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335 学 号: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同等学力高师班) 中文论文题目 : 由回归内心到超越自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 精神之旅 英文论 文题目 : s of 请人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学位类别 : 专业学位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 2011 年 5 月 8 日 由回归内心到超越自我 论戴望 舒诗歌的 精神之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论文评阅人 1: 评阅人 2: 评阅人 3: 评阅人 4: 评阅人 5: 答辩委员会主席: 委员 1: 委员 2: 委员 3: 委员 4: 委员 5: 答辩日期: 2011 年 月 日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浙江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浙江大学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浙江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致 谢 这篇 论文 能 如期完成, 得力于 我的导师 。 他 的指导 是那么的 悉心具体 及时有效, 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 吴 晓 导师 渊博的学识 , 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使我叹服,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 衷心感谢浙江大学 我的所有任课老师们!能聆听到你们精彩生动的讲课,是我一生的 幸运!我会把 这一段经历 珍藏在心底。 摘要 戴望舒, 中国新诗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跨越的杰出诗人。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探索的一生,建构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深厚的 诗的世界。他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诗情与诗艺,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奇葩。本文力求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 诗作中所传达的生命之感等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文本阐释, 展示诗人的 情思 世界与审美世界 ,认识诗人在生存困境中的精神之旅。 戴望舒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与 他 诗歌创作 所选择的情思视角 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面对生存困境,抑郁气质的戴望舒选择了诗歌创作,选择了回归内心与自由表达,这对于排解诗人因种种不幸而产生的苦闷情绪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忧郁之感、孤独之感、迷惘之感 是他诗作中的三类主要情绪 。 忧郁之感 几乎是弥漫于他的所有诗作中 ,孤 独之感由前期的心灵表层逐渐深入到心灵深处,而迷惘之感是现代都市所赋予的 困惑与茫然。这些 生命之感 是现代人精神困境和人生困境的个性化表现,是诗人对个体 生存 状态、生存体验的高度关注。 在那个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不去积极地唱响民族斗争之歌,而是在个我的情感世界里书写自己悲情的生命体验,做出这样一种独立的人生选择,是因为戴望舒一直在寻找生命自救的 途径 。失意时,就在梦中寻找欢愉,但梦只是生命的瞬间装饰而已;遥望家园,昔日宁静温馨的家园早已荒芜破败;在大寂寞中领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成就 着 宇宙中永恒的自我。戴望舒一直在完 成着生命的自我认识、自我寻找、自我超越的 精神之旅, 在艰难的求索中创造生命的永恒。 在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 戴望舒 孜孜于建构自己的独特诗美世界, 沉醉其间的诗人得以暂时卸下心灵的重负,暂时远离人世间的纷纷扰扰。醉心于诗美世界建构是诗人超越自我的又一种方式与途径 , 是 自我面临生存困境时艰难精神之旅的进一步完成 。 为自己种种生命体悟寻 找最合脚的鞋子是他的 诗 美核心 , 具有高度创作自我意识的 戴望舒 一直在积极地探寻着 , 在 意象朦胧典雅的审美追求 、 话语方式的个性化设定 及韵律美的求索中 ,不断融汇化合中西诗艺,并 进行着可贵的独创 。他找到 了适合自己的诗艺,实现 了 自我的不断超越,成就 了 自己的人生。在三十年代的诗潮中,他独立于潮头,自成风景。 戴 望舒的诗 似乎疏离于时代风云与现实生活 , 但事实上他的诗歌正是时代风云与现实生活在他心灵上 的投影,是个体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内化后产生的真实的生命体悟,所以, 它 离生命很近,它通过自我的内省看到生命的本质,既有归趋于圆满的美好崇高真挚,也有生命缺陷的暗夜泪痕飘零,唯其如此,才更显生命之张力。 