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发生在DNA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遗传信息重新组合,称为遗遗传重组传重组(recombination)或基因重排,重组产物称为重组体DNA(recombinant DNA)。DNA的重组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途径,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细菌的基因组为单倍体,虽然不进行减数分裂,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遗传重组,如细菌通过结合作用进行的DNA转移,病毒、噬菌体或质粒DNA插入宿主的染色体均是典型的同源重组。 DNA重组对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起着关键的作用。诚然,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也起重要作用,然而突变的概率很低,且多数是
2、有害的。如果生物只有突变没有重组,在积累有利突变的同时,不可避免积累许多难以摆脱的有害突变。有利突变会与有害突变一起被淘汰,新的优良基因就很难保留。DNA重组的意义是能迅速增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diversity),通过优化组合(optimization)积累有利突变,推动生物进化。此外,DNA重组还参与DNA损伤修复,某些基因表达的调控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用人工操作构建DNA重组体,将其导入受体细胞扩增或表达,称DNA克隆或分子克隆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也可称作重组DNA技术,或基因工程。1972年Berg等将噬菌体的基因插入SV40的DNA构建了DNA重组体。次
3、年,Cohen等将通过体外重组的细菌质粒导入大肠杆菌扩增,完成了分子克隆的全过程,基因工程技术由此诞生。基因工程技术打破了物种界限,可以用繁殖很快的细菌或酵母菌,制造人类的蛋白质,形成了制造生物制品的新产业。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体获得人们所希望的某种性状,如抗虫、抗病或抗锄草剂的性状,为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基因的操作来治疗疾病,称作基因治疗,是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6.1 同源重组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发生在同源DNA片段之间,是在两个DNA分子的同源序列之间直接进行交换
4、的一种重组形式。不同来源或不同位点的DNA,只要二者之间存在同源区段,都可以进行同源重组。由于其广泛存在,亦称一般性重组(general recombination)。在同源重组中进行交换的同源序列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也可能是非常相近的。细菌的接合(conjugation)、转化(transformation)和转导(transduction),以及真核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交换等都属于同源重组。 6.1.1 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6.1.1.1 Holliday模型模型 Holliday模型模型由美国科学家Holliday于1964年提出,后几经修改,依然保持了其基本
5、内容,Holliday模型的大致步骤如图6-1所示。 (1) 切割 2个相互靠近的同源DNA各有1条链在相同的位置被特异性的内切酶切开。 (2) 交叉和连接 被切开的链交叉,并与另一个分子的同源链连接,分子弯曲形成Holliday连接。由于其形状很象字母(chi),也可以被称作结构( structure),或Holliday结构(Holliday structure),或Holliday中间体(Holliday immediate)。 (3) 拆分 关于Holliday连接的拆分,早期提出两种方式,其一是将原来连接起来的链再切开,两个分子分离后重新连接,结果产生与原来完全相同的两个非重组DNA
6、。其二是将另一条链切开,两个分子分离后再重新连接,由此产生重组的DNA。对这一模型的一个重要改进是在Holliday连接形成之后,其交叉点移动一定的距离,然后分子弯曲形成结构。结构的拆分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水平方向的切割(WE裂解),图中的链在交叉点被切割,两个分子分离后再连接,由此产生的重组体制交换了DNA的一个小片段,称补丁重组体(patch recombinant heteroduplex)。其二是垂直方向的切割(NS裂解),图中的+链在交叉点被切割,两个分子分离后再连接,由此产生的重组体有一条链由两个DNA分子的链拼接而成,称拼接重组体(splice recombinant hetero
7、duplex)。 Holliday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同源重组,得到学术界广泛的支持,特别是Potter和Dressler在电镜下看到了Holliday中间体的结构(图6-2),是对Holliday模型强有力的支持。当然,后来提出的同源重组分子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同源重组,但这些分子模型都是以Holliday模型为基础提出来的。 6.1.1.2 单链断裂模型单链断裂模型 尽管Holliday模型能解释重组的许多特征,但也有某些不足。其一,DNA重组时,通常有一个分子是供体,另一个是受体,而Holliday模型无法区分供体和受体。其二,Holliday模型需要两个DNA分子各有一条链在同一位置被切割
