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3321-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pdf

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zip
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文件目录 .doc---(点击预览)
1
1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4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73415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2.2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8-03-24 上传人:懒洋****0 IP属地:湖北
35
积分
关 键 词:
换热器 制备 工艺 专利 技术资料 汇集 聚集
资源描述:

1、CN201310193632.X-可拆卸式螺旋缠绕换热器

2、CN200810059600.X-缠绕式螺旋管换热器

3、CN200580028572.X-缠绕式换热器

4、CN200680027877.3-具有不同材料的缠绕式换热器

5、CN200680027902.8-具有不同管径的缠绕式换热器

6、CN200680026530.7-具有隔声壁的缠绕式换热器

7、CN201220623384.9-螺旋螺纹缠绕式换热器

8、CN200720043708.0-螺旋螺纹缠绕式换热机组

9、CN201110185618.6-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10、CN201120563947.5-一种新型全铝螺旋缠绕管式冷却器

11、CN201220576321.2-切向连续螺旋导流缠绕管冷凝器

12、CN201320156133.9-板式换热器密封垫及包括其的板式换热器

13、CN200810102026.1-螺旋模块式组合套管换热器

14、CN200910075065.1-一种多层泡沫金属管壳式换热器

15、CN201310243477.8-一种换热效率高、寿命长的换热器

16、CN201010593652.2-翅片管式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17、CN201220384330.1-一种立式钛管换热器

18、CN201020664062.X-绕管式换热器

19、CN200710030820.5-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板翅式水换热器

20、CN201120143594.3-一种即热式换热器

21、CN200820017867.8-新型板式换热器

22、CN201110226946.6-内循环式特型高效换热器

23、CN201220662813.3-一种板式换热器

24、CN201020676477.9-套管式换热器

25、CN201210009191.9-一种用于螺旋管式换热器或蒸汽发生器的检查设备

26、CN200610027349.X-一种换热器智能保温防冻技术

27、CN97121288.0-换热器及其生产方法

28、CN200810231358.X-螺旋肋片自支撑换热器

29、CN200820204440.9-电热水器的换热器

30、CN200420092941.4-高效换热器

31、CN201120287256.7-特型高效换热器

32、CN200410010319.9-一种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33、CN201320067369.5-一种新型的套管式换热器

34、CN201220234489.5-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结构的反应器

35、CN201020662446.8-一种自然冷却分离式热管换热器

36、CN201020004436.5-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

37、CN200310105101.7-换热器焊接散热翅片方法及其设备

38、CN201220270712.1-一种电磁感应加热换热器

39、CN200820079419.0-螺旋模块式组合套管换热器

40、CN200920104250.4-一种多层泡沫金属管壳式换热器

41、CN01211359.X-多层套管式换热器

42、CN201220603652.0-高压绕管式换热器中心筒加强装置

43、CN201220013760.2-一种组合式冷凝热管换热器

44、CN201020662429.4-一种强制冷却分离式热管换热器

45、CN97235751.3-异形管密布式换热器

46、CN200520127625.0-绕缠片套管式换热器

47、CN200620155408.7-快热式电热水器用的换热器

48、CN200520121150.4-直热式电热水器的加热换热器

49、CN201320071095.7-一种高效金属废热回收换热器

50、CN03131883.5-一种可折卸耐压多程双轴向流螺旋板换热器

51、CN200920075444.6-一种换热器防冻结构装置

52、CN200420087891.0-热水供应系统中的换热器

53、CN200820059960.5-多通道多线螺旋式壳管式换热器

54、CN200720058203.1-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板翅式水换热器

55、CN200720063171.4-循环流态化在线清洗式螺旋套管换热器

56、CN02203180.4-污水水源热泵用壳管式换热器

57、CN93229503.7-一种节能换热器

58、CN94245552.5-自动旋转螺旋除垢扰流管式换热器

59、CN90222642.8-带有湍流螺线的壳管式换热器

60、CN90222644.4-带有湍流螺线的卧式容积式换热器

61、201310240985-螺旋缠绕管半浮头式换热器

62、CN201110250358.6-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板翅式热交换器

63、201220331063-一种基于缠绕管式换热器的非常规天然气液化系统

64、201220382326-钛管换热器

65、201220389829-厚管板等长螺旋缠绕列管换热器

66、201220495692-管束缠绕式换热器

67、201310000047-变换气冷却器用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

68、201310034723-原料气冷却器用三股流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

69、201310107031-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70、201310240984-螺旋缠绕管浮头式换热器

71、201220021139-缠绕全铝一管翅片式换热器

72、201310361165-低温液氮用二级回热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装备

73、201210275439-钛管换热器

74、201210297815-单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75、201210303321-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76、201210409704-热管式换热器

77、201210438847-高效节能即热式换热器

78、201210519544-低温甲醇-甲醇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79、201210548454-低温循环甲醇冷却器用缠绕管式换热器

80、201210569754-未变换气冷却器用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

81、201120277165-一种新型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82、201220248107-一种用于易结垢场合的缠绕式换热器