诗人立足于个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展示出更为真实的生命存在。 关键词: 戴望舒 回归内心 超越 自我 精神之旅 艺术表现 ai in of a is of of to in of as of of ai of it by an is of of is by is is by is is a of In to of in a my to an ai at to In in a it In to of ai of of in in in to of to of a a is of ai in in a He of In 930s of he s in in hes is in of is of is so it is to it of to to a is of on to Go 次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5 雨社会人生 5 雨爱情人生 7 我聆听和自由表达 9 3 关注个体生存的苦难体 验 12 所不在的忧郁 12 心灵表层到心灵深处的孤独 14 情过后的迷惘 17 4 寻找心灵栖息地:超越自我之途 21 的追寻 34 园的遥望 25 人合一的体悟 28 5 另一种风景: 诗美世界的沉醉 33 象的审美追求:朦胧典雅 33 语方式的个性化设定 35 律美的求索 38 6 结语 44 参考文献 46 作者 简历 50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引言 - 1 - 1 引言 在中国新诗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崛起于 30年代的戴望舒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台湾诗人余光中评价戴望舒他上承中国古典余泽,旁采法国象征诗的残芬,不但领航当时象征派的作者,抑且遥启现代派的诗风,确乎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 1在郭沫若、闻一多和徐志摩之后,戴望舒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路径,一度引领了诗歌创作的新潮流,成为 30年代现代诗派的领军人物 。因而其人其诗也成为文学评论界绕不开的研究对象。 30年代随着戴望舒在诗坛的崭露头角,对于他的 诗歌评论也相继展开,围绕着 望舒草的评论成为了当时戴望舒诗歌研究的高潮,开阔的视野与多样化的视角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建国后, 在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支配下, 他 被归类到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 ,对他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新时期以来,逐渐宽松的学术环境使戴望舒研 究重新启动,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本时期戴望舒诗歌的研究领域,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影响研究、文本研究、比较研究。 影响研究的重点是探讨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传统根源。 周学峰浅谈象征主义和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张直心试论戴望舒对法国象征派诗歌 的接受都探讨了戴望舒与法国象征派的关系。随着外来 影响研究的深入,其他的思潮流派以及文艺思想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如法国浪漫派、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苏联文学的影响等。 对于戴望舒诗歌的古典色彩,大部分论者将晚唐诗风作为其接受传统的唯一源头。而张亚权的论戴望舒诗歌的古代艺术渊源 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戴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戴诗的传统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 诗经、楚辞 , 大大扩大了研究的视野。 文本 研究 的重点是诗情与诗艺的研究。汪东发的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论戴望舒诗歌的抒情品格,李洪华的都市中的忧郁 与想象 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都指出了戴诗的情感基调是忧郁,而忧郁诗情与他的悲剧爱情体验息息相关。而徐慧琴的别样的诗情与诗艺 戴望舒诗论,1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名作欣赏, 1992 年第 3 期,第 12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引言 - 2 - 既揭示了诗人的情感个性特征:孤独幽怨,又通过意象的构成来阐释艺术形式上的独具匠心。赵金钟的戴望舒:自由诗成熟的新界标,则从戴诗变格律美为旋律美的诗体新突破高度评价了戴望舒在现代诗坛的杰出成就。张建锋的戴望舒诗歌的意象则是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的细致分析,探究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型意象在戴诗中的化用 , 这篇文章是对现代与古典的继承与超越的重新审视。 