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及中学化学教学建议_第1页
202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及中学化学教学建议_第2页
202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及中学化学教学建议_第3页
202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及中学化学教学建议_第4页
202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及中学化学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及中学化学教学建议一、命题要求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理科综合化学学科的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二、试卷设计及试卷结构表1.考试时间、总分及总题量年 份总 分考试时间(min)试题 数分数卷卷卷卷20203001502110126(42)17420203001502110126(42)17420203001502113126(42)174学科2020年2020年2020年总分卷卷总分卷卷总分卷卷物理12048(40)7212048(40)7212048(40)72化学10848(44)6010848(44)6010848(44)60生物7230(42)427230(42)427230(42)42理综试题卷试题数增加了3道,实际上是物理、生物两学科将原来的一些属于一个大题,而又相对独立的各问,分别进行了独立设题。学生的书写量和思维容量并没有明显增大。 表2.各科所占分值各科所占的分值比例与现行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三科学时比例相一致,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2020年我省的新课程理科高考,继续采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理综试卷进行考试。但是新课程方案中的对三科教学时数的要求基本相同,所以新课程理综试卷中三科的分值比例尚无定论。w.w.w.k.s.5.u.c.o.m理综考试大纲对题型的描述为:“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简答题等”。化学学科第卷为8个单项选择题。第卷为4个综合试题,它是填空、简答与计算等的综合。理综试卷结构多年来的相对稳定,对中学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三、试卷难度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组所追求的总难度应为0.500.55。2020年考试大纲对命题难度的表述仍为“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表3.五年来的实际难度年 份20202020202020202020全卷难度0.520.540.530.520.52卷难度0.660.690.620.630.67卷难度0.420.430.470.440.41表4.化学学科难度统计年份20202020202020202020总难度0.640.670.650.530.56卷难度0.780.770.730.710.75卷难度0.530.590.580.390.40表中的难度值为河南省抽样统计结果。由表可知,从总体来看近几年的试题难度较为符合命题中心的要求。化学学科近两年卷试题的难度明显增加。 四、化学部分试题分析109年理综卷知识点分析(考试中心卷)河南等省卷(卷1)黑龙江等省卷(卷2)题号知识点题号知识点6离子共存6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7无机物组成的计算7溶液与胶体的比较8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8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9有机物组成的计算9原子组成与元素周期表10离子浓度相对大小的判断10电解质溶液中pH大小比较1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2有机物化学性质判断12有机物化学性质判断13化学平衡13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定量分析27化学实验方案设计2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8电解池28化学实验原理及现象的分析判断29与元素周期律有关的物质推断29提供已知离子的物质推断30有机综合30有机综合2试题分析与思考(卷1)第卷答题情况:题号选A选B选C选D难度正确答案63.9919.645.8570.460.70D71.4786.2410.301.890.86B85.7172.393.7917.870.72B93.665.99681.0369.1060.81C105.7310.7477.336.140.77C1161.6524.546.706.950.62A124.6221.384.7969.0890.69D131.8385.706.915.410.85B (1)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ABa2+、NO3、NH4+、Cl BCa2+、HCO3、NH4+、AlO2CK+、Ba2+、Cl 、HSO3 DMg2+、NH4+、SO42-、K+该题型属于传统题型,但选择项所涉及的某些离子没能突出重点,学生不太熟悉,象HSO3和AlO2等,给学生的作答带来了困难。该题实际难度值为0.70,误选B的考生有20%。在08年的试题分析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新的命题人对中学的教学要求不十分熟悉,命题的选材或设问受教辅影响较大,类似的还有第8小题(Cr2O72 Cr3+)和第30小题(有机物的命名)等。我们应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但决不能随意的超纲授课,因为那样的话只能是适得其反。答题时首先应从“能大量共存”想起,排除B选项,再从“加入NaOH后放出气体”排除C选项,最后根据“加入NaOH后有沉淀生成”排除A选项。在做选择题的应试技巧上,要指导学生善于调整思路。平时训练要善于追根求源,考场上要学会避重就轻,要善于另辟蹊径,以解决问题为本。如该套试卷的第8小题的介质对反应产物的影响问题;第9小题的依据特殊的分子组成进行定量计算的问题;第10小题的利用“电荷守恒”解题问题。都需要从一般的思路中走出来看待问题。(2)7将15 mL、2 molL-1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40 mL 0.5molL-1MCln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Mn+离子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A4B3C2D1该题是以物质组成为基础的化学基本计算,类似的题型上世纪80年代的化学试题中出现过。