8、,目前尚未发现完成这一过程的确切机制。 1975年Aviemore提出了单链断裂模型单链断裂模型(the single-stranded break model),随后,Meselson和Radding对此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模型被称为Aviemore模型或Meselson-Radding模型。 单链断裂模型认为,在同源区时,只有供体分子产生一个单链切口,随后,有多种机制形成DNA单链,并入侵受体DNA分子,形成Holliday结构。其后进行的交叉点移动,和Holliday结构的拆分,与Holliday模型相同。单链断裂模型能很好的解释细菌的接合作用和转化等原核生物的同源重组。以及DNA损伤的
9、重组修复。从上一章的图5-17b可以明确地看到单链入侵、交叉点移动,和Holliday结构的拆分等单链断裂模型的主要步骤。 6.1.1.3 双链断裂模型双链断裂模型 双链断裂模型双链断裂模型(the double-stranded break model, DSB)由Szostak等于1983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受体双链(recipient duplex)两条链的断裂启动了链的交换,不产生断裂的被称为供体双链(donor duplex)。随后发生的DNA修复合成以及切口连接导致形成两个Holliday连接,主要步骤如图6-3所示。 DNA受到的双链断裂损伤,可以通过同源重组来修复,在修复损伤的
10、同时,进行基因重组。真核生物的细胞减数分裂时的同源重组,符合双链断裂模型。 (1) 内切酶切开受体双链DNA分子同源区的两条链,启动重组过程。双链断裂的DNA分子既是重组的“人侵者”,又是DNA片段的受体,因此被称为受体双链(图6-3a)。 (2) 在外切酶的作用下,双链切口扩大,产生两个具有3-末端的单链区,并形成一个缺口(图6-3b)。 (3) 一个自由的3-端入侵供体双链DNA分子的同源区,形成异源双链,供体双链的一条链被取代,产生取代环(a displacement loop, D环, 图6-3c)。 (4) 人侵的3-端引发以被人侵DNA链为模板的DNA合成,导致D环扩大。扩大的D环
11、到达受体双链空隙的另外一侧,与空隙末端的另一个3-单链末端形成互补双链。随后,以D环的单链为模板,填补受体链上的缺口(图6-3d)。 (5) DNA连接酶连接切口,形成两个Holliday连接,即联结体x和联结体y(图6-3e)。 (6) Holliday连接的拆分有4种可能,若联结体x和联结体y均在的位置进行切割和连接,产生补丁重组体,基因A和B不发生重组。若联结体x和联结体y均在的位置进行切割和连接,依然产生补丁重组体,基因A和基因B照样不发生重组。只有联结体x在的位置进行切割和连接,联结体y在的位置进行切割和连接,或联结体x在的位置进行切割和连接,联结体y在的位置进行切割和连接,才能形成
12、拼接重组体,发生基因A和B的重组。 6.1.2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6.1.2.1 细菌的接合作用细菌的接合作用 细菌的细胞相互接触时,遗传信息可在接合质粒的参与下,由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细胞,称为接合作用接合作用(conjugation)。供体细胞为雄性,受体为雌性。能够促使染色体基因转移的接合质粒称为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简称性因子或F因子。 整合的F因子被切割出来时,有可能因切点不精确,使F因子带有若干宿主染色体基因,称为F因子。使F细胞与F细胞杂交,给体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进入受体细胞,无需整合就可以表达,实际上形成部分二倍体,此时受体细胞也变成
13、F细胞,这种转移过程称为性导(sexduction)。大肠杆菌通过结合作用将染色体完全转移的时间约100min,若其间配对的细胞受外力作用而分开,转移的DNA即被打断,根据转移基因所需时间可以确定该基因在环状染色体上的位置,绘制出染色体的基因图(图6-4)。 致育因子(F因子)通过结合作用由F+细胞向F细胞转移,F质粒约1/3的基因与转移有关,traS和traT基因编码表面排斥蛋白,阻止F+细胞之间的转移,F+细胞的性菌毛与F-细胞结合后收缩,使二者靠近,TraD蛋白构成转移的通道,在TraI在TraY的帮助下结合到转移起点oriT上,切开一条链,使其5端进入受体细胞,并合成其互补链,使F细胞
14、转化为F+细胞,给体细胞中的单链也可以合成互补链。6.1.2.2 细菌的遗传转化细菌的遗传转化 遗传转化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指细菌吸收外源DNA(转化因子)而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能摄取DNA分子的细菌称为感受态细胞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很多细菌在自然条件下就有吸收外源DNA的能力,如固氮菌、链球菌、芽孢杆菌、奈氏球菌及嗜血杆菌等。 有些细菌能吸收双链DNA,但多数情况下,被转移的只是双链DNA的一条链。转化涉及细菌染色体上10多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感受态因子(competent factor)可诱导与感受态有关蛋白的表达,生成的自溶
15、素(autolysin)使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和核酸分离,游离DNA与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结合后,核酸酶(nuclease)使其中一条链降解,另一条链则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相结合,然后转移到细胞内,与染色体DNA重组。 自然转化是细菌遗传信息转移和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多数细菌在自然条件下不发生转化,或转化效率很低。在科研工作中,通常用高浓度Ca2+诱导细胞成为感受态,提高转化率。6.1.2.3 细菌的转导细菌的转导 转导转导(transduction)是通过噬菌体将细菌基因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细胞的过程,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指宿主基因组任意
