微生物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前景看好。与大田作物病害的微生物防治相比,采用微生物方法进行水果采后病害防治、保鲜具有如下优点:贮藏条件容易控制; 处理目标明确,外界微生物干扰少;无紫外线等的破坏作用;产品集中,处理费用低廉。微生物技术为优质果品采后病害防治开辟了一条无公害的新途径。2 研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龙眼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优质果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水果等食品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上的色、香、味,而更加关注的是食品的安全与环保。食品的保存、保鲜与防腐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产品保鲜加工业,农业总投资的70%用于采后保鲜,以保证农产品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利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采前栽培,忽视了采后处理,由于相关辅助行业及技术落后,中国的水果贮藏加工业远没有跟上种植业的发展,龙眼等热带水果的保鲜技术尤其滞后,限制了出口。面对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寻找安全无毒有效的微生物保鲜技术,用于取代化学保鲜,这已引起了专家学者、果蔬生产者及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微生物保鲜技术也就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微生物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用于果蔬生物保鲜的微生物有非致病真菌、木霉、酵母、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生物保鲜的机理实际上是在贮藏过程中通过增加果蔬表面的天然拮抗菌数量或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使果实上的微生物达到平衡,从而抑制致病菌在此微生态系中的生长、繁殖,控制果实的采后病害。在我国,已有应用拮抗微生物防治芒果、香蕉、柑桔等水果的采后病害的报道。如刘兴荔等(1987)发现放线菌618菌株发酵液对甜橙的保鲜效果明显地优于0.1 %多菌灵,对香蕉炭疽病菌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钟敏等(2005)的研究发现,链霉菌702发酵液能抑制有害菌在苹果、梨、猕猴桃、甜瓜表面的生长,减慢水分蒸发,对这些水果有较好的防腐保鲜效果。在国外,科研人员经过筛选,分离得到微生物“NH-10”菌株,这种菌株能够被制成去乙烯的“乙烯去除剂NH-T”物质,可防止葡萄在储存中发生的变褐、松散、掉粒,对番茄、辣椒可以起到防止失水、变色和松软的作用,保鲜效果明显;柑桔类果品的生物保鲜的报道最多,而芒果、香蕉、番石榴、菠萝等亦有大量报道,并且有些拮抗微生物已制成生防菌剂应用于采后病害的防治。目前,国内外还很少见对龙眼的微生物保鲜研究报道,因此,借鉴其它水果的微生物保鲜技术,开展龙眼的微生物保鲜研究,将会成为这种水果采后保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4 前期研制开发情况与技术负责人情况4.1 前期研制开发情况4.1.1 龙眼果实致腐菌的分离与鉴定 龙眼果实致腐菌形态通过菌落形态、颜色观察,从龙眼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分离纯化得到可培养的8株细菌和30种真菌。图1 从龙眼果实中分离纯化得到部分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龙眼致腐细菌的脂肪酸鉴定由龙眼样本中分离出来的8株细菌的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与MIDI数据库比对的结果见表1。在TSBA50数据库中,B3、B4、B7、B8这4株菌株SI在0.500以上,表明为典型菌种,其中B3、B8均为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B4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7为Eb648为抗坏血酸克吕沃尔菌(Kluyvera ascorbata);B1、B5、B6这3株菌株分别在TSBA50数据库里SI介于0.300与0.500之间,匹配性较低,为非典型菌种。结合平板菌落形态,这3株细菌的鉴定结果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可确认为正确的。而B2在所有数据库中找到的SI都很低,数据库没有这些菌种的数据,有待于进一步的鉴定。4.1.2 龙眼果实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不同生长阶段龙眼果皮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是不同的,其活性大小随果实生长期的延长而提高。在果实生长期,POD酶活性增强的幅度较小;进入成熟期后,该酶的活性即大幅度迅速提高。不同生长阶段龙眼果皮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也是不同的,其活性大小:在果实生长前期,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增加,但进入果实成熟期后有所降低。