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塑造与抒写——沈从文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_第1页
灵魂的塑造与抒写——沈从文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_第2页
灵魂的塑造与抒写——沈从文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_第3页
灵魂的塑造与抒写——沈从文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_第4页
灵魂的塑造与抒写——沈从文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灵魂的塑造与抒写沈从文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 内容摘要:沈从文与蹇先艾同为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前者塑造了丰富的湘西世界,后者则在其创作多以贵州为背景。作家以独特的笔触,择善而述之,描绘了这片土地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民风民俗。本文试从沈从文与蹇先艾在文学史上的追求和成就进行试探性的比较。两者的命运在湘黔两地开始,其文学的开拓并在各自的世界展开,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追求与灵魂的塑造。关键词:沈从文、蹇先艾、灵魂塑造、文学世界一、湘黔两地的文学前人(1)沈从文与湘西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自1923年从湘西一个偏僻的山城,独自走到北京,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整整六十个年头。六十年来,这个具有苗族血统的作家,不仅早已蜚声30年代文坛,被视为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正是他身上流着(苗、汉、土家族)三种民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俗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高小毕业14岁即按当地风习进入地方队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在芷江的乡下四个月看杀人一千,在怀化镇一年多看杀人七百)。过早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使他以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消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他自小谙熟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谙熟那延绵千里的沅水流域及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俗敏感的审美情趣。沈从文自1923年从湘西一个偏僻的山城,独自走到北京之前,他生活在沅水湘西境内,对这篇故土的情感抒写是其文学视野的一大题材。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生活、普通社会事件及通话和传说的改作始终陪伴着他的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子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之后,他的创作显著地成熟了。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皱、阿黑小史、月下小静、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费邮存底及续集、烛续、云南看云集等。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如他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湘西人的文学才能也在这里得到再好没有的体现,好像天然是艺术型的:关切俗世的 ,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所神往倾心”,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这就是“抒情”。沈从文有一篇未完稿的题目叫抽象的抒情,其中说到可把文字、语言的表现“当作一种抒情看待”,“因为其实本质不过是一种抒情”。沈从文充满了湘西精神的文学,也就是抒情的文学。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因有了沈从文而以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了生命力的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成为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本人即是湘西的魂魄所在。蹇先艾贵州遵义籍人, 1906年生于四川越隽县, 1915年才随官任期满的父亲回老家定居。1919年13岁时,由父亲送到北京读书,寄居在异母长兄蹇方叔家。在北京一住就是18年。由此算来,蹇先艾在贵州常住不过四年多,其间,蹇先艾主要是在家读书,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贵州人生世相、民俗文化并不像湘西之于沈从文、浙东之于鲁迅那样融注到蹇先艾的气质、精神之中。为此,从文学史上的影响和成就来看,蹇先艾先生稍逊于沈从文,但是赛先艾的文学成就足以荣任贵州文坛的“文学领军者”一职,这是由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人格精神的魅力所决定的。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蹇先艾称得上是最早反映西南边远省份贵州的历史和现实且成就显著的作家。