16、位置的DNA均可成为成熟噬菌体DNA的一部分而被转入受体菌。限制性转导限制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指某些温和噬菌体在装配病毒颗粒时,用宿主染色体整合部位的DNA取代了病毒DNA。在上述两种类型中,都有噬菌体基因被宿主基因所取代,使噬菌体成为缺陷型。缺陷型噬菌体仍可将颗粒内DNA导人受体菌,前宿主的基因进入受体菌后即可与染色体DNA发生重组。6.1.2.4 细菌的细胞融合细菌的细胞融合 为了使细菌进行广泛的基因重组,在科研工作中,可以用溶菌酶除去两个菌株的细胞壁,使之成为原生质体。然后,人工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这便是细菌的细胞融合(cell fusion)。细胞
17、融合后,两个菌株的DNA发生广泛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经过细胞壁的诱导生成,可筛选所需要的菌株。 6.1.3 细菌同源重组的酶学机制细菌同源重组的酶学机制(1) 位点和位点和RecBCD的作用的作用位点是RecBCD作用的调控位点,有一个保守的8bp序列(5-GCTGGTGG-3),在E.coli的DNA中,这一序列在每5l0kb长的序列中即出现一次。研究发现,在噬菌体的一些突变体中,位点单一碱基对的改变即可明显影响重组的效率。RecBCD是一种多功能酶,具有3种酶活性: 依赖于ATP的外切核酸酶活性; 可被ATP增强的内切核酸酶活性; ATP依赖的解旋酶活性。当DNA分子断裂时,它即结合在其游离
18、端,使DNA双链解旋并降解,解旋所需能量由ATP水解供给。RecA蛋白的带状图解RecA蛋白单体的Mr为38 000,它与单链DNA结合形成每圈含6个单体的螺旋纤丝(helical filament) ,其中一个单体由红色标出。 E.coli的RecA蛋白能诱发SOS反应,还可促进同源重组过程中DNA单链的入侵。在重组过程中DNA配对,Holliday中间体的形成,分支移动等步骤中RecA蛋白起十分重要作用。RecA可以与双链DNA作用,并迅速扫描寻找与单链互补的序列。互补序列一旦被找到,双链进一步被解旋,单链与双链中的互补链配对,同源链则被置换出来。链的交换沿单链53方向进行,直至交换终止。
19、在此过程中,由RecA水解ATP提供反应所需能量。SSB的存在可以确保底物减少二级结构,因而可促进RecA的作用。Rec F, RecO和Rec R蛋白调节Rec A纤丝的装配和拆卸。 如图6-5所示,首先,RecBCD结合到DNA的末端,并使DNA解旋。接着SSB和少量的RecA结合到单链区,RecBCD从末端起切割单链,对3-端的水解速度比5-端快。当酶切位点移动到位点3-侧46个核苷酸处时,3-端的水解停止,5-端的水解速度加快,产生具有3-端的游离单链。在此过程中,RecA取代SSB与游离单链结合,为下一阶段结合RecA的游离单链入侵另一双链DNA的同源区创造了条件。 RecA的作用分
20、为3个阶段: 在前联会 (presynapsis)阶段,RecA分子通过其第一DNA结合位点与单链DNA结合,形成蛋白质-DNA复合物。 在联会前(synapsis)阶段,RecA分子通过其第二DNA结合位点与另一个DNA双螺旋结合,形成三链DNA中间体,随后,单链DNA入侵双链DNA,并快速扫描搜索同源区。 在链交换阶段,入侵的单链DNA置换双螺旋的一条链,产生杂合DNA双螺旋(图6-6)。至此,Holliday中间体已经形成,随后要进行的是交叉点的移动,和Holliday中间体的拆分。 (2) RecA蛋白引起蛋白引起DNA同源重组同源重组RecA蛋白引起DNA同源重组的模型(3) Ruv
21、蛋白和蛋白和Holliday联结体的拆分联结体的拆分由于DNA分子具有螺旋结构,在Holliday中间体移动时,需要两个DNA分子进行旋转。RuvA和RuvB蛋白在推动DNA分子旋转中起关键作用。Ruv A蛋白为四聚体,能够识别Holliday联结体的交叉点,每一个亚基结合Holliday联结体的一段双链DNA,促进交叉点移动过程中双链的分离,还可帮助RuvB六聚体环结合在双链DNA上。RuvB是一种解螺旋酶。通过水解ATP而推动交叉点的移动。Holliday联结体最后由RuvC拆分,并由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进行修复合成。RuvC二聚体是一种内切核酸酶,特异性识别Holliday联结体并
22、将其切开。它识别四核苷酸序列ATTG,此序列位于Holliday联结体的哪一条链,决定重组结果是形成补丁重组体,还是拼接重组体(图6-7)。 RuvA四聚体的电荷分布,蓝色表示正电荷,红色表示负电荷,注意正电荷位于四聚体的表面,有四个负电荷区域位于其中心。假设的RuvA四聚体与Holliday位点结合的结构模型。6.1.4 真核生物的同源重组真核生物的同源重组6.1.4.1 减数分裂中的同源重组减数分裂中的同源重组真核生物的同源重组主要发生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I两个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非姊妹染色单体),先在细线期(leptotene)和合线期(zygotene)形成联会复合体(synapton
23、emal complex, SC),再在粗线期(pachytene)进行交换。有时,同源重组也会发生在DNA损伤修复之中,主要用以修复DNA双链断裂、单链断裂和链间交联等损伤。研究表明,不同真核生物的同源重组机制是高度保守的。 (1) Spol1蛋白切割DNA双链,Spol1蛋白没有序列选择性,但对染色体的结构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已复制的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的时候,优先作用于核小体包装疏松的染色体区域。(2) MRX酶复合物催化的5 3切除, MRX酶复合物由Mre11, Rad50和Xrs2三个亚基组成,并以这三个亚基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命名。MRX酶复合物与细菌的RecBCD没有同源性,但在同源重