图2 不同生长时期龙眼果皮POD酶活性图3 不同生长时期龙眼果皮PPO酶活性注:处理1、2、3和4的采样时间,分别为2006年7月5日、7月22日、8月10日、8月27日。4.1.3 龙眼果实保鲜功能微生物的初步筛选初筛时6株菌对4种龙眼致腐菌均有抑制作用,通过抑菌圈试验可以看出,菌株12对龙眼46,48,49和50均显示了较强的抑制效果;菌株15对4种菌显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很明显;22对4种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图4 龙眼果实致腐菌拮抗菌的筛选4.2 技术负责人情况林营志,男,博士,副研究员;2003.06在福建农林大学博士毕业;自1999年7月起在福建省农科院工作,主要从事农业微生物的研究,具备项目研发的技术基础和实施能力。参与和主持的课题: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金(STIF-Y03)“微生物基础生物学与农业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承担微生物基础生物学方向建设和研究工作;福建省科技计划公益专项“生物农药行业特色芽孢杆菌资源库的建立及生防菌株的筛选应用”;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863项目“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98A的研制与应用”;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高效生物杀虫剂BtA的研制与应用”。获科研成果:福建省科技项目“高效生物杀菌剂ANTI-8098的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技项目“高效生物杀虫剂BtA的研制与应用”获2006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车建美,女,博士生,助理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2008年至今,在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项目申请者一直从事微生物的研究开发利用研究,具备研究要求的专业基础与技能。主持福建省自然基金1项(2008J0054),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2008I0007),福建省青年创新科学基金1项(B2007QJ07)。参加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多篇。5 主要研发方案,包括研究开发的内容、目标、技术路线以及技术经济指标5.1 研发内容5.1.1 引起龙眼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分析按照不同的龙眼采收季节,进行不同品种龙眼果实的采收,选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NA)培养基等培养基,从不同腐烂程度的不同龙眼品种的龙眼果皮和果肉上分离病原菌。将从龙眼果实果皮和果肉分离的病原菌,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品种的龙眼果实上进行回接试验,观察龙眼果实致腐菌的致腐效果。5.1.2 龙眼果实致腐菌的鉴定通过镜检、回接试验,找出导致鲜果腐烂的主要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MIDI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到种。目前已经完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5.1.3 引起龙眼采后腐烂致腐菌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不同温度下,用气流法测定采后果实的呼吸强度,电导仪测定果皮细胞膜透性,菲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蔗糖和总糖的变化情况,测定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变化,TBA 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碘量法测定Vc 含量,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分析这些参数或活性的变化与龙眼腐烂之间的关系。POD、PPO、SOD粗酶液提取方法 1.0 g不同腐烂程度的果皮和果肉,分别加入10 mL 0.05mol/LpH7.8磷酸缓冲液研磨后于3000 g离心10 min,上清液转入25 mL容量瓶中。沉淀用5 mL磷酸缓冲液再提取2次,上清液并入25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低温下保存备用。测定酶活性测定方法参照朱广廉等(2008)的方法。5.1.4 保鲜功能微生物的筛选、保鲜效能和毒性检测 保鲜功能微生物的筛选以引起龙眼腐烂的病原菌为拮抗目标,从本研究室已建立的生防菌资源库中,采用抑菌圈、抑菌率和对峙作用的方法来筛选高效广谱的拮抗菌,作为微生物保鲜功能微生物。拮抗菌菌液的制备 将病原菌划线于NA培养基上,置于30 条件下培养48 h;将拮抗菌划线于NA培养基上,置于30 条件下培养48 h。分别挑取病原菌单菌落于装有25 mL NA培养液的250 mL三角瓶中,置于30 ,200 r/min摇床培养48 h,每株病原菌三个处理。分别挑取拮抗菌单菌落于装有25 ml NB培养液的250 mL三角瓶中,置于30 ,170 r/min摇床培养48 h。拮抗菌的抑菌试验 采用抑菌圈方法。