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1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3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4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知识结构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岩石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分类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内力作用的“足迹”外力作用的表现外部圈层大气圈组成、结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生物圈水圈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课表点击1、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4、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知识一、 岩石圈的结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1、 地球圈层2、 软流层: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3、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了一个厚度约为60km的岩石圈。4、 地壳(1)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位置组成成分密度分布特点硅铝层地壳上层以O、Si、Al为主,钠、钾也较多2.7不连续,在洋底缺失硅镁层地壳下层以O、Si、Al为主,镁、铁、钙成分相对较多2.9连续圈层(2)地壳结构的特点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不连续分布二、

3、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分类形成过程特点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短,矿物结晶不明显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经过紧压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形成不同岩层,有的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有的重新结晶,有的有片理构造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软流层中的岩浆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喷出地表或侵入地

4、球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其中喷出岩是暴露在地表的,侵入岩如果遇到地壳抬升的话,也会露出地表。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会会形成沉积岩,岩石如果遇到地壳下沉的话,又要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又生成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同时变质岩也可受到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2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4144233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3:变质作用4:重熔再生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3、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2) 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于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

5、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造成高低起伏,形成高山、盆地等外力作用太阳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削高堆低,是地表趋于平坦四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尘埃和空气分子使阳光改变方向,蓝色光容易被散射,云层和尘埃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因而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景观蔚蓝色,黎明、黄昏及阴天时天空仍然明亮,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2、大气的保温效应地表可以吸收短波辐射,也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同时,地面也把能量向外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二

6、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同时也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返回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这样就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五大气运动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如上图所示,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达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

7、空气由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规律: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高压与低压是同一水平面的两点比较。竖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形成高空大气

8、中的风向。在近地面,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风与等压线斜交。六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三圈环流形成原因: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在地表表现为相间分布的气压带与风带。气压带成因气流特点天气现象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上升多降水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下沉气流寒冷干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地表大面积的海陆相间分布及其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切断

9、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项目成因冬季风夏季风分布地区冬夏季风比较源地风向性质源地风向性质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伯利亚、蒙古西北风寒冷干燥副热带太平洋东南风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西伯利亚、蒙古东北风低温干燥赤道附近印度洋西南风温暖湿润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七常见的天气系统1、冷暖锋与天气锋面类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上升原因被迫抬升徐徐爬升天气图雨区位置锋后

10、及锋面附近锋前锋面坡度较大较小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的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和灾害性天气,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压状况中心低,四周高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气流流向北

11、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南半球顺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逆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平面示意图(北半球)空间示意图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天气,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八世界气候气候类型及判读方法1、世界气候类型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亚马逊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交替明显

12、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的华北、东北和日本、朝鲜半岛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

13、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欧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亚寒带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全年受冷气团控制冬长严寒,夏短温暖寒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原和高山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其后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判断的主要依据气候类型的判断,关键是掌握

14、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份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份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热量带(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最冷月均温15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九水圈的组成世界水体的存在形

15、式及所占比重淡水咸水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冰川:存在于极地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地下淡水其他淡水水圈陆地水海洋水:水圈的主体。大气水十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示意图2、三种水循环比较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水循环环节作用海陆间循环海洋和陆地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或下渗地下径流)海洋是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到更新,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政法、植物蒸腾降水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蒸发降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十一洋流及其地理意义1、形成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流动。大洋中心与封闭区域之间往往形成密度流。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原因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的海水减少,向领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形成。其又分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2、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中高纬度纬度海区:北半球有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南极大陆周围形成西风漂流(南纬40附近)。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3、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