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_第1页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_第2页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_第3页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_第4页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实验区名称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苍铭学校名称中央民族大学主管部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申报日期2008年6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制二八年四月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4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时间1995年所属类别文科姓名苍铭性别男民族满族出生年月1964年12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联系电话(手机子邮箱CANGMING2001SINACOM传真68932813实验区负责人通信地址北京海淀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邮编100081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科始建于1956年,翁独健、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林耀华、傅乐焕、王锺翰等著名学者是本学科的创建者。经过52年的建设,历史学专业在师资队伍、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1、师资队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拥有一支由28名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正教授13名,副教授9名,讲师6名,90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阵容强大,为开展研究型本科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中80以上来自国内其他著名大学,他们把各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术特色带到了民大历史学,为本科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2、学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历史学专业教师集体参与了著名的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参与编写出版了著名的“民族问题五套丛书”等重大科研项目。90年代以来,历史系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九五”和“十五”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单位,国家、北京市、学校对历史学学科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仅近3年,我们发表了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20余部,承担了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条件保障自1995年历史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以来,基地建设经费、211工程经费、985工程经费给予了历史学科巨大的支持。以此为契机,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资料建设,建成了一个藏书5万余册的历史学综合性资料室,一个专题性的“中国边疆民族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每年订阅学术期刊100多种,较好地满足了本科学生阅读专业书籍的需要,支持了本科教学工作。4、学科建设1981年国务院首批设置学位点时,历史学就获得了中国民族史和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两个硕士点;到目前,历史学已经形成了拥有1个本科历史学专业、8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专业格局,建构了深厚的学科基础,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厚重的支撑平台。目前,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本科生,这也为本科生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基础。5、人才培养本科教学是历史学人才培养的基础,50多年来,我们共培养了1986名本科毕业生,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有433人,厅级以上民族干部47人,部长3人,为新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和民族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的教育理念是“厚基础、研究型、重特色”。厚基础是要求本科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研究型是培养本科学生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对教师的了解,自由选择一名教师担任其学业导师,负责其日常学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指导;(2)明确不同年级对学生学习的要求;(3)本科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充分利用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较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开展民族史研究,不仅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课堂,还把本科民族史论文选题纳入科研项目建设中,培养本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4)支持本科学生的学术活动,资助和指导学生刊物史林学步的发展,培养本科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5)指导学生会自行举办本科学生学术研讨会议,培养学生的学术组织和参与能力。重特色是指充分突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学科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民族史特色。在加强学生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史,了解掌握民族史知识,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后备人才,为国家民族文化事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厚基础、研究型、重特色”的实验区教育理念将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机制,采用科研育人,国际交流项目育人等培养方式来实现。22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悠久,历史学科也是我国建设比较早,设置比较广泛的专业。目前全国有191所大学设置了历史专业。在高校普遍设置历史专业的情况下,各大学历史专业应该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有50多年办学经验,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齐全,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但本科学生每年只有1个基地班3040人,而研究生每年招生超过60人。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我系本科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升学攻读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将我们历史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是比较适当的选择。目前,我们的办学基础也有利于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建设。如标志着全国历史学科最高水平的专业竞赛“史学新秀”论文大赛,迄今共举办五届,每届均有我系学生获奖,其中第一届有两名同学获奖,反映出我们的本科人才培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近年,历史学专业的教师主持了多项教学改革立项,出版了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民族史纲要考古学读本、中国旅游史、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蒙古史纲要、明史十讲等多部教材。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们先后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以康奈尔大学为例、有关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想法以历史系为例、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以中国近代史的本科课堂教学为个案等教改论文,为我们实验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3、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中央民族大学是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历史学的办学特色是民族历史的教学。因此,培养从事民族史研究和国家民族文化事业管理的人才,应是我们办学的主要目标,并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兴办人才培养实验区来实现。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厚基础、研究型、重特色”新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的指南。实验区建设方案的设计,将围绕这一新的办学理念来进行。1、厚基础从课程设置上体现厚基础实验区的办学理念。即从修订历史学培养方案,拓宽必修课程的范围入手。在保持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将一些学分较多的课程压缩学分,增加方法论、原始文献选读课程,通过增加学习内容为学生打下厚实的专业基础。2、研究型本实验区拟通过3种方式培养本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二是将本科论文选题纳入“211工程”科研项目建设,以项目培养学生;三是加强各项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通过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3、重特色实验区建设中体现民族史研究的特色。