24、组中所起的作用与RecBCD相似。 (3) Rad51和Dmc1与单链DNA结合,Rad51和Dmc1的作用与细菌的RecA蛋白相似,二者均可形成丝状聚集体,并与单链DNA结合,促进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链交换。 (4) 多种蛋白质促进减数分裂时的同源重组,形成了由多种蛋白质和DNA形成的复合体,被称作重组工厂(recombination factory),其中可能有一些蛋白质参与Holliday联结体的交叉点移动,和Holliday联结体的拆分。例如,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Mus81蛋白是减数分裂所必需的,或许具有Holliday联结体拆分酶的作用。 6.1.4.2 基因转换基因转换在同源重组过
25、程中,Holliday中间体拆分时,发生DNA片段的交互重组。在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种机制,基因只发生单向的转移,称基因转换(gene conversion)。研究基因转换的良好材料是子囊菌,许多子囊菌的一个杂合体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位于同一个大的细胞即子囊中的4个呈线性排列单倍体核,紧接着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因而产生了8个线性排列的子囊孢子。在不发生基因重组的情况下,具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孢子应当按4:4的比例出现。然而,有时可以呈现5:3或6:2的分离比例。这种现象说明从一个染色单体到另一个单体上发生了遗传信息的单向转移,即基因转换,而不是双向的交换。基因转换不仅仅在减数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等位
26、基因之间发生,还在以下情况下发生: 有丝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等位基因之间;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的非等位重复基因之间;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同一条染色单体上非等位重复基因之间。在后两种情况中,基因转换的频率远远高于相应的交互重组频率。 酿酒酵母有两种交配型a和,两种细胞融合(交配)即形成a/二倍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两个单倍体a细胞,或两个单倍体细胞。说明期间发生了基因转换,这种特殊的基因转换称交配型转换。交配型转换的机制如图6-9所示,可以看出,这一过程的第一阶段与同源重组相似,只是进行双链切割的酶是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称HO内切核酸酶。链入侵之后,只有其中一个基因(a基
27、因)的序列被复制,另一个基因(基因)的单链序列则被切除。经过修复合成和连接,两个子代分子均含有a基因。总的结果是基因转换,而不是进行相互交换的基因重组。 6.2 位点特异性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6.2.1 位点特异性重组的机制位点特异性重组的机制位点特异性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指发生在DNA特应性位点上的重组,广泛存在于各类细胞中。其主要作用包括某些基因表达的调节,发育过程中DNA的程序性重排,以及有些病毒和质粒DNA复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整合与切除等。此过程往往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短(20200bp)DNA序列内(重组位点),并且有特异的重组酶和辅
28、助因子参与。位点特异性重组的结果决定于重组位点的位置和方向。如果两个重组位点为存在于同一DNA分子上的反向重复序列,即以相反方向存在于同一DNA分子上,重组的结果是两个重组位点之间的DNA片段发生倒位。若重组位点为存在于同一DNA分子上的正向重复序列,即以相同方向存在于同一DNA分子上,重组结果是两个重组位点之间的DNA片段被切除。若重组位点以相同方向存在于不同的DNA分子上,重组的结果是发生整合(图6-10)。 位点特异性重组的主要步骤位点特异性重组的主要步骤(1) 两个酶分子各自通过活性中心的Tyr-OH亲核进攻识别序列上的1个特定的磷酸二酯键,导致2个DNA分子各有1条链在识别序列内特定
29、的位点被切开,形成5-磷酸基和3-OH,其中5-磷酸基与Tyr-OH以磷酸酯键相连。 (2) 两个切点之间发生转酯反应,即一个切点上的3-OH亲核进攻另一个切点上的5-磷酸基与Tyr 形成的酯键,重新形成3, 5-磷酸二酯键,从而形成Hollida连接,使两个双链分子中各自的一条链发生了交换。 (3) 在短距离(一般68bp)的交叉点迁移后,另外两个酶分子在2个DNA分子上的另一条链上产生切口,反应机理同(1);(4) 反应机理同(2),通过连接反应,使两个双链分子中各自的另一条链发生了交换。 6.2.2 噬菌体噬菌体DNA的整合与切除的整合与切除 噬菌体与宿主的特异重组位点称附着位点(att
30、achment site, att)。通过删除实验的研究,确定噬菌体的附着位点attP长度为240bp,细菌的附着位点attB只有23bp,二者共同的核心序列(O区)为15bp。attP的序列以POP表示,attB位点以BOB表示。整合需要的重组酶(recombinase)由噬菌体编码,称整合酶( integrase, INT),此外还需要由宿主编码的整合宿主因子(integration host factor, IHF) 参与。整合酶作用于POP 和BOB序列,分别交错7bp将两DNA分子切开,然后再交互连接,噬菌体DNA被整合,其两侧形成新的重组附着位点attL和attR。此过程不需要水解