83、201010592213-绕管式换热器

84、201010601762-套管式换热器

85、20111011670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86、201110311193-一种带真空绝热的单股流低温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87、201110315631-一种带真空绝热的双股流低温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88、201110379518-LNG低温液化一级制冷四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装备

89、201110381579-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螺旋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

90、201120039065-管式换热器

91、97121325-换热器

92、201130322300-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93、200420082075-一种用于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绕管机

94、200420082076-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纵横向定距结构

95、200420082077-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端部防震结构

96、200720062103-一种缠绕管式换热器绕管机

97、200720146114-缠绕式螺纹管壳换热器

98、200810040599-多线螺旋壳管式换热器

99、200820069310-螺旋螺纹缠绕式换热器

100、201010003370-管中管式换热器及换热器管路系统

101、98201671-带有缠绕管型换热器的气升式发酵罐

102、201310378378-可拆卸立式换热器

103、201320042946-一种应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缠绕式翅片换热器

104、201320151959-缠绕式换热器双流程管箱结构

105、201320173135-用于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异形垫条

106、201320285075-可拆卸式螺旋缠绕换热器


内容简介: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55396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1.02CN 102855396 A*CN102855396A*(21)申请号 201210303321.X(22)申请日 2012.08.24G06F 19/00(2006.01)(71)申请人 张周卫地址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88 号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建环系(72)发明人 张周卫 汪雅红 张小卫(54) 发明名称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57) 摘要针对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内部流动换热工艺设计计算过程, 通过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流速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雷诺数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普朗特数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及有效换热高度计算五个计算过程, 得到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复杂管束模型及关键参数设计计算方法 ; 计算过程中应用对数平均值法确定复杂相变换热过程进出口速度、 粘度、 导热系数、 雷诺数、 普朗特数、 对流换热系数等 ; 应用体积分率法及质量分率法求解气液两相平均速率及其它物理参数 ; 应用有效换热高度计算法提供了迭代计算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简便计算方法 ;给出了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换热工艺设计计算数学模型。(51)Int.Cl.权利要求书 15 页 说明书 17 页 附图 1 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5 页 说明书 17 页 附图 1 页1/15 页21.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流速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雷诺数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普朗特数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及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有效换热高度计算五个主要换热工艺计算过程。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流速计算过程, 其特征在于 :壳侧计算平均体积流量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 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对数平均流量, m3/h ;Vo 进壳侧进口流量, m3/h ;Vo 出壳侧出口流量, m3/h ;vo 平Vo 平/ (3600A)式中 :vo 平壳侧流体平均流速, m/s ;A壳侧通流截面面积, m2;壳侧单相流动液体体积流量VLo 平 (VLo 进VLo 出)/ln(VLo 进/ VLo 出)式中 :VLo 进壳侧液体进口流量, m3/h ;VLo 出壳侧液体出口流量, m3/h ;壳侧液体流速vLo 平VLo 平/ (3600A)式中 :vLo 平壳侧液体平均流速, m/s ;单相流动气体体积流量Vvo 平 (Vvo 进Vvo 出)/ln(Vvo 进/ Vvo 出)式中 :Vvo 进壳侧液体进口流量, m3/h ;Vvo 出壳侧液体出口流量, m3/h ;壳侧气体流速vvo 平Vvo 平/ (3600A)式中 :vvo 平壳侧气体平均流速, m/s ;壳侧两相混合流动时的平均流速vo 平=RTovLo 平+(1 RTo)vvo 平式中 :RTo液体体积分率 ;RTo=VLo 平/(VLo 平+ Vvo 平) ;VLo 平壳侧液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22/15 页3Vvo 平壳侧气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Lo 平 (VLo 进VLo 出)/ln(VLo 进/ VLo 出) ;Vvo 平 (Vvo 进Vvo 出)/ln(Vvo 进/ Vvo 出) ;螺旋管 (1) 内对数平均流速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 V1i 出)式中 :V1i 平螺旋管 (1) 侧对数平均流量, m3/h ;V1i 进螺旋管 (1) 侧进口流量, m3/h ;V1i 出螺旋管 (1) 侧出口流量, m3/h ;v1iV1i 平/ ain1式中 :v 1i螺旋管 (1) 内流体流速, m/s ;a1i螺旋管 (1) 内管道通流截面面积, m2;n1螺旋管 (1) 管道数量 ;螺旋管 (1) 内两相混合流动时的平均流速v1i 平=RT1i vL1i 平+(1 RT1i)vv1i 平式中 :RT1i液体体积分率 ;RT1i =VL1i 平/(VL1i 平+ Vv1i 平) ;VL1i 平螺旋管 (1) 侧液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v1i 平螺旋管 (1) 侧气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L1i 平 (VL1i 进VL1i 出)/ln(VL1i 进/ VL1i 出) ;Vv1i 平 (Vv1i 进Vv1i 出)/ln(Vv1i 进/ Vv1i 出) ;螺旋管 (2) 内对数平均流速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 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对数平均流量, m3/h ;V2i 进螺旋管 (2) 进口流量, m3/h ;V2i 出螺旋管 (2) 出口流量, m3/h ;v 2iv2i 平/ a2in2式中 :v 2i螺旋管 (2) 内流体流速, m/s ;a2i螺旋管 (2) 内管道通流截面面积, m2;n2螺旋管 (2) 管道数量 ;螺旋管 (2) 内两相混合流动时的平均流速v2i 平=RT2i vL2i 平+(1 RT2i)vv2i 平式中 :RT2i液体体积分率 ;RT2i =VL2i 平/(VL2i 平+ Vv2i 平)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33/15 页4VL2i 平螺旋管 (2) 侧液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v2i 平螺旋管 (2) 侧气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L2i 平 (VL2i 进VL2i 出)/ln(VL2i 进/ VL2i 出) ;Vv2i 平 (Vv2i 进Vv2i 出)/ln(Vv2i 进/ Vv2i 出) ;计算过程中采用对数平均值法按气液分相计算及混合两相流平均方法计算流速。