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_第1页
长春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_第2页
长春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_第3页
长春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_第4页
长春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运用 (共10题;共74分)1. (9分) (2016高三上市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代排”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最近杭州下沙一家服务公司推出的“银行代排”颇有意思:付2元钱,就帮你排队。许多市民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2小时,2元钱换2小时,值得啊;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所下定义要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每条不超过20字。(1) 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的一种雇佣行为。(2) 被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的一种雇佣行为。2. (9分) (2016高三上武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本文有删改)(1) 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B . 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 . 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D . “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B . 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C . 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D . “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B . 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C . 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D . 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3.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了4万亿元,旅游业对投资和消费的战略性作用更加突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但还要看到,由于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质量、效率不高,巨大的潜在旅游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大量旅游及相关需求流失境外。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旅游业“供需错配”的现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培育和形成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市场主体是中国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第二,整合各类要素供给。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影响激增的背景下,在源头上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增加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第三,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才能有效推进。第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旅游业结构,是促进各类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旅游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举措。(摘编自夏杰长、孙盼盼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材料二:“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印发。根据规划,到2020年,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信息新技术创新应用在行业不断深化,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需推进的九大重点工程,即全国/全球全域旅游全息信息系统工程、民宿客栈信息化工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工程、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工程、“12 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旅游行业监管综合平台提升工程、旅游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工程、旅游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和国家旅游基础数据库提升工程。(摘编自赵珊“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发布,全域旅游、民宿客栈等为重点工程)材料三: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超过87万项。非遗的文化多样性,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让旅游更加有“趣味”。苗族锦鸡舞、芒筒芦笙、皮纸制作技艺、蜡染等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6个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部引入丹寨万达小镇。以苗族、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丹寨万达小镇让游客兴致昂扬地流连于源远流长的非遗传统,沉浸于自然天成的匠心精神中。对非遗项目的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利用,填补了传统旅游内容的空洞。除了丰富旅游的内容,非遗还能破解旅游商品同质化的“痛点”。从香包到竹编,从油纸伞到绣花鞋,从清明节的青团到端午节的粽子,非遗一旦转化为旅游商品,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手工温度的旅游纪念品,就可以因其独特性、品牌性、纪念性等特点,而形成一种非凡旅游业态,对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人群,形成新的旅游市场。(摘编自张玉玲非遗旅游:趣相投景无限)材料四:江西省丰城市洛市镇东安村地处省级旅游风景区罗山深处,2016年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本地民俗文化,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将一百多栋保留完好的土屋改造成为特色民居建筑,并结合茶叶等土特产,打造旅游农家乐度假村,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摘编自新华社江西:山村土屋走出旅游扶贫路)(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满足游客和市场对信息化的需求,助力旅游业蓬勃发展。B . 旅游信息化的4大具体量化目标是在充分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旅游信息化现实基础以及信息化发展趋势而确定的。C .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从企业的角度明确提出要推进即全国/全球全域旅游全息信息系统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D . 旅游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系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项目,旅游管理部门需加强旅游信息化全局性布局,统筹资源。(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家要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正视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B . 旅游业要改革,就要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整合旅游生产要素,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优化旅游业结构,改变“供需错配”的现实。C . 当前我国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自身特色,因此各旅行社、景区要树立自身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准确定位消费人群。D . “非遗旅游”让非遗与旅游融合共生,不但使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还带动了区域旅游业发展,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从而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E . 当地政府从东安村贫困户的经济利益出发,出谋划策,精准帮扶,可见旅游扶贫实现了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3) 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东安村脱贫增收的原因。 