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11月月考物理试题(第二次学情调查)_第1页
八年级11月月考物理试题(第二次学情调查)_第2页
八年级11月月考物理试题(第二次学情调查)_第3页
八年级11月月考物理试题(第二次学情调查)_第4页
八年级11月月考物理试题(第二次学情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11月月考物理试题(第二次学情调查)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小孩用嘴巴把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是由于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声音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晌声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2 . 如图为某晶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BC段,该物质吸热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图象中的EF段C该物质凝固时的温度是55D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3 . 在运动会上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A偏大B偏小C不变D都有可能4 . 共享单车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描车锁上的二维码,获取验证后自动开锁即可使用。关于单车的使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B要使屏幕上的二维码变大,手机应靠近二维码C手机上的摄像头是一个凹透镜D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5 .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这套实验器材不能用来探究A发声体在振动B音色与发声体的什么因素有关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D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6 . 小周从岸上看水中的鱼儿,图中能正确表示其光线传播大致路径的是( )ABCD7 . 因为有了光,世界才会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坐在教室里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属于光的漫反射现象B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颜色的花是因为黄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C假如光在同种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更容易排直D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8 . 如图所示,小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接收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的B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C蜡烛在距透镜2倍焦距以内D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9 . 下列关于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B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C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D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10 . 在音乐中,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C调“1(do)”比D调“1(do)”的( )A音调低B音调高C响度小D响度大11 . 二毛利用分度值是 1mm 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4 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7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该记为( )A2.4cmB2.363cmC2.37cmD2.36cm12 . 如图测量工具在测量过程中的读数错误的是( )AABBCCDD二、填空题13 . 如图所示为2015年4月4日晚在辽宁拍摄的“红月亮”,月亮_(是/不是)光源,月食现象可以用光的_规律解释,发生月食时,地球、太阳和月亮三个天体近似在一条直线上,其中_的位置在另外两个天体之间14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m/s;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m15 . (1)取一支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进行推、拉活塞操作,同时观察筒内乙醚变化当沿图(a)所示方向对活塞进行操作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注射器内出现了液态乙醚,此现象说明:用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2)如图(b)所示,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同一直线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_(3)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c)甲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若在整个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如图(c)乙),则光屏上将会出现红色和_色(4)用纸锅也能将水烧开如图(d)所示,盛放一定量的水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被点着这是因为水加热到沸点后,水的温度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水持续沸腾需要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盛水的纸锅的温度_(选填“低于”或“高于”)纸的着火点而不会燃烧16 .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m/s;如图是甲骨文中的“殸”(古代打击乐器),其意思是手拿木槌(字左部)敲打三角形石块(字右部),使石块_而发出声音。17 . 小明在一次实验中把高为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得到4cm高的像,则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cm。18 . 家庭装修时,要用一种胶来粘木头,这种固体胶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粘性。为了熬这种胶,工人师傅专门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锅。如图所示,是一个有夹层的铁锅,夹层里充满了水,锅内装有适量的胶块,在夹层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锅内胶水的温度_(填“会”、或“不会”)超过100,这是因为水沸腾时继续吸热_。19 . 如图所示,圆的直径是_cm.20 .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图中界面的_(选填“上方”“下方”或“左侧”“右侧”)为玻璃,折射角等于_。三、实验题21 . 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明应在玻璃板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_,说明像与物大小_。(3)小明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选填“A”或“B”),便于_。(4)实验中,小明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小明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22 .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2)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数据记录如表所示,小明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老师说应该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理由是_(3)实验时在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反射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_(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在甲图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_方向射出,这表明_23 . 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大小变化规律时,将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焦距为10cm)前的不同位置上,得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的(a)、(b)、(c)三图通过比较图的(a)、(b)和(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_24 .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中,小明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入射角 i01020304041.241.842折射角r015.230.948.674.68190/反射能量5%7%26%43%77%84%100%100%(1)请根据表格数据,在下图坐标系中描点作出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图(_)(2)由所作图像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3)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_,当入射角 i _时反射能量达到 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4)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_(选填“能”“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25 . 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其物质的熔化过程需要_min;该物质在BC段处于_(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_26 . 为了探究声音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选填、)是正确的。(4)探究问题的过程常有下列步骤:A、提出猜想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