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雷诺数计算过程, 其特征在于 :壳侧雷诺数Reovo 平o 平do/o 平式中 :Reo壳侧雷诺数 ;v o 平壳侧流体平均流速, m/s ;o 平壳侧流体平均密度, kg/m3;do管道外径, m ;o 平壳侧流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壳侧气体平均密度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g/m3;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壳侧液体平均密度Lo 平 (Lo 进L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g/m3;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壳侧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密度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相质量分率 ;RLo=(VLo 平/Lo 平)/(VLo 平/Lo 平+ Vvo 平/vo 平) ;VLo 平壳侧液体质量流量, m3/h ;Vvo 平壳侧气体质量流量, m3/h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g/m3;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g/m3;壳侧气体平均粘度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粘度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44/15 页5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液体平均粘度Lo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粘度 ;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粘度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相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雷诺数Revovvovo 平do/vo 平式中 :Revo管外气体雷诺数 ;vvo壳侧气体流速, m/s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g/m3;do管道外径, m ;vo 平管外气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壳侧液体雷诺数ReLovLoLo 平do/Lo 平式中 :ReLo管外液体雷诺数 ;vLo壳侧液体流速, m/s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g/m3;do管道外径, m ;Lo 平管外液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雷诺数 :Reo 平 ReLo RLo (1 RLo)Revo式中 :Reo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雷诺数 ;RLo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雷诺数Rev1ivv1iv1i 平d1i/v1i 平式中 :Rev1i螺旋管 (1) 内气体雷诺数 ;vv1i螺旋管 (1) 内气体流速, m/s ;v1i 平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密度, kg/m3;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55/15 页6di螺旋管 (1) 内径, m ;v1i 平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1) 内液体雷诺数ReL1ivL1 iL1 i 平d1 i /L1 i 平式中 :ReL1i螺旋管 (1) 内液体雷诺数 ;vL1i螺旋管 (1) 内液体流速, m/s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d1i螺旋管 (1) 内径, m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雷诺数Re1 i 平 ReL1 i RL1i (1 RL1i)Rev1i式中 :Re1 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雷诺数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密度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v1i 平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密度, kg/m3;v1i 进螺旋管 (1) 内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v1i 出螺旋管 (1) 内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密度L1i 平 (L1i 进L1i 出)/ln(L1i 进/L1i 出)式中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L1i 进螺旋管 (1) 内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L1i 出螺旋管 (1) 内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密度1i 平=RL1iL1i 平+(1 RL1i)v1i 平式中 :RL1i液相质量分率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粘度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v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v1i 进螺旋管 (1)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1i 出螺旋管 (1)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L1i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66/15 页7式中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L1i 进螺旋管 (1)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1i 出螺旋管 (1)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1i 平=RL1iL1i 平+(1 RL1i)v1i 平式中 :RL1i液相质量分率 ;螺旋管 (2) 内气体雷诺数Rev2ivv2iv2i 平d2i/v2i 平式中 :Rev2i螺旋管 (2) 气体雷诺数 ;vv2i螺旋管 (2) 气体流速, m/s ;v2i 平螺旋管 (2) 气体平均密度, kg/m3;d2i螺旋管 (2) 内径, m ;v2i 平螺旋管 (2) 气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2) 内液体雷诺数ReL2ivL2iL2i 平d2i /L2i 平式中 :ReL2i螺旋管 (2) 内液体雷诺数 ;vL2i螺旋管 (2) 内液体流速, m/s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d2i螺旋管 (2) 内径, m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雷诺数Re2 i 平 ReL2 i RL2i (1 RL2i)Rev2i式中 :Re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雷诺数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密度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密度, kg/m3;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L2i 平 (L2i 进L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77/15 页8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密度2 i 平L2 i RL2i (1 RL2i)v2i式中 :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密度, kg/m3;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粘度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v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L2i 平 (L2i 进v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2i 平=RL2iL2i 平+(1 RL2i)v2i 平式中 :RL2i液相质量分率 ;计算过程中采用雷诺数平均值法按气液分相及混合后两相流质量分率计算。