他十三、四岁即离开家乡遵义,在“灰沙中彷徨了”七年后,发表了“藉以纪念从此阔别的可爱的童年”的小说集朝雾,从此牵惹出他浓郁而绵长的乡愁乡情,并创作了一系列以故乡贵州为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满目疮痍的故土,这目光蓄满哀伤与痛苦,为乡亲们的贫困、愚弱、麻木;为家乡的贫瘠、鄙陋、落后。他的乡土小说以特别的文化视角,摄入边地贵州的风貌与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一部形象的贵州近现代社会文化史,他也因此而跻身于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乡土作家行列。蹇先艾在我的创作中,谈到:我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贵州的较多,因为我对故乡的人民生活、语言、风土人情一般比较熟悉、虽然对有些题材写来并不见得都那么得心应手;但我坚持一条: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不熟悉的不要勉强去写。贵州是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得最久的一个省分,官绅勾结,压迫剥削;军阀横行,抓兵派款,横证暴敛,民穷财尽,卖儿窘女,对于这些生活我既有耳闻,又有日睹,我在小说里总是想通过一些平凡的人物和生活的某些侧面,揭露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和滔天罪行来发泄我的愤怒;但是在我的作品里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停止在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憎恨和无情的抨击,却没能指出前进的退路。我所写的那些故事,多数是令人愤懑和悲痛的,因此调子就往往显得有些低沉,使人读后感到沉问和压抑,这是我应当引咎自责的。有朝雾对作者思乡情感而牵惹出他浓郁而绵长的乡愁乡情,并创作了一系列以故乡贵州为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有贵州道上对故乡境内人事变迁、乡土民俗、世俗民情的真实抒写并夹带着作者个人情感以故乡作倾心流露!再有就是水葬的临盆,水葬是蹇先艾早期作品,叙述的是桐村的骆毛生活穷困,偷窃未成反而被人抓住,按照村中祖上留下的规矩,要处以水葬的处罚。骆毛对水葬没有一点的反对,反而认为自己倒霉。在赴水葬途中,骆毛有一种英雄悲壮的感觉,并激情豪迈的叫道:“十八年后便是一条好汉!”就即便是面对死亡,骆毛的慷慨犹如黔岭高原的岩石那般坚硬,在那旧时的宗法制度无情、愚昧的社会下骆毛的成功塑造将真实地映衬着作者对这种自然的、坚强的生命力的抒写。无论是朝雾中思乡之情,还是贵州道上的生命感悟还有水葬中对生命的自然状态的抒写,都印着作者在故乡情感体验下的烙印。这种地域性风情小说的文化追求,充满着那种冲淡平和的审美风格、宠辱不惊的出尘趣味与传统士大夫游移于进退之间的入世情怀,对于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的审美表现,却具备了更加锐利的审美穿透力和更加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正如水葬中的骆毛那视死如归的豪情将是对旧社会状态下的愚昧无知的体制作最强有力的冲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以“血缘与地缘”为核心,展开了精辟的阐述:“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长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他采用的“血缘性的地缘”概念,深刻地说明了深深地扎根于血缘关系之中的中国灵魂,地域文化的精神因子就像血液一样循环于作家的脏腑与血脉之中,成为终生难以摆脱的精神脐带。虽然蹇先艾的童年在故乡遵义仅仅住了四年,但是他的诸多作品却真实地反映了故乡实情,也许这种对的故乡抒写便是他自己的这种“血源性的地域”的最好诠释。二、文学创作及其审美追求(1)山水相间的湘西灵魂在边城的文学世界里沈从文塑造了一副唯美而真实的现实景象,对纯真和美的艺术追求始终伴随着他的文学创作。湘西世界的刻画和文学的审美构造叙写了作家的生命历程。小说是沈从文创作中最具成就和代表的。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潮流中,他是京派小说的代表者。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和乡下人,包含着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景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地渗入作家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儿时的记忆恒久地带入当下的记述,使得作品更具抒情倾向,从而塑造起属于沈从文自己的灵魂世界! 在其创作的过程中“生命形式”的开拓与成熟是沈从文表现湘西下层人民的一大资本,或者说是他用心缔造的神话也是对湘西抒写的灵魂体现。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水保、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员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喻的同情和关注。这里固有血有泪,但更多的是追求琐屑生活的企望的破灭,是人格的习以为常的遭受践踏。丈夫在反应边地农民忍受屈辱让妻子出卖肉体的残酷现实时,写了初时无意识,和一次探望在河船上为娼妓的女人过程中,所引起的混合了原始男性主义的人性醒悟,第一次想到业已丧失的做丈夫的权利,具体感受到地位低下的痛楚。他们的隐忍态度,促成作者对其坚韧生活能力的赞美,和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如石子船里那个偶然被河石“啃”住手的年轻人,生死只在一瞬间。这里没有尖锐的阶段斗争的动态画面,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他只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屈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真情抒写。