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常用标准_第1页
第2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常用标准_第2页
第2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常用标准_第3页
第2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常用标准_第4页
第2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常用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培训课程,王功如主编,内容概要:2.1当前布线系统标准体系与组织2.2主要布线系统国际标准2.3主要布线系统中国标准2.4中国布线系统国家标准简介。熟悉和理解网络布线系统的现行标准对系统设计、项目实施、验收和维护非常重要,因此,本章以2007年4月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重点,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综合布线行业标准的发展历史、变化和最新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综合布线行业标准的发展2。重点介绍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第二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通用标准,2.1随着综合布线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综合布线系统标准体系和组织更加规范、规范和开放。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家标准化组织都在努力开发更新的标准,以满足技术和市场的需求。标准的提高也使市场更加规范。中国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的主管机关是信息产业部,审批机关是建设部。具体而言,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信息与通信专业委员会综合布线工作组负责编写。2.2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国际标准最早的综合布线标准起源于美国。1991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为民用建筑电缆制定了TIA/EIA568标准。改进后,于1995年10月正式修订为TIA/EIA568A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于1988年开始修订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制定的相关综合布线标准。1995年7月,ISO/IEC11801:1995(E)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物综合布线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供各国使用。随后,英国、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于1995年7月联合制定了欧洲标准(EN50173),供一些欧洲国家使用。2.2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国际标准目前,综合布线常用的国际标准有:国际布线标准ISO/IEC11801:1995(E)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物综合布线国际标准ISO/IEC11801是由联合技术委员会的SC25/WG3工作组于1995年制定和发布的。本标准将相关部件和测试方法归类为国际标准。目前,该标准有三个版本: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 1995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 2000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 2000,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 2000(集成电路系统的主要国际标准)的修订版,修订了链路的定义。此外,该标准还规定了等效远端串扰ELFEXT、集成近端串扰以及永久链路和信道的传输延迟。此外,修订版还将改善近端串扰等传统参数的指标。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很快发布第二版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规范。这一新规范将定义6类和7类布线的标准,这将给布线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的第2版将根据超级5级重新定义5级系统,以确保所有5级系统都能运行千兆以太网。更重要的是,第6类和第7类链接将在本版本的规范中定义。新版本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也将考虑布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11801D类(199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M2)的第2号起草文件。本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对应于A-1的TIA/EIA-568和TIA/EIA-568-A-5附录。该标准将成为下一个新的D级链路布线的标准内容。2.3.1中国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和标准的制定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已在中国推广应用近20年。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综合布线系统对智能建筑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从1992年到1995年,国际著名的通信公司和计算机网络公司引进了结构化布线系统,并将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概念、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网络技术包括10兆位/秒星形以太网、16兆位/秒令牌环网和总线型粗细电缆同轴网等。采用TIA/EIA568标准。由于当时项目成本高,用户很少使用它。2.3.1中国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和标准制定2)第二阶段是推广和应用。从1995年到1997年,它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引起了人们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网络技术使用更多的10/100兆位以太网和100兆位光纤网络,基本上消除了总线和环形网络。3)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基于10/100兆以太网,网络技术提出了1000兆以太网的概念和标准。人们认识到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基础,与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主要致力于电话、数据、图形、图像等多媒体综合网络传输的建设。综合布线工程的应用也从一栋建筑扩展到了建筑和住宅小区。4)高端综合布线系统在第四阶段的应用和发展。从2000年到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千兆以太网标准的引入,超五类和超六类布线产品被广泛使用,光纤产品被广泛使用。2.3.2其它有关综合布线的标准在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设计中,我们不仅要遵守综合布线的相关标准,还要结合电气保护、接地、防火等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下面简要介绍一些接地和防火标准。1.电气保护、计算机房和防雷接地标准在布线时,我们需要考虑电缆的电气保护和接地。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07第7条规定:1)电缆与附近的电气设备(如电机、电力变压器、射频应用设备和其他可能产生高水平电磁干扰的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2)综合布线系统电缆与配电箱之间的最小净距应为1米,变电站间、电梯间和空调间之间的最小净距应为2米;3)敷设在墙上的综合布线电缆和管道与其他管道的间距应符合表2-1的规定。