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普朗特数计算过程, 其特征在于 :壳侧普朗特数ProCpoo 平/o 平式中 :Pro壳侧普朗特数 ;Cpo壳侧定压比热, kJ/kg ;o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o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壳侧气体平均定压比热Cpvo 平 (Cpvo 进Cpvo 出)/ln(Cpvo 进/Cpvo 出)式中 :Cp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J/kg ;Cp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88/15 页9壳侧液体平均定压比热CpLo 平 (CpLo 进CpLo 出)/ln(CpLo 进/CpLo 出)式中 :Cp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J/kg ;Cp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定压比热Cpo 平 =RLoCpLo 平+(1 RLo) Cpvo 平式中 :RLo液体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平均粘度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粘度 ;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液体平均粘度Lo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粘度 ;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粘度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体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平均导热系数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程气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vo 进壳程气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vo 出壳程气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壳侧液体平均导热系数Lo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导热系数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99/15 页10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体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普朗特数PrvoCpvovo 平/vo 平式中 :Prvo壳侧普朗特数 ;Cpvo壳侧定压比热, kJ/kg ;vo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vo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壳侧液体普朗特数PrLoCpLoLo 平/Lo 平式中 :PrLo壳侧普朗特数 ;CLpo壳侧定压比热, kJ/kg ;Lo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Lo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壳侧气液两相平均普朗特数Pro 平 PrLo RLo (1 RLo) Prvo式中 :Pro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普朗特数 ;RLo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普朗特数Prv1iCpv1iv1i 平/v1i 平式中 :Prv1i壳侧普朗特数 ;Cpv1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v1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v1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1) 内液体普朗特数PrL1iCpL1iL1i 平/L1i 平式中 :PrL1i壳侧普朗特数 ;CpL1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L1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L1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普朗特数Pr1i 平 PrL1i RL1i (1 RL1i) Prv1i式中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1010/15 页11Pr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普朗特数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定压比热Cpv1i 平 (Cpv1i 进Cpv1i 出)/ln(Cpv1i 进/Cpv1i 出)式中 :Cpv1i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J/kg ;Cpv1i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v1i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定压比热CpL1i 平 (CpL1i 进CpL1i 出)/ln(CpL1i 进/CpL1i 出)式中 :CpL1i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J/kg ;CpL1i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L1i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定压比热Cp1i 平CpL1i RL1i (1 RL1i) Cpv1i式中 :Cp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定压比热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粘度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v1i 平壳侧气体平均粘度, Pa.s ;v1i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1i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L1i 平 (L1i 进L1i 出)/ln(L1i 进/L1i 出)式中 :L1i 平壳侧液体平均粘度, Pa.s ;L1i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1i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粘度1i 平L1i RL1i (1 RL1i)v1i式中 :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导热系数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1111/15 页12v1i 平壳侧气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v1i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v1i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导热系数L1i 平 (L1i 进v1i 出)/ln(L1i 进/L1i 出)式中 :L1i 平壳侧液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L1i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L1i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导热系数1i 平L1i RL1i (1 RL1i)v1i式中 :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导热系数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普朗特数Prv2iCpv2iv2i 平/v2i 平式中 :Prv2i壳侧普朗特数, m/s ;Cpv2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v2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v2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2) 内液体普朗特数PrL2iCpL2iL2i 平/L2i 平式中 :PrL2i壳侧普朗特数, m/s ;CpL2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L2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L2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普朗特数Pr2i 平 PrL2i RL2i (1 RL2i) Prv2i式中 :Pr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普朗特数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定压比热Cpv2i 平 (Cpv2i 进Cpv2i 出)/ln(Cpv2i 进/Cpv2i 出)式中 :Cp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密度, kJ/kg ;Cp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1212/15 