07年的化学试题分析中我提醒过大家,近几年的化学试题特别是选择题中,对基本化学计算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今年的第7、9、11、13、28、30小题共用29分考查了化学计算问题。其实选择题的第10和第12小题也都考查了学生的定量思维能力。即8个选择题中有6个与化学计算有关。前几年的理综化学考试对化学计算的考查力度很小,有些年份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影响了我们在复习教学中对化学计算的重视程度,有些老师甚至不再安排进行化学计算的专题复习。现在有了这种新的变化,我们就要根据变化的特点重新调整我们的备考思路,以训练中等难度的化学基本计算为主,应重提“3+2”模式时重视“小、巧、活”化学计算的思想。重视“关系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极限思维法”等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切不可将人为制造情境的,思维和计算过程繁琐的计算题充斥课堂。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现在的部分学生不够刻苦,动嘴都是行家,动手就不怎么样了。通过中招试卷分析可以发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计算部分的试题,无论试题本身是否有难度,而实际难度值都在0.5以下。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做到多督促、多检查,讲究训练的量和时间的安排。解答该题,可以写出完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两种已知物质的量的盐的量的关系计算出n值。当然如果学生能够上升到离子反应或者说是“电荷守恒”的角度去认识该问题的话,就会直接得出碳酸根离子和该离子的关系,即nCO32 2Mn,然后列式进行计算。该题解题中要用到一个关系,即强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和其电离出的某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互算问题,这个问题是化学考试的传统问题,是做好该题的工具性知识。该题中所用到的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等于其对应的电解质溶液的总物质的量的浓度,属于比较简单的类型,评讲时我们应举出二者不等的实例进行变式训练,因为它应该是学生答题时的易错点,这也就是复习教学中我们应该具有的“一题多讲”、“一题多变的思想”。(3)8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A2Al + 2NaOH + 2H2O 2NaAlO2 + 3H2B2KMnO4 + HCOOK + KOH 2K2MnO4 + CO2+H2OCMnO2+4HCl(浓) MnCl2+Cl2+2H2ODK2Cr2O7 + 6FeSO4 + 7H2SO4 Cr2(SO4)3 + 3Fe2(SO4)3 + K2SO4 + 7H2O作为高考的化学试题,出现对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应该说是第一次,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想。学生要做好该题应试技巧很重要,因为题中出现了B、D两个中学化学教学不要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但是B选项的化学反应在碱性环境下进行,产物中不应有酸性气体CO2的产生,其错误是明显的。这也使我们再次体会到了,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见08年26小题)。在评讲中,我们要更进一步的挖掘命题人设计该题的初衷。该题所涉及的4个反应是各有特点的4个氧化还原反应,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学科教育功能。如第一个反应如果要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他和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相比有什么特殊性;第二个反应出现了有机化合物,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氧化数”的思想方法对他们的化合价进行分析;第三个反应属于参加反应的HCl部分被氧化的问题,在他的有关计算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第四个反应貌似复杂,实际的电子转移情况却比较简单,我们应强调酸性环境对反应情况的影响。对此反应可进行对H2SO4或H2O分子的缺项配平的变式练习。 (4)9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A. B.a C.(1-a)D.(1-a) 该题属于前面提到过的“小、巧、活”的化学计算类型,是一道各类化学考试中常考的题目。解题思路为,因为乙酸和单烯烃中的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个数比)相等,所以无论他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其混合物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变。即碳和氢两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应为(1a),因现在碳、氢质量比的定值为61,所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a)。 类似的题目常见且解法固定,教学中设计几道类似的题目进行一次集中训练,且在后面的各类考试中注意适当巩固即可。设计题目时注意该类题目解题时的易错点,即部分学生搞不清质量分数为a和质量分数为a%在运算时的区别。对此要有针对性的训练。 (5)10用0.10molL-1的盐酸0.10molL-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表现的结果是Ac(NH4+)c(Cl),c(OH)c(H+)Bc(NH4+)=c(Cl),c(OH) = c(H+)Cc(Cl)c(NH4+),c(OH)c(H+)Dc(Cl)c(NH4+),c(H+)c(OH) 该题属于理综化学试题的传统题型,因其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要求较高,应该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难度。该题实际难度为0.77,误选B的学生有10%。