比 较研究的重点是平行比较。研究者通常喜欢把戴望舒与李金发、何其芳、艾青等进行平行比较。其中,戴望舒与同受象征派影响的李金发的比较最为普遍。如李金发戴望舒诗歌比较论,强调了决定两人不同艺术特点和成败关键的是他们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影响的不同态度。 郑泽魁、王文彬试论戴望舒诗歌的独创性将戴望舒与法国象征派以及李金发作了对比,指出戴诗从内容与形式上构成的是中国的象征派,其忧郁的诗情也具有民族的历史渊源,比较法凸现了戴望舒的文学史地位。 吴正一忧郁:戴望舒与艾青早期诗歌之比较,对这两位著名诗人早期作品中的忧 郁诗情进行了三方面剖析:忧郁产生的背景,忧郁的性质,忧郁的释放形式,通过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加深了我们对他们各自诗风的理解与认识。 宋乐永的戴望舒开创一代诗风的履印则扩展了比较的范围,比较了戴望舒与新月派诗歌理论和手法风格。 综观新时期以来的戴望舒研究,研究的领域不断地拓广,研究的视角也不断地更新, 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但翻看近年有关研究文章 ,内容多不出诸如戴诗的外来影响、戴诗的民族传统、戴诗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变异,戴诗的忧郁之情、戴诗的情感生活与创作等等,老调重弹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 各个方面的研究 也 显得不够均衡,在具体研究上还需采用新的视角与方法,使戴望舒研究继续深化 。 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 1人是一个精神实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特质,它是个体独一无二的存在。精神是以前存在过的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记忆,它表现为现在的某种物质状态极其变化,是个我对外部世界的独特感知与意识,它又是变化的。它来自于人对其对象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的体验和考量。个体在与对象世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自1 曹国正:博弈圣经,新加坡:希望出版社, 2007 年版。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引言 - 3 - 我,成为了一个能够自我审视的理想主体,理想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反思自身。不同阶段的对象关系进驻 在个体之中,就形成了个体不同阶段的自我,而不同阶段自我的感觉、知觉、情感、意识等心理的发展变化轨迹也就是个体的精神之旅。 每个人在生命的进程中都有着自我的精神之旅。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处于一种紧张和危机状态中,很少有时间去聆听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关注自我的精神成长。在喧嚣与疲惫中日复一日地机械式地生活,迷失了自己的精神走向。 2诗歌去谱写自我的精神之旅,旅途中的种种生命体验,旅途中的不断探寻和超越尽在其中。 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 年岁,诗人戴望舒满腔的救国热血遭遇空前的血腥镇压,深陷绝望泥潭的他蜷缩在僻静的角落,用诗歌来舔舐伤口,慰籍受伤的心灵,抒写着此时的政治生命之感:迷惘忧伤。恋爱并组建稳定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可诗人这一路走来是艰难不已,辛苦的恋爱之后是一次次的背叛,短暂的婚姻之后是分道扬镳形单影只,在这条情感路上诗人用诗歌记录下了他的爱情生命之感:短暂的甜蜜,深长的忧郁,永恒的孤单。无论是政治生命还是爱情生命,忧郁迷惘孤单总是与之相伴。于是诗人在梦中寻求理想的实现,梦是他现实理想的虚幻达成,是个体在与对象世界发生作用的过 程中自我不幸人生的隐秘表达。漂泊疲惫的心灵欲在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中暂且栖息,可纯净的家园已被摧毁,诗人只能继续求索,一句句的诗行记录着诗人的坎坷心路历程。在现实世界中无处可去,那么就在大寂寞中观望宇宙,超然物外,可无为并不是诗人的价值观,他在超然中获得再生的力量后积极勇敢地与黑暗现实抗争,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的诗实现了他永恒的生命价值,他的诗成为了他精神之旅的谱写。 “ 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以人为描写的核心,它的本质是展示人的生存状况,它的最高宗旨是维护人的自由与解放,它不仅表现人的争自由的外在行动,也表现 人因丧失自由所致的内心痛苦与焦虑,文学以展示人性的深度为最高目标,在这种意义上,文学是人学。 1诗歌当然也是人学,戴望舒的诗歌之所以经久不衰,与他在诗歌中自我精神之旅的积极抒写是分不开的。 他用文人特有的敏感,用自己真挚的心灵,构筑着一个爱与美的诗歌王国 , 吟咏着灵魂深处的 人生 隐忧与 悲苦, 谱写出超越苦难的精神之旅,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深情唱出 了 自我最真1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版。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引言 - 4 - 实的心灵之歌。 