页13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定压比热CpL2i 平 (CpL2i 进CpL2i 出)/ln(CpL2i 进/CpL2i 出)式中 :Cp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 kJ/kg ;Cp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定压比热Cp2i 平CpL2i RL2i (1 RL2i) Cpv2i式中 :Cp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定压比热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粘度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粘度, Pa.s ;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L2i 平 (L2i 进L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粘度2i 平L2i RL2i (1 RL2i)v2i式中 :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导热系数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导热系数L2i 平 (L2i 进v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1313/15 页14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导热系数2i 平L2i RL2i (1 RL2i)v2i式中 :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导热系数 ;RL2i液相质量分数 ;采用普朗特数平均值法按气液分相及混合两相流质量分率计算。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过程, 其特征在于 :壳侧对流换热系数ho=Q总/(Qs/hs+Qr/hr)ho管外对流换热系数, W/(m2.K) ;Q总总体换热量, W ;Qs显热, W ;Qr潜热, W ;hs显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s =RLohLo+(1 RLo) hvo式中 :RLo液相质量分率 ;hLo液体显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vo气体显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r潜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r=1000 1100, 取hr =1100 W/(m2.K) ;对流换热系数hvo=0.296(vo 平/do)Revo 平0.609Prvo 平0.31hLo=0.296(Lo 平/do)ReLo 平0.609PrLo 平0.31计算换热量Q总= Cpo 平mt+mcro式中 :m壳侧总体质量流量, kg/s ;mc气液相变质量, kg/s ;ro壳侧液体汽化潜热, kJ/kg ;Qs=(CpLo 平mLo 平+ Cpvo 平mvo 平)t式中 :mLo 平壳侧液体质量流量, kg/s ;mLo 平 (mLo 进mLo 出)/ln(mLo 进/ mLo 出)mvo 平壳侧气体质量流量, kg/s ;mvo 平 (mvo 进mvo 出)/ln(mvo 进/ mvo 出)Qr= Q总 Qs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1414/15 页15螺旋管 (1) 内对流换热系数h1i=0.037(li 平/dli)(Reli 平0.75)Prli 平0.42螺旋管 2 内对流换热系数h2i=0.037(2i 平/d2i)(Re2i 平0.75)Pr2i 平0.42螺旋管 (1) 对应总传热系数K1=1/(1/ho+R1o+1d1o/(1d1m)+R1id1o/d1i+d1o/(h1id1i)式中 :K1螺旋管 (1) 总传热系数, W/(m2.K) ;ho壳侧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1i螺旋管 (1) 内侧对流换热系数, W/(m2.K) ;R1o壳侧外壁热垢系数, W/(m2.K) ;R1i螺旋管 (1) 内壁热垢系数, W/(m2.K) ;1螺旋管 (1) 管壁导热系数, W/(m.K) ;1螺旋管 (1) 管道壁厚, m ;d1m螺旋管 (1) 管道中径, m ;d1o螺旋管 (1) 管道外径, m ;d1i螺旋管 (1) 管道内径, m ;螺旋管 (2) 对应总传热系数K2=1/(1/ho+Ro+2do/(dm)+Rido/di+do/(h2idi)式中 :K2螺旋管 (2) 总传热系数, W/(m2.K) ;ho壳侧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2i螺旋管 (2) 内侧对流换热系数, W/(m2.K) ;R2o壳侧外壁热垢系数, W/(m2.K) ;R2i螺旋管 (2) 内壁热垢系数, W/(m2.K) ;2螺旋管 (2) 管壁导热系数, W/(m.K) ;2螺旋管 (2) 管道壁厚, m ;d2m螺旋管 (2) 管道中径, m ;d2o螺旋管 (2) 管道外径, m ;d2i螺旋管 (2) 管道内径, m ;采用对流换热系数平均值法按气液分相及显热与潜热独立计算方法。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有效换热高度计算过程, 其特征在于 :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内总传热量Q总=A总K总t式中 :t对数平均温差, K ;螺旋管 1 总传热面积A1 总 = Q1 总/(K1 总t1)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1515/15 页16螺旋管 (1) 长度l1=A1 总/(n1d1m)式中 :l1螺旋管 (1) 长度 ;螺旋管 (2) 总传热面积A2 总 = Q2 总/(K2 总t2)螺旋管 (2) 长度l2=A2 总/(n2d2m)式中 :l2螺旋管 (2) 长度 ;l1l2时计算过程结束 ;换热器有效换热高度l 3l1sinal2sina式中 :a螺旋管上升角 ;l1l2时重新调整螺旋管进口流速v1i、v2i值大小, 并重新计算整个流程, 直至l1=l2时完成换热工艺计算过程。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5396 A161/17 页17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主要应用于气体低温液化分离领域, 包括 -161天然气低温液化、 -197空气低温液化分离、 -197低温液氮洗工艺、 -70低温甲醇洗工艺等气体低温净化、 低温液化分离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是一种换热管道经层层缠绕后形成的一种双管束螺旋盘管型热交换设备, 主要由螺旋管 (1) 、 螺旋管 (2) 、 壳体 (3) 、 芯筒 (4) 、 支撑 (5) 等主要部件构成, 为缠绕管式换热器中较基础的双股流换热器, 主要用于管程存在较大温差的流体换热过程。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以其结构紧凑, 单位容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 传热管的热膨胀可自行补偿, 容易实现大型化, 可减少设备台数等优点成为天然气液化、 低温空分、 低温甲醇洗等低温净化、 液化工艺中的重要设备。由于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大多应用于低温环境, 内部管道缠绕复杂, 没有通用设计标准, 也没有统一的换热工艺设计计算方法, 随着工艺流程或物性参数特点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给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标准化过程带来了困难。此外, 由于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螺旋管 (1) 、 螺旋管(2) 缠绕方法很多, 没有统一的管道缠绕模式及理论设计计算方法用于计算机辅助计算过程, 给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科学计算过程带来了障碍。为更好地解决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标准化及科学计算问题, 本发明从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换热工艺设计计算出发, 给出了一种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简捷设计计算方法。发明内容0003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包括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流速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雷诺数计算、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普朗特数计算、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及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有效换热高度计算五个主要换热工艺计算过程。0004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1.