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方山子传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小龙吟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3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喜迁莺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院寓居作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归临皋一、字词积累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犹见于眉间通“现”,显现往往阳狂垢污同“佯”,假装方山子傥见之与通“倘”,或许,可能2一词多义(1)慕(2)闻(3)等(4)因(5)然(6)焉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岁得帛千匹每年名词的意动用法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崇(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使跟从(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亦足以富乐使富足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余既耸然异之以为奇4古今异义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今义:立刻,立即。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古义:任职。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今义:没有遇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制。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5文言句式(1)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2)宾语前置句何为而在此(3)状语后置句鹊起于前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4)省略句欲以此驰骋当世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亦足以富乐徒步往来山中(5)被动句然终不遇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留侯论”2写作背景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3相关知识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对此是怎样的态度?明确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态度:颂扬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一句“此岂无得而然哉”。4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明确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那么,这种思想感情的延续之下隐藏的是什么呢?文章的最后似也有此一问:“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阳狂”二字透露了个中消息。原来,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方山子也正是如此。他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中怎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三、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不慕荣华、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隐约有不平之意,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四、写法鉴赏1不主故常,起笔新巧作者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姓名、籍贯、世家等,而是从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写起,将最能吸引人、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事实告诉读者,别开生面,不同凡响。2一线贯串,不离主旨开头一段就提到方山子是“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光、黄间隐人”,把主旨指出来了。然后,以这个主旨为“一个连贯体,一根连续不断的链条”逐层写下去。以方山子的“隐”和“异”贯串全篇,将一些看来似乎是零零星星的贝壳珠粒,穿缀成了闪光的色彩斑斓的项链。3变化多端,舒卷自如本文的结构有个特点多变。全篇以内在的思想为结构的主要线索,而又考虑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外在情节线索。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b然终不遇 遇:对待。c见其所著帽 著:戴。d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解析:选b。“遇”解释为“机会”。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c蹑履相逢迎d仆以口语遭遇此祸解析:选a。b.古义:遗制。今义:去世后留下的照片。c.古义:迎接。今义:奉承。d.古义:说话。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b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环堵萧然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d使从事于期间使骑逐而射之,不获解析:选c。c.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a.交往/出名;b.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d.假使/让,叫。4下列句子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b余谪居于黄c往往阳狂垢污 d庵居蔬食,不与世闻解析:选c。阳,同“佯”,假装。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方山子传 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注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注】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冠帽。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效仿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土墙c使酒好剑 放纵d方山子傥见之与 或许解析:选a。“宗”为“尊奉”“归附”等。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b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解析:选a。均为“的原因”;b.两个“其”,前一个代词“他的”,后一个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c.两个“而”,前一个顺接连词,后一个因果连词;d.两个“于”,前一个介词“在”,后一个表被动。7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解析:选b。“无官可做”与原文“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不相符。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译文:(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答案:(1)我被贬居住在黄州,路过歧亭,恰巧遇到了他。(2)(这些,)(他)全部抛弃不要,独独来到穷僻的山谷里,这难道是没有体会就肯这样的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宋史苏轼传节选)【注】范滂(png)(137169):东汉人,曾任汝南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而被逮时,其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3岁死于狱中。涂潦:泥水。锸(ch):锹。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程氏)慨然太息太息:长叹b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属:归属d城不沉者三版 版:筑墙用的夹板解析:选c。属,到达。10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母程氏亲授以书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使官吏分堵以守 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a句和相同,句和句相同b句和相同,句和句不同c句和不同,句和句相同d句和相同,句和句不同解析:选d。都是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介词,“用、拿”;表目的连词,“来”。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解析:选d。使得以保全。12文中“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是()a既然就b只要就c只有才 d即使也解析:选b。按照原文内容,是充分条件关系。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直接表现苏轼高尚精神的一组是()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轼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