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是作者对“生命形式”表达的极致。边城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酿成的悲剧结局。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描写的完美结合、浑然一体的境地,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玉珠。文中对“人生”的描写属于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这种“人生”是美丽善良的,但却被引向了毁灭。如果探讨翠翠不幸的原因,其中有人的、有社会性的诸多因素,而沈从文写来平实,把一个生活、侵染在古老风俗环境中,长久将自己的爱情心理埋藏极深的小女子,写得极有诗意,就是沈从文常说起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那种境界。另外三三中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都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她们的出现凝聚着作者对文学创作中灵魂塑造的展现:温柔、纯净、天真、活泼、忠贞,无不皆好。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心地善良,正直、淳朴、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的美的渲染,以此,衬托出作者心神向往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2)故乡抒写:大山深处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寄托蹇先艾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是自我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续写的较好表达。如在贵州道上、盐巴客、乡间的悲剧等在对贵州境内的描写时注入了作家对时代与命运的思考,从题材到内容开创了乡土文学的又一个领域。在其乡土文学创作中,以绝大的篇章、最深厚的感情献给了旧贵州这片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针扎着的人们。在他笔下涌现出的众多人物,挑夫、马夫、滑竿匠、盐巴客、乞丐、草药贩子、家庭主妇、失业青年、农妇、小职员、女艺人、教员对于他们的不幸遭际,无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出一位现代作家的人道关怀,也是传统文化仁爱精神的体现。在贵州道上这样描写了黔境之险不亚于蜀道之难:“从这山到那山,看着宛然在目;但中间相距着几百丈宽的深壑,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对面。天常常酝酿着阴霾,山巅笼罩着一片一片白縠似的瘴雾,被风袅袅地吹着,向四处散去。因为走到这些地方,也许几天才能看见一回太阳”。这段实景描写了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环境,高原喀斯特地形的交通闭塞附带的是经济的贫困,因而又有“人无三分银”的窘迫、拮据。高山让生存的压力不小。但是,人在生存欲望的驱使下并不屈服,一条条山间险道上随处可见为求生计的轿夫、盐巴客、小商贩。生命在于奋斗不息,没有人去抱怨上天不公正的待遇,人们都知道靠自己去获取生存的资源,可见,作家对山里的百姓是充满了怜悯与礼赞的复杂感情的。在贵州道上开篇恶劣自然坏境的描写承载了作家某种情感的寄托。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作家难以磨灭的记忆。从侧面上来看,日常生活的环境是贵州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渗透着贵州人的情感和人生观。另外,水葬是蹇先艾早期作品,叙述的是桐村的骆毛生活穷困,偷窃未成反而被人抓住,按照村中祖上留下的规矩,要处以水葬的处罚。骆毛对水葬没有一点的反对,反而认为自己倒霉。在赴水葬途中,骆毛有一种英雄悲壮的感觉。当想到自己还有一位年迈的母亲,他的心就冷了一半,想到自己死了以后,母亲无人照料,骆毛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而骆毛的母亲不知道儿子已经被处以水葬,永远不能回来,静静的在家门口等待儿子的归来。“水葬”是村民约定俗成的。仅仅是盗窃未遂,却被不成文的村规处以“沉河”的死罪。从法律上说,这是极度量刑过重,有违人道,也足见边远贵州乡村野蛮的习俗让人不寒而粟、望而生畏、听而丧胆。如鲁迅所言:“水葬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贵州虽远,但大家的情景是一样的”。水葬是善恶二元对立下的悲剧创作模式,蒙昧麻木的村民看客与孤苦伶仃的骆毛母亲形成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蹇先艾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与鲁迅的阿Q系列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蹇先艾也不愧为鲁迅极为推崇的乡土作家之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蹇先艾的乡土文学作品和极大部分的现实性较强的代表作似乎都摆不开在当时左翼文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作品内涵深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对旧时的宗法制度、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应该说是延续或是继承了鲁迅的批判风格,然而在作品中反映的人物个性相对单一、事件的结构不够紧凑,仅凭着对真、善、美、丑作出直观的描写,失去了所描写事物的本来的自然属性,从而形成了创作的“简单”“幼稚”的现象。如水葬中对旧时代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就显得过于简单,在叛逆者骆毛的身上展现的是最直观的有勇无谋、敢作敢当的侠义气质。