31、ATP提供能量,因为整合酶的作用机制类似于拓扑异构酶I,它催化磷酸基转移反应,而不是水解反应,故无能最丢失。在切除反应中,需要将原噬菌休两侧附着位点联结到一起,除INT 和IHF外,还需要噬菌体编码的切除酶(excision enzyme,XIS)参与(图6-12)。 6.2.3 细菌的特异位点重组细菌的特异位点重组鼠伤寒沙门氏杆菌(Sahnunella typhinnurium)的鞭毛蛋白有两种,分别为FljC鞭毛蛋白和FljB鞭毛蛋白。同一个细菌不会同时具有两种鞭毛蛋白,但从单菌落的沙门氏菌中经常能出现少数呈另一鞭毛蛋白的细菌细胞,这种现象称为鞭毛相转变。遗传分析表明,这一转变是由一段99
32、5bp的DNA,称为H片段(H segment)发生倒位引起的,其详细机制将在第11章介绍。噬菌体Mu的G片段和噬菌体P1的C片段,分别由倒位酶Gin和Cin控制发生倒位,并决定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其作用机制与沙门氏菌鞭毛相转变类似。Hin, Gin和Cin与转座子Tn3解离酶结构同源,属于同一家族。 IgG的分子结构6.2.4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的V(D)J重组重组 免疫球蛋白(Ig)是B 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由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组成。IgH和IgL 的氨基端氨基酸序列因Ig的抗原结合特异性不同而变化,称可变区(V),可结合抗原,决定Ig 抗原结合特异性。羧基端是恒定
33、区(C),具有结合补体、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特性,介导Ig 的生物学功能。 FamilyV GenesC GenesManMouseManMouseLambda64Kappa100098编码Ig 的基因有多个区域组成,IgH 基因由可变区(V),多样性片段(D),连接片段(J),和恒定区(C)片段组成。其中V, D, J编码V区, IgL由V, J, C片段组成。在胚系细胞中,染色体上的V, D, J基因片段互相分离,各自的多个基因片段可在重组时形成不同的组合,在完成重组之前,无转录活性。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V, D和J通过重组连在一起,形成Ig的转录单位。 V(D)J重组是B细胞特有的,
34、决定了Ig表达的B细胞特异性。不同V, D, J 基因片段的组合形成了免疫球蛋白V区的多样性。例如,人类IgH基因、Ig基因和Ig基因各自有大约300个V片段,但多数是失活的假基因。按照有活性的基因片段估算,人类IgH基因大约有51个V,27个D和6个J,可产生51 27 6 = 8262种组合。Ig基因有40个V和5个J,可形成40 5 = 200种组合,Ig基因有30个V和4个J,可形成304 = 120种组合。IgH与IgL的组合可达8262 (200 + 120) = 2.64 106 种组合。因此,免疫球蛋白的V(D)J重组是产生抗体多样性的主要机制。 RSS 包括两个含回文结构的七
35、聚体(Heptamer)碱基序列,两个九聚体(Nonamer)碱基序列和中间的12或23 bp的间隔(图6-14)。具有12 bp间隔的RSS只能与23 bp间隔的RSS重组,称12/23规则。这一规则的限制,保证了在IgH重组中,D基因片段只与J 基因片段重组,V 基因片段与D 基因片段重组。 免疫球蛋白的V(D)J重组有高度的序列特异性,在每个V, D 和J 基因片段的两侧都有高度保守的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 RSS)。免疫球蛋白进行V(D)J重组时,首先,由重组激活基因1/2(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36、-1/2)表达的重组激活酶1/重组激活酶2复合体(RAG1/RAG2)与RSS结合。接着,复合体使编码序列与重组信号序列之间的双连断裂,编码序列的末端形成发夹结构。随后,RSS形成环状结构并脱离复合体。连接位点经过切割加工,形成两个黏性末端。最后,由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和DNA连接酶填补缺口,连接切口,完成重组。由于在连接前连接位点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切割加工,进一步增加了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在不同的核苷酸位点重组可以生成不同的蛋白质6.3 转座重组转座重组6.3.1 转座子的概念转座子的概念 转座重组转座重组(transposition recombination)指DNA上的
37、核苷酸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的现象。发生转座的DNA片段被称为转座子转座子(transposons)或可移位的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有时还被称为跳跃基因跳跃基因(jump gene)。 转座子的主要特征有: 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或转移到另一个染色体。 不能像噬菌体或质粒那样独立存在。 转座子编码其自身的转座酶,移动时携带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跃迁。 转座的频率很低,且插入是随机的,不依赖于转座子(供体)和靶位点(受体)之间的序列同源性。转座子最初是Barbara McClintock于1940年代在玉米的遗传学研究中发现的
38、,当时称为控制元件(controlling element)。该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60年代后期,在不同实验室发现一系列可转移的抗药性转座子,才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83年McClintock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距离她公布玉米控制因子的时间已有32年之久。 转座重组可引起基因组内核苷酸序列发生转移、缺失、倒位或重复,从而导致突变,也可能改变基因组DNA的量。如果转座子插入一个基因的内部,很可能导致基因的失活,如果是重要的基因则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如果插入一个基因的上游,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此外,转座子本身还可能充当同源重组系统的底物,原因是在1个基因组内,双拷贝的同一种转
