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问题研究_第1页
中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问题研究_第2页
中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问题研究_第3页
中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问题研究_第4页
中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问题研究,安体富,内容提要,前言一、关于宏观税负二、关于优化税制结构三、关于税种的配置与改革,前言,我国税制改革从1994年算起,已经有20年的历史,并且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改革的转折期、关键期,要求税制改革应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说明中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税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问题:确定宏观税负、优化税制结构和进行税种的配置与改革。决定对这几个方面问题都作出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要有:“稳定税负”,“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和改革一系列税种(涉及6个税种的改革)。,一、关于宏观税负,(一)宏观税负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宏观税负的含义及意义宏观税负又称宏观税率,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年)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宏观税负的高低,表明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和国民负担总水平的状况,也表明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及财政功能的强弱。它是政府制定各项具体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各项具体税收政策实施的综合体现。,宏观税负的衡量指标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在国外主要是用一定时期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这样在我国就有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一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二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三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净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衡量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比较合适的指标就是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它全面反映了政府从微观经济主体取得收入的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政府的集中程度。,(二)目前我国宏观税负现状2013年,我国实现的GDP为568912亿元,财政收入12914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10497亿元;非税收入18646亿元),政府基金收入5223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净收入25648.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641.5亿元,政府收入合计208672亿元(见表1)。1.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19.4;2.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占GDP22.7;3.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政府收入占GDP36.7(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占GDP9.2,社会保险基金净收入占GDP4.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占GDP0.3)。由此,税收收入仅占政府收入52.9(占财政收入85.5)。,表12013年中国政府收入规模与结构情况单位:亿元;项目收入额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占GDP的比重GDP568912100.0公共财政收入12914361.922.7其中:税收收入11049752.919.4非税收入186468.93.3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25.09.2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109895.31.9(不含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4125019.87.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2828.815.75.8其中:政府对社保基金的补贴7180.33.41.3社保基金净收入25648.512.34.5囯有资本经营收入1641.50.80.3其中:中央囯有资本经营收入1083.10.50.2地方囯有资本经营收入558.40.30.1全部政府收入208671.5100.036.7,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上述政府收入占GDP比重36.7,是依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包含土地出让金收入计算的,如果不包含土地出让金收入,则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9.4。主张计算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不应包含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根据是,根据贯例,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性质属于资产交易的对价,不同于当年的税费收入。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国家強制征收属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的收入,这就如同过去帝国主义国家掠夺殖民地国家财富而形成的本国财政收入一样另外,目前我国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事实上构成了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不予计算,显然是不合理的。,(三)对我国宏观税负高低的判断1.在中国,不能脱离政府收入水平孤立研究宏观税负。我国2013年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4(小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7(中口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6.7(大口径)其中:除财政收入占比外,政府性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5国有资本经营上缴收入占GDP的比重为0.3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6由此,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为53,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50.4,在此情况下,脱离政府收支水平孤立研究宏观税负,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据统计:2011年33个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含社保交款)平均为36.6;26个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6.4。