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 xxxxx-2012ICS XX.XX.12F70备案号:2012DB083AD B 辽宁省地方标准DB/T XXXXX-2012_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送审稿)(本稿完成日期:2012年12月09日) 201X-XX-XX发布 201X-XX-XX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IGB/T xxxxx-2012 III目 次目 次I前 言II引 言III1.内容和范围12.参考标准和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总则45.工作程序5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范围与级别的确定5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67.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67.2、矿区地面沉降InSAR监测77.3、矿区地面沉陷、地裂缝监测77.4、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87.5、含水层破坏的监测87.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88.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措施88.1、地质灾害类治理88.2、含水层破坏类治理178.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治理18附 录27前 言由于矿山开采、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原因,造成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作为当前辽宁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同时,为了指导和规范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改善全省地质环境,提高治理成效,特制定本技术规程。本规程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八部分内容构成:内容和范围、参考标准和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范围与级别的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本规程的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为首次发布。本规程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规程起草单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大学。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引 言编制本技术规程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土地复垦规定和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3月发布)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求的的原则和精神,为保护、恢复治理辽宁省的矿山地质环境特制订本规程。GB/T xxxxx-201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程1. 内容和范围本规程是在参考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法规、文件和相关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际情况编制的。规程中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治理中的有关术语、定义、原则、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评估、治理、编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区域内的新建、改(扩)建矿山、生产矿山、闭坑矿山等各类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本规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够具体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程,应符合国家、相关行业和辽宁省内现行的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参考标准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GB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GB78(30-92)-87 森林土壤测定方法GB/T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0021-200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SL/T 183-2005 地下水监测规范HJ/T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GB 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UDC-TD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TD/T 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DL/T 5148-2012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煤矿安全规程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下面所述的地质灾害均指矿区的地质灾害。3.1矿山地质环境Environment of Mine指采矿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质体。