关于戴望舒诗情研究的文章非常多,但立足于生命之感精神之旅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的,而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 1920 年代中 期,他的诗作在诗坛产生广泛影响,当是 1920 年代末了,之后他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一直在诗歌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求索着,直到生命的终结。 在他短短四十五年的生命中,仅留下了四本诗集 我的记忆( 1929)、望舒草( 1933)、望舒诗稿( 1937)、灾难的岁月( 1948) , 共九十余首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首首是精品。戴望舒的命运是多舛的,诗歌成为了自我灵魂的栖息地,在诗歌这块土地上诗人大胆地开掘着自我的内心世界,抒写着个我的种种生命体验,寻找着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内心进行着悲剧性的反抗。他是一 位忧郁而勇敢的诗人,在生存的困境中以超然的勇气去做心灵的探险,在生存意义的不断寻找中完成 着自我的精神之旅,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创造生命的永恒 , 练狱中的飞升是戴望舒毕生心血的最好概括。纵观他的诗作,我们不仅仅可以领会他的生命之感在痛苦中不断超越,而且还可以感知他在诗艺追求上 的精神之旅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1他一直在为自己的诗情寻找着最合自己脚的鞋子,在寻找中成就着自己的诗歌人生。 1戴望舒:诗论零札,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吴福辉、陈子善主编,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 85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 5 -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诗人戴望舒在现实生活中是很不 得意的,青春时的政治理想因变幻的政治风云而遭受重创, 爱恋八年的女友最终却移情别恋 , 与妻子几年的幸福生活之后又是妻离子散,两次婚变。二战中,被捕坐牢,惨遭折磨,后又被人怀疑为附敌灾难的岁月留给他精神上和肉体的创伤却太沉重、太沉重了。 个性抑郁的他是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和重压呢?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还是高声呐喊、勇敢地去抗争?他是个思想清醒感觉敏锐的,他不 愿选择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可他又是一个生性内向怯于直面现实的惨淡 的人,他也无力去抗争。在生存困境面前,他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诗歌创作。 他把创作的视线转向了自己的内心,关注自我的生存体验,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所在。 在诗歌的王国里,他不断地释放着孤独、忧郁、迷惘的情绪,以诗为酒来消愁, 他不断地书写着梦想,可梦想在现实中总是那么的飘忽不定,无法拥有。一路追寻着的梦想使诗人疲惫不堪,他不由得产生了怀乡之情,他想起了曾经的宁静美好的家乡小园,可如今家园已荒芜,哪里才是他的精神家园?诗人在不断地寻找着,失望着,思索着。他想到了出世,到天上去,到茫茫的宇宙中去,放飞心灵,与庄子一起逍遥游 , 在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中超越着现实的困扰。 雨社会人生 上世纪 20 年代初 期,风雨飘摇。戴望舒就读于家乡的一所私立中学。学校严格的精神控制使戴望舒很难与新文学新思潮接近。年轻的心在沉闷窒息的环境下被压抑着。中学毕业后,戴望舒考入了上海大学,在那里,戴望舒接受了共产党早期理论家 们的教育和感召,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实际的革命宣传工作, 五卅惨案更是激发了戴望舒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热情,他积极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1926 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遭受夭折,空前的血腥镇压与大肆屠杀,戴望舒也被当局逮捕了。 天是黑沉沉的天,路是黑沉沉的路, 出路在哪里,前途在何方? 大革命的失败给戴望舒带来极大的精神挫伤,他感到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绝望的泥潭。之后,戴望舒避难于施蛰存杭州家中,他把触角从变幻的政治领域缩回到个人的狭小空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 6 - 间。但幻灭的忧伤感时常盘踞在他的心头。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罩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1绝不肯与当时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而又怯于直面现实惨淡的人生,于是在自造的茧壳中,低吟着个人的悲欢与颓唐。