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中的教学研究_第1页
互联网+视野中的教学研究_第2页
互联网+视野中的教学研究_第3页
互联网+视野中的教学研究_第4页
互联网+视野中的教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视野中的教学研究与学术写作,主要内容,引言:数字土著与低头族互联网+与教育系统变革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学术论文写作的三件法宝结语:好文章的六个特征,引言数字土著与低头族,1,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宝贝,你是妈妈生出来的。,我还以为自己是从网上下载的呢,谈及教育信息化的大势,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2001年提出“数字原住民(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Immigrants)概念。数字原住民习惯于屏幕阅读,数字化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数字移民习惯文本阅读,面对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时必须经历并不顺畅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不费脑子费流量,课堂“低头族”如何抬起头?,“低头族”(SmartphoneAddicts或Phubbing,也被译为“拇指族”)不管在任何场合都低头专注于手中电子设备的屏幕,浏览网站、玩游戏、看视频、通过社交软件与人交流等,而很少关注身边的人或事。“一是改进授课方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受欢迎,可以多借用新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并增加课堂互动;二是变革考核方式,严把出口关,总有学生觉得课程水、背背就能过,可以多增加随堂测验的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连贯学习的习惯。”(光明日报2014年5月22日),7,7,7,互联网+教育系统变革,1990s,1632/1862,隋唐北宋,汉朝,苏美尔/夏商周,苏美尔/夏商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我国古代的甲骨文,文字,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夏商周庠、序、学、校。,学校,造纸术是西汉时发明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雕版印刷在隋唐时出现,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印刷术,夸美纽斯/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创客,1,2,3,4,5,6,人类社会的变迁,信息技术的发展,Offline,Offline+Online=O2O,教学环境的变化,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学模式的变化,从教材到视频,从BOOKs到MOOCs,微课到慕课再到幕课,教学资源的变化,教学能力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传统的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广泛学习资源,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旧的三中心”到“新的三中心”从基于“班级授课制”到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从“Learner”到“Maker”,教学理念的变化,信息技术引发教育系统变革,教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3,18,18,18,互联网+时代要革教育命的三剑客微课慕课创客,“微课”具有“微课件”和“微课程”两层含义:1从资源的角度看,“微课”是“微课件”的缩写,特指短小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焦建利(2013)2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是“微课程”的缩写,包含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习体验)。“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胡铁生(2013),参见: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微课的概念,为学设计,重视学习体验1)从面向教师“教”到面向学生“学”2)从重视课件制作,到重视学习体验。短小精悍,内容聚焦完整1)时间短,3-10分钟为宜。2)文件小,十到几十兆,兼顾呈现效果和网络播放速度。3)见微知著,选题聚焦,内容完整独立。4)制作精心,具有较好的视听和学习效果。视频呈现,制作方法灵活,微课的特征,微课的类型,录屏合成类(PowerPoint)录屏合成类(书写板式),拍摄录制类(DV+白板)拍摄录制类(手机+白纸),微课的制作,慕课的概念,2008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源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所开设的联通主义与联通的知识课程。2012年,发端于美国顶尖大学的MOOC网站Udacity、Coursera、Edx相继上线并广受关注。纽约时报更是把2012年称为“MOOC之年”。MOOC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2013年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加入Edx。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加入Coursera。2013年10月,清华学堂在线投入运营。2015年2月,北大华文慕课平台投入运营。,慕课运营平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MSOC=Medium-scaleSubject-relatedOnlineCourses中规模学科在线课程,2.MOOCSCOCorMSOC?,慕课的趋势,1.从慕课到幕课,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了“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作业”的传统教学过程,把知识传授以课上听讲为主,知识内化以课下作业为主翻转为知识传授以课下自学为主,知识内化以课上活动为主。,翻转课堂的概念,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3,(1),翻转课堂的概念,第四届白玉兰论坛改变学习,未来更美好2015.4.14,翻转课堂的特征,首先,从教学流程的角度看,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知识内化由课外到课内。其次,从师生角色的角度看,教师由“演员”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和学生身边的“教练”,学生由“观众”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再次,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也称“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从教学环境的角度看,翻转课堂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整合线下课堂与网络空间,形成O2O环境。,学习,1,?,5,4,3,2,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联通主义/关联主义,学习是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程建立的过程。,本土化理论,-新建构主义-极限学习过程-太极环理论,4,5,?,人本主义,人都有学习潜能,学习由学习者主动发起。,认知主义,学习是加工信息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链接。,3,2,1,翻转课堂的多视角解度,布鲁姆认为只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能否学习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该内容的掌握程度。1)将学习任务分成若干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将课程分成小的单元,前一单元目标的达成是后一单元学习的基础。2)每个学习单元需要1至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教师要编制诊断性测验,测验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3)达到掌握水平的学生可以学习下一个单元,若成绩低于掌握水平就应重新学习,并再次测验直到掌握为止。,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学习金字塔,在KnowingKnowledge一书中西蒙斯(GeorgeSiemens)认为技术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进行了重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头脑,我们使用的工具日益决定我们的思维。传统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始于技术并不怎么突出的时期,体现不出技术对学习的重要地位。西蒙斯提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的过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建大脑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是创建人际网络。知道知识在哪里比知道知识本身更重要。,西蒙斯的联通主义,罗伯特陶伯特结合自己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翻转课堂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的线性流程。1.“Beforeclass”(课前阶段):学生首先要观看教学视频,其次要进行有导向性的作业练习;2.“Duringclass”(课中阶段):学生首先要快速完成少量测验,接下来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内化,最后进行总结和反馈。,罗伯特陶伯特(RobertTalbert,2011)的线性模型,翻转课堂的模型,1.“Activity”(体验参与):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游戏、实验和艺术活动等参与学习设计;2.“What”(概念探索):课后学生通过视频课程、教学网站和在线讨论等探索相关的概念意义;3.“Sowhat”(意义建构):课后学生通过完成测试、撰写博客、制作反思播客完成意义建构;4.“Nowwhat”(展示应用):课上学生通过有创意、个性化的项目和演讲,展示和应用学习成果。,杰姬格斯丁(JackieGerstein,2011)的四阶段模型,翻转课堂的模型,以问题为中心课上课下衔接教学两仪互动四个阶段递进,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3,(1),翻转课堂的太极环模型,面向翻转课堂的“太极环模型I”,翻转课堂,教学相长,太极,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太极环模型从哪里来?,机器化大生产,学术会议,课堂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设计,面向翻转课堂的太极环模型I,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面向翻转会议的“太极环模型II”面向翻转课堂的“太极环模型I”,宋述强等.从翻转课堂到翻转会议:O2O环境中的翻转会议模型及其技术支撑平台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4,(4),面向翻转会议的太极环模型II,TheFirstInternationalForumonMakersandEducation,面向翻转会议的太极环模型II,FlipFocusontheLearners/ListenersbyInvolvingthemintheProcess.,论文写作的三件法宝文献管理知识图谱思维导图,4,From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及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