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Mine受采矿活动与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的现象。主要包括矿区地面塌(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3.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Mine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和技术方法,定性或定量地评价和估算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3.4 矿区生态重建(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e将人类破坏的矿区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其实质是将人为破坏的矿区环境恢复或重建成一个与当地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系统。3.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The Project of mining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grated renovation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并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的方案。3.6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mining geo-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动态观测。3.7 含水层破坏 aquifer breakage 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现象。3.8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landforms and landscape devastion因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而改变原有的地形条件与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毁坏、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现象。3.9 崩塌 rock fall采矿活动造成矿区附近地质条件改变而诱发、造成危岩失稳坠落或倾倒的一种地质现象。3.10 地面塌陷 ground surface collapse矿区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采矿活动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3.11 采空区地面沉陷 mining subsidence由于地下采掘形成空区,造成采空区上方一定范围内地质条件改变而诱发一定范围内的地表高程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不断降低的一种地质现象。3.12 矿山公园 mining park以展示人类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特定的空间地域。3.13 软弱结构面plane of weakness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含泥或岩屑等结合程度很差、抗剪强度极低的结构面。3.14 滑坡整治landslide control根据滑坡的成因、发育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的排水、削坡、减载、反压、灌浆、锚固、支挡等预防和治理滑坡的工程活动。3.15 锚杆(索) anchor bolt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度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3.16 挡墙 retaining wall 依靠墙体重量抵抗土压力和下滑力的砌石或混凝土墙。3.17 格构锚固frame anchor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砼或预制预应力砼进行坡面防护,并采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一种护坡抗滑的综合防护措施。3.18 护坡工程slope protection project维护坡面形态、保证坡体稳定的一种工程措施。3.19 排水工程drainage engineering用于控制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引水和截水工程,减少地表水流的能量和地下水对边坡的影响,从而达到边坡稳定和防治泥石流的目的。3.20 抗滑桩slide-resistant pile用于抵抗边坡或斜坡岩土体滑动而设置的横向受力桩。3.21 拦砂坝silt-trap dam泥石流防治中的一种骨干工程,是一种修建在泥石流形成区中下游或流通区内的永久性工程。3.22 格栅坝grizzly dam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型钢等为材料,将坝体做成横向或竖向格栅,或做成平面、立面网格,或做成整体格架结构的透水型拦砂坝称为格栅坝。3.23排导槽 drain and guide ditch 通过人工修建或改造的沟道引导泥石流顺畅通过防护区(段)排向下游的工程。3.24 固结灌浆 consolidation grouting 用浅孔向岩土体、软弱结构面或滑带土灌注水泥等浆液,以固结岩土体、强化软弱结构面或增强滑带岩土的抗剪强度的工程措施。3.25 帷幕灌浆curtain grouting 用一排或多排钻孔向破坏含水层或隔水层的预定位置进行灌浆,形成帷幕减少地下水流失的工程措施。3.26 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自然分布区内的树种,是树木长期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而分布和生长的树种。4总则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主要对象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4.