将NA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倒入薄薄一层,将NB培养液中培养的病原菌发酵液吸取1 mL于0.7NA培养基中,混成菌悬液培养基,倒入已经有一层N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静置,晾干。将已灭菌的牛津杯用无菌镊子放到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皿放4个牛津杯。拮抗菌液经10000 r/m离心10 min,取上清液150 L于牛津杯中,静置过夜,转到30 培养箱恒温培养24 h,用无菌水作阴性对照,用农用链霉素作阳性对照CK。 保鲜功能微生物的保鲜机理的研究测定微生物保鲜功能微生物使用后龙眼果实的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丙二醛、活性氧消除剂含量,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了解生理生化状态,为保鲜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观察微生物保鲜功能微生物使用后龙眼上腐烂病原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抑菌机理。 保鲜功能微生物的毒性检测毒性检测将委托农业部指定的检测机构-浙江医学科学院进行。5.1.5 保鲜功能微生物剂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微生物特性、发酵技术、制剂技术的研究,研制出有效的应用剂型;结合采收期、放置密度、贮藏的环境因子的研究,确定出最佳的施用技术。5.1.6 微生物保鲜剂应用的标准操作规程制定龙眼果实微生物保鲜的标准操作规程。5.2 研究目标1) 筛选到1-2株微生物学特性稳定、对引起龙眼采后果实腐烂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能快速稳定繁殖、对人畜无毒无害的高效拮抗菌作为保鲜功能微生物;2) 获得保鲜功能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参数及最佳培养条件;3) 获得保鲜功能微生物的保鲜机理;4) 形成保鲜功能微生物剂的生产工艺;结合采收期、放置密度、贮藏的环境因子的研究,确定出一整套的施用技术。6 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概况及必要的支撑条件6.1 项目承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致力于农业微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包括微生物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农业微生物基因资源研究、评价、开发、利用,农业微生物开发利用包括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微生物生物饲料、微生物降污技术、微生物保鲜技术等。承担着“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与德国波恩大学共同建立“中德生物防治合作实验室”,联合招收德国波恩大学的博士生,组建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波博士、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一二层次管理人才,省政府优秀专家。2003年以来,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项目、省科技重点项目等80多项,得到研究经费的资助一千多万元,拥有分子生物学设备,紫外,气相,液相,气-质联用色谱仪器,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全自动微生物发酵设备和制剂工艺研究设备等。与德国、瑞典、美国以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开展微生物转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微物生物饲料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出高效生物杀虫剂BtA,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98A,枯萎病生物杀菌剂JK-2,青枯病免疫抗病接种剂-鄂鲁冷特,枯萎病免疫抗病接种剂-恩豆怀特,土壤生物杀线剂-担子肥药等一批生物农药,并作为福建福农生化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产品进入生产示范应用。获国家专利10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研究所拥有较强的生物技术研究装备,拥有DNA测序仪、细胞融合仪、基因扩增仪、系列电泳仪、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紫外分光光度计、凝胶成像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酶标仪、蛋白层析系统、超纯水系统、倒置显微镜、多功能立体解剖镜、高压灭菌器、各种型号的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多台、全自动电脑控制节能玻璃温室(荷兰进口)、人工气候室、自动生测仪、分子筛分离机、电脑网络办公系统、细菌培养系统、组织培养系统、生物毒素耦合装置、微机自控发酵装置等先进仪器和设施。可进行分子、细胞、组织、个体和群体水平的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探索以及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并建立了生物技术产品研制的中试车间,用于完成生物技术产品生产过程的发酵、提取、浓缩、粉碎、混合、配料、干燥、包装等工艺环节。