39、座子提供了同源重组所必需的同源序列。现在已知,转座子在生物体内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人、小鼠和水稻的基因组有40左右的序列由转座子衍生而来,但在低等的真核生物和细菌内的比例较小,约占1%5。这说明转座子在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基因组进化过程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基因组中的不少转座子序列与疾病有关,研究转座子可以使我们从分子水平上认知许多尚未弄清楚的生物学问题。6.3.2 原核生物的转座子原核生物的转座子 原核生物的转座子最早是在E.coli的半乳糖操纵子内发现的,迄今为止,在细菌内已发现四类转座子。6.3.2.1 第一类转座子第一类转座子第一类转座子是最简单的转座元件,能够
40、从DNA的一个位点插入到另一个位点,因此,被称作插入序列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 IS),其特征如图6-16所示。(1) 长度较小,通常在700 bp800 bp之间,两端有10 bp40 bp长的反向重复序列IR,左边的是IRL,右边的是IRR。IRL和IRR的序列非常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有少数IS (如IS91)没有IR序列,通过滚环复制和插入方式进行转座。(2) 内部一般只有一个基因,其表达产物是专门催化转座反应的转座酶(transposase, tnpA)。转座酶的量受到严格的调控,它是决定转座频率的主要因素。(3) 通过剪切和插入的方式进行转座,经过填补
41、缺口和连结切口,会增加一个拷贝的靶位点序列,完成转座后,插入序列两侧各有一个靶位点序列,呈正向重复。 IS类别长度(bp)IR长度(bp)靶位点长度(bp)染色体上的拷贝数F质粒上的拷贝数IS176820/23958IS2132732/41551IS3125839/39352IS4142616/1811, 12或141或2IS5119515/164丰富IS10R132917/229表表6-1 E.coli中常见的插入序列中常见的插入序列6.3.2.2 第二类转座子第二类转座子 第二类转座子又称为复杂型转座子复杂型转座子(complex transposon),其长度较大,通常2.5kb20kb
42、,两侧含有35 bp40 bp的IR序列。内部一般有多个基因,常见的结构基因tnpA编码转座酶,tnpR编码的解离酶可使转座子与受体DNA形成的共整合体重组和解离,还可以作为阻遏蛋白调节tnpA和tnpR两个基因的表达。此外,有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resistance gene)。转座可导致靶位点重复。res为解离的控制位点,TnpR蛋白结合于其上发挥调控作用。复杂型转座子的靶序列为5bp,转座导致靶位点序列发生重复,结果在转座子两侧形成正向重复序列。图6-17为Tn3(TnA家族)的结构,表6-2列出了几种常见第二类转座子的特征。转座子抗性标记长度(bp)IR长度(bp)Tnl青
43、霉素4 957Tn3青霉素4 95738Tn501Hg抗性8 20038Tn7甲氧苄氨嘧啶、壮观霉素、链霉素14 00035表表6-2 几种第二类转座子的特征几种第二类转座子的特征6.3.2.3 第三类转座子第三类转座子第三类转座子又名复合型转座子复合型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由2个IS和一段带有抗生素抗性的间插序列组合而成,其中的2个IS位于转座子的两侧,具有相同或相反的方向。每一个IS具有典型的第一类转座子的特征,可能独立转座,也可能与间插序列一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转座。图6-18为Tn10的结构,表6-3列出了几种常见第二类转座子的特征。 表表6-3 几种第三类
44、转座子的特征几种第三类转座子的特征转座子抗性基因长度(bp)插入序列Tn5抗卡那霉素(KanR)5 700IS50Tn9抗氯霉素(CmR)2 638IS1Tn10抗四环素(TetR)9 300IS106.3.2.4 第四类转座子第四类转座子第四类转座子的典型例子是Mu噬菌体(Bacteriophage Mu),它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具有裂解和溶源生长周期。Mu噬菌体的DNA可以通过转座的方式随机整合到宿主DNA中,还可以通过复制型转座,随机插入到宿主DNA的其他区域,它容易诱发宿主细胞的各种突变,因此被称为突变子(mutator),其名称Mu是mutator的缩写。Mu噬菌体DNA
45、为38 kb的线性双链,两侧缺乏IR序列,在其基因组的20多个基因中,只有A基因和B基因与转座有关。其中A基因编码的MuA为转座酶,B基因编码的MuB为ATP酶,可以促进MuA的活性。MuB还可通过与MuA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阻止MuB结合到已经与MuA结合的DNA区域的附近,使Mu噬菌体周围的DNA不易成为Mu转座子的靶点,这种现象称转座目标免疫(transposition target immunity)。一些其它转座子也存在转座目标免疫,如Tn3和Tn7的转座目标免疫范围超过100kb。也许,转座目标免疫有利于转座子的生存和繁衍。Mu噬菌体的靶位点序列为5bp,转座可引起靶位点序列