题目涉及了弱酸的滴定问题,好象超出了中学化学教学的要求,但实际上该题学生只要有“电荷守恒”的思想即可解决问题。即该溶液中应存在着:c(NH4+)c(H+) = c(Cl)c(OH)的电荷守恒关系,所以当c(Cl)c(NH4+)时,必有c(H+)c(OH),所以C选项的错误是明显的。 该类试题应该是我们专题训练的重点,在知识方面关于“水解平衡”和“电离平衡”的问题要全面训练,在方法上要就“电荷守恒”、“质子守恒”、“元素守恒”进行训练。评讲时要利用好该题的学科教育功能,对离子的相对多少、溶液的酸碱性等做全面的分析。w.w.w.k.s.5.u.c.o.m(6)1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2样品的纯度,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A B C D 此类型题是学生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就能够经常见到的题目,属于典型的、常见的、基本的化学计算。他再次为我们指明了化学计算考查的方向。要通过该题的评讲,使学生掌握“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该题实际难度0.62,误选B选项的学生占25.54%。从第7、9小题的得分情况看,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两题的得分率分别为86%、81%)。该题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部分学生答题时的心理状态欠佳,审题不清,出现不应有的错误。B选项的结果是样品中NaHCO3杂质的含量,它是该题中计算Na2CO2样品纯度的中间过渡数值,有了它结果已经显而易见。这也可能是我们在复习教学的评讲中,起点过高,不注意概念的建立与巩固造成的。 各科教师共同努力,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为重点,减少学生考场上不应有的失误,一定程度上比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这不是靠一次辅导,一次讲座就能够完成的,他需要耐心、细致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我们应想办法,要肩负起我们的责任。(7)12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B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CO2气体 该题目属于有机化学训练和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因其往往具有情境新颖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具有适当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该类试题在理综化学试卷中应该是间断性出现的(06理综河南卷)。试题实际难度值为0.69,属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 要想做好该类试题,学生对有机物必须有“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即有什么类型的官能团就应该具有该类有机物具有的化学性质”的思想。另外,复习中要善于利用对比的方法,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芳香烃与脂肪烃、醇与酚、酯与醚、醛与酸等的比较。再者,要明确一些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如与NaHCO3溶液反应放CO2气体的官能团只能是羧基。如果有了这样的思想,就能很容易的判断出该题D选项是错误的。 B选项的考查内容是该类试题最常见的,误选它的学生占21%,我们也要由此反思我们训练的方式是否高效。(8)13下图表示反应X(g)4Y(g)+Z(g),H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 第6 min后,反应就终止了B X的平衡转化为85%C 若升高温度,X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D 若降低温度,v正和v逆 将以同样倍数减小可以说化学平衡问题是理综化学考试的必考内容。在选择题中该类试题主要围绕平衡状态的建立、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比较、有关转化率及反应速率的计算等设计问题。该题情境新颖,图示的定量因素较强,但问题的设计仍属常规问题。 第卷答题情况:(9)27.(15分)浓H2SO4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O4(浓)+C CO2+2H2O+2SO2请从下图中选用所需的仪器(可重复选用)组成一套进行该反应并检出反应产物的装置。现提供浓H2SO4、木炭和酸性KMnO4溶液,其他固、液试剂自选。(连接和固定仪器用的玻璃管、胶管、铁夹、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均略去)将所选的仪器按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写出该仪器中应加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选用的仪器(填字母)加入的试剂作用今年的两套试卷中实验题的命题思路基本相同,都是07年理综化学实验命题思路的延续。也是“3+2”模式下化学实验命题形式的回归。这些题目学生在练习和平时的考试中会经常碰到,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解题思路,即思维定势。但因题目本身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该题09年实际难度值为0.61,属中等难度试题。该题标准差5.19,是卷化学题中最大的,说明该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做好该题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题中所给出的A、B、C三个化学实验装置的作用熟悉。A装置用于用液体吸收气体或用于收集气体;B装置用于用固体吸收气体;C则是固体与液体的反应发生装置。所以,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应在C装置中进行,通常检验SO2用品红溶液,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水蒸气用无水硫酸铜等。所以,应先用B装置盛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因SO2也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检验CO2之前应先检验出SO2并除尽SO2。