现实的残酷导致戴望舒一度陷入孤寂、无助的境地。他以诗歌抒发着内心的悲愤,他的诗作始 终浸染着忧郁的气息。这忧郁既是恐怖的政治氛围给诗人心里投下的阴影,又是诗人对大革命失败、梦想破灭的怅惘和精神无所依傍的不安。 三十年代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活,他是在感情的煎熬和经济的困顿中度过的。回国后,因政治形势的恶劣,无奈之下,他离开了骨肉相连的故土,几度遁避香港。长期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归,宁静的故土生活便成了他此期诗歌的主题。 门是蜘蛛的家 ,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游子谣 ),诗里充满 了 浓浓的忧伤和无奈,似 是 一个无家可归的 弃儿。他厌倦漂泊,向往着祖国,但那只能是在梦里。 40 年代 ,诗人被政治误解的痛苦折磨着。日本正式占领香港后 ,很多作家离港安全抵达后方 , 戴望舒没有。他舍不得这一屋子多年收集起来的好书 ,他怕颠沛流离的生活。 2作为抗日爱国人士 ,1942 年 3 月戴望舒被捕入狱 ,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拷问 ,创 作了狱中题壁这样誓死如归、英勇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战斗诗篇 ,其中有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 ,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 /掘出他伤 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出狱后 ,为了策略性生存和从事特殊战斗 ,在日伪机构当编辑 ; 同时 ,又先后主办华侨日报的文艺周刊、香岛日报的日曜文艺和新生日报的文协周刊 , 戴望舒在此期的有些文艺活动被有的人怀疑为附敌 , 可以想象当时诗人的内心是何等的痛苦与孤独。值得欣慰的是,戴望舒当时 创作的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偶成等诗篇是他抗日的有力证据。为了解除误会 ,1946 年初戴望舒到上海向文协解释他在香港沦陷期间的1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41 页。 2杜宣:忆望舒, 文学报 , 1983 年 第 8 期 ,第 3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 7 - 活动 ,终于取得了组织上的理解和 信任。但之后,他又面临国民党的通缉,又逃到了香港避难。直到解放前夕 ,戴望舒才得以归国。 在灾难的岁月里,戴望舒所受的苦难真的是太深太重了。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黑暗中艰 难地行走,他把自己不幸的遭际用诗的方式予以表达。在他遭受冤屈时 ,他的诗歌站了出来为他昭雪。诗是他困境中的安慰,是与他终身相伴的朋友。 雨爱情人生 戴望舒的爱情诗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与施绛 年、穆丽娟和杨静之间的恋情诗。这些爱情诗,真实地记录了他的坎坷 爱情路。 四一二后 ,他因避难而隐居在松江施蛰存家。就在这时 ,他爱上了施蛰存的正在上 海女中上学的大妹施绛年。施绛年黑色的大眼睛 (在我的恋人和灯 2 次提到 ),缄默的神态和沉哀的情调 ,给戴望舒印象最深。不对等的是 ,戴望舒深爱着施绛年 ,而施绛年并不爱戴望舒。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第 3 辑我底记忆和第二本诗集望舒草里 , 绝大部分诗篇几乎是依次写了他们俩由所谓的初恋、热恋、失恋到殉情、订婚、分手。作为单恋者的戴望舒在恋爱的当初就担心着他的恋人将会移情别恋 , 在残花的泪里 ,诗人写道 :你会把我孤凉地抛下 ,/独自蹁跹地飞去。 /又飞到别枝春花上 ,/依依地将她恋住 。 这首诗好像就 是诗人对自己爱情的一个不幸的预言 , 经过一段时间后 ,施绛年婉言拒绝了诗人的爱情。 戴望舒失恋后终日躁动不安、神情恍惚、苦不堪言。失望中的诗人仍撕心裂肺地呼唤着施绛年能重新回到他身边 , 他无助无望地徒劳呼唤回了心儿吧,回来啊,来一抚我伤痕,爱一些些 !我把无主的灵魂付你这是 我无上的愿望和最大的希冀 , 但他的呼唤换来的是一场感情的骗局 , 施绛年提出了等到戴望舒出国留学归来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方能完婚的要求。从 1932 年 1 月初赴法到 1935 年 4 月回国 , 此间 ,诗人度日如年。我们可以从他在法国写见毋忘我花和 微笑两首诗 ,体会到他对施绛年的眷恋和怀想。回国后 ,才知道自己苦恋八年的情人已将成为别人的新嫁娘。在事实面前 ,他再次感到的是心的枯裂 (秋夜思 )。最后,正如他在译诗恋爱的风里痛苦的吟唱:恋爱啊,我的冤家我啃着你苦味的根 ! 戴望舒的初恋是痛苦 的 ,自尊而内向,隐忍而不敢明言,只好在诗中倾吐自己内心的隐秘和烦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 8 - 1936 年 7 月,经穆时英介绍,戴望舒与其妹妹穆丽娟经过短暂的相恋并结婚。从小曲中我们能感受得到他的幸福与快乐。音的小灵魂不在小鸟身上,也不在花上,也不在地狱,也不在天堂,而是在诗 人的微笑的心里。 没有人知道在哪里 , 没有 /诗人却微笑而三缄其口: /有什么东西在调和氤氲, /在他的心的永恒的宇宙 。 可是这种宁静幸福的日子,由于彼此性格和文化的差异,却潜伏着难以克服的危机。将生命献给了缪斯的诗人,感到庸常的家庭生活带给他的只有寂寞。诚如他在白蝴蝶 写道: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后来穆丽娟坚决要求离婚,望舒竭力挽救,仍然以失败告终,诗人受此打击,陷入沉思 ,此期的诗作 致萤火 是 他超越自我对生命 意义 的追寻与思考。 