如果对应我国2013年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36.7)来看,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明显属于偏高行列。,2.衡量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税收占GDP比重),有个同哪些国家比和如何比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进行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时,选取了24个发达国家和18个发展中国家,这两类国家中的宏观税负都存在高、中、低之分。例如,在24个发达国家中,高税负大都集中在北欧,其中:不含社保交款的宏观税负,丹麦为47.8(2006),冰岛为39,瑞典为37.4,挪威为35.4(2005),等等。大家都知道,北欧国家属于“福利国家”,与我国不具有可比性,由此拉高的发达国家的平均宏观税负值也不具有可比性。,其他发达国家中。美国为21.3德国为23.2日本为17.6(2005)韩国为15.7(2005)日本和韩国同为亚洲的两个发达国家,又与我国近邻,但都低于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我国2013年税收占GDP比重为19.4。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最发达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然而,我国与之相比,仅低1.9个百分点,可以说,已相当接近,由此能得出我国宏观税负偏低的结论吗?,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也有个选哪些国家进行税负的平均问题。目前全世界有170多个发展中国家,按人均GDP计算和衡量,大多数属于低收入国家,其宏观税负大多在15左右,有的甚至还不到10,课题组选择的14个发展中国家中,除个别国家外,多数都是排名相当靠前的国家,特别是有5个国家是前苏联和东欧的转型中国家,其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二是原为集权型国家,因而他们的宏观税负(不含社保交款)相对也比较高,例如,俄罗斯为26.5(2006),匈牙利为24.6(2005),保加利亚为24.1(2005),波兰为21.5(2006)。而与我国相邻的几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税负(不含社保交款),要么同我国相当,要么低于我国,例如,马来西亚(2003)和泰国(2006)为18.5,印度为14.3(2002),印尼为12.3(2004),我国台湾地区为13.5(2006)等。总之,进行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时,有个国家选择和有无可比性问题。综合上述分析,目前我国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为19.4,如果说不高的话,起码也不算低。,3.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看税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涉及改善民生、拉动消费、起动内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分配比率呈下降趋势的特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形成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格局,它反映国民收入各分配主体的资源最终占用状况(见表2)。政府由1996年的17.1%提高到2011年的19.2%。企业由1996年的16.7%提高到2011年的20.0%。居民由1996年的69.3%下降到2011年的60.8%。,表21995-2011年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单位:%初次分配最终分配时间政府企业居民时间政府企业居民199515.120.164.7199516.516.766.8199615.517.267.2199617.113.669.3199716.218.165.7199717.514.468.1199816.917.565.6199817.514.368.1199916.918.165.0199918.614.367.1200016.718.964.4200019.515.664.8200118.418.163.5200121.115.163.8200217.517.265.3200220.514.365.2200318.018.863.2200321.815.562.7200416.923.559.6200419.320.959.8200517.423.259.4200520.020.859.2200617.923.159.0200621.419.958.7200718.323.658.1200721.920.257.9200814.726.658.7200819.022.758.3200914.624.760.7200918.321.260.5201015.024.560.5201018.421.260.4201115.423.960.7201119.220.060.8,对比美、日等国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最终分配所占比重是较低的,而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所占比重则较高: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的分配比率一直较为稳定,平均为74%,而政府和企业分配比率分别为13%。美国居民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高于我国13.2个百分点,而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所占比重分别低于我国6.2与7个百分点;(见表3)日本的人均GDP在1973年达到3348美元时,居民最终分配比率为75%(2005年为73.4%),高于我国居民分配所占比重14.2个百分点。同年政府和企业最终分配所占比重分别为17.6%与9,分别低于我国1.6与11个百分点。(见表4),表3美国再分配格局单位:年份政府企业居民199611.813.874.4200011.112.776.2200811.414.474.3表4日本的收入分配格局单位:%年份政府企业居民初次分配再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19967.119.29.75.483.275.420007.617.811.17.781.374.520059.017.613.49.077.673.4,从上述材料和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过低,这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偏低的原因:一是在初次分配中,企业利润侵蚀了工资;二是这些年来政府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挤占了居民分配份额。,有人对上述数据提出质疑,认为“我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名义指标是20%左右,实际应该是30%左右。而西方相对应的数据是在40%到50%。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悖论,百分之百的蛋糕,怎么会政府拿走40%到50%,然后还有70%给它的居民?”其实,这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因为“政府收入”和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中“政府分配份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西方国家集中的收入比重高,但它又通过转移支付和补助等形式转给了居民;而我国则相反,或者直接转给居民的份额偏少。,4.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角度看税负。这里首先要明确:“宏观税负的高低”与“税负的轻重”,是不同的概念,即税负高并不意味着税负重,税负低也不见得税负轻。