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_第1页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_第2页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目录1.引言12.预备知识13.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33.1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33.2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53.3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73.4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83.5向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93.6最值法求点到平面距离113.7公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131引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几何部分必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较难准确把握难点问题之一。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讲将着重介绍了几何方法 (如体积法,二面角法)、代数方法(如向量法、公式法)及常用数学思维方法(如转化法、最值法)等角度等七种较为典型的求解方法,以达到秒杀得分之功效。2. 预备知识(1) 正射影的定义 :(如图 1 所示)从平面外一点 p 向平面引垂线,垂足为 p ,则点 p 叫做点 p 在平面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pp 叫作点 p 与平面的垂线段。精品资料图 1(2) 点到平面距离定义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3) 四面体的体积公式v1 sh3其中 v 表示四面体体积, s 、 h 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4)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5) 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6) 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l 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图2 所示为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 l ,其中 l 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 l 上任取一点 o ,过点 o 分别在平面 及平面 上作l 的垂线 oa 、ob ,则把平面角 aob叫作二面角 l 的平面角, aob的大小称为二面角 l 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简便叙述, 也把 aob称作 与平面 所成的二面角。图 2(7) 空间向量内积 :代数定义 :设两个向量a( x1 , y1 ,z1 ),b( x2, y2 , z2 ),则将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的乘积之和定义为向量 a 与b 的内积,记作 a b ,依定义有 a b = x1x2y1 y2z1 z2几何定义 : 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将向量a 与b 的内积直观地定义为a b| a | b| cosa, b,这里| a |、| b | 分别表示向量 a 、b 的长度,a,b表示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向量内积的几何意义为一个向量的模与另一个向量在这个向量正方向上投影向量模的乘积。当a,b900 ,即 ab 时, a b| a | b| cosa, b| a | b| cos90 00 。下面说明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如图 3 所示,设 o 、 p 、q 为空间的三点,令 aop , boq , cpq由余弦定理| c 2|a 2|b|2 |2a|图 3b| | c oas b,再设 a( x1 , y1, z1 ) , b(x2 , y2, z2 ),则 c( x2x1, y2y1 , z2z1 )从而有(xx )2( yy )2(zz ) 2 = x2y2z2x2y 2z22|a | b | cosa, b212121111222即x1x2y1 y2z1z2| a |b | cosa, b这就证得了两个定义是等价的。3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3.1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1)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3) 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 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4) 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例 如图 4 所示,所示的正方体 abcda b c d棱长为 a ,求点 a 到平面 ab d 的距离。(注:本文所有解法均使用本例)图 4解法一(定义法 ):如图 5 所示,连结交 b d 于点 e ,再连结 ae ,过点 a 作 a h 垂直于 ae , 垂足为 h ,下面证明 a h平面 ab d 。图 5aa平面 a b c d b daa又在正方形 a b c d 中,对角线 b da c ,且 aaa ca aa平面 aa e ,a c平面 aa e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b d平面 aa ea h平面 aa e a hb d又由 a h 的作法知道 a hae ,且有 b daee ,b d平面 ab d, ae平面 ab d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a h平面 ab d根据点到平面距离定义,a h 的长度即为点 a 到平面 ab d 的距离,下面求 a h 的长度。ab d 中,容易得到abb dd a2a ,从而ab d 为正三角形,ab d600 。进而在 rtab e 中,aeabsinab d2a sin 6006 a 。2由 s aa e11aaa eaea h 得到22aa1 a ca12a haaa e223 aaeae632从而 a 到平面 abd 的距离为3 a 。