4. (12分) (2016高三上连江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文化是一种入世的文化,中国伦理是一种入世的伦理。但是,这种入世文化与入世伦理的持存和运作的条件,是在文化结构和精神结构中必须存在某种退出机制或撤出机制作为互补和互动,就像在出世文化中必然要求入世的机制或必然要求以入世为前提一样。正是这种反动才使入世具有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正是儒家与道家生长的哲学土壤,就伦理世界而言,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儒家伦理中个体对实体的皈依,乃是一种悲怆情愫,或者说儒家伦理正是试图培育这种悲怆情愫。由此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孔子的“三畏”中,以“畏天命”为首,为什么在儒家入世文化中要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为什么要始终不放弃追究“莫之为而为”的“天”和“莫之致而至”的“命”。但是,儒家伦理难以回答一个问题:在个体与实体,在入世过程中遭遇矛盾甚至尖锐冲突时怎么办?儒家以修身养性的德性修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可最终消除二者之间的紧张,是“宁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的秩序”。但是,事实上这种道德性的进取并不能或者说并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真正消除这种紧张。道家以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方式,并通过在道德世界中培养和形成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能力和品质,即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通过否定欲望的价值,以维护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儒家与道家,在终极意义的价值取向方面却殊途同归。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道家的这种在文化结构和伦理精神结构中的退出机制,仅以儒家的入世,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总难以避免被颠覆和破坏的危险。庄子的哲理寓言“曳尾于涂”中得到典型的诠释。一只乌龟,正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有人欲取它的壳供奉于庙堂之上。这只乌龟到底是想被杀以后为人供奉,还是混迹于泥水之中?庄子的选择是:“曳尾于涂”。“曳尾于涂”正是道家式退隐取向的文学表述。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家国一体,与这个结构相联系的伦理精神的特点是整体至上、人伦至上。个体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各个层次的伦理关系对个体无疑是一种叠加的束缚,儒家伦理所要求的,就是在这个关系缜密的伦理世界中安伦尽份,坚持义务的绝对性。然而个体毕竟在现实世界或教化世界中是一个不可抹杀的存在。道家通过从伦理世界中的退出,通过在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关系中对自然和现实价值的否定,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这种取向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是对现实世界、伦理世界的消极认同和消极维护。(1) 下列关于“入世与隐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家是中国伦理精神中的入世结构,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因而个体皈依于实体。B . 敬畏天道,敬畏命运,着重实体,就是入世文化道德自我意识中对待伦理实体的情感和态度。C . 儒家入世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秩序;道家隐世则是否定欲望的价值,用来维护实体。D . 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道家在理论层面始终与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相互动和“反动”,构成了中国道德哲学体系的辩证结构。B . 道家坚持各种伦理义务履行的绝对性, 儒家则追求兼顾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C . 儒家、道家都追求“伦理上的造诣”,内涵不相同,却都是在思考个人之于社会、伦理的意义和价值。D . 道家通过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儒家伦理试图培育个体对实体皈依的悲怆情愫,因而需要在儒家文化中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B . 基于儒家伦理存在着其理论体系中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于是就需要一种缓解和消除紧张的退出机制。C . 庄子哲理寓言“曳尾于涂”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强调个体在社会实体和伦理世界中的超脱和解脱。D . “家国一体”的中国社会结构导致的结果是个体必然淹没于叠加束缚,纷繁复杂的各种人伦义务之中。5. (11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参将成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论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传退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继光至,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截将左、右军。全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贱。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轮练兵事,朝延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纶上疏曰:“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边,非募吴、越习战之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为不可。信任之不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内生忌嫉:欲再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精兵三万,分为三营。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之边外,入则决死边内。二者不效,臣无所逃罪。”诏悉如所请。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中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缢襄敏。(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注释】雒遵(1537-1590)字道行,陕西泾阳人。(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B . 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C . 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D . 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多是相关联的,张衡字平子,名、字中的“衡”和“平子”同义,辛弃疾字“幼安”,是“弃疾”的结果。B . “进士”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对考取最高等级功名者的称呼,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推贤进士为务”中的“进士”意义是相同的。C . “世宗”是明朝皇帝朱厚她的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祭祀专立的名号。“神宗”则是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庙号。D . “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被称为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就属于这种文体,(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谭纶富有谋略。在与倭寇对战的过程中,他围起栅栏,巧妙地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最终大获全胜,B . 谭纶尽孝守节。他战功显赫,虽有升迁良机,但因家中遭遇丧事,他不留恋官位,请求去官服丧。C . 谭纶进退有度。他论练兵“四难”中,说他和戚继光遭遇信任危机,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D . 谭纶虑事周全。他分析练兵时,提出“粮饷”“信任”、“士气”“实战”等“四难”,客观中肯。(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给事中维遵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6. (7分) (2017高一上涞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1) 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7. (3分) (2016高二上铅山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苏轼赤壁赋中表达“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 , _”。李煜虞美人中“_?_”两句,包涵宇宙的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