评价税负的轻重,必须联系政府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查,即这是衡量税负轻重的最终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评判价格的高低,要看是否物有所值。因此,如果政府能为纳税人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那么即使政府征收较高的税收,纳税人仍然可能不会感到税负重,例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北欧“福利国家”的情况就是如此;反之,如果一国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保障等“民生财政”方面投入不足,纳税人就会觉得税负重。,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但总体来看这方面的投入仍相当不足(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全部政府支出(包括土地出让金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性支出(包括经济事务、住房和社区设施)占比为38.67,这不仅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平均10左右的水平,而且也远高于“转型三国”(匈牙利、捷克和波兰)14.72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用于社会福利性支出(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和教育等)的比重为40.51,远低于OECD成员国6070的水平,低了至少20个百分点。在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应走扩大內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发展模式,进一歩加大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经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目前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偏高,而公共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大体上是相适应的。,表5中国政府支出结构与OECD国家的比较单位:,(四)关于稳定税负决定提出要“稳定税负”。首先,“稳定税负”的含义是什么?稳定的是微观税负还是宏观税负?肯定是指宏观税负。而宏观税负有大、中、小三个口径,稳定的是哪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当然也只能是大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把政府集中的财力控制在国民收入的13,即政府收入占GDP的33左右,可能是比较适当的,过高,会影响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国民经济及居民的承受能力。而小口径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难以稳定的,这除了受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税收弹性系数变动的影响外,还受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比重变动的影响。,在政府收支规模确定之后,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比重的变动,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各种收费。目前包括预算內的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其中:预算內的非税收入2013年占政府收入的8.9。这一比例显得高了些,可压缩到6左右。政府性基金中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目前占政府收入的19.8,从发展来看,这部分收入会不断减少,因为土地是有限的,我国是人多地少国家,应控制土地的隨意开发;另外,随着实行农村集体土地同等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应更多地给予农民,政府应通过征税的方式取得收入,这部分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可压缩到10左右。社保基金收入,目前占政府收入的15.7,今后隨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复盖面会进一歩扩大,保障的水平会不断提高,从而,社保基金净收入和财政对社保基金的补贴都会不断增加,这部分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可提高到20左右,同时应实行社保基金缴款的费改税。,(2)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性质属于利润上缴,目前仅占政府收入的0.8,今后应不断提高这一比例,决定规定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二年提高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预期,未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有望逐步提高到15左右。根据上述分析,未来将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5左右是必要和可行的,以此计算,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到27.5左右。,二、关于优化税制结构,(一)优化税制结构的内容、影响因素和原则1.优化税制结构的内容。税制结构,通常是指一国或地区各税类、税种和税制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税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税类结构。指不同税类(或称税系)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例如,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可以将不同的税种分为流转税(货物和劳务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其他税类等;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分为直接税类与间接税类等;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类、地方税类和中央地方共享税类等。(2)税种结构。指不同税种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这是指在同一税类内部各税种之间的组合关系,例如,流转税类内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税种的组成及其分工。(3)税种要素结构。指每个税种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税制要素一般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规定等。其中,征税对象不同,设置不同的税种,而要素的不同组合和调整,往往体现不同的政策意图。,2.影响税制结构优化的因素。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对个人征收的所得税、社保税(费)和财产税的收入和比重就越高。这是造成发达国家所得税、直接税的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原因。(2)管理水平。包括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和企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一般来说,所得税比流转税对管理的要求要复杂得多,需要纳税人有完善的财会制度和完整的账簿记录;同时,要求税收征管人员有较高的文化和业务知识,有较先进的征管手段。因此,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税制结构的优化。