33.2 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有时候限于几何体的形状,不易直接寻找出点在平面的射影,或者由直接法作出的射影线段在所给几何体中不易计算其长度,此时转化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转化法即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的方法。转化法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1) 若直线 l / / 平面,则直线 l 上所有点到平面的距离均相等。(2) 若直线 ab 与平面交于点 m ,则点 a 、 b 到平面的距离之比为 am : bm 。特别地,当m 为 ab 中点时, a 、 b 到平面的距离相等。下面用转化法重解上面例题解法二(转化法)如图 6 所示,连结 ac 、a c 、a c 、a b、ab , a c 交 b d 于点 e ,连结 ae 交 ac于点 h ,延长 a c 至点 g 使得 c g1 a c ,连结 cg 。2图 6cb平面 aa b b从而斜线 a c 在平面 aa b b 的射影为 a b a b 、 ab 为正方形 aa b b 对角线aba b ,由三垂线定理知道aba c同理可以得到 ada c又abada , ab平面 ab d , ad平面 ab d a c平面 ab da h平面 ab d,即点 h 为 a 在平面 ab d 的射影, a h 的长度为所求ac / / a c 即 ac / /eg ,且 egecc g1 a c1 a ca cac22四边形 acge 为平行四边形ae / / cg在a cg 由等比性质有a ha e1a ce g3a h1 a c 3而在正方体 abcda b c d 中对角线a ca a2ab2bc 23aa h3 a 3在本例中,未直接计算垂线段 a h 的长度,而是找出了其与正方体 abcd a b c d 中对角线 a c 的数量关系,从而转化为求正方体 abcd a b c d 对角线 a c 长度,而 a c 长度是极易计算的,故用这种转化方法降低了运算量。本例运用的转化方法与依据 (2) 类似,都是寻求所要求的垂线段与某一已知或易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从而简化计算。3.3 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一个转换的思想,即要将所要求的垂线段置于一个四面体中, 其中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所给点,另外三点位于所给点射影平面上,这里不妨将射影平面上的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底面三角形。先用简单的方法求出四面体的体积,然后1计算出底面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四面体体积公式vsh 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h 。在常规3方法不能轻松获得结果的情况下,如果能用到等体积法,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遇到四面体的有一条棱垂直于其所相对的底面时,首选此方法。下面用等体积法求解上面例子.解法三(等体积法 ):如图 7 所示,作 a h 垂直于平面 ab d 于点 h ,则 abd长度为所求。对于四面体 a ab d ,易见底面 ab d 的高为 a h ,底面 a b d 的高为 aa 。对四面体 a ab d的体积而言有:va a b dvaab d即有:13aasa b d1 a hs3图 7ab d也即:a haasa b ds ab d由 abb dd a2a ,从而ab d 为正三角形,ab d600 ,进而可求得s a b d1 a ba ds i na b d 1(22 )a s i n0 6 0 32a222又易计算得到 rta b d 的面积为s a b d1 a 22所以 a haas a b ds ab da1 a223 a3 a232我们在使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时使用的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只是概念上的,并不一定要知道点在平面射影的具体位置,从而也就不需要使用几何方法寻找或者求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在这种方法上只是作为几何体高的意义而存在的。3.4 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如图 8 所示, l 为二面角l的的棱,aob为二面角l的一个平面角。下面考虑点 b 到平面的距离。作 bhoa ,垂足为 h ,下面证明 bh平面。图 8aob为二面角l的一个平面角oal 、 obl又oaobol平面 aob又bh平面 aob bhl又bhoa, oal =o , oa平面, l平面bh平面在 rtobh 中,有bhobsinboh这个公式就建立点到平面距离与二面角的一个数量关系。从而如果能将点与平面置于一个二面角中,则可利用通过所给点关于平面的一条斜线及二面角计算点与平面间的距离。下面利用二面角法求解上面例子。解法四(二面角法 ):如图 9 所示,连结 a b 、 ab , a b 与 ab 相交于点 o ,连结 d o 。a b 与 ab 为正方形 abb a 的对角线a bab (即 a oab ), o 为 ab 中点图 9又ab d 中 adb d d oaba od 为二面角 aabd 的平面角设 a 到平面 ab d 的距离为 d , oa 是过点 a 的关于平面 ab d 的一条斜线,又上面得到的公式有doa sina od易见, d a平面 abb a ,从而 d aoa . 在 rta od 中有tana oda da2oa2 a2从而点 a 到平面 ab d 的距离为doasina od2 asin(arctan2)2 a23 a22333.5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依据如下结论: 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这个与平面上任一点所连接的向量与该平面法向量方向上的单位向量数量积的绝对值。证明:如图 10 所示, p 为平面外一点, q 为平面上任意一点, po平面于点 o ,n为平面的单位法向量。pq n| pq | | n | cospq, n| pq|cospq, n图 10| po| | pq |cosqpo| pq| | cospq, n| | pq |cospq, n| | pq n |即| po| | pq n |.这个公式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了过所给点的任意斜线上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所给点及所给平面上一点的向量与平面法单位法向量的内积。下面用向量法从新求解上面例子解法五(向量法)如图 11 所示以 d 点为原点, da ,dc ,dd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 ,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 11由所给条件知道坐标点a( a,0,0)、 a (a,0, a) , b(a, a,a) , d(0,0, a) ,从而有 ab(0, a, a) ,ad(a,0,a) , aa(0,0,a) 。