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消除和防治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影响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含水层破坏,预防和治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4.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 4.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是通过调查、监测和科学的工程技术治理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宜,与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相吻合。4.5 对处于不同开采阶段矿山,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和问题的调查、勘查和监测,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影响评估、恢复治理分区。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保护以及工程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4.6新建、扩建矿山主要对新的开发活动可能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治理措施;已生产的矿山,主要对已经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评估和治理;对于闭坑矿山应进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和恢复治理直至达到相应标准为止。4.7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矿山开采区,还应包括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地区。5工作程序本规程中的规定是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本技术规程贯穿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中的接受委托,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接受委托监理验收,质量检验制定施工方案现场施工补充后续施工竣工验收其他施工设计资料调查、评价、评估分区,分级勘察、设计方案图1 工作程序框图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范围与级别的确定6.1 矿山治理区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治理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确定。按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在野外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针对闭坑矿山、改(扩)建矿山、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工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新建矿山以地质环境预测评估为主,改(扩)建矿山、生产矿山以地质环境预测评估为主,闭坑矿山作针对性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或总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由各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估组成的,应正确选取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评估区范围。单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应以计划采矿用地或最终用地范围为基础,若地质环境影响超出用地范围,则应依据存在、潜在的矿山环境质问题适度扩大评估区范围。矿区(多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不仅依据单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还应根据矿区(多个矿山)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评估区范围。根据评估需要,在评估区内可圈定重点评估区。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原则上以矿山实际开采范围作为评估区范围。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7.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7.1.1 监测对象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监测,包括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主要环境要素的监测。7.1.2 监测手段与方法地面沉陷和地裂缝可采用遥感、高精度GPS、全站仪(水准仪)、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人工观测等方法监测;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参考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含水层破坏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安装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等方法进行监测;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可采用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方法进行监测。7.1.3 监测设计7.1.3.1一般规定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在设计阶段制定监测计划,编制监测方案,并在施工阶段、完工后的运行阶段对防治工程进行定期监测。