46、产生正向重复。 6.3.3 真核生物的转座子真核生物的转座子现已发现,在真核生物有多种形式的转座子,说明转座是真核生物极为普遍的现象。根据转座方式可将真核生物的转座子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DNA-DNA方式转座的转座子,称DNA转座子(DNA transposons)。其二是以DNA-RNA方式转座的逆转录转座子,称逆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able elements),逆转录转座子将在下一节介绍。DNA转座子可分为自主型、非自主型和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3种类型,其共同特点是都具有两个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自主(autonomous)元件编码具有功能的转座酶等产物, 所以自身能够转座。
47、 而非自主(non-autonomous)元件是自主元件中间部分序列缺失后形成的, 只有在自主元件存在时才能转座。自主元件与非自主元件通常以一个转座系统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组中, 拷贝数一般较少, 少则几个, 多则数百个, 这与反转录转座子明显不同,目前发现的自主元件/非自主元件主要隶属两个超家族。 hAT 超家族是Warren等于1994 年发现的3个该类转座子(hobo、Ac 和 Tam3) 的第1个字母命名的,包括玉米的Ac/Ds转座系统和金鱼草的Tam3转座子等。其特征是: 在转座过程中产生8 bp的靶位点重复。 有527 bp的短反向末端重复。 大多数hAT类转座子小于4 kb。 CAC
48、TA超家族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长1028 bp的末端反向重复, 其末端是保守的CACTA,是转座酶的识别位点。该类转座子包括玉米的En/Spm转座系统和高粱的Candystripe转座子等,最早发现CACTA转座子是水稻的Tnr3 ,是作为插入片段被鉴定出来的,大小为1539bp,并有13 bp的反向末端重复。微小反向重复转座子(miniature inverted repeat transposableelement, MITEs)是Bureau等于1994首先发现的,MITEs具有IR,不编码转座酶,为非自主DNA类转座子,其序列小(一般为100500 bp)且拷贝高, 具有插入位点偏爱性。
49、MITEs具有反转录转座子所具有的高拷贝特点, 如玉米mPIF 元件的拷贝数超过6000,水稻基因组中的MITEs大约有90 000个。 6.3.3.1 玉米的控制因子玉米的控制因子玉米的激活-解离系统(activator-dissociation system, Ac-Ds)是McClintock最先发现的,Ac表示激活子元件(activator element),属于自主型转座子,约有4563 bp,两端是11 bp的IR序列,带有全功能的转座酶基因。Ds表示解离元件(dissociation element),属于非自主型转座子,两端也是11 bp的IR序列,但中间只有缺失的,无功能的转
50、座酶基因,它实际上是Ac经由不同的缺失突变而来的, 由于缺失的程度不同, 就形成了不同的Ds 转座子。由于Ds不能合成转座酶,所以单独不能移座,只有Ac存在时Ds才会移座。 玉米种子的颜色由紫色色素基因C决定。如果Ac或Ds插入到C基因(color gene)内部,则紫色色素基因失活,于是玉米籽粒不能产生紫色色素,而成为黄色。如果Ds从C离开,C基因能够正常表达,玉米籽粒又变成紫色。如果Ac本身跳开,使Ds远离Ac,则处于C基因的Ds不再受Ac的控制,玉米籽粒依然为黄色。Ac和Ds在染色体上的跳动十分活跃,若在一粒玉米的发育过程中,由于体细胞中Ds的转座,使部分细胞的C基因中含有Ds,另一部分
51、细胞的C基因中没有Ds,玉米籽粒便出现了黄色和蓝色的斑斑点点。 抑制-促进-增变系统 (suppressor-promoter-mutator, Spm),即Spm-dSpm也是玉米转座因子的系统之一。其Spm是自主性因子,又称增强因子,长8287bp,末端IR为13bp,靶位点为8bp的正向重复,中间有2个可读框,含3个内含子。它能以激活型、钝化型和程序型3种形式存在,具有转座、整合和解离活性。dSpm是非自主性因子,又称抑制因子,由Spm缺失而形成,长度不等,末端IR为13bp,靶位点为8bp正向重复。Spm-dSpm在功能上与Ac-Ds系统相似,可引起基因的插入突变,影响结构基因表达,解
52、离后形成回复突变。此外,Spm-dSpm还能导致染色体断裂。 Genetic recombination events fall into at least three general classes. Homologous genetic recombination (also called general recombination) involves genetic exchanges between any two DNA molecules (or segments of the same molecule) that share an extended region of near
53、ly identical sequence. The actual sequence of bases is irrelevant, as long as it is similar in the two DNAs. In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the exchanges occur only at a particular DNA sequence. DNA transposition is distinct from both other classes in that it usually involves a short segment of DNA
54、 with the remarkable capacity to move from one location in a chromosome to another. These “jumping genes” were first observed in maize in the 1940s by Barbara McClintock. 6.3.3.2 果蝇的果蝇的p因子和杂种不育因子和杂种不育 p因子是在对果蝇杂种不育(hybrid dysgenesis)的研究中发现的,是黑腹果蝇的一种自主性转座因子。黑腹果蝇的P品系中含有4050个P因子,而M品系则不含p因子。P因子具有31bp反向末端
