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论文关于《老子》哲学前史略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老子》哲学论文关于《老子》哲学前史略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老子》哲学论文关于《老子》哲学前史略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老子》哲学论文关于《老子》哲学前史略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哲学论文关于老子哲学前史略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出来了。因此在西方,泰勒士特别重视水。“水是原则这句话是泰勒士的全部哲学”( _语)。中国在古代也不例外。比泰勒士还早近一个世纪的管子也很系统地论述了“水”。 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明理著。”水对世界本源作用不言自明,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此外,从水的特性抽象出了其策略论作用。水平准而无形,管子水地谓“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平准特性也被应用到工艺技术之中,“(水能)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庄子天道)。而孙子更引申出了其军事思想。他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实而趋下,兵至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 老子更将水做了本体性理解。在本源作用上看,水是“众妙之门”(第1章),“似万物之宗”(4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门”、“宗”和“母”正是水的本源表现。 在策略论作用上看,水向*动。管子说:“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管子度地)“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天下万物都是往上长的,而水恰好相反。而且,“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管子度地)这与社会人事相比恰好相反。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上人人向上的追求导致了激励竞争,社会理由也日益严重。老子看到了这一点,指出:“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78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66章)这其实是一种处世方式。孙子从正的方面引申出了军事方略,而老子则从负的方面引申出了人生哲理。 由此,老子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槁。”(第76章)他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外物到人事,都有体察,并归结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有其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老子由此引申出对朝廷政事、战争胜负、贫富得失、祸福变化的看法,并且,通过对车辐、埏埴、户牖等的观察,将其“负”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冯友兰指出:“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策略,而终于负的策略。如果它不终于负的策略,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 在政治作用上,老子指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16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不远徙,不乘舟车,不用甲兵,结绳计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老子将道理一再引申,为的是人的存活和安顿。足见,老子“不仅仅要在宇宙的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这表明,老子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高度统一,意味着老子哲学或中国哲学建构的基本完成。 但老子没有停留于此,而是更进一步升华出了一个本体概念“道”。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有功而不争功,这也就接近本体“道”的作用。水的策略论作用也被概括为,“反者,道之动。”(第40章)这一命题是老子对“水”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言简意赅的概括。后来的思想家也把握到了这层意思,深化了这独特的见解。荀子说:“其(水)流乎不尽,似道。”(荀子宥坐)而郭店楚简中的大一生水指出:“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这可以说是老子“道”论的一种概括,更完善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建构理路。 总之,从神话到神话的俗化,从五行到阴阳的提炼,从和的状态到水的本源,并逐步发展到老子哲学的建构,反映了中国哲学形成的发展理路。这也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关注主题。 注释: 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P9899。 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P45-51。 斯特伦,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P6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P2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书馆,1959,P5。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105。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4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