2.监测设计应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监测设计所提出的监测方法、精度、观测频数及资料整理等,应能满足动态设计的要求。3.大型的、复杂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监测,监测网点应可供长期监测使用。7.1.3.2监测网点布设1.监测网点应采用北京坐标系统和黄海高程系统。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采用其它系统时,应在监测设计时将其换算为国家系统。2.监测网点的布设应能满足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的监测要求,其控制点应布设在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固地层上。3.监测点的设置应根据防治工程特征、地质条件、和观测目的确定,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部位布置。4.监测剖面的数量应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程度确定,以满足施工安全需要和动态设计为原则。一般情况下,每条剖面上的监测点数不应少于5点,每一监测段上的监测点不少于3点。并尽量与地质勘察剖面一致。5.监测剖面的布置应根据监测的项目确定,原则上应与防护工程垂直或平行,并根据监测方法的需要在剖面之间适当增加监测点、段。7.1.3.3 监测项目期限1、监测项目期限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防治工程等级,以及项目监测的目的等因素综合确定。2、工程竣工后,一级防治工程的监测期限不短于两个水文年,其它等级的防治工程项目,监测期限不短于一个水文年。7.2、矿区地面沉降InSAR监测应用InSAR监测地面沉降对数据要求严格。所选数据参数应符合解译的标准.尽量选择在大气条件晴好、植被较少的时段获取的数据,以减少误差。解译所得的沉降信息还必须与由其它方法得到的沉降信息对比,并进行实地踏勘。7.3、矿区地面沉陷、地裂缝监测通过控制测量的方法对矿区进行了四等GPS控制、三等水准测量、1:5000(适当比例的)数字地形图绘制和监测桩测量等测绘工作, 可查明和描述矿区地面沉陷分布范围、沉陷深度、规模大小、稳定程度、危害程度等。7.4、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资料整理、预警预报等按照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的规定执行。7.5、含水层破坏的监测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动态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资料整理可按照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3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相关规定执行。7.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可采用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手段进行监测,地形地貌景观监测主要有矿区内的塌陷坑,废弃井口,矿石堆,废石堆,排土场,建筑物,植被,水体等,监测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确定。8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措施8.1、地质灾害类治理8.1.1 地质灾害治理分类地灾有主动治理和被动治理之分,主动治理就是灾害发生前的预防,预测以及主动避让,被动治理就是灾害发生后的具体治理措施。地质灾害类治理包括崩塌、滑坡治理,泥石流治理,矿区地面塌陷治理,矿区地面沉陷治理,地裂缝治理,矿区岩溶地面塌陷治理。8.1.2 崩塌、滑坡治理8.1.2.1崩塌、滑坡的一般规定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采用的主要治理工程有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工程(锚索、锚杆)、削方压脚工程,同时配合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等次要工程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2、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关参数、设计计算地质剖面应与实际相吻合。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荷载一般为:自重其它上覆荷载。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校核荷载一般为:自重地震力暴雨其它上覆荷载。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按DZ/T 0219的规定确定,一、二、三级防治工程按设计荷载计算的稳定安全系数分别要达到1.35、1.25和1.15,按校核荷载计算的稳定安全系数分别要达到1.30、1.20和1.10,危害极其严重的,其稳定安全系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大,没有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3 、土石压脚的填土材料宜采用碎石土;也可采用矿山废渣、废石、弃土,填土材料应碾压或夯实。8.1.2.2崩塌治理工程 8.1.2.2.1、遮挡工程1、遮挡工程适用于发生次数频繁的、规模较小的崩塌,多用于对线状构筑物的保护,主要有明洞、框架棚洞等结构类型。2、遮挡建筑物的类型、结构尺寸和设置位置,应根据山体(边坡)稳定程度,结构受力情况,崩塌岩块的大小、数量、分布情况及冲击力等因素,经计算确定。表1 崩塌稳定安全系数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滑移式1.401.301.201.10坠落式1.601.501.401.30倾倒式1.501.401.301.203、遮挡建筑物顶部要设置足够的缓冲层厚度,设置长度应能覆盖所有可能崩塌的地段。8.1.2.2.2、拦截工程1、拦截工程适用于崩塌影响范围明确,保护对象在崩塌影响范围附近的中、小型崩塌。拦截建筑物类型较多,常用的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网、拦石墙、拦石堤等结构类型。