所以,应连续使用三个A装置分别用于检验SO2、吸收SO2和检验CO2。由此可见此题的思维过程细腻,环环紧扣,对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10) 28.(15分)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0 g 5.00的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100g 1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1)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浓度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据此回答问题:电源的N端为 极;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列式计算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 g;电解前后各溶液的酸、碱性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简述其原因:甲溶液 ;乙溶液 ;丙溶液 ;(2)如果电解过程中铜全部析出,此时电解能否继续进行,为什么? 。 在近几年的试卷分析中我一直在强调电解的重要性,且所考查的内容逐渐的从定性走向定量。该题为三个串联电解池的电解,它是上世纪80年代高考化学试题的常见题型。题目步步深入,较全面的考查了有关电解的知识。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电源及电解池各电极的名称,乙池盛装CuSO4溶液,c极质量增加应为铜的析出引起,所以c极应为阴极,相互串联的电解池中,阴、阳极应是相间排布的,所以a、e也应为阴极,b、d、f应为阳极,即M应为电源的负极,N为电源的正极。 甲、丙分别盛装强碱和强碱的含氧酸盐,都应是水被电解,b电极的电极反应应为:4OH4e 2H2OO2。该电极反应及其逆反应是电化学部分考试的热点,对此部分学生应该是烂熟于心的,对于如此重要的化学用语,上面我们提到过,我们应该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要把要求停留在口头上,要想办法,要多督促、多检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过关,提高学科的得分率。 因为甲、丙两池都是水被电解,所以b电解上产生的气体即丙池中水被电解时产生的氧气。其物质的为水分解物质的量的一半。 求c电极质量的变化,即求其表面析出铜的质量,计算依据应是他和b电极放出2.8L氧气所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即应根据关系:2CuO2进行计算。 分析化学问题,当然是要搞清楚有关变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情况(化学方程式),根据各自电解时总的电解方程式,该题剩下的问题应该能够很容易得到解决。 前几年理综化学试卷的卷中,很少考查化学基本原理的问题,今年的卷2考查了化学平衡的问题,08年的两套试卷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该题实际难度值达0.48,说明学生对这种类型的综合题作答还有困难,我们应注意加强相应的训练。 (11)29.(15分)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 ,其原因是 ;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 该题型是理综化学命题的传统题型,即与原子结构或元素周期表为基础的物质推断。在选材上,不强调以传统意义上的氯、氧、钠等为中心,而是更加突出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关的碳和硅等元素的考查。设问上保持了08年的命题特点,更多的关注了分子和晶体结构方面的问题。这种变化我们在09年的备考中做过强调,但该题实际难度值高达0.30,说明我们的教学仍然缺乏个性,教辅上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不能适应新的变化。N(Q)Si(W)P(X)S(Y)As(R) 做题时根据(1)、(2)两问的叙述可以基本确定Q为氮元素、W为硅元素。这里要结合题中叙述从自身的知识网络中提取出,2NO2 N2O4、以及Si3N4为高温结构陶瓷材料,并能够从CCl4的正四面体结构联想到SiCl4可能的结构。然后再根据题干中的叙述可初步得出如右表所示的结论:w.w.w.k.s.5.u.c.o.m 第(3)问只要知As的最高正价为+5,硫的非金属性比As强,在该化合物中应该显示其常见的负价2价,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第(4)问的第一个问题,必须知道“立体结构相同的氢化物”即为分子组成相似的化合物,在这里就应该是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解答该问的第二个问题,必须具有从N、O、F氢化物的电子数相同迁移得出Si、P、S的氢化物电子数也应该相同的结论。 第(5)问给出新的信息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见新就慌”,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命题方式“3+2”模式时是常见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新的变化,创设合适的新情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12)30.(15分)化合物H是一种香料,存在于金橘中,可用如下路线合成:已知:R CH=CH2 RCH2CH2OH(B2H6为乙硼烷).回答下列问题:(1)11.2 L(标准状况)的烃A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以产生88 gCO2和45 gH2O。A的分子式是 ;(2)B和C均为氯化烃,它们的名称(系统命名)分别为 ;(3)在催化剂存在下1 mol F与2 mol H2反应,生成3-苯基-1-丙醇。F的结构简式是 ;(4)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写出所有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的G的芳香类同分异构的结构简式 。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形式,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他以烃及其衍生物的转化关系为主线,以酯的生成和水解为中心建立转化关系。围绕有机物的组成、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类型判断设计问题。三年来理综试卷有机综合题的难度值以此是0.54、0.47、0.22,说明我们的有机化学的教学没有大的突破。