设平面 ab d 的任意一个法向量为n0(x, y, z) ,则有n0ab , n0ad , 即n0a b0 n0a d0代入已知得到a ya z 0a xa z 0这是一个关于x, y, z的不定方程,为了方便起见,不妨设z1 ,这样上式变为a ya0 a xa0解该式得到 x1, y1这样就得到平面 ab 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1(1,1,1) ,将其单位化得到平面ab d 的一个单位法向量为 nn1( 1,1 ,1) 。设点 a 到平面 ab d 的距离为 d ,结合式所给| n1 |333出的结论有d| aa n | | 0101a1|333333即点 a 到平面 abd 的距离为。3用向量法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比之前面提供的几种几何方法而言,这种方法不需要大量的几何证明, 而主要是较为机械地进行代数运算。因而在实际使用这种方法时, 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常常成为最为关键的步骤,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不能确定所给几何图形中关 键点(所给平面外点及所给平面上不共线的任意三个点)在建立的坐标系的坐标, 则无法进行后续步骤 ;如果所建立的坐标系虽然能够表示的关键点的坐标,但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得到关键点坐标的计算过程复杂, 或者得到的关键点坐标表达式复杂,都将会导致繁琐的的计算。因此,选择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对于使用本方法及简化计算都是相当重要的。3.6 利用最值求点到平面距离在介绍最值法之前, 先介绍一个简单的知识, 即点到平面的距离是点与平面上任意点连线的最小值。以下对这点做简要说明。如图 12 所示,平面外一点 p 在平面的射影为点 p , q 为平面上任意一点。图 12若 q 不与 p 重合,则 p q0 ,pp q 构成三角形。因pp平面,p q平面, ppp q ,三角形 pp q 为直角三角形,从而由勾股定理有22pqppp qpp这样就证得了结论。有了上面这个结论, 那么只要找到平面外一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函数表示,再求出该函数的最小值, 则由上面结论即可知该最小值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构造函数没有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构造出的函数表示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下面用常用的向量构造方法构造函数求解上面例子中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六(最值法) 如图 13 所示,e 为平面 ab d上任意一点,以 d 点为原点, da ,dc ,dd所在的正方向分别x , y ,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 13由所给条件知道a( a,0,0)、 a (a,0,a) , b(a, a, a) , d(0,0, a)从而有 ab(0, a, a) ad(a,0,a) , a a(0,0,a) 。设点 e 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下的坐标为e( x, y, z) ,因 e 在平面 ab d 上,从而向量ae( xa, y, z) 可由相交向量 ab 、 ad线性表示, 不妨设 aeabad(,r )则a ea aaea aabad(a,a, aaa)因此| a e |(a2)(a 2 )a(a2a )a22222221a2(1 )22(1 )22(1 )(1 )1333333 a(当且仅当1 时取等号)33从而 a 到平面 ab d 上点的距离最小值为33a ,也即点 a 到平面 ab d 的距离为3 a 。3最值方法提供了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点到平面距离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也有助于加深理解点到平面距离的概念。不过这种方法对使用者的代数知识素养要求较高,要将几何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关系,构造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而且对函数最值的求法也需要较高的变形技巧,否则即使构造出平面外点到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也难求出函数最值,故一般这种方法对水平较高的读者比较适用。3.7 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主要是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将所给点及平面均给予代数表式,从 而用代数方法得到的点与平面距离的统一的代数表示。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当多,如直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 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性质推导、 利用球的切平面性质推导、 利用极值法推导等等。 公式法的实质是几何量代数化的结果, 因此绝大多数求解点到平面距离的几何方法转化为代数语言都可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限于本文篇幅, 就不对这些方法一一介绍了, 下面仅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角度给出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一种推导。如图 14 所示,平面 外一点 p 在平面 的射影为点 p 。图 14在某空间直角坐标系下,设平面的代数方程为:axbyczd0 ,点 p 的坐标为p( x0 , y0 , z0 )。将平面的方程改写为a( xx0 )b(y0 y)c(z 0z) (0a x0 b y0 c .z.).d 又由 pp平面及直线 pp 过点p( x0 ,y0 , z0 ) 知道直线 pp 的方程为xx0y y0z z0abc下面不妨设xx0yy0z0z t.abc将代入中得到tax0by0a2b 2cz0d c 2显然 p 的坐标 p (x, y, z) 在直线 pp 上,从而满足,即有x x0aty y0btz z0cta(ax0a2 b( ax0a2c( ax0a2by0b 2by0b2by0b2cz0d ) c 2cz0d) c 2cz0d) c 2进而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 pp|( xx ) 2( yy ) 2( yy )2000000( a2b2c 2 )( axbyczd)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