2、拦截工程宜布置在崩塌路径下部,崩塌物以翻滚、滑移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区段。拦截建筑物必须有足够的抗冲击强度,拦截建筑物的类型、结构尺寸、设置排数应根据崩塌岩块的大小、数量、冲击力等经综合分析并辅以解析计算后确定。8.1.2.2.3、支撑与嵌补工程1、支撑与嵌补工程应用于危岩倒悬、孤石突出,及差异风化严重,易发生大规模崩塌地质灾害的位置,也常用于人工边坡形态处理和边坡局部滑塌的整治。支撑与嵌补工程主要有支撑柱、支撑墙、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嵌补等结构类型。2、支撑与嵌补工程的基础必须设置在坚实、稳固的岩层上。支撑工程的基础宽度不应小于600mm,并不得向外倾斜。嵌补工程的基础宽度不应小于300mm,嵌补工程地基面的斜率为1:5,向内倾斜。必要时支撑与嵌补工程可以与锚杆工程联合使用。3、支撑工程的类型、结构尺寸和设置位置,应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和结构受力条件经计算确定。4、陡崖壁上的支撑与嵌补工程设计可采用草图形式,工程数量可根据经验或工程类比估算,详细的工程位置,支撑与嵌补工程点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完成。8.1.2.2.4、围护工程1、围护工程适用于陡斜坡上现状稳定的孤石及小规模块石堆积,一般以保护孤石及块石堆积前缘的稳定为主要目的,工程类型有干砌片石垜、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挡土墙。2、围护工程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截排水工程联合使用。3、围护工程设计和要求与挡土墙一致,设置位置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8.1.2.3滑坡治理工程 8.1.2.3.1排水工程1、排水工程设计,应在滑坡防治总体方案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降雨条件,制定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二者相结合的方案。2、地表排水工程的设计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等级所确定的防洪标准予以确定,并依此确定排水工程建筑物的级别、安全超高及安全系数。3、当滑坡体上存在地表水体,且必须保留时,应进行防渗处理,并与拟建排水系统相接。4、地下排水工程,应视滑动面状况、滑坡所在山坡汇水范围内的含水层与隔水层水文地质结构及地下水动态特征,选用隧硐排水、钻孔排水或盲沟排水等方案。5、当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复杂时,排水工程对于滑坡稳定系数的提高值可不作为设计依据,但可作为安全储备加以考虑。6、进行流量演算,根据流量演算确定截面尺寸。8.1.2.3.2 抗滑桩1、抗滑桩是滑坡防治工程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措施。采用抗滑桩对滑坡进行分段阻滑时,每段宜以单排布置为主,若弯矩过大,应采用预应力锚拉桩。2、抗滑桩桩长宜小于35m。对于滑带埋深大于25m的滑坡,采用抗滑桩阻滑时,应充分论证其可行性。3、抗滑桩间距(中对中)宜为5lOm。抗滑桩嵌固段须嵌人滑床中,约为桩长的1/32/5。为了防止滑体从桩间挤出,应在桩间设钢筋砼或浆砌块石拱形挡板。在重要建筑区,抗滑桩之间应用钢筋砼联系梁联接,以增强整体稳定性。4、抗滑桩截面形状以矩形为主,截面宽度一般为1.52.5m,截面长度一般为2.04.0m。当滑坡推力方向难以确定时,应采用圆形桩。5、可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需要,对滑坡进行“开发性”治理,利用抗滑桩形成平台,提供建筑场地。6、抗滑桩按受弯构件设计。对于利用抗滑桩作为建筑物桩基的工程,即“承重阻滑桩”,须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进行桩基竖向承载力、桩基沉降、水平位移和挠度验算,并须考虑地面附加荷载对桩的影响。8.1.2.3.3 预应力锚索1、预应力锚索是对滑坡体主动抗滑的一种技术。通过预应力的施加,增强滑带的法向应力和减少滑体下滑力,有效地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2、预应力锚索主要由内锚固段、张拉段和外锚固段三部分构成。预应力锚索材料宜采用低松弛高强钢绞线加工,须满足GB/T52242003标准。3、预应力锚索设置必须保证达到所设计的锁定锚固力要求,避免由于钢绞线松弛而被滑坡体剪断;同时,必须保证预应力钢绞线有效防腐,避免因钢绞线锈蚀导致锚索强度降低,甚至破断。4、预应力锚索长度一般不超过50m。单束锚索设计吨位宜为5002500kN级,不超过3000kN级。预应力锚索布置间距宜为410m。5、当滑坡体为堆积层或土质滑坡,预应力锚索应与钢筋砼梁、格构或抗滑桩组合作用。6、预应力锚索设计时应进行拉拔试验。锚索试验内容包括内锚固段长度确定、砂浆配合比、拉拔时间、造孔钻机及钻具选定等。应根据公式计算和工程类比,选取合适的内锚固段长度,进行设计锚固力和极限锚固力试验,推荐合适的内锚固段长度和砂浆配合比是试验的主要内容。8.1.2.3.4 格构锚固1、格构锚固技术是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砼或预制预应力砼进行坡面防护,并利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一种滑坡综合防护措施。2、格构技术应与美化环境结合,利用框格护坡,并在框格之间种植花草,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同时,应与市政规划、建设相结合,在防护工程前沿,可规划为道路、广场或其他建设用地,在护坡工程体内,可预留管网通道。3、根据滑坡结构特征,选定不同的护坡材料(1)当滑坡稳定性好,但前缘表层开挖失稳,出现坍滑时,可采用浆砌块石格构护坡,并用锚杆固定。(2)当滑坡稳定性差,且滑坡体厚度不大,宜用现浇钢筋砼格构+锚杆(索)进行滑坡防护,须穿过滑带对滑坡阻滑。(3)当滑坡稳定性差,且滑坡体较厚,下滑力较大时,应采用砼格构+预应力锚索进行防护,并须穿过滑带对滑坡阻滑。8.1.2.3.5 重力挡墙1、重力挡墙适用于居民区、工业和厂矿区以及航运、道路建设涉及的规模小、厚度薄的滑坡阻滑治理工程。2、设计挡土墙应与其他治理工程措施相配合,根据地质地形条件设计多个方案,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对比后,确定最优方案,以达到最佳工程效果。3、挡土墙工程应布置在滑坡主滑地段的下部区域。当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时宜沿滑坡倾向设置多级挡土墙。