当墙壁电缆的敷设高度超过6m时,与防雷引下线的交叉间距应按以下公式计算:S0.05L,表2-1综合布线电缆与管道及其它管道的间距4)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择相应的电缆和布线设备,或采取保护措施5)电信机房、设备机房和进线机房应设置楼层或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6)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公共接地系统。如果单独设置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如果接线系统的接地系统中有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接地电位差不得大于1Vr.m.s .7)安装在地板上的每个接线柜(机架、箱)应单独连接到最近的等电位接地装置,并配有适当截面的绝缘铜导线。竖井中的等电位接地铜排也可用于通向建筑物的公共接地装置。铜导线的横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8)电缆应连接在避雷带的交接处,屏蔽电缆屏蔽层的两端应等电位连接并接地。9)综合布线电缆采用金属线槽或钢管敷设时,线槽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有不少于两点的良好接地。10)当电缆从外部进入建筑物时,电缆和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件应连接到入口标高附近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防火标准电缆是布线系统防火的关键部件。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07第8条规定:1)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对于防火电缆的应用分类,北美、欧洲和国际的相应标准主要是基于电缆在火灾下的燃烧程度和火焰在电缆上蔓延的距离、燃烧时间、热量和烟雾的释放、释放气体的毒性等指标,这些指标是通过实验室模拟电缆燃烧的现场测量获得的。在中国,综合布线的应用可分为建筑物、建筑群和智能住宅区。许多布线项目与智能建筑集成项目、网络集成项目和智能社区集成项目密切相关,因此集成人员还需要了解智能建筑和智能社区的最新标准和规范。目前,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正在加快该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已经发布或正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如下: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推荐国家标准,将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统一编号为GJBT-471,于1998年4月16日起实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 CECS 119:2000 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 住宅设计规范 YD/T 5032-96 用户接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JGJ/T16-92 中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试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CJ/T174-2003,4。地方标准和规范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 DBJ01-601-99上海标准北京市住宅区与住宅楼房电信设施设计技术规定 BJ08-47-95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区功能配置试点大纲 上海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验收标准 深圳市建筑智能化系统等级评定方法 DB32/181-1998 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DB29-23-2000四川天津市住宅建设智能化技术规程 DB51/T5019-2000福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本节重点介绍2007年4月6日颁布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第2、3、5条的主要内容。本标准中提及的其他内容将分别在以下章节中详细描述。2.4.2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图纸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的日常工作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广泛使用符号和缩略语。因此,掌握这些符号和缩略语对于理解图纸和技术文件非常重要。下表2-2显示了GB50311关于符号和首字母缩略词的规定。表2-2GB50311符号和缩略语规定,2.4.3系统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第3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系统组成1) GCS应为开放式结构,并应能够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服务和其他信息的传输。2)本规范参照GB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将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分为以下7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布线子系统、主干子系统、机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综合子系统和进线机房子系统。2。系统分类和组成1)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选择相应等级的电缆和传输设备。综合布线铜缆系统的分类和分类应符合表2-3的要求。2)光纤通道分为OF-300、OF-500和OF-20003等级。每级光纤通道支持的应用长度不小于300米、500米和2000米。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支持的电话、数据和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表2-3铜电缆布线系统的分类和类别,注:3类、5/5e类(超过5类)、6类和7类布线系统应能支持向后兼容性的应用。2。系统分类和组成3)综合布线系统的通道应由最多90米的水平电缆、最多10米的跳线和设备电缆以及最多4个连接装置组成,而永久链路应由90米的水平电缆和3个连接装置组成。4)当工作区域内的用户终端设备或某一区域内的网络设备需要直接与公共数据网通信时,宜将工作区域内的光缆直接分配给电信入口设施内的光分配设备。3。电缆长度划分1)由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电缆、建筑主干电缆和建筑主干电缆的总和形成的通道的总长度不得大于2.工作区设备电缆、电信机房配电设备跳线和设备电缆之和不得超过10m。当大于10m时,水平电缆长度(90m)应适当缩短。3.地板布线设备跳线、设备电缆和工作区设备电缆的长度不得超过5米。图2-1配电子系统的电缆划分。4.系统应用1)同一分配通道和链路的电缆和连接设备应保持系统等级和阻抗的一致性。2)在确定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产品类别、链路和通道等级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络、服务终端类型、服务需求和发展、性能价格、现场安装条件等因素,并满足表2-4的要求。表2-4布线系统等级和类别的选择。注:其他应用是指数字监控摄像机、楼宇自动化现场控制器(DDC)、门禁系统等应用。使用网络端口传输数字信息。3)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纤通道应采用标称波长为850纳米和1300纳米的多模光纤和标称波长为1310纳米和1550纳米的单模光纤。4)单模和多模光缆的选择应符合网络组成模式、业务互联模式和光纤在网络中的应用传输距离。建筑物应使用多模光缆,建筑物之间应使用多模或单模光缆,与电信运营商直接连接时应使用单模光缆。5)为了保证传输质量,连接到配电设备的跳线应采用工业生产。应选择各种光学跳线。电话应用应选择双芯双绞线电缆。6)当工作区信息点为电气端口时,应采用8位模块通用插座(RJ45),光学端口应采用SFF小型光纤连接器和适配器。5。屏蔽布线系统1)当综合布线区域的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应采用屏蔽布线系统进行保护。2)当用户对电磁兼容性(电磁干扰和防止信息泄漏)有较高要求时,或需要网络安全时,应采用屏蔽布线系统。3)当无屏蔽布线系统不能满足安装现场条件对电缆间距的要求时,应采用屏蔽布线系统。4)屏蔽布线系统中使用的电缆、连接装置、跳线和设备电缆应进行屏蔽,并保持屏蔽层的连续性。6。开放式办公室布线系统1)对于商业建筑,如办公楼、复杂建筑或公共区域的大型开放空间,由于要使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