近几年来,研究所与福建众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生物技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同时以企业作为中试、示范基地,并借助它们辐射全省全国。目前本中心已研究、开发出5种新型的生物农药产品供企业生产、销售,在全省和全国推广应用。本中心还与福建省九个地(市)农科所建立了生物技术成果推广协作网,通过这一协作网,也可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部分设备图片如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沸腾藕合器自动生测仪植物培养室凝胶成像仪原子吸收分析仪质谱仪PCR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光波温室人工气候箱6.2 项目成果对接企业福建隆科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隆科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农业微生物制品的研发、技术推广,农业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销售的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公司,现专业从事远程监控微生物发酵床零污染养猪法的环保推广应用。6.3 与企业的对接协议项目成果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项目承担单位(甲方):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项目成果对接企业(乙方):福建隆科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方经协商同意签订本协议:一、甲方同意将本项目内的技术成果优先转让给乙方;并由乙方负责该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实施工作。二、甲乙方双方同意该技术成果的转化方式为作价入股,即甲方以该技术成果作价向乙方增资,具体作价金额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乙方同意负责办理该项目成果的作价增资工作。甲方最终所持受让方的股份比例根据受让方最终的注册资本确定。三、乙方通过向甲方支付股息的方式支付技术成果转让收益,乙方不再向转让方支付任何形式的技术报酬或使用费。四、依据本协议技术成果对接成功后,甲方有义务对乙方进行充分有效的技术指导,乙方委托甲对该技术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后续开发形成的知识产权,包括技术秘密成果等,归乙方所有,其他有关后续开发的具体事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法律没有规定,由双方另行协商。五、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六、本协议经双方签章后生效,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6.4 研究队伍人员配置本项目研究小组由7人组成,博士2人,博士生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项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生物或生物农药,人员构成和相关领域研究经验可满足该项目具体实施的需要。项目组成人员见下表。姓 名性别专业职称承担任务林营志男微生物博士、副研菌剂发酵技术研究;项目执行协调。车建美女生物技术博士生、助研标准操作规程制定;项目执行协调。刘 波男生物技术博士、研究员项目总体规划设计郑雪芳女分子生物学硕士、助研龙眼果实保鲜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及特性研究林抗美女植物保护研究员基质配方研究及田间应用试验马丽娜女农学农艺师基质配方研究及田间应用试验刘丹莹女农学技术员菌剂研究7 经费概算与资金来源7.1 经费概算(1) 微生物菌种研究细菌分离培养系统 2万元菌种保藏系统 5万元小计 7万元(2) 微生物发酵工艺研究发酵原料 5万元微机控制发酵系统 9万元生产在线监控系统 5万元小计 19万元(3) 微生物制剂基质配方研究液体制剂设备 5万元基质材料 3万元小计 8万元(4) 龙眼微生物保鲜剂使用方法技术研究室内保鲜研究 3万元田间应用研究 5万元小计 8万元(5) 龙眼微生物保鲜剂标准操作规程与示范推广标准操作规程建立 3万元技术示范与推广 5万元小计 8万元总计 50万元7.2 资金来源本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0万元,向省发改委申请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8 起止年限与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即20102013年,进度安排如下:2010年5月2011年5月,完成不同龙眼品种果实致腐菌的分离和回接试验和致腐机理的研究,包括:不同龙眼果实果皮和果肉致腐菌的分离和鉴定、致腐菌在不同龙眼品种的回接、不同腐烂程度龙眼果实果皮和果肉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2011年6月2012年5月,重点龙眼保鲜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和保鲜机理的分析,包括龙眼果实保鲜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在不同品种龙眼果实的保鲜效果的检测、保鲜功能微生物处理后龙眼果实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龙眼果实微生物保鲜剂的推广应用,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并在福建省龙眼主产区进行宣传推广。