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第一讲知识回扣,构建学科素养,【分析预测】(1)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通过阅读论述类作品,梳理整合文本信息,理解论点与论据,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提升思维的严谨性、限制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2)注重整体阅读文章的考查:逐渐提高浏览文字的速度,处理信息的速度及准确度,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3)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训练:在阅读论述类作品的过程中,继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4)高考试题选项命制更加灵活:选项加工原文信息的方式更加巧妙和隐蔽,选项的逻辑推理更加严谨,体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思想,如全国卷第3题c选项,考查了文本内容与课外说法的相通性。,原文展示(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随文解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行文结构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精准解题品悟,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混淆关系。原文第2段中说“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前提,并没有说“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4段中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选项中“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曲解文意。d项,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说法绝对。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文章最后一段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又说“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可见最后一段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什么样的文化精品奉献人民的问题。并不能得出“论证了正面人物体现”的结论。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缺乏依据。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家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在“质”上,而没有说“少”。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迁移巩固落实,。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比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无论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对孤立,但数千年来仍然与东西洋都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过程简直是不露痕迹。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第二特点是要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是貌似西化而实为“华化”,只是将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本土化为中国模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因此而产生“冲击反应”的模式而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或者可称之为“有变乃恒”。,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说十分清楚,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书不如抄书。自认述而不作的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提倡著书不如抄书的是清代实学的开山祖,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大人物,但却都认为自己毫无创新,仅只沿袭成说而已。他们的思想或许表明了中国文化寓变于不变之中的特点。(选自周振鹤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若没有发展,只能或成陈迹,或蜕为另外的文化。b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变”。c中国文化中的“道”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d“华化”是变人为己,将外来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同化为中国模样的状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错误。结合“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分析可知,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是深层的心态文化的具体表现,而非心态文化本身。故选c。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提出中国文化变与不变的论题,再逐层分析,最后点明变迁的基本方式并总结。b文章第二段例举了孔子和曾国藩的感叹,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变的特点。c文章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变迁特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d与偏向于“传承”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结合文本第二、三节内容分析,未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故选c。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也未蜕化变质,源于中国人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b文中有关文化变迁的观点,作者与他人表述不同,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视角与取向相关。c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不会据此提出“冲击反应”模式。d“述而不作”倡导者是儒家创始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推断不当,“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不当,结合文本第二节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春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南省分行校园招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招聘派遣岗位21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坡头分局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海南海口市秀英区事业单位招聘59人(第一号)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宝鸡千阳县中医医院招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招聘编制教师4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江苏镇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50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吉安市吉水县吉瑞招商运营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补录政府专职消防员2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徐州邳州市面向毕业生招聘编制教师208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阶段培优情境卷试题(有答案)
- EHS风险管理监测规范制定
- 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卷(含答案)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月考试题
- DL∕T 1084-2021 风力发电场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 幼儿园控笔训练培训
- 木心全集讲稿系列:文学回忆录
-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通信
- AE200H变频器使用手册
- 社会调查研究抽样课件
- 英语英语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