55、重复,中间是转座酶,在转座的靶DNA部位产生8bp的正向重复。最长的p因子大约2.9kb,有4个可读框。优先的靶位点是GGCCAGAC。约2/3的p因子是缺陷型的,因中间序列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成为非自主因子。转座酶转座酶p因子的mRNA前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剪接方式不同,体细胞的剪接保留了第3个内含子。原因是有一种蛋白质结合在第3个内含子上,阻止该内含子的剪接。翻译过程在第3个内含子处中断,产物是一个Mr为66000的蛋白质,它是转座反应的阻遏蛋白。而在生殖细胞中可以剪接除去包括内含子3在内的全部内含子,翻译产物是Mr为87000的转座酶。Hybrid dysgenesis is asym
56、metrical; it is induced by P male M female crosses, but not by M male P female crosses.若M雄性与M雌性果蝇交配,二者均不携带P因子,当然无P因子转座,不会造成后代不育。若P雄性或M雄性与P雌性果蝇交配,因P雌性果蝇卵细胞中存在转座反应阻遏蛋白,阴遏P因子的转座,也不会造成后代不育。当p雄性与M雌性果蝇交配时,子代体细胞中存在转座反应阻遏蛋白,细胞正常,因而果蝇可以生存。但生殖细胞则存在p因子,和Mr为87000的转座酶,转座十分活跃。由于转座因子插入新的位点可引起突变,而原来位置失去转座因子也要造成染色体断
57、裂,造成生殖细胞发育不全,因而无生育能力。 6.3.3.3 脊椎动物的脊椎动物的DNA转座子转座子脊椎动物的DNA转座子可分为4种类型。(1) DDE转座子 其转座酶含有保守的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D)-谷氨酸(E)三联体,因而得名。DDE转座子结构较简单,只由转座酶基因和两侧的反向重复序列组成,其中的DDE三联体可以与转座酶催化作用所必需的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图6-21a)。DDE转座子与逆转录病毒或逆转录转座子编码的整合酶有关,整合酶的作用是将DDE转座子从原来的位置切割下来,通过剪切-黏接转座(cun and paste transposition)整合到新的靶位点。 (2) Hel
58、itrons Helitron是新近被鉴定出的一类DNA类转座子,两端无IR序列,在转座以后,也不会使靶位点序列发生重复。Helitron总是以5-TC开始,3-CTRR结束(R表示嘌呤碱基)。在CTRR序列的上游有一段16nt20nt长的无保守性的回文序列,可形成发夹结构。Helitron内部的基因可能只有1个(如来源于线虫的),也可能含有2个3个(如来源于拟南芥和亚洲栽培稻的)。其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一般含有53 解链酶和核酸酶或连接酶的结构域, Helitron名称的前四个字母来自于解链酶。如图6-21b所示,脊椎动物Helitron的开放阅读框包括ssDNA-结合复制蛋白A样结构域(ssD
59、NA-binding replication protein A-like domain, RPA)、锌指结构域(zinc finger, Zf)、滚环复制起始子- DNA解旋酶(rolling-circle replication initiator and DNA helicase, REP-HEL),和无嘌呤/无嘧啶样内切核酸酶(apurinic/apyrimidinic-like endonuclease, APE)。Helitron的转座方式是以滚环复制的方式进行复制,然后再插入到靶位点。 (3) Mavericks/Polintons 这类转座子两端有IR序列,可以编码整合酶(in
60、tegrase, IN),旁边的阅读框可以编码几种类似于噬菌体和真核生物的双链DNA病毒的蛋白质,包括ATP酶(?)、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coil domain, CC)、蛋白酶(protease, PR)、B类DNA聚合酶(type B DNA polymerase, B-POL)和衣壳蛋白类似物(图6-21c)。这类转座子的转座机制可能是在染色体外用其编码的聚合酶复制,随后再用整合酶插入受体位点。(4) 微小反向重复转座子 脊椎动物也含有MITEs,长度较小,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中间的序列没有编码区。MITEs为非自主转座子,可以利用自主元件的转座酶进行转座(图6-21d)。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葫芦岛市连山区选调教师考试真题2024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试题与参考答案
- 中小学歌曲弹唱知到智慧树答案
- 高危药品管理试题(附答案)
- 茶艺师资格证考试茶艺师培训题库(附答案)
- 2025版瓷砖进出口贸易与物流配送合同
- 2025年版事业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员岗位聘用合同服务条款
- 2025房地产价值评估与资产定价全面协议
- 2025年度时尚饰品新品试用及销售合同
- 2025标签打印机市场推广与销售合同模板
- 2025年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安全主题教育
- 汽车美容承包合同(标准版)
- 管道设计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新交际英语(2024)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5年内蒙古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兵团基层两委正职定向考录公务员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铍铜棒线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物业公共维修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