民族史教学是我校历史学的办学特色。1956年建系时,历史学本科专业名称就定名为中国民族史,直至1997年新专业目录调整时方更名为历史学,办学依然坚持民族史特色。50多年来,由于办学特色鲜明,我们为全国的民族史教学和科研培养了1千余名专门人才,其中有100多人在族别史、民族关系史、地方民族史等领域成为国内知名专家。民族史特色课程在我校本科历史学课程体系中共有12门,目前基础课程“中国民族史概要”已建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他课程也已建成为校级合格或优秀课程。今后需要加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充实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中的民族史课程资源,建立中国民族史教学网站,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同时,进一步完善民族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民族史模块课程与历史学基础课程、民族史模块各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形成完备的以民族史模块课程建设为特色的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4、保障体系41师资队伍411师资队伍结构历史学专业有专任教师共计28人。从职称结构上看,教授13人,占46;副教授9人,占32;讲师6人,占21。从年龄结构上看,56岁以上6人,占21;35岁55岁17人,占61;35岁以下7人,占25;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24人,占85;从学缘结构上看,外校毕业教师12人,占43。412主要的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教师)序号姓名年龄职称专业毕业学校研究领域和方向1胡绍华68教授历史学中央民族大学南方民族史2李桂芝67教授历史学中央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史3姚念慈59教授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清史4达力扎布53教授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史5尚衍斌50教授中国古代史南京大学北方民族史6李鸿宾48教授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隋唐五代史7陈楠55教授宗教学中国人民大学藏族史8杨楠50教授考古学北京大学新石器商周考古9奇文瑛56教授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史10赵令志44教授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清史、满族史11苍铭44教授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南方民族史12徐永志46教授历史学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13王素色60副教授历史学南开大学世界中世纪史14刘爱兰60副教授历史学南开大学世界古代史15高翠莲45教授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16雷虹霁39副教授专门史中央民族大学秦汉史17彭武麟46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18彭勇38副教授中国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19蒙曼33副教授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隋唐史20章毅君43副教授世界史北京师范大学世界现当代史21黄义军43副研究员考古学北京大学陶瓷考古22张晨怡32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413主要的兼职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承担的教学工作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及岗位陈理男195410硕士教授中国近代史近代民族史常务副校长喜饶尼玛男19553学士教授专门史藏族史副校长李德龙男19568博士教授历史文献版本学图书馆馆长414师德、业务素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有着比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治学传统。2004年以来,我们有1名教师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文史组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青年教师二等奖,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1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学校十佳教师称号;1名教师获得本科教学质量十佳教师称号;1名教师获得北京市优秀辅导员称号;1名教师成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3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5名教师出版了7部教材,其中2部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5月,在教务处组织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中,我们系24名被评教师中,有18人在90分以上,整体教学水平和效果得到学生较高的评价。近年代表性论文统计表1达力扎布清代察哈尔扎萨克旗考,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2尚衍斌元代色目人史事杂考,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3钟焓吸收、置换与整合,历史研究2006年4期;4彭武麟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5姚念慈评清世祖遗诏(上、下),燕京学报新17、18期;6陈楠大慈法王遇明代朝廷封授关系研究,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7赵令志论清中叶旗人官员之作用,(日本)满族史研究2004年第3期;8奇文瑛明洪武时期内迁蒙古人辨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6期;9李鸿宾隋朝的北部防务与长城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10李桂芝辽景帝即位考实,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11苍铭疟疾对西南边疆民族构成和分布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12高翠莲中华民族自在实体形成和发展若干原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13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4钟焓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15彭勇明代广西班军制度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5期;16章毅君试论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历史教学2002年8月;17胡绍华清末民初西双版纳土流并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报报2005年第5期。18蒙曼唐朝军事系统中的朝鲜半岛徙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42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教材选用情况,专业图书资料,含网络数据库和数字化图书馆,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等)第一,教学硬件设施学校为历史学本科教学配备了3个50人多媒体教室,1个100人多媒体教室,充分保障了教学的需要。此外,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和努力建设,历史学专业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和数字化。第二,教材选用及教材建设历史学专业选用教材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优先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教育部(或各部委)奖项教材及北京市和我校的精品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二是专业选修课采用自编教材,近5年来,我系出版的自编教材就有7部。近年,我系90以上的课程使用了优秀教材、精品教材或近三年新版教材。特别是历史学专业坚持通过211、985项目以及教材立项鼓励和支持教材编写、出版以及修订,不仅将教师们多年的科研、教学成果应用实践,还发挥了民族史研究的学术辐射性作用。如王锺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概要、陈连开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纲要、李桂芝的辽金简史、赵令志的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达力扎布的蒙古史纲要等,这些教材已应用于我系本科教学以及其他高校的教学中。第三,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保障。历史学专业非常重视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2个图书资料室。一个是历史专业综合图书资料室,藏书6万余册,是全校藏书数量最多、专业程度最高、利用率最高的资料室之一;另一个是依托于中央民族大学第二期“985”建设,成立的“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特色资料室,截止到2007年底,累计投入数百万元,购置图书数万册。这两个资料室在我系本科教学、科研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自本专业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年组织毕业班学生到边疆民族地区从事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为了加强和提高实习水平,历史学专业共建立了5个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分别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黑龙江友谊县、河北遵化清东陵、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和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此外,北京地区的主要博物馆均已纳入我们正常的教学考察实习范围之内。