离婚后,戴望舒认识了 16 岁的抄写员杨静,并相爱了。 新婚初期,他 们的生活还是安定而幸福的。赠内就真实地表现了他对当时婚姻生活的满足 :不如寂寂地过一世, /受着你光彩的薰沐 ,/一旦为后人说起时, /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美丽、活泼的杨静从小生长在香港。 因 性格和年龄的差异,不久便导致了两人在感情上的裂痕。 杨静情感的波动与任性,使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与前妻穆丽娟在林泉居度过的美好时光,可时过境迁,肩上压着苦难的年岁, 现在已没有可爱的影子,娇小的叫嚷只是寂寞,寂寞,伴着阳光 (过旧居 ), 这种对往昔温馨恬静日子的回忆,在示长女 中更为明显。 总之 ,他一生深 爱着的三个女人,最终都离开了诗人。苦恋 8 年后 (1927 一1935)施绛年移情别恋,成家 6 年后 (1936 1942)穆丽娟离他而去,再次结婚 5年后 (1942 一 1948)杨静与他分道扬镳。 施绛年、穆丽娟、杨静和戴望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戴望舒情爱世界起起伏伏的曲线。除穆丽娟给了诗人些许温暖外 ,施绛年和杨静给诗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作为社会中的人,她们的一切行为和意识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她们的思想、情感、欲望和意识都是社会化的。作为其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之一的爱情不是抽象之物,在现实生活中,它是非常具体的。 1 漂泊无定的生活再加上诗人内向而敏感的性格是导致他 感 情生活悲剧的主要因素。 1李洪华: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2007 年 第 1 期,第 106 页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 9 - 我聆听和自由表达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 多血质者活泼、好动,注意力易转移,情感丰富易变且直接表露于外 ; 胆汁质情急、暴躁、精力旺盛,动作敏捷,情感强烈,且迅速表露于外 ; 粘液质者沉稳迟缓,能忍耐,情感深藏, 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 抑郁质者孤僻、寡言、情绪体验少,但体验深刻而持久,情感不轻易外露,善于观察别人不 易觉察到的细小事 物 。如果按气质归类,戴望舒应该是属于天生抑郁质类型的人。 他 出生在秀丽的杭 州 ,在西子湖畔的小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这种环境极易使他孕育出一种多愁善感的心态。 再加上戴望舒由于小时候天花留下的疤痕,一脸的麻子,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形成了内向而敏感的性格。 更 加上他又生活在苦难的旧中国这暗无天日的环境中。个性的抑郁、生理的缺陷、不尽人意的婚姻、民不聊生的生存处境等这一切,使得戴望舒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感到一种无法排遣的压抑和苦闷,有唱不完的忧郁之歌。 抑郁型的人当个体与外界现实发生矛盾时,通常不是积极地调整与外界的关系,而是退缩、回避矛盾,退回到个人的主观世界,自我克制、 自我约束、宁事息人,以求得心灵上的安 宁 。但回避矛盾不等于解决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体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这种感情与日俱增,逐渐会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这些消极情感若不及时释放,会严重危害身心的健康,甚至导致精神分裂。但是,戴望舒虽然历经风风雨雨,有着许多忧伤迷茫的生命体验,但他并不是生命的弱者,并没有向困境低头。相反,他是一个理想的歌者,在自我的超越中,谱写着人生不断求索之曲。是什么不断转移和消减了他生命中的许多不良情绪体验呢?是他的诗歌,是他对自我内心的聆听和自由表达。 朱光潜先生认为 : 沉湎 于忧郁本身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使郁积的能量得以畅然一泄,所以反过来又产生一种快乐。所以,任何一种情绪,甚至痛苦的情绪,只要能得到自由的表现,就都能够最终成为快乐 我们所谓 表现 ,主要是指本能冲动在筋骨活动和腺活动中得到自然宣泄,也就是说,象达尔文说 情感的表现 时那种意思 ; 其次是指一种情绪在某种艺术形式中,通过文字、声音、 色彩、线条等等象征媒介得到体现,也就是说,是 艺术表现 的意思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 10 - 1戴望舒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诗歌,通过诗歌创作,通过自然地表达,将郁积于心的消极情绪及时地释放,在释 放中又产生一种快乐,无形之中就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情绪,从而继续积极地去追寻他的人生理想。所以对于戴望舒来说,诗歌创作是他面对生存困境的一种极好的生存 方式。 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忧虑、悲伤、恐惧、绝望甚至死亡等人生存在的具体情态。