4、当坡面无建筑物或其他用地,且地质和地形条件有利时,挡土墙宜设置为向坡体上部凸出的弧形或折线形,以提高整体稳定性。5、挡土墙墙高不宜超过8m,否则应采用特殊形式挡土墙,或每隔45m设置厚度不小0.5m、配比适量构造钢筋的混凝土构造层。6、墙后填料应选透水性较强的填料。8.1.3 泥石流治理8.1.3.1一般规定1、主要由矿山废渣、废石、沟谷松散堆积物、弃土为物源的泥石流,包括沟谷形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二类。2、沟谷形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清理废渣、废石、弃土,和植被恢复,排水、拦挡,排导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3、坡面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内清理废渣、废石、弃土、修筑坡面排水、植被恢复、拦挡和护坡工程。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设计参数应与经审批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相吻合。5、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的划分和主体工程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39中2.2.2、2.3.2的规定,但对于没有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四级安全等级工程稳定安全系数可降低0.2。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具体设计可参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0239-2004)里的相关内容。7、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的防治和管理应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8.1.3.2泥石流治理工程 一、沟道整治工程1、拦砂坝固床稳坡工程是在紧靠滑坡或沟岸不稳定段的下游修建拦砂坝,利用其挡蓄的泥沙淤埋滑坡剪出口或保护坡脚,使沟床岸坡达到稳定。2、拦砂坝的坝高由下式确定: 式中,Hd为沟底以上拦砂坝的有效高度(m),Ls为上游坡需要掩埋处距拦砂坝顶上游侧的距离(m);Ib为沟床原始纵坡();Is为淤积纵坡,一般取Is为0.5Ib0.75Ib;hs为沟底以上需要淤埋的深度(m)。3、护坡工程一般采用不低于M7.5的水泥砂浆砌石沿遭冲刷 坡脚进行表面护砌,护坡高度不低于设计最高泥位。内壁坡度一般与岸坡平行,迎水坡度略缓,护砌厚度在顶部一般不小于50cm,底部不小于100cm,埋入基础深度应大于冲刷深度,且不小于100cm。4、年限在10年以下的临时性护坡可采用石笼护坡。石笼应沿流向卧置,直径不小于40cm,下部直径增至100cm,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冲刷深度,且不小于一个石笼的直径,石笼垒置高度一般不大于500cm。5、护底铺砌多采用水泥砂浆砌块石铺砌,砂浆标号不低于M7.5,铺砌厚度不小于0.5m。在非重要的沟段也可采用干砌块石,用丁砌法铺砌,厚度不小于0.5m。6、肋板一般采用M10号水泥砂浆砌块石或C15混凝土,在重要地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宽度不应小于1m,埋深应超过冲刷线,并不小于1.5m,顶面与河底平或不超过河底0.5m,必要时可埋设竖肋。肋板应垂直于河流布设,间距一般为河底宽的2-3倍, 二、坡面治理工程1、坡面治理工程主要用于泥石流沟形成区的治理,包括削坡工程、挡土工程、排水工程、等高线壕沟工程和水平台阶工程等。2、削坡工程用来修整不稳定坡面以减缓坡度,削坡后上部坡比11左右,下部坡比11.5左右,坡面应修些被覆工程。3、排水工程的主要形式为排水沟。排水沟一般在沟谷上游形成主、支沟排水网。主沟布置应沿沟谷两侧与沟谷走向一致,排水沟应防渗。4、排水工程沟槽坡降应控制在0.5%左右,不超过1%。沟槽流速控制在2m/s以内。沟槽陡缓交界处应作消能、水跃处理。5、等高线壕沟工程中,壕沟的容积要足以容纳由壕沟间坡面流出的雨水量。壕沟的容积可按1小时雨强的最大值减去渗透量,壕沟间距一般取10m。6、水平台阶工程可为梯田。在坡面3-15时,田面宽不小于8m,田坎高0.5-1.0m。坡面15-25时,田面宽不小于4m,田坎高1.0-2.0m,倾坡多为1.00.3-1.00.5。 三、排导工程1、排导槽是一种槽形线性过流建筑物,其作用是即可提高输沙能力、增大输沙粒径,又可防止河沟纵、横向的变形。将泥石流在控制条件下安全顺利地排泄到指定的区域。2、排导槽纵向轴线布置力求顺直与河沟主流中心线一致,尽可能利用天然沟道随弯就势。出口段与主河应锐角相交。3、排导槽纵坡设计最好采用等宽度一坡到底。必须设计变坡、变宽度的槽段,两段纵坡的变化幅度不应太大,并应做水力检算。4、根据泥石流流量、输沙粒径选择窄深式排导槽断面性状为宜。常用断面形状有梯形、矩形和V 型三种,也有复合型。5、根据流通段沟道的特征,用类比法来计算排导槽的横断面积。排导槽的深度可按下式计算确定:H = Hc + H式中: H 为排导槽深度(m); Hc为设计泥深(m); H 为排导槽安全超高(m),一般取H = 0.50.10m。排导槽弯道段,深度Hw还应考虑泥石流弯道超高,Hw按下式计算:Hw = H + Hw式中:Hw为排导槽弯道深度(m); Hw为泥石流道超高(m)。6、排导槽进口段平面可做成喇叭形渐变段,排导槽中心线与河沟主流中心线一致。排导槽宽度与原河沟宽度收束比应在1/3 以下,出口端与大河交角。45,出口端沟底标高宜在大河高洪水位上,以防止大河顶托造成末端淤积影响排导槽正常使用。进、出口段均应做水力检算泥石流排导槽一般采用侧墙加防冲肋板和全衬砌两种结构。7、肋板与墙基砌成整体,肋板顶部一般与沟底平。边墙可按挡土墙进行设计,基础深度一般为1.01.5m,底为混凝土或浆砌块石铺砌。肋板为钢筋混凝土,一般厚1.Om,其间距可参考DZ/T0239-2004中4.2.8计算。8、全衬砌排导槽的侧墙及槽底均用浆砌石护砌,一般适用于槽宽5.0,比降较大的小型槽,横断面一般采用V 型,槽底横向斜坡Ih=300150。四、生物工程1、应根据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泥石流性质及危害状况、泥石流发展趋势,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实际制定生物防治方案。生物措施一般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2、生物工程对浅层土体的不稳定性和侵蚀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对于深层滑坡应当采取生物工程与土木工程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3、生物工程选取植物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治理山地灾害的需要。