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精编_第1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精编_第2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精编_第3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精编_第4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精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牌坊/磨坊拮据/引经据典舍本逐末/退避三舍B创伤/凄怆作祟/崇山峻岭言简意赅/垓下之围C蔓延/藤蔓处境/处心积虑咬文嚼字/味同嚼蜡D搪塞/溏心朴素/赴汤蹈火舐犊之情/中流砥柱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小说通过贯穿全篇的完整情节,描绘了土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B对于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做人是第一原则,所以他在傅雷家书中不仅与儿子谈艺术修养,也善于引导儿子如何做人。C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船长尼摩、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长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D“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这一句话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3 . 下面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A“八十始得归”的“始”字,传达出主人公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色彩。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看到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D这是一首叙事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4 . 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初选骋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知人之明。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振天地!D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橱房里去工作。二、基础知识综合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 。他们 ,筑起一条 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共圆“中国之梦”。(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A.颤抖(chn) “火”字的笔顺是:B.颤抖(zhn) “火”字的笔顺是:C.颤抖(zhn) “火”字的笔顺是:D.颤抖(chn) “火”字的笔顺是:(2)根据上面选段语意,分别在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A.拳拳之心 死而后已 美丽无比B.赤子之心 众志成城 中外闻名C.拳拳之心 众志成城 坚不可摧D.赤子之心 死而后已 绵延万里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春(节选)朱自清“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6 . 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风?7 . 文中多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8 .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写得很优美,请你谈谈这样写的作用。9 . 你准备怎样实践“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名言?扁担的一生范宇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这也是农人的一生。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10 . 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两段横线处,第段应填(_),第段应填(_)。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11 . 阅读文章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渐弯的扁担_12 .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13 .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4 .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四、句子默写15 . 默写。潮平两岸阔,_。(次北固山下)最爱湖东行不足,_。(钱塘湖春行)_,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无可奈何花落去,_。(浣溪沙)孔子在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何当共剪西窗烛,_。(夜雨寄北)_,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开轩面场圃,_。(过故人庄)山光悦鸟性,_。(题破山寺后禅院)烈士暮年,_。(龟虽寿)五、对比阅读古诗文阅读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凡有问,庭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选自宋史文苑,有删减)池口风雨留三日北宋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注释)擢,选拔,提拔。骫(wi)法:枉法。宋史文苑;宋史为元人主持修撰,但基本引用了宋代列朝的国史。元丰三年秋,授知吉州太和县,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所写。属玉:水鸟名。春锄,即白鹭。16 . 黄庭坚“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表达了诗人_的心志。(用黄庭坚传中的词语评价)17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苏轼尝见其诗文/尝贻余核舟一B及亡,庐基下/及郡下,诣太守C是谓大同/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D庭坚皆直辞以对/皆出酒食18 .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19 . 宋代对于文苑人物,规定“艺术著闻者,事迹灼然,亦合书载”。请你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传归入宋史文苑的原因。20 . 诗以达道之言作结。结尾化用兰亭集序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化用其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尾联与传记作简要分析。六、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的词语。A、可爱者甚蕃( )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陶后鲜有闻( ) D、宜乎众矣( )(2)“花之隐逸者也”一句中“之”与下列哪项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孔子云:何陋之有?(3)认真理解第二段文字,指出下面水陆草木之花比拟的对象。菊:牡丹:莲:(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方面写“莲”的高洁。B、濯清涟而不妖从生活条件方面写“莲”的美丽。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体态方面写“莲”的正直。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风度方面写“莲”的清高。(5)翻译下列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七、名著阅读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题目。21 .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作者着重分析了“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22 . 五猖会中“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这之后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八、作文23 . 作文文题一:有爱大声说出来文题二:善良要求: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写一篇以记叙为主,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从字顺,书写要工整正确,力争美观,卷面整洁。字数在600字左右。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金圣叹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夏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