克尔凯郭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只是抽象地议论世界的本源、认识的本质、人的本性,却从根本上忽视了至关重要的核心和对象,应该是孤独的个体。 孤独的个体 是只同自己发生关系,自己领会自己、体验自己的主观思想。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无意义的, 人生已经注定不幸,认识世界的命题消解了 传统意义,代之而来的应该是诗与思的体悟,是生命对生命的聆听、心与心的对话,是心灵对情感符号的直观。 2主观自由精神与超越追求,终归可以给生存于荒诞、虚无、不幸中的人以生存的勇气和生命的智慧。 戴望舒的自由选择精神无疑是与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的。 在病态的生存境遇中,戴望舒选择的就是这种主观自由精神与超越。 他把创作的视线转向了自己的内心,关注自我的生存体验,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所在。 在诗歌的王国里,他不断地释放着孤独、忧郁、迷惘的情绪,以诗为酒来消愁, 他不断地书写着梦想,可梦想在现实中总是那么的飘忽不定,无法拥有。 一路追寻着的梦想使诗人疲惫不堪,他不由得产生了怀乡之情,他想起了曾经的宁静美好的家乡的小园,可如今家园已荒芜,哪里才是他的精神家园?诗人在不断地寻找着,失望着,思索着。他想到了出世,到天上去,到茫茫的宇宙中去,放飞心灵,与庄子一起逍遥游。在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中超越着现实的困扰。 杜衡很早就说:在苦难与不幸的中间,望舒始终没有抛下的就是写诗这件事情,这差不多是他灵魂的苏息、净化。 五年的奔走,挣扎,当然尽是些徒劳的奔走和挣扎,只替他换来了一颗空洞的心;此外,我们差不多可以说他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的。 3只有他 的诗歌是他最大的收获。 他 写诗不是以诗为武器加入民族斗争的洪流,他的诗纯粹是心灵深处的吟唱, 是对孤独 个体的种种 生命体验的关注和观照,是对自我心灵的慰藉。 在诗歌的自由选择中 ,他不断地调整着自我,不断 地 获 取 生的力量。这就是 为什么在他 幽怨的诗作中,仍令人感觉到那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2。 2曾 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97 页。 3杜衡:望舒草序,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9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 11 - 颗心跳动着从未泯灭地求索的原 因吧。他是个执着的追求者。他的求索不同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般空灵洒脱,也不同于那种呼唤未来、亲吻大地的狂热。他是一个 夜行者,是一个默默 地 却有韧性的求索者,借着自己的诗歌,让字字句句 都诉说着我 的心曲,畅诉着我的梦 想、我 的失望和我 的执着的追求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关 注个体生存的苦难体验 - 12 - 3 关注个体生存的苦难体验 当人的主体在客体面前 陷入 了 迷津,当人的感情游离于理性后无所傍依,人往往会产生忧郁、孤独、迷惘等情绪。是历史的现实的人与非历史非现实 的人的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因为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无奈感乃至丧失感而发出的一种哀叹。精神的烦忧苦闷每个人都存在,只是深浅程度的不同罢了。 现代 心理学对精神烦忧苦闷的根由早就做了大量的探究, 借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中的理沦来讲: 人在现实 中,个性表现的欲望受到社会生活的压抑而无法彻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行业网络数据恢复与迁移保密协议
- 电竞场馆租赁及赛事直播合作合同
- 葡萄酒产区考察与品鉴体验合同
- 电商平台仓储配送全链条承包协议
- 国际新闻稿件代理销售与版权合作协议
- 离婚协议书:双方自愿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划分
- 国际艺术品防紫外玻璃租赁及展览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古建筑修复安全监理与施工监管合同
- 高等院校后勤员工派遣服务合作协议
- 国际学校入学学生家长责任协议
- 节水型单位申报材料模板
- 2022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学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 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 埃美柯阀门检验报告汇总-391黄铜调节阀
- 中旅·阿那亚九龙湖生态度假区策略整合方案
- 高风险作业管理课件
-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周期性运动
- 一年级10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题
- 《特殊教育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施工方案
- 《宿舍楼安全评价》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