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流速计算过程壳侧计算平均体积流量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 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对数平均流量, m3/h ;Vo 进壳侧进口流量, m3/h ;Vo 出壳侧出口流量, m3/h ;vo 平Vo 平/ (3600A)式中 :vo 平壳侧流体平均流速, m/s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172/17 页18A壳侧通流截面面积, m2;壳侧单相流动液体体积流量VLo 平 (VLo 进VLo 出)/ln(VLo 进/ VLo 出)式中 :VLo 进壳侧液体进口流量, m3/h ;VLo 出壳侧液体出口流量, m3/h ;壳侧液体流速vLo 平VLo 平/ (3600A)式中 :vLo 平壳侧液体平均流速, m/s ;单相流动气体体积流量Vvo 平 (Vvo 进Vvo 出)/ln(Vvo 进/ Vvo 出)式中 :Vvo 进壳侧液体进口流量, m3/h ;Vvo 出壳侧液体出口流量, m3/h ;壳侧气体流速vvo 平Vvo 平/ (3600A)式中 :vvo 平壳侧气体平均流速, m/s ;壳侧两相混合流动时的平均流速vo 平=RTovLo 平+(1 RTo)vvo 平式中 :RTo液体体积分率 ;RTo=VLo 平/(VLo 平+ Vvo 平) ;VLo 平壳侧液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vo 平壳侧气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Lo 平 (VLo 进VLo 出)/ln(VLo 进/ VLo 出) ;Vvo 平 (Vvo 进Vvo 出)/ln(Vvo 进/ Vvo 出) ;螺旋管 (1) 内对数平均流速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 V1i 出)式中 :V1i 平螺旋管 (1) 侧对数平均流量, m3/h ;V1i 进螺旋管 (1) 侧进口流量, m3/h ;V1i 出螺旋管 (1) 侧出口流量, m3/h ;v1iV1i 平/ ain1式中 :v 1i螺旋管 (1) 内流体流速, m/s ;a1i螺旋管 (1) 内管道通流截面面积, m2;n1螺旋管 (1) 管道数量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183/17 页19螺旋管 (1) 内两相混合流动时的平均流速v1i 平=RT1i vL1i 平+(1 RT1i)vv1i 平式中 :RT1i液体体积分率 ;RT1i =VL1i 平/(VL1i 平+ Vv1i 平) ;VL1i 平螺旋管 (1) 侧液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v1i 平螺旋管 (1) 侧气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L1i 平 (VL1i 进VL1i 出)/ln(VL1i 进/ VL1i 出) ;Vv1i 平 (Vv1i 进Vv1i 出)/ln(Vv1i 进/ Vv1i 出) ;螺旋管 (2) 内对数平均流速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 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对数平均流量, m3/h ;V2i 进螺旋管 (2) 进口流量, m3/h ;V2i 出螺旋管 (2) 出口流量, m3/h ;v 2iv2i 平/ a2in2式中 :v 2i螺旋管 (2) 内流体流速, m/s ;a2i螺旋管 (2) 内管道通流截面面积, m2;n2螺旋管 (2) 管道数量 ;螺旋管 (2) 内两相混合流动时的平均流速v2i 平=RT2i vL2i 平+(1 RT2i)vv2i 平式中 :RT2i液体体积分率 ;RT2i =VL2i 平/(VL2i 平+ Vv2i 平) ;VL2i 平螺旋管 (2) 侧液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v2i 平螺旋管 (2) 侧气体平均体积流量, m3/h ;VL2i 平 (VL2i 进VL2i 出)/ln(VL2i 进/ VL2i 出) ;Vv2i 平 (Vv2i 进Vv2i 出)/ln(Vv2i 进/ Vv2i 出) ;计算过程中采用对数平均值法按气液分相及混合两相流平均方法计算流速 ;2.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雷诺数计算过程壳侧雷诺数Reovo 平o 平do/o 平式中 :Reo壳侧雷诺数 ;v o 平壳侧流体平均流速, m/s ;o 平壳侧流体平均密度, kg/m3;do管道外径, m ;o 平壳侧流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194/17 页20壳侧气体平均密度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g/m3;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壳侧液体平均密度Lo 平 (Lo 进L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g/m3;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壳侧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密度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相质量分率 ;RLo=(VLo 平/Lo 平)/(VLo 平/Lo 平+ Vvo 平/vo 平) ;VLo 平壳侧液体质量流量, m3/h ;Vvo 平壳侧气体质量流量, m3/h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g/m3;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g/m3;壳侧气体平均粘度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粘度 ;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液体平均粘度Lo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粘度 ;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粘度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相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雷诺数Revovvovo 平do/vo 平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05/17 页21式中 :Revo管外气体雷诺数 ;vvo壳侧气体流速, m/s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g/m3;do管道外径, m ;vo 平管外气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壳侧液体雷诺数ReLovLoLo 平do/Lo 平式中 :ReLo管外液体雷诺数 ;vLo壳侧液体流速, m/s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g/m3;do管道外径, m ;Lo 平管外液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雷诺数 :Reo 平 ReLo RLo (1 RLo)Revo式中 :Reo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雷诺数 ;RLo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雷诺数Rev1ivv1iv1i 平d1i/v1i 平式中 :Rev1i螺旋管 (1) 内气体雷诺数 ;vv1i螺旋管 (1) 内气体流速, m/s ;v1i 平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密度, kg/m3;di螺旋管 (1) 内径, m ;v1i 平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1) 内液体雷诺数ReL1ivL1 iL1 i 平d1 i /L1 i 平式中 :ReL1i螺旋管 (1) 内液体雷诺数 ;vL1i螺旋管 (1) 内液体流速, m/s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d1i螺旋管 (1) 内径, m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雷诺数Re1 i 平 ReL1 i RL1i (1 RL1i)Rev1i式中 :Re1 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雷诺数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16/17 页22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密度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v1i 平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密度, kg/m3;v1i 进螺旋管 (1) 内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v1i 出螺旋管 (1) 内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密度L1i 平 (L1i 进L1i 出)/ln(L1i 进/L1i 出)式中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L1i 进螺旋管 (1) 内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L1i 出螺旋管 (1) 内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密度1i 平=RL1iL1i 平+(1 RL1i)v1i 平式中 :RL1i液相质量分率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粘度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v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v1i 进螺旋管 (1)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1i 出螺旋管 (1)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L1i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1i 平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L1i 进螺旋管 (1)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1i 出螺旋管 (1)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1i 平=RL1iL1i 平+(1 RL1i)v1i 平式中 :RL1i液相质量分率 ;螺旋管 (2) 内气体雷诺数Rev2ivv2iv2i 平d2i/v2i 平式中 :Rev2i螺旋管 (2) 气体雷诺数 ;vv2i螺旋管 (2) 气体流速, m/s ;v2i 平螺旋管 (2) 气体平均密度, kg/m3;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27/17 页23d2i螺旋管 (2) 内径, m ;v2i 平螺旋管 (2) 气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2) 内液体雷诺数ReL2ivL2iL2i 平d2i /L2i 平式中 :ReL2i螺旋管 (2) 内液体雷诺数 ;vL2i螺旋管 (2) 内液体流速, m/s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d2i螺旋管 (2) 内径, m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系数, Pa.s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雷诺数Re2 i 平 ReL2 i RL2i (1 RL2i)Rev2i式中 :Re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雷诺数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密度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密度, kg/m3;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L2i 平 (L2i 进L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 kg/m3;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g/m3;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g/m3;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密度2 i 平L2 i RL2i (1 RL2i)v2i式中 :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密度, kg/m3;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粘度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v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38/17 页24L2i 平 (L2i 进v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2i 平=RL2iL2i 平+(1 RL2i)v2i 平式中 :RL2i液相质量分率 ;计算过程中采用雷诺数平均值法按气液分相及混合后两相流质量分率计算 ;3.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普朗特数计算过程壳侧普朗特数ProCpoo 平/o 平式中 :Pro壳侧普朗特数 ;Cpo壳侧定压比热, kJ/kg ;o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o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壳侧气体平均定压比热Cpvo 平 (Cpvo 进Cpvo 出)/ln(Cpvo 进/Cpvo 出)式中 :Cpvo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J/kg ;Cp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壳侧液体平均定压比热CpLo 平 (CpLo 进CpLo 出)/ln(CpLo 进/CpLo 出)式中 :Cp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J/kg ;Cp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定压比热Cpo 平 =RLoCpLo 平+(1 RLo) Cpvo 平式中 :RLo液体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平均粘度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侧气体平均粘度 ;vo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49/17 页25vo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液体平均粘度Lo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粘度 ;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粘度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体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平均导热系数vo 平 (vo 进vo 出)/ln(vo 进/vo 出)式中 :vo 平壳程气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vo 进壳程气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vo 出壳程气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壳侧液体平均导热系数Lo 平 (Lo 进vo 出)/ln(Lo 进/Lo 出)式中 :Lo 平壳侧液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Lo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Lo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壳侧气液两相平均导热系数o 平=RLoLo 平+(1 RLo)vo 平式中 :RLo液体质量分率 ;壳侧气体普朗特数PrvoCpvovo 平/vo 平式中 :Prvo壳侧普朗特数 ;Cpvo壳侧定压比热, kJ/kg ;vo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vo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壳侧液体普朗特数PrLoCpLoLo 平/Lo 平式中 :PrLo壳侧普朗特数 ;CLpo壳侧定压比热, kJ/kg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510/17 页26Lo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Lo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壳侧气液两相平均普朗特数Pro 平 PrLo RLo (1 RLo) Prvo式中 :Pro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普朗特数 ;RLo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普朗特数Prv1iCpv1iv1i 平/v1i 平式中 :Prv1i壳侧普朗特数 ;Cpv1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v1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v1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1) 内液体普朗特数PrL1iCpL1iL1i 平/L1i 平式中 :PrL1i壳侧普朗特数 ;CpL1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L1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L1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普朗特数Pr1i 平 PrL1i RL1i (1 RL1i) Prv1i式中 :Pr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普朗特数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定压比热Cpv1i 平 (Cpv1i 进Cpv1i 出)/ln(Cpv1i 进/Cpv1i 出)式中 :Cpv1i 平壳侧气体平均密度, kJ/kg ;Cpv1i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v1i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定压比热CpL1i 平 (CpL1i 进CpL1i 出)/ln(CpL1i 进/CpL1i 出)式中 :CpL1i 平壳侧液体平均密度, kJ/kg ;CpL1i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L1i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定压比热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611/17 页27Cp1i 平CpL1i RL1i (1 RL1i) Cpv1i式中 :Cp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定压比热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粘度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v1i 平壳侧气体平均粘度, Pa.s ;v1i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1i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粘度L1i 平 (L1i 进L1i 出)/ln(L1i 进/L1i 出)式中 :L1i 平壳侧液体平均粘度, Pa.s ;L1i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1i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粘度1i 平L1i RL1i (1 RL1i)v1i式中 :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1) 内气体平均导热系数v1i 平 (v1i 进v1i 出)/ln(v1i 进/v1i 出)式中 :v1i 平壳侧气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v1i 进壳侧气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v1i 出壳侧气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1) 内液体平均导热系数L1i 平 (L1i 进v1i 出)/ln(L1i 进/L1i 出)式中 :L1i 平壳侧液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L1i 进壳侧液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L1i 出壳侧液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1) 内气液两相平均导热系数1i 平L1i RL1i (1 RL1i)v1i式中 :1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导热系数 ;RL1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普朗特数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712/17 页28Prv2iCpv2iv2i 平/v2i 平式中 :Prv2i壳侧普朗特数, m/s ;Cpv2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v2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v2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2) 内液体普朗特数PrL2iCpL2iL2i 平/L2i 平式中 :PrL2i壳侧普朗特数, m/s ;CpL2i壳侧定压比热, kJ/kg ;L2i 平壳侧平均粘度系数, Pa.s ;L2i 平平均导热系数, kg/m3;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普朗特数Pr2i 平 PrL2i RL2i (1 RL2i) Prv2i式中 :Pr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普朗特数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定压比热Cpv2i 平 (Cpv2i 进Cpv2i 出)/ln(Cpv2i 进/Cpv2i 出)式中 :Cp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密度, kJ/kg ;Cp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定压比热CpL2i 平 (CpL2i 进CpL2i 出)/ln(CpL2i 进/CpL2i 出)式中 :Cp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密度, kJ/kg ;Cp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密度, kJ/kg ;Cp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密度, kJ/kg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定压比热Cp2i 平CpL2i RL2i (1 RL2i) Cpv2i式中 :Cp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定压比热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粘度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粘度, Pa.s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813/17 页29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L2i 平 (L2i 进L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粘度, Pa.s ;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粘度, Pa.s ;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粘度, Pa.s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粘度2i 平L2i RL2i (1 RL2i)v2i式中 :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粘度 ;RL2i液相质量分数 ;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导热系数v2i 平 (v2i 进v2i 出)/ln(v2i 进/v2i 出)式中 :v2i 平螺旋管 (2) 内气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v2i 进螺旋管 (2) 内气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v2i 出螺旋管 (2) 内气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导热系数L2i 平 (L2i 进v2i 出)/ln(L2i 进/L2i 出)式中 :L2i 平螺旋管 (2) 内液体平均导热系数, W/(m.K) ;L2i 进螺旋管 (2) 内液体进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L2i 出螺旋管 (2) 内液体出口平均导热系数, W/(m.K) ;螺旋管 (2) 内气液两相平均导热系数2i 平L2i RL2i (1 RL2i)v2i式中 :2i 平气液两相时的平均导热系数 ;RL2i液相质量分数 ;采用普朗特数平均值法按气液分相及混合两相流质量分率计算 ;4. 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过程壳侧对流换热系数ho=Q总/(Qs/hs+Qr/hr)ho管外对流换热系数, W/(m2.K) ;Q总总体换热量, W ;Qs显热, W ;Qr潜热, W ;hs显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说 明 书CN 102855396 A2914/17 页30hs =RLohLo+(1 RLo) hvo式中 :RLo液相质量分率 ;hLo液体显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vo气体显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r潜热对流换热系数, W/(m2.K) ;hr=1000 1100, 取hr =1100 W/(m2.K) ;对流换热系数hvo=0.296(vo 平/do)Revo 平0.609Prvo 平0.31hLo=0.296(Lo 平/do)ReLo 平0.609PrLo 平0.31计算换热量Q总= Cpo 平mt+mcro式中 :m壳侧总体质量流量, kg/s ;mc气液相变质量, kg/s ;ro壳侧液体汽化潜热, kJ/kg ;Qs=(CpLo 平mLo 平+ Cpvo 平mvo 平)t式中 :mLo 平壳侧液体质量流量, kg/s ;mLo 平 (mLo 进mLo 出)/ln(mLo 进/ mLo 出)mvo 平壳侧气体质量流量, kg/s ;mvo 平 (mvo 进mvo 出)/ln(mvo 进/ mvo 出)Qr= Q总 Qs螺旋管 (1) 内对流换热系数h1i=0.037(li 平/dli)(Reli 平0.75)Prli 平0.42螺旋管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换热器制备工艺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973415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