应选择根系深而发达、固土能力强、寿命长的植物,同时所选择的植物要与栽植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4、生物工程包括乔木的培植、灌木的培植、草本植物的培植、活木桩、树枝地边埂、灌木篱笆和生物谷坊等基本类型,设计时需要多种基本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物工程方案。8.1.4 地面塌陷治理8.1.4.1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导致的地面塌陷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耕地、地面基础设施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可采取土地平整、固结灌浆、挖沟排水、植被恢复等措施控制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8.1.4.2矿山地面塌陷治理恢复后,应恢复河流、水渠、地表水体功能,不影响居民的居住安全和铁路、公路等交通安全。8.1.4.3因地下水位升高,侵蚀软化覆盖层,或形成气爆,导致地面塌陷,可采取疏通地下水的措施;因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地面塌陷,可采取防止地下水渗漏的措施,并禁止在地面塌陷影响范围内抽取地下水;如溶洞顶覆盖层较簿,可采用爆破填充的方法;为避免负压吸蚀引起地面塌陷,可采用钻孔通气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吹砂或注浆充填的方法。8.1.4.4小范围内,小规模的地面塌陷治理,宜采用回填夯实的方法,回填面以下0.4m1.0m夯填厚0.6m的粘土隔水层,隔水层顶面应设置不小于5的排水坡;必要时可在地面以下的一定深度范围进行注浆固结,注浆固结范围应能涵盖塌陷坑的可见范围,其最小直径不宜小于塌陷坑的最大可见直径的两倍。8.1.4.5采空区地面塌陷防治,应根据国家煤炭工业局煤行管字2000第81号文颁发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有关规定留设安全保护矿柱。8.1.4.6既有采空区影响范围内,可能引发大面积地面塌陷的地区,应采取搬迁避让的防范措施。8.1.5 地面沉陷治理8.1.5.1各种地面沉陷治理要求1、未达到稳沉状态的,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2、达到稳沉状态的,可采取土地平整、固结灌浆、挖沟排水、植被恢复或改造成鱼塘、景观池、蓄水池等综合治理措施。3、因采空区地面沉陷变形受损的建筑物(构)、道路管线等地面基础设施进行了加固、修复,在规定监测期限内(在停止开采或达到充分采动后,采深小于100 m的持续监测期一年以上,采深100 m200 m的持续监测期两年以上,采深200 m300 m的持续监测期三年以上)累计变形不应大于10 mm。8.1.5.2地面沉陷变形治理措施1、矿业活动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坑、地裂缝等,对人居环境、地面基础设施或景观环境造成危害或 影响的,已进行有效治理。 2、为保护地面人居安全与基础设施留设的永久性保安岩矿柱或禁采区,其确定范围合理可靠,能有效防止或减小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矿山闭坑或停产、转产,其矿井留设的永久性保安岩矿柱应保存完好。3、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的采空区已进行充填或崩落处理,开采沉陷得到监控,地表基本稳定;地表塌陷坑、地裂缝等已回填、夯实,地面变形已得到有效治理。4、地面塌陷坑、地裂缝经回填与土地复垦,已达到新的土地利用标准,经治理后沉陷区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5、采矿沉陷影响区内的房屋、基础设施受损的,已根据受损程度进行修复,使其能继续使用,若受损严重不能修复的,已采取迁避措施。6、对地表沉陷规模大,暂时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8.1.6 地裂缝治理8.1.6.1本规程所指地裂缝,主要为伴生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地裂缝。8.1.6.2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地裂缝展布与地下采空区变形的关系,地裂缝生成与采矿大面积疏排地下水的关系、与爆破振动的关系等。8.1.6.3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可采取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治理。8.1.6.4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土石填充并夯实、固结灌浆等工程措施治理。8.1.7 矿山岩溶地面塌陷治理8.1.7.1采矿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对人居环境、耕地、地面基础设施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理。8.1.7.2 矿井、矿坑与溶洞直接连通的导水溶隙、岩溶管道已充填密闭或注浆封堵,溶洞水泄放应得到有效控制,地表水渗漏应得到有效防治。8.1.7.3 岩溶塌陷导致耕地受损的,应进行复垦恢复。8.1.7.4 岩溶塌陷规模大,经论证暂时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好范围,设立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确保不危及人畜生命安全。8.1.7.5 岩溶塌陷对人居环境影响严重经论证难于治理的,已采取迁避安置措施;对影响铁路、公路安全的已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能保障交通安全。8.1.8 暂不宜治理的地质灾害的处理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又不宜治理的地质灾害,要落实搬迁避让和预警预防措施。8.2、含水层破坏类治理8.2.1、含水层破坏分类含水层破坏类治理主要包括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和水质恶化的治理。