而缺少了对人物本身所有的复杂的心理描写,对人物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过于妄加猜测和判断。反过来看沈从文的作品不难发现其结构、人物塑造、情节描写都较为得体妥当。不过从蹇先艾的文学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在旧军阀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束缚下的贵州境况。三、命运的开拓与灵魂的塑造对乡土小说的不同追求(1)沈从文的“乡下人”塑造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观照的。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一再地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由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人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沈从文当然不可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实际上从进入北京城之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分子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了。只有这时候,他才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性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角色。沈从文的这种文化立场,在当时便显出不同一般。他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由此,沈从文的作品丰富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塑造是在美化的理想模式下创作属于自然、天真、真实的文学世界。用乡下人自称的他坚守着第三者创作的属性,在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的夹击下,他重塑人的理想状态;他的创作是人的现实状态的一种规划,并区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康、向上、和谐的重新挖掘与发现,这其中夹杂着作者自己的人身体验和真实的情感,在童年的记忆里、在现实的生活经历中注入自我感受叙写当前的一切善恶与人情世故。从而塑起属于他自己的灵魂世界!沈从文似乎拥有两套笔墨,既能描写和塑造“湘西世界”的真善美与愚昧无知的民风习俗,也能描绘出另一种与之截然不同的现实世界。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反过来观察现代文明下的商业化都市时,便不禁露出尖锐的讽刺来。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以此丰富前者。都市一妇人乍看也有他的佛经故事里描写女性变态恋情的因素,但实际上更为残酷。一位贵妇将比自己小十岁的军官丈夫毒瞎的恶行让人心惊胆寒,她的行为和遭遇实际上使作者内心矛盾而充满疑惑,对待这个人物显然抱着复杂的心理,以致同情贵妇的处境。但批判她的自私残忍的手段,并将这种批判引向作者所认为的“祸首”:都市社会。他对都市两性关系虚假的揭示不遗余力,是同他赞美湘西少女的纯美、湘西妇女善良、理智,乡村性爱形式的大胆、自然,民间历史上爱情悲剧的壮美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如三三里三三那种纯净的朦胧的感情的赞美,和旅店中老板娘对乡村性爱的大胆、真实的追求,在淳朴的湘西世界里展现那最为唯美的生命状态。再有1935年发表的八骏图可以说是对都市社会批判的力作。作者在此篇提出的都市“阉寺性”问题,是他对中国文化批判的最有力的一点。沈从文从人性的缺陷、人性的冲突作为突破点,指出一个广泛的文化现象:自认深得现代文明真谛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和众普通湘西乡民一样,阻挡不住性爱的涌动。所不同的是,乡下人反能返璞归真,得到人性的和谐;而都市的知识分子却用“现代文明”缔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将自己捆住,拘束与压抑自己,以致于失态,跌入丑陋的圈子里去。沈从文在这里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所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反对生命的被残害,变得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形成近于被阉过的寺宦观念。而这种“寺宦观念”表现为“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等违反人性的病象,他在这篇小说中就议论道,“应当由人类那个习惯负一点责。应当由那个拘束人类行为,不许向高尚纯洁发展,制止人类幻想,不许超越实际世界,一个有势力的名辞负点则”。 这就是虚伪的“道德”吧。这段话点出沈从文经由讽刺所寄托的高远人性理想。它可能在今天仍属于人类幻想之一,但确实是美的。对美好的、自然、健康的生命伦理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都市社会病态的批判,相信也是乡下人的他所追寻的创作法则和灵魂塑造的原则之一。(2)蹇先艾的乡土小说想象1935年,鲁迅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精选1919年到1927年间的短篇小说,选入了赛先艾的到家的晚上水葬,赛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诚然,虽然简朴,或者如作者所自谦的“幼稚”,但很少文饰,也足够写出他心中的哀愁。他所描写的范围是狭小的,几个平常人,一些琐屑事,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的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醋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贵州很远,但大家的情境是一样的。