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见教学反思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 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 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 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 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 准确组词。 2、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 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 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 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 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 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幻灯片播放 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 身体的相似处 头 胳膊 脚尖 地面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 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牧童 放牧所以捕鱼 捕蝉关闭 闭口 一所房子 卫生所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 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 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 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 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 、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 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 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 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 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 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 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篇一: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 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篇二: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 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篇三: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 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 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 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是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依教参所说,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看图导入的方式,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而识记了“牧童”、“蝉”等生字,然后导入课题,通过给“见”字组词,理解“所见”即是诗人所听见的和所看见的。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设计很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看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古诗也显得很自如。 在教学本诗生字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从词到字的认读,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柱子隔热保护施工方案(3篇)
- 汽贸园招商活动策划方案(3篇)
- 五一装修活动方案策划(3篇)
- 荷叶沟施工方案(3篇)
- 墙体围护施工方案(3篇)
- 团建打篮球活动方案策划(3篇)
- 企业活动策划实施方案(3篇)
-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数学试卷及答案
- 写颁奖词的题目及答案
-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特点分析:高中历史教案
- 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热力学英文课件chapter1 Basicconception
-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指南共识
- 2025年陕西高考化学试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山西宁夏青海适用)
- 子宫腺肌症教学护理查房
- 操作手册/西门子/软件/Simotion Programming-MCC
- DBJ53T-44-2021云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中国可见光通信项目创业计划书
- 五金件盐雾测试报告
- 肛管鳞状细胞癌临床诊疗要点
- JG/T 8-2016钢桁架构件
- 选择测试题大全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