43管理与运行实验区管理与运行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系主任为实验区的第一责任人,为了保证实验区教学的顺利运行,系主任需要履行以下职责1、落实实验区教学改革的各项任务;2、研究实验区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实验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区教学管理水平;3、建立稳定的实验区教学秩序,保证实验区教学工作正常运行;4、研究并组织实施实验区教学改革,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44政策保障(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招生、升学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和实施情况)“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所依托的历史系拥有28名专任教师,其中正教授13名,副教授9名,讲师6名,90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有比较强的师资队伍。2004年以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累积投入的教学科研经费近千万元,极大地支持了历史学科的发展。历史学本科专业每年只招收一个“历史学基地班”,招生人数在3550人之间。生源质量比较好。学校有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制度,通过“奖、助、贷、减、免、补”等方式,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供学生选择,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兼职工作岗位。历史学本科专业是“国家文科基地”,按教育部基地政策,基地班学生有50可以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为品学兼优学生的升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5、培养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包括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1、学术研究方面2003级本科生金绮寅同学从20042005年连续在黄浦(双月刊)杂志发表学术类文章8篇,后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2003级朱帅同学在光明日报发表论文2篇,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文章8篇。2003级王楠同学在辽宁大学学报和辽宁教育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篇,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2004级王月、徐迟、马瑞、袁小飞等同学的学年论文分别在辽宁大学学报、档案和三峡大学学报等杂志期刊发表。另有数十位同学在中国旅游报、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周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显示了良好的学术潜质和文字表述能力。2、考取研究生情况2004年以来,历史学基地班共有48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平均上研率为453,最高为528。其中有20人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录取。我们本科办学的水平得到国内一流大学同行认可。3、社会实践建系52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组织本科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专业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去年开始,我们考虑到毕业实习与就业和毕业论文的关联性,开始试行专业实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实习,不但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4、学生获奖情况历史学专业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新活动。11年来,基地班学生获得各级奖励438人次,其中省、市级以上奖励21人次。有3个班级获校级先进集体、先进团支部称号。除此以外,历史学专业一直坚持组织本科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评奖,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在此基础上,推荐论文参加全国历史学基地的“史学新秀”论文大赛,迄今已举办了5届,每届历史系学子都有获奖。6、创新性在教育理念(理论)、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1、发展教育理念我们曾一度采取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办学理念,目的是使学生就业有更宽的适应面,但因办学没有鲜明特色,学生又缺乏研究能力和科研意识,导致毕业学生没有相对固定的就业领域。实验区建设在原办学思想基础上,突出了研究能力和办学特色的理念,符合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2、修订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上体现厚基础的实验区办学理念。修订历史学培养方案,拓宽的必修课程的范围。具体办法是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将一些学分较多的课程压缩,增加一些方法论、原始文献选读课程,通过增加学习内容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3、改革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保证。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重要。我们拟进行以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1)基础知识的传授与专题讲授结合。保持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学术层次,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将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使课堂教学保持较高的学术前沿性。(2)教师与学生互动。组织课堂研讨,让学生普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3)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结合。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但课外的互动将会促进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升华。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使师生间课后的答疑、对话成为现实,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中需要建立课后网络交流的制度,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参加国内相关大学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4、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参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七项。为了建构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对已有学校制度保障的环节,又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如毕业论文选题流程、毕业论文答辩程序等等;对学校没有建立制度的环节,制定了历史系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办法,如历史系本科学年论文管理办法、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参观管理规定等等。为了建构历史学实践教学体系,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主要是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两个环节改革毕业实习。从事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历史系实践教学的传统方式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历史系师生集体参加了中央政府组织的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历史系一直坚持每年集体组织毕业班学生到边疆民族地区从事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调查报告。通过参加社会历史调查,使一大批学生从此走上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的人生道路。21世纪以来,历史学专业承担国家政治任务的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大大减少,有组织的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对历史学的毕业实习拟制定了以专业挂钩、与就业挂钩的双原则,通过集中、分散以及小团队课题招标三种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毕业实习。改革社会实践。过去,我们通常让学生自行回家进行社会调查。为加强指导,起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时效,今后的社会实践,通过项目立项,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建立立项申请、教师指导、结项验收、成果评比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机制。通过专题社会实践,使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为了巩固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们今后还要继续坚持实践教学环节的激励机制。2001年起,历史系为了强化能力的培养,推动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的建设,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恢复了进行一年一度的优秀学生论文评选活动。为了使论文评奖长期成为论文工作的激励机制,我们将两项工作结合起来,即答辩评优的毕业论文、学年论文才能进入本系论文评奖工作的复评阶段,而只有是本系的优秀论文才可能推荐参评全国“史学新秀”。借鉴了论文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历史系今后将对优秀实践团队、优秀个人等进行表彰,并开展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5、改革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地培养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