9 经济社会效益初步分析龙眼是原产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名贵水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喜爱。我国是龙眼的生产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首位。福建省又是我国龙眼的主产地,近20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我省农民主要的致富门路之一。然而,由于我省龙眼的成熟期分别为8-9月的高温季节和初夏高温多雨季节,采后生理代谢旺盛,鲜果易变色、变质、腐烂,不耐贮存和长途运销,果实采后损失率高,出口量少。因此,研究龙眼的保鲜技术,有效延长保鲜期和货架寿命对促进龙眼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水果,尤其是龙眼等热带水果的贮藏保鲜技术整体性还比较落后,对龙眼的贮藏保鲜,大多采用低温、保鲜剂、SO2处理和气调保鲜等方法,但由于受到设备条件、操作技术等限制,化学保鲜法仍是主要途径。然而,许多化学保鲜剂如亚硝酸钠、苯甲酸钠及SO2等会残留在贮藏的水果中,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建立一套安全无毒有效方法,用于解决龙眼保鲜问题,变得日益迫切,必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10 项目与工程化、产业化工作的衔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自主研发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建立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企业参与的技术研发与转化体系,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我省龙眼主要品种种植的重点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并通过媒体宣传,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坚持与企业合作,将产品生产技术转让企业,实现产品生产的扩大化,增加产品生产量,同时借助企业力量,大力推广产品,结合技术培训,建立一套安全无毒的龙眼保鲜方法,为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11 附件11.1 科技查新报告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与复印件第32页报告编号:2010FJNKY00065科技查新报告项目名称: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委托单位: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委托日期:2010年5月31日查新机构(盖章):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查新检索中心 查新完成日期:2010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年制查新项目名 称中文: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英文:查新机构名 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通信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邮政编码350003负 责 人曾玉荣电话87869417传 真87889415联 系 人刘健宏 李国成电 话87869417电子信箱一、查新目的立项查新二、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分离与鉴定龙眼采后病害病原微生物,并通过美国MIDI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进行龙眼致腐菌致腐机理的研究;通过抑菌圈、抑菌带进行龙眼微生物保鲜菌的分离,研究龙眼微生物保鲜菌对龙眼果实的保鲜效果与保鲜机理;通过微生物特性、发酵技术、制剂技术的研究,研制出有效的应用剂型;结合采收期、放置密度、贮藏的环境因子的研究,确定出最佳的施用技术,制定龙眼果实微生物保鲜的标准操作规程。三、查新点与查新要求查 新 点: 开展龙眼微生物保鲜菌剂的开发与研制查新要求: 证明在所查范围内国内有无相同或类似研究。