(3)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税收是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因此,税制结构与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所得税的产生,最早是在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为筹集战争经费,弥补巨额赤字于1799年首次开征。又如,社会保障税(交款),是为了应对西欧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需要而开征的,随着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比重的提高,相应地社会保障税(交款)的规模和所占比重必然要不断提高。(4)税收政策目标。比较而言,流转税有利于实现效率目标和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所得税则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分配。因此,为了实现不同的税收政策目标,就需要对税制结构作相应的调整。此外,税制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习俗等,也会程度不同的影响税制结构的优化。,3.优化税制结构的指导原则。税收原则也是优化税制结构的指导原则。关于税收原则,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税收原则,而得到大家公认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从理论上讲,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应使二者兼顾,不能偏废。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必然要有所侧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严重低效率,改革旧体制无疑要效率优先,因此,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入新世纪以来,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不仅影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问题,“十八大”报告中更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当前形势下,税收作为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优化税制结构中,更应该把公平原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二)当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1.目前我囯税制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現在直接税比重偏低,间接税比重偏高。在税制结构中,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划分,是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即凡是税负不能或难以转嫁的税种为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或容易转嫁的税种为间接税。通常认为,所得税与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税(流转税)属于间接税。目前我国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大体上是“三七开”,即直接税占30,间接税占70。2013年,来自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与车辆购置税等间接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4.1,除此之外还有关税、城建税等一些税种,加总接近七成,而所得税仅占25.3%。,与国外比较,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均以直接税为主体。2012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比例:美国为82.2:17.8日本为81.3:18.7法国为69.6:30.4英国为66.7:33.3OECD国家平均为56.8:44.2(2009年)。发展中国家则情况有所不同,其中金砖四国中:南非为59.9:40.1巴西为51.9:48.1俄罗斯为43.9:56.1印度为36:64可以看出,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直接税比重明显偏低,间接税比重偏高。,2.税制结构失衡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第一,商品税属于生产税包含在价格之中,税负过重会干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也是企业感到税负重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居民工资与收入的提高,还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间接税对贫富差距会产生逆向调节。这是因为,间接税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而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恩格尔系数相差巨大,穷人的恩格尔系数要大大高于富人,从而穷人购买消费品中承担的税负与其收入相比,要大大重于富人。这必然会加剧贫富差距。第三,在目前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间接税比例过高,会鼓励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追求GDP,而不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四,间接税与价格捆绑在一起,会抬高价格水平,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第五,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而具有调节职能的直接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目前在税收收入中占比很低(5.9),居民财产税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在此情况下,很难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这就要求,按照十八屆三中全会决定的部署,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三)目前我国已具备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条件,1.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从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耕时代,以土地和人丁为课税对象的直接税为主体;在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间接税为主体;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和财富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因而,当代西方国家都以所得和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处于中等偏上行列的国家,这与其他国家历史上形成双主体税制结构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例如,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分别在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4000-5000美元、1100美元、5000美元左右时,进入双主体税制结构形成期;南非、巴西和俄罗斯则均在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时形成双主体税制结构。可见,目前我国完全具备实现双主体税制结构所必需的经济条件。,2.目前我国税制结构优化所需的征管条件已基本具备。