当然09年有机试题的难度如此之高,与命题超纲(有机物的命名考纲要求为了解烷烃的命名)有关。第(1)问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求算是我们复习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专题训练,此类训练应分根据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和物质的量的关系两种情况多种变式进行题目设计。该题给出了多种物质物质的量的关系,可直接根据烃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即关系CxHyxCO2y/2H2O进行计算。第(2)问要想对B、C进行命名,就必须确定A是正丁烷或是异丁烷。过去的命题都会给出明确的条件,但该题需要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在多种情况中做出最优的选择,我们的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在今后的评讲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应该具备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学科能力,也是一种高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该题就是,如果A为正丁烷则B、C的消去产物就会不止一种,当然是异丁烷更符合题意。由D到E的转变,题中给出了新的信息,这也是“3+2”模式时化学命题常用的方式。第(3)问是学生另外一个失分点。首先学生必须先从E、F、G、H之间的转化,判断出F应为醛类,然后根据其加氢产物为3-苯基-1-丙醇,推断出F中还应有一个“CC”,从而得出F为: CHCHO CH 。回答第(5)问时,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书写结构简式时写错碳、氧等的连接顺序,漏写氢原子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象对待化学计算和无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样,想法让学生多动手,让他们明确,特别是对有机化学方程式,识记和书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第(6)问可以说是每年都要考查的内容。即有条件的且往往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G是一个苯环、一个碳碳双键、一个羧基组合成的有机物,改变双键和羧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得到三种异构体;改变苯环和羧基在双键上得到位置又得出一种异构体。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以酯类的水解和生成为主线构建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网络。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也是有机命题的热点,要让学生搞清有机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及其与无机分类方法的区别和联系。w.w.w.k.s.5.u.c.o.m3试题的特点 (1)选择题的命题特点:突出对化学理论等主干化学知识的考查,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化学平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突出对化学计算等定量思维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理科学科素养的形成。重视了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但这种考查应该是间断性的。多年来化学选择题从题型上来讲都没有回避化学学习中的常见题型,大多题目都会给学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因其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题目大多都有较合适的难度和区分度。(2)非选择题命题特点理综加大了对化学基本理论的考查力度。08年的两套试卷分别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平衡与反应热效应的问题。09年的两套试卷分别考查了电解和化学平衡的问题。试题的综合性强,通过某道题对化学的某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且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如第28题关于对电解的考查等。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可知,卷中的每一道题,都对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较高的要求。命题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试题情境熟悉,继承了“3+2”命题时的特点,但设问具有明显的变化,具有时代特点。突出了对试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五、教学建议 总的来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恰当确立各教学阶段的目标任务,用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规律性、特殊性、工具性知识为重点,以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意挖掘教材本身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选择性的使用现成的教辅材料,努力做到“精讲精练”。安排好讲、练、评、悟等各个环节,落实分层教学的要求,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下面我针对09年的试题特点再谈两个具体问题。 1进一步加强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 理综化学考试加大了对化学原理部分的考查,09年全国卷2第27题用15分,从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物质的量变化情况的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推断、反应速率及物质转化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