四、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一)机检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989-2010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1992-2010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79-2010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79-2010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79-201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2000-2006万方数据: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1990-2010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1990-2010中外标准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文献库 1990-2001国家科技成果网 -2010福建科技成果库 -2002Google搜索百度搜索(二)手检最近出版的相关期刊及图书(三)检索词龙眼;保鲜;微生物;微生物保鲜菌株;微生物保鲜菌剂(四)检索式1微生物*(保鲜剂+保鲜菌)2. (龙眼+桂圆)*保鲜3. (龙眼+桂圆)*保鲜*(微生物+生防+拮抗+病原菌+控制)4. (龙眼+桂圆)*(生防菌+拮抗菌+控制菌+生物菌剂)五、检索结果根据本委托项目特点确定检索词、文献源及检索策略,检出与查新点相关文献35篇。其中,密切文献15篇,题录如下:1. 陈世平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评审中国果业信息,2009,26(10):39-402. 为民微生物芽孢杆菌菌株对龙眼保鲜获得成功农产品加工,2009(9):29-293. 福建科研新成果让龙眼水果保鲜告别传统技术中国新闻网,/gn/news/2009/08-31/1843027.shtml4. 院资源所“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现场评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网,/18/2009-09-02/13201.htm 5. 许秀真魔芋葡甘聚糖抗菌复合膜对龙眼的常温保鲜研究现代食品科技,2006,22(2):107-109,112 6. 陈绍军龙眼复合涂膜保鲜剂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219-223 7. 杨文领“湿冷系统”在龙眼保鲜中的应用研究食品科学,2001,22(8):79-818. 王则金,苏大庆等生物抑制剂处理结合低温冷藏对龙眼保鲜质量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43-46,1199. 段洁利龙眼果实变温处理保鲜技术的研究农机化研究,2006(11):43-45,4910. 常世敏,李海芹龙眼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广西热带农业,2005(1):15-17,2011. 刘供华华农研制出“绿色”微生物保鲜剂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5,13(10):38-3912. 成果名称:水果生物保鲜剂生产技术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成果年份:200713. 宋照军,赵良天然微生物保鲜剂的研究应用肉类工业,1999(7):34-36 14. 傅德明壳聚糖与有益微生物组合的生物保鲜剂用于丰都红心柚常温贮藏试验中国果菜,2006(3):43-44 15. 王曙文国内外果蔬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12):110-113检索结果分析:1. 关于龙眼微生物保鲜菌剂的报道。密切文献14报道了该查新委托单位承担的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8I0007)“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于2009年8月30日通过专家现场评审,考察了微生物保鲜剂对龙眼的保鲜效果。该研究课题组从菌种库中筛选了芽孢杆菌JK-2、5579、5581三种菌株,研究了其微生物学特性,并对龙眼采后病害抑制作用和酶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对八种细菌和三种真菌及龙眼果实衰老相关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专家评审认为:以三种芽孢杆菌发酵液作为保鲜剂,稀释五十倍水溶液喷雾处理龙眼果实,都具有良好的防腐保鲜效果,其中JK-2芽孢杆菌处理效果最好。该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与会专家认为:使用微生物技术保鲜龙眼,保鲜期长,且成本低、安全卫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建议扩大在其它品种上的应用研究。2. 关于龙眼保鲜技术的报道。许秀真(2006)研究了以KGM为基质,通过添加一定浓度的壳聚糖、脂质、乳化剂、杀菌剂以及生物抑制剂所制得到的膜,将其应用于龙眼常温保鲜中,取得了较好的保鲜效果。陈绍军(2006)报道了选用魔芋葡苷聚糖、壳聚糖、乳化剂等,采用正交设计设立10个试验组,进行涂膜效果试验和龙眼常温保鲜试验,得出最佳的涂膜配方(含抗菌抑霉剂)。杨文领(2001)报道了“湿冷系统”在龙眼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湿冷系统”给龙眼提供了低温高湿的贮藏环境,结合臭氧杀菌较好控制了龙眼的腐烂与褐变,为龙眼的保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王则金等(2004)采用生物抑制剂处理龙眼进行低温气调保鲜。生物抑制剂处理结合低温冷藏对龙眼保鲜质量的影响,以提高龙眼的保鲜质量和商品率为目的。段洁利(2006)综述了预冷处理、热处理、低温冷藏、速冻贮藏等龙眼果实变温处理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常世敏(2005)也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特性、常温贮藏、冷藏、气调贮藏、热处理、辐射等贮藏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3. 