税制结构的优化需要必要的征管条件支撑,不过,税收征管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税制设计与税收征管相比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税制运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税收征管水平和税收遵从度,过分强调征管约束会滞缓税制结构的优化。从各国税制发展的历史来看,税制结构的优化并不以征管条件的成熟完备为前提,相反,以税制结构优化为目标启动的税制改革可以“倒逼”征管条件进步。例如美国是最早应用计算机网络加强税收征管的国家,但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具备该技术,且在该时期之前美国已形成了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与当今我国的征管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三、关于税种的配置与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是可能实现的。决定明确提出,这一次深化税制改革要以“稳定税负”为前提,在此前提下,主要进行税制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即在降低间接税比重的同时,“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这需要通过税种的合理配置与改革来实现。,(一)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即“营改增”,“营改增”,是当前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重头戏”,是减少间接税比重的最主要举措。根据试点行业2013年直接减税规模(1402亿元)测算,估计,若按全行业实行“营改增”计算,大概减税在5000亿元左右。在“营改增”全面完成之后,按照决定的要求,将进一步“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减化税率”,同时,会伴随着税率的相应下调,再考虑到逐步将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减税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这必然会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负水平。“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将为提高直接税比重,提供巨大空间。,(二)个人所得税改革,为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可作以下几方面改革:1.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纳模式,可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纳入综合课征范,以后再逐步扩大,其他所得仍实行分类课征。2.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目前实行的单一的、“一刀切”的费用扣除标准,不考虙不同纳税人家庭的负担情况,有违公平,今后应将老人赡养费用、子女抚养费用、旡收入配偶费用、残疾人抚养费用等,逐步纳入费用扣除标准之中。另外,应区别纳税人收入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差别的费用扣除标准,比如,当富人的年收入达到一定高的水平时,可以降低或取消扣除费用标准,以发挥其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3.加强对个人收入的监控。目前我国个税收入占比低,主要是对富人收入的真实情况不掌握,据胡润财富杂志在2011年的财富报告中显示的中国内地千万富豪和亿万富豪人数及其消费情况,据此匡算,我国富人的年收入应在10万亿元左右,假定实际税率按20计算,可征税2万亿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20左右。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快社会信息制度建设,加強对个人收入的监控。借鉴囯际经验,主要有这样几条: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纳税人永久单一税号,个人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及财产等方面的信息都应归入其中;二是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现金交易;三是普遍实行联网制度,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商店、工商、房管、证券、海关、公安等网络的对接。这是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信息的关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透明的问题。,(三)房产税改革,目前我国的房产税仅对经营性房产征收,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房产免税,这使得房产税规模很小,难于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2012年,房产税收入仅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4,占地方税收总额的2.9,这与目前我国的巨大房产规模,极不相适应。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六五”到2012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55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87亿平方米,据此,按当年全国平均房价(6000元/平方米),税率假定为1,然后,减半征收,则可征房产税1677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16.7,占地方税35.4;其中,住宅可征房产税1161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11.5,占地方税24.5。可见,从长远看,房产税具有很大潜力。,房产税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开征房地产税,涉及千家万户,会直接增加居民、特别是富人的税收负担,为减少阻力使改革顺利进行,应采取逐步推进的政策。应先立法,后改革。改革的顺序,可考虑实行:先城市,后农村;先营业用房地产,后居民住宅;先豪宅,后普通住宅;等等。2.房地产税应贯彻公平原则。从理论和国际实践上说,现代房地产税,是建立在受益税的理论基础之上,所以在大多数国家是对房屋普遍开征的税种。从试点经验教训上看,沪渝两市的房产税(除了重庆独栋别墅外)都是对增量房征税,不但税收收入规模有限,也弱化了房产税的其他功能。因此,基于以上理由,未来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应为除了公益性房地产之外的大部分房地产。,3.在扣除标准的设计方面,应贯彻不增加或少增加普通居民税收负担的原则。扣除标准,可实行按住宅套数和人均住房面积两种办法,由居民自行选择。根据目前我国的住房情况,建议对第一套住宅免税,第二套住宅减税,对三套以上住宅全额征税。按人均住房面积作为扣除标准的话,考虑到目前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为30多平方米的状况,可选择人均50平方米的扣除标准(可规定一个20的上下浮动幅度,由各地区自行选择),这与按上述住宅套数的扣除标准大体相当。4.税率的设计。税率是影响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国际房地产税平均税率在1%-2%之间,从税收组织收入和调节贫富差距及住房供求的作用看,我国普通住宅征税税率应不高于1%,对别墅、高档公寓、多套房产和空置房地产可以考虑提高税率到3%,未来如果对农村房地产征税应考虑低税率,如0.5%。,5.税收优惠的设计。借鉴国际经验,可包括以下内容:(1)政府部门、慈善机构、教育机构等公益性房地产;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如盲人、老人、残疾人等自住的房地产等,实行直接减免税。(2)当房地产税税额占收入达到一定比例时,则应予减免税额,即“断路器”原理,用来解决房地产税的税基(房价)与税源(收入)不一致的问题,保护低收入者的正常生活。(3)对一些特殊人群,实行税收救助措施。例如,对一些高干和离退休老干部,用现有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