蹇先艾在我的创作中说道:水葬这篇小说,通过农村中一个暗无天日的事件来控诉地主政权的残酷罪行,由于我的思想认识水平很低,把周德高家佃户骆毛心里蕴藏的反抗情绪写得很不够。鲁迅先生在选编小说二集的时候,竟选了这篇处女作,指出“在冷酷中母性之爱的伟大”,这是因为鲁迅先生平常深深体会到母爱是一种不可抵制的力量,恰好他看一个作者描写了这方面,他又是最肯培养文艺青年的,当然要鼓励(也是鞭策)两句。其他各篇,也不大成熟,我想,如果作为史料来看,让青年读者们认识一点旧社会的罪恶和当时边远省区人民遭受的疾苦,多少还是有些益处。我记得高尔基在一篇文章里说过:“青年们不大熟悉可恶的旧时代,因此他们往往对现在重视得不够。”今天,读点反映旧时代的东西,把新旧社会比一下,我们的爱憎不就会更加分明一些吗?其作品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伟大,贵州很远,但大家的情景是一样的。”在此,鲁迅还第一次提出和定义了乡土文学的概念:“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鲁迅这段话,前人关注的往往是乡土文学叙述乡土、大量运用“很少文饰”的民间俗语、作者侨寓都市等,却未能对鲁迅提到的“乡愁”这一至关重要的特征进行开掘。所谓“乡愁”,就是知识分子作家将自己的启蒙意识与往昔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情感化体验,以及作家内在精神追求与大众生存体验契合中折射出来的浓郁的民族乡土精神。 从乡土文学作家“群”中突显出的蹇先艾,就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个例首先寄居北京的他受着“五四”新思潮的熏陶,描写、关注着乡土,“几个平常人,一些琐屑事”,在琐碎的叙事中,表现出与启蒙知识分子不同的视角:乡村不再是演绎启蒙观念的载体,而是灌注了感情的生活化的乡土。“写出了他心曲的哀愁”。“旧侣”、“老仆人”、“逃难”、“盐的故事”凡是忆中之事、目之所及,都是叙述的题材。对民众生活原生态的展示,“集中了现代贵州各种阶层、各种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军阀统治与盐烟经济桎梏下的哀乐苦痛、生死兴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20世纪上半叶贵州地方社会的现实图景”。其次,“范围是狭小的”,故事情节单纯,没有复线结构,也没有鲁迅式的“忧愤深广”,不具备让读者多重解读的文本品质,但却展示了“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伟大”,彰显出复杂人性的两面。在对故乡的忧思中,将乡土的描写与人道主义的启蒙关怀融为一体。第三,蹇先艾乡土小说有着浓郁的地域性风俗描写。崇山峻岭的地理特征、“水葬”、“背盐”“抬加班”等民间习俗,以及大量的民间俗语、口语,贴近了生命的本真,揭示了民间生活本相。在浓郁的“乡愁”中,抒发了熟悉乡土的“大家都一样的”故乡情怀。而地域性风俗描写,“它必然具有比较充分的民族气派的民族作风,对于推动我国早期新文学向民族化的轨道前进是起过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的”。 因此,“简朴、幼稚”的蹇先艾被鲁迅列为乡土文学作家之首。他的创作无疑在思想与内容、文学与大众等问题上无意识地作了前期性的探索。鲁迅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发现了“乡土文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被下层民众接纳找到了契机和有效途径,探寻到勾通启蒙知识分子与下层民众的桥梁,窥见到乡土文学中隐含着的启蒙文学向大众化文学转化的因素,洞察到文学大众化与文学性融合的可能。而这正是鲁迅意识深处“唤醒民众”的启蒙主义思想与20年代“到民间去”的政治观念、30年代“深入民间”的文艺大众化思潮与坚守文学就是文学的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碰撞的结果。也是鲁迅这时期对萧红在诗化的氛围中描写乡土给予了很评价的内在动因。 但蹇先艾的作品毕竟是“幼稚” “简朴”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乡愁”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分子与民众的隔陔,完成作品思想与内容的统一。由于作者太年轻,“少小离家”,使他并未深入了解贵州。因此,所叙述的故事大多是印象式的,就如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朝雾,故乡是浮光掠影般的一团朝雾,不过是借故乡之名义,抒漂泊无根之愁思。而父母早亡的孤独,故乡便成了他在回忆中寻求的精神家园,面对乡土倾诉恋乡情结。1928年,蹇先艾返家居住了三个月,他“到处都遇见的是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穷人,他们的苦脸深刻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了”,使他真正从“童年的甜梦”中“醒来”。1929年后期代表作贵州道上发表,标志他的乡土小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但由于没有承受过太多的人生苦难,即使现实主义因素增强,其创作中表达的情感也仍然带着强烈的知识分子救世的精神特征,呈现出一种知识分子视角与民间人生体验的对立,使他有别于那些来自底层,并书写着底层经历的困顿、饥饿的作家。作品中,他写乡间的悲剧,乡民的麻木和苦难,追求着在乡土生活和风俗画面中“真正地直面人生,直面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极力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社会中的人物命运。但对乡土的隔膜,使他游离、疏远于乡土,遭遇被故乡视为另类的尴尬。因此,他不可能如沈从文那样将启蒙思想与现实体验融为一体,在乡村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展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