关于果蔬微生物保鲜菌剂的报道。刘供华(2005)报道了华中农业大学课题组首次从我国柑橘园中筛选得到了一株对柑橘有防腐保鲜效果的生防菌34-9菌株,研制出“绿色”微生物保鲜剂,可使柑橘保存90天不烂,并且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华农研制的这种保鲜剂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浙江大学(2007)的“水果生物保鲜剂生产技术”项目成果提到每千克隐球酵母保鲜剂可用于10吨柑桔的保鲜,保鲜时间为120天,每克生物保鲜剂干粉的活菌数109个,使用生物保鲜剂后,水果的腐烂率减少60%。保鲜期可延长一倍。宋照军(1999)综述了微生物食品防腐、保鲜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纯天然微生物食品防腐,保鲜剂乳酸菌素Nisin的制备,抗菌机理,抗菌谱及在食品加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傅德明(2006)开展了壳聚糖与有益微生物组合的生物保鲜剂用于丰都红心柚常温贮藏试验研究。王曙文(2008)介绍了国内外果蔬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报道直接利用微生物菌体保鲜果蔬:赖健、张渭等人研究了木霉发酵液对茄子的保鲜作用;张福星等人利用多种微生物菌种发酵提取液,混合制成fb-203型生物保鲜液对常(室)温条件下的草莓进行了保鲜研究;刘绍军等人用啤酒酵母菌对草莓保鲜进行研究。六、查新结论综上所述,将检出文献与该项目委托查新点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检到微生物保鲜菌剂应用于柑桔等果蔬保鲜,和采用低温、气调、熏硫等传统方法以及魔芋葡甘聚糖抗菌复合膜、壳聚糖包膜等多种保鲜剂进行龙眼保鲜的报道文献。2. 仅见该查新委托单位承担“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从菌种库中筛选了JK-2、5579、5581 三种芽孢杆菌菌株,研究了其微生物学特性,并对龙眼采后病害抑制作用和酶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其中JK-2芽孢杆菌处理的防腐保鲜效果最好。此外,尚未见其它课题组开展龙眼微生物保鲜菌剂的开发与研制的文献报道。(完)查新员(签字): 查新员职称:审核员(签字): 审核员职称:(科技查新专用章) 2010年6月8日七、查新员、审核员声明1.报告中陈述的事实是真实和准确的。2.我们按照科技查新规范进行查新、文献分析和审核,并作出上述查新结论。3.我们获取的报酬与本报告中的分析、意见和结论无关,也与本报告的使用无关。查新员(签字): 审核员(签字): 2010年6月8日八、附件清单 附件一:密切相关文献15篇;附件二:一般相关文献20篇。九、备注附件一:【题名】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评审【作者】陈世平【机构】中国果业信息编辑部【刊名】中国果业信息.2009,26(10).-39-40【文摘】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消息,该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主持的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于日前通过专家现场评审。与会专家认为,使用微生物技术保鲜龙眼。保鲜期长,且成本低、安全卫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据介绍该研究所使用微生物芽孢杆菌菌株对龙眼进行保鲜,以3种芽孢杆菌发酵液作为保鲜剂,稀释成50倍液喷雾,【题名】微生物芽孢杆菌菌株对龙眼保鲜获得成功【作者】为民【刊名】农产品加工.2009(9).-29-29【文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于9月1日宣布,使用微生物芽孢杆菌菌株对龙眼进行保鲜获得巨大成功,该项科研成果将使龙眼等南方特色水果告别化学保鲜、冷冻保鲜等传统技术。“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题名】福建科研新成果让龙眼水果保鲜告别传统技术【来 源】中国新闻网【网 址】/gn/news/2009/08-31/1843027.shtml【发布时间】2009-08-31【下载时间】2010-06-03【摘 录】中新网福州8月31日电 (记者 孙贤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今日宣布,使用微生物芽孢杆菌菌株对龙眼进行保鲜获得巨大成功,该项科研成果将使龙眼等南方特色水果告别化学保鲜、冷冻保鲜等传统技术。记者今日在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看到,六天前经过微生物保鲜技术处理的龙眼果实,个个色泽鲜艳、水分充足,既没出现落果,也没有出现果实脱水、衰老现象。而与之相对照的其它未经处理的龙眼,则已腐烂。“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效果评审,考察了微生物保鲜剂对龙眼的保鲜效果,听取了课题组介绍,并进行质疑和讨论。研究专家从课题组菌种库中筛选了芽孢杆菌三种菌株,研究了其微生物学特性,并对龙眼采后病害抑制作用和酶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对八种细菌和三种真菌及龙眼果实衰老相关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专家评审认为:以三种芽孢杆菌发酵液作为保鲜剂,稀释五十倍水溶液喷雾处理龙眼果实,都具有良好的防腐保鲜效果,其中JK-二芽孢杆菌处理效果最好。