8.2.2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8.2.2.1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避免含水层地下水的流失,治理恢复其隔水层功能。8.2.2.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按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EL/T 5148的有关规定执行。8.2.2.3含水层顶底板破坏修复后主要含水层枯季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应不低于破坏前同期的25。8.2.2.4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主要可采煤层顶板均要留有足够高度的防水安全煤岩柱,其留设高度应大于导水裂隙带高度加保护层厚度。防水煤柱的留设可阻隔下部松散层孔隙水受采动影响而下泄充入矿坑,有利于减轻矿坑排水对松散层孔隙含水层的破坏。在煤层底板也要预留足够高程的保护煤柱,防止开采煤层时,下部岩溶裂隙水突入矿坑。8.2.3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的治理8.2.3.1可采用防渗帷幕拦截主要导水通道和对自然溢水井口封堵等堵截工程措施治理,减少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8.2.3.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见8.2.2。8.2.3.3井口封堵主要是对水平井和斜井的封堵。8.2.3.4井口封堵段宜为井口向内的20 m长度段。8.2.3.5井口封堵段里外侧各砌1 m厚的浆砌片石墻。8.2.3.6井口封堵段充填材料可用一般的废弃土石、但当需要作防渗和治溢水作用时,宜用粘土或粉质粘土。8.2.3.7工程措施治理后主要含水层枯季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应不低于破坏前同期的25。8.2.4水质恶化的治理8.2.4.1可采用防渗帷幕措施封堵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防治受污染或不良水质的含水层与主要供水含水层串通。8.2.4.2可采用防渗辅垫方法防治采矿产生的有毒有害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矿库溢流水)以及废石、废渣堆场、尾砂库区的淋滤水渗入主要供水含水层。8.2.4.3有毒有害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矿库溢流水)以及废石、废渣堆场、尾砂库区的淋滤水和有毒有害废石、废渣、尾砂的治理和处置和管理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和要求。8.2.4.4 含水层破坏类治理主要为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8.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治理8.3.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分类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主要分为山体治理类、场地整治类、井口整治类。8.3.2山体治理类8.3.2.1、山体治理工程分类山体治理类主要的治理工程有削方(坡)工程、边坡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和排水工程,次要工程有植被恢复工程。8.3.2.2 边坡稳定性评价8.2.2.2.1对非作建设用地的一般边坡,可结合当地经验按坡率法评价边坡的稳定性。8.2.2.2.2对拟作建设用地的高陡边坡和有不稳定迹象的边坡应进行了边坡工程勘察和稳定性评价,勘查和稳定性计算,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GB 50330的规定执行。8.3.2.3 削方(坡)工程8.3.2.3.1一般规定当采场边坡、废弃土石堆和矿渣堆边坡不能满足安全要求,与周围自然景观不相协调时,应进行削坡。削坡后的山体山坡应达到稳固状态,斜坡的坡角、长度、形态应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并与当地降水条件、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和谐。8.3.2.3.2削坡类型1、阶梯形边坡:高度在30 m左右的边坡,可采用小平台阶梯状削坡工程。每一阶小平台的密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确定。一般小平台宽1.5 m3.0 m,台间距6 m12 m。2、大平台形边坡:大平台一般沿坡向20 m30 m间距开设,平台宽度一般3 m4 m,大平台的间距与宽度可参照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研究确定。3、大平台尺寸基本确定后,需对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4、直线形边坡:边坡高度小于15 m,结构紧密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工程。从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达到稳定坡度;对有松散夹层地段,对其应采取加固措施。5、折线形边坡:边坡高度小于20 m,上部岩体因风化或其它原因强度比下部低的边坡,可采取上部缓下部陡的折线形削坡工程。6、台阶修建工程:将破损山坡削坡后修整为阶梯状地势,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山石、洪水、泥砂等物质从山顶向山下运动的冲击力,减小灾害损失。原则上边坡高度超过20 m时每6 m12 m高处应设置有3 m左右的宽平台,土质边坡和坡下有耕地、建筑物的,要求台阶微向内倾斜,沿内侧边线挖排水沟排水,无威胁物的岩质台阶的台面可微向外倾,向坡下自然散水。8.3.2.4 边坡加固工程8.3.2.4.1一般规定当现场条件不允许、削坡工程量太大或仅采用削坡法不能有效改善其稳定性的边坡,应进行边坡加固。边坡加固后的山体山坡应达到稳固状态,加固工程应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并与当地降水条件、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和谐。8.3.2.4.2边坡人工加固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