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答案】 (1)既表现
2、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 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B 【点评】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
3、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
4、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3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
5、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
6、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
7、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故答案为:(1)夏季。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
8、眼前。)(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
9、,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1)诗中“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又(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
10、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故答案为:(1)阴阴 又(2)思乡。【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1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季,从“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
12、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点评】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6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
13、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字为线索,以“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行;早春(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
14、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上全诗以“行”为线索,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行;早春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15、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容易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情景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想象要合理,语言要优美。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 (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2)铁马。 【解析】【分析】(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
16、老体衰而悲哀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 “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故答案为: 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铁马。【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
17、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8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_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细致地表现出冷
18、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冷露”写出中秋月夜凄凉的氛围。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的情绪。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抒发了作者对家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
19、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意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处境和诗歌语言,进行分析。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 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
20、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梅子,芭蕉,柳花。 “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本题考
21、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10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
22、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答案】 (1)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2)C 【解析】【分析】(1)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
23、眼底写出了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故此不是“慷慨悲壮”,风格为:雄奇豪迈。 (2)C.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故选C。 故答案为: 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C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风格、情感的鉴赏。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11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请写出题目中“次”的近义字 _
24、。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表示坐船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写景的观察点在船上,视眼开阔,心潮澎湃,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C.颈联点明了时令,而“残”字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而倍感消沉。D.尾联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故园之思。【答案】 (1)停/宿/留(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次”一词多义,有“第二、较差、顺序、次数”等意,这里的意思是停宿,因此其近义词可为“停”“宿”“留”等。 (2)C.有误。“倍感消沉”是错误。“日生残夜”、“春
25、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残”字则表达出作者感慨时间流逝之快而顿生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停/宿/留 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注意词语义项的正确选择。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判断正误。12古诗阅读。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释】簟(din):竹席(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石榴开遍;树阴满地(2)表达了诗
26、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解析】【分析】(1)画面都是由景物构成的,因此概括画面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画面的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第二句写的景物是石榴,特点是“开遍”,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用“石榴开遍”进行概括;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树阴,特点是满地,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概括为:树阴满地。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这首诗描写了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
27、情。 故答案为: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能力。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1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
28、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答案】 (1)愁(2)B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
29、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故选B。 故答案为: 愁; B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14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
30、花”比喻漂泊无定所;“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故答案为: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1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图书资料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林木种苗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现场演艺市场复苏与科技展览演出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交通设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网络安全挑战与对策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堤灌维护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计量检定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护理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医技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仓库管理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机械热加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2025年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产品认证基础)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年燃气电厂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道路运输两类人员安全员考试考核试题库答案
- 2025年学法减分试题及答案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教育综合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小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安排表:启智育心绘蓝图筑梦前行谱新篇
- GB/T 30807-2025建筑用绝热制品浸泡法测定长期吸水性
- 超声科进修学习汇报
- DB32T3795-2020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