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_第1页
论语名句: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_第2页
论语名句: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_第3页
论语名句: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名句: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准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解释翻译】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准确的言论,祸害就能够消除了。” 这个攻当作治字讲,所以古人讲读书叫攻书,攻是什么?就是治学、学习的意思。那么雪公引何晏集解里头讲,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这里解释攻是治、治学的意思。如果是学习善道,善道有统,这统是什么?统一,它的根源是相同的,所以能殊途同归。譬如说学礼、学乐,过去讲礼乐,有人从礼入手,学到最后通了,一通就百通,他乐也通了。那有的人从乐入手,通了之后,礼也通了,殊途同归。这是善道,一定是通到同一个根源,这根源是什么?自性,礼乐都是自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性德流露。就好像佛法里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通到自性,都是善道,殊途同归。通到自性之后,全通了,所有法门都通了。 那我们要入,要从一个法门入,不能够学得太多。学得太多,这就很难入,就像这个个厅堂里头很多门,你只能从一个门入,你不能从两个门入,你两个门怎么入?你分身无术。所以这个是讲的专攻,这攻有专攻的意思,这是宋朝范祖禹他讲的,这个攻是专治,有个专的意思。讲一门深入,这也很好。深入到最后就通了,譬如说我们学经典,儒释道三家,我任选一部,这个经通,一切经通。这是讲攻的意思。 那么异端,是不能够归到根源自性上的,不同归,它是殊途就不同归,那是什么?邪法,旁门左道,这个佛法里讲外道。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外道。因为心外无法,你去心外求法,求不来的,必定是回归自心,你才能够通。所以你去学那种外道,心外去求法,甚至学的是旁门左道,邪法,那你永远归不来了。所以这个危害就不浅,这讲攻乎异端,斯害也矣,这是危害不浅。 那么有的人讲,这个异端是讲两端,圣人讲中道,要用中,不能够偏执于一端。如果偏执一端,这也是有害。这个说法也讲得很好,就是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左道和右,这两边都不行,要用中。 那么有的说异端,这解释像皇侃批注里面讲,异端是杂书,他是讲的诸子百家,那么也有的讲是其它的这些技艺,这都是什么?异端。这种说法能够参考。那么如果这样说法,攻乎异端,就是讲我们学、治学,一定要专一,专一在正道上,不能够学杂。你学诸子百家,很多,看很多杂书,学很多其它的这些技艺,学杂了,这个就有害,为什么?你学不精了,你是样样通,样样松。要精,才能通,精通。这是讲学,学习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种说法也很好。 朱子的解释,他说这个攻就是专治的意思,这是引宋儒范祖禹,范氏说的专治,就好像治木石金玉这些工艺,这叫专攻。他讲异端,非圣人之道。那么范氏讲杨墨之学,孟子批判杨墨之学,这属于异端。如果学这些,还要专攻这些,这就有害。朱子把这个意思还引申,就变得很偏颇了,他引程子的意思说,佛家的言论就好像杨墨的言论,这属于异端。甚至他还讲,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这是批判佛法,所以他说学者要远离。那么这个种说法是偏颇了,他不能够真正领会佛法的真实义理,也是一知半解,就加以批判,这本身就属于异端之说。异端,执持两端,你不能行中。中道一定是包容,广博,和而不同,绝对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为什么?自性本来是这样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本身当中都是一片和谐。有丝毫对立,这就变成偏颇了,这就自己成为异端了。 所以我们求学要懂得圆解,儒释道三家都是圣人的教诲,都能圆解的。你看清朝雍正皇帝,他有一篇上谕就讲到,儒释道三家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他能圆解。道,这个讲的道理,同出于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自性,都是自性自然流露。三家都是圣人所留下来的教诲,它们的道能够并行的,不会互相违背。你看到它违背,那是你自己心中有矛盾,你不能圆解。所以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为什么说不圆?你自己没有圆。三家,儒释道三家,都是使人同归于善而已,为什么互相毁谤,互相敌对?不但是儒释道三家是圆融互通的,我们恩师讲,这世间传统的这些宗教都是能互相融通的。 为什么你不能圆通?就好像刚刚讲的,你这是在手指上,你没有到掌心,你深入到掌心,深入到根源,其理一也,你就圆了。我们看到蕅益大师,他批注论语,那是圆解,这就比程朱的学说要圆。蕅益大师早年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专攻程朱学说,所以他的知见也不圆,也很偏颇。所以他十二岁开始学儒,写下了几十篇辟佛论,也是批判佛教,当时知见不圆。到十七岁的时候,他觉悟了,把这几十篇辟佛论都烧掉。现在我们看到的他的四书解,我们能够想象出,是他老人家补充过去的过失,深怕后人学了程朱学说之后,也会产生偏颇的知见,所以留下这四书解,把圣人的教诲解圆了。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用心。 我们来看他老人家的批注,他讲到,端,头绪也。理本不异,但头绪一差,则天地悬隔。攻乎异端的端,是头绪的意思,这个头绪很多很多,千头万绪。端是什么?是在相状上讲,都不一样,千头万绪。哪个是异端?其实哪个都不是异端,为什么?都是自性所现。理本不异,这个理本,是讲本体,本体之理,就是自性之理。自性只有一,不二;有二,这就是变成异端了。你想想这个境界,万法圆融,本来不异。这个不异是讲它的性体,理体,都是自性所现,哪有异?所以千头万绪,我们讲到的宇宙一切万物,一切的想法、说法、做法,无一法离开自性,全是自性所变现出来的。你离开自性,你找一法给我看看?没有。所以万法互融互摄,你随拈一法,皆有自性。所以古人讲黄花翠竹,那都是般若,都是自性,说得有道理。过去祖师考问弟子,你见性没有?拿来我看看。随拈一物,这就是。然后祖师点头,给他印证,你开悟了,你见性了。为什么?这万法都是自性,自性遍一切处。 所以哪有什么异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圆,是他的知见圆了,他见了性,他看一切法无非自性,心中没有异端,外面哪有异端?那你为什么看到有异端?那是因为你自己有分别有执着,这个落到分别执着,这头绪一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天渊悬隔了,一个天一个地。天是什么?圣人,地是凡夫,圣凡分别就太悬殊了。圣凡的分别在什么?在迷悟,一悟了,法法皆是自性,何有异端可言?一迷了,分别执着就产生了,产生分别执着,你看所有的都是异端了。迷失自性,统统都变成异端,这个异是什么?跟自性相异,跟自性隔开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一个指点,教我们回归自性。在外面求,求来的都是异端;往内心求,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