“福眼”、“石硖”龙眼果实采后JK-二处理在室温二十八至三十二和相对湿度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下贮藏五天,好果率分别为百分之八十三点三三和百分之八十六点六七。目前,国际上对龙眼保鲜多采取冷冻保鲜和化学保鲜方式,泰国采用硫磺熏喷方式来保鲜龙眼。专家认为,使用微生物技术保鲜龙眼,不仅保鲜期长,而且成本低,更为安全卫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专家建议扩大在其它品种上的应用研究。(完)【题名】院资源所“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现场评审【来 源】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网【网 址】/18/2009-09-02/13201.htm【发布时间】2009-09-03【下载时间】2010-06-03【摘 录】8月30日,院科研处邀请有关专家,对资源所承担的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8I0007)“龙眼微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现场效果评审,考察了微生物保鲜剂对龙眼的保鲜效果,并听取课题组的介绍。通过质疑和讨论,专家组认为该课题从菌种库筛选了芽孢杆菌菌株JK-2、5579、5581,研究了其微生物学特性,并对龙眼采后病害抑制作用和酶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筛选了一株较好的龙眼腐烂菌的拮抗菌JK-2,经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初步研究了JK-2对龙眼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化学保鲜剂相比,JK-2微生物保鲜剂处理降低了龙眼果实腐烂率和脱粒率,较好地保持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贮藏过程中龙眼果实PAL、SOD、PPO抗病相关酶活性。分别以3种芽孢杆菌JK-2、5579、5581发酵液作为保鲜剂,稀释50倍水溶液喷雾处理龙眼果实,都具有良好的防腐保鲜效果,JK-2处理效果最好。“福眼”、“石硖”龙眼果实采后JK-2处理在室温(28-32)和相对湿度60-70%下贮藏5天,好果率分别为83.33%和86.67%,对照处理为47.46%和53.16%。因此,JK-2微生物保鲜菌在龙眼保鲜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建议扩大在其它品种上的应用研究。【题名】魔芋葡甘聚糖抗菌复合膜对龙眼的常温保鲜研究【作者】许秀真【机构】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刊名】现代食品科技.2006,22(2).-107-109,112【文摘】本文研究了以KGM为基质,通过添加一定浓度的壳聚糖、脂质、乳化剂、杀菌剂以及生物抑制剂所制得到的膜,将其应用于龙眼常温保鲜中,取得了较好的保鲜效果。【题名】龙眼复合涂膜保鲜剂的研究【作者】陈绍军 陈明木 陈青青 庞杰【机构】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福州350002【刊名】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219-223【文摘】选用魔芋葡苷聚糖、壳聚糖、乳化剂等,采用正交设计设立10个试验组,进行涂膜效果试验和龙眼常温保鲜试验,得出最佳的涂膜配方(含抗菌抑霉剂)为:魔芋葡甘聚糖浓度02,壳聚糖02,蔗糖脂肪酸脂015。经过重复性试验,采用该组配方涂膜能有效增加“福眼”在贮藏期间的好果率,在常温下贮藏7d好果率为82。显微照片显示,复合涂膜能在龙眼果皮形成一层更加致密的白色半透膜,能渗透到龙眼外果皮的微裂孔和维管束中,覆盖龙眼果皮表面的细孔。【题名】“湿冷系统”在龙眼保鲜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杨文领1 王群2 等【机构】1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100010 2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100083【刊名】食品科学.2001,22(8).-79-81【文摘】“湿冷系统”给龙眼提供了低温高温的贮藏环境,结合臭氧杀菌较好控制了龙眼的腐烂与褐变,为龙眼的保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题名】生物抑制剂处理结合低温冷藏对龙眼保鲜质量的影响【作者】王则金1 苏大庆2 杨艳芬1 黄晋之3 童金华4 林启训1【机构】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 2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 3福建农林大学美国晋新食技顾问公司 4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刊名】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43-46,119【文摘】以提高龙眼的保鲜质量和商品率为目的,采用生物抑制剂处理龙眼进行低温气调保鲜。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生物抑制剂对龙眼果皮褐变和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低温气调保鲜条件下,采用生物抑制剂处理,可更有效地抑制龙眼保鲜过程的呼吸作用,有效降低了酶活性的变化。延缓了龙眼果实的衰老与果皮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