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精粹教案 (2)_第1页
《诗经》两首-;精粹教案 (2)_第2页
《诗经》两首-;精粹教案 (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两首精粹教案氓和静女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味。)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 (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情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绳运动。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欢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抱布贸丝”倾慕求婚,后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再如“女”和“士”之间一个坚贞,一个“二三其德”等,也是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进行想像,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解说:此题从美的角度来设计,旨在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获得美的愉悦。)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像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定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想像。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问题。 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邶风静女教案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 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