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3.docx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zip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3.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2.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1.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6.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5.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4.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7.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6.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5.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4.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3.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2.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1.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0.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0.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9.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8.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7.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60.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9.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8.docx---(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2746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68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文本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文本
内容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篇巩固提升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答案d解析由材料“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和记录影响到后期天人思想的形成,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影响的是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2.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答案d解析“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为西周统治服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材料中“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儒家伦理道德始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并非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排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4.孔子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没有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5.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可知,公羊学派从春秋中寻找能分析和解释汉武帝政治行为的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6.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b.无为而治主张c.知足常乐观念d.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排除d项。7.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汉代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符合材料中“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是以军事功劳的高低来选官,体现不出忠臣孝子的特点,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最初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选才,后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以考试成绩来选官,没有侧重忠臣孝子的标准,故d项错误。8.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苏东坡描写的涂巷小儿听三国事可以看出民间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刘备的宅心仁厚、求贤若渴等诸多做法符合儒家的美德,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项正确。9.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10.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小说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d.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发展答案d解析由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可知明清时期受科举制的影响,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可见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的正常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而非雅俗文学的交融,排除a项;明清时期科举僵化,阻碍经世致用思潮产生,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11.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是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a项时间有误,排除;道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佛教“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项。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勤劳勇敢的精神b.耕读情怀c.艰苦奋斗的精神d.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寸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提倡爱国的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13.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c、d三项排除。14.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d项正确。15.“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故选d项。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材料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并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参考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原因:分封制的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疆域的开拓,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推动了民族平等、统一观念发展;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观念,建立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国家观念,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推动近代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它对许多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点。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家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活跃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惊人的连续性,同时也有变革性。而同时期的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吸纳和融会贯通了众多外来文化。因此可从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来提炼观点,也可从多样性和统一性(或多样性与交融性)等角度来提炼观点,然后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阐述即可。最后应进行理论升华性的总结。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篇巩固提升1.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通过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拱式。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答案b解析中国封建农耕经济形态下,拥有土地即可依赖土地获得地租收入,以此维持佛教出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选b项。2.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答案d解析西汉末年,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项错误;送子天王图的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项正确。3.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答案a解析材料“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朝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宋朝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项错误;佛教衰落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佛教也有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故d项错误。4.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答案d解析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联系史实可知明朝时期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依然属于传统科技,非近代科学,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这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与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无关,排除c项。5.某同学以“上海与近代西学东渐”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他选择的最佳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黄道婆c.同文馆、徐光启d.公共租界、新青年答案d解析利玛窦属于古代西学东渐的著名传教士,故a项错误;黄道婆、徐光启均属于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故b、c两项也可排除;公共租界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建立起来的,新青年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领导创办的,均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d项正确。6.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a.强调托古改制b.宣扬种族革命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可知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选d项。7.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答案a解析“富国强兵”强调器物变革,“兴民权”“开民智”强调制度变革,“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则要求思想变革,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故选a项。8.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答案a解析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体现了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9.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根据材料“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排除a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期间,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排除d项。10.646年,孝德天皇颁布的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答案b解析由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制、“食封”“俸禄”等信息可知,日本仿效唐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故d项错误。11.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b.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d.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故a项错误;儒学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由于其影响的扩大而传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材料说明了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印刷术传入韩国的时间,故c项错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李氏王朝只是受到了中国儒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1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两奉敕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明书“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明史a.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b.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奉使诸番”“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两奉敕”“先后七奉使”等可得出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故b项正确;“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只符合明史的记载,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哪些地方,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明书的记载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故d项错误。13.伏尔泰说,“自然法就是令我们感到公正的本能”,他认为这种本能是“天下的人”所普遍具有的。这些天赋人权的思想,和儒家对良知良能的论述,包括“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在哲理上是相通的。这表明()a.启蒙运动是一场儒学化运动b.启蒙运动目的在于开启民智c.儒学与启蒙思想具有一致性d.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伏尔泰认为启蒙思想中“公正”“天赋人权”与“儒家对良知良能的论述,包括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在哲理上是相通的”,这表明儒学与启蒙思想具有一致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两者在哲理上是相通的,无法得出启蒙运动是一场儒学化运动,a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目的在于反对君主专制,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不是启蒙思想的来源,d项错误。14.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热潮,利玛窦和严复作为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利玛窦简介1583年,进入中国传教。1601年,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1607年,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正式出版。同时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像材料二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材料三严复严复简介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派往英国海军大学留学。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1895年起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1896年捐资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1)材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概述两次西学东渐的差异。参考答案(1)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角度1: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角度2: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角度3: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其证明力有限。(2)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向全球扩张,中国遭受殖民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中留学生的选派或新式教育的发展。(3)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在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第二次西学东渐:通过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等各种途径传播西学,社会影响大: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转型。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开辟;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解析首先,依据材料玄奘西行“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其次,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社会不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排除d项。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选d项。先秦儒学重视人事和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b项错误;就哲学而言,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4.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b.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三者都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故d项正确。儒学不是宗教思想,并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没有对儒学进行彻底抨击,故a项错误;儒家学者掌握“道”是理学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5.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历史概念: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a.三纲五常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天人同构,道德源于上天,君权源于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解读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天人合一及其表现,并不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道法自然无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材料与格物致知无关,故d项错误。6.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答案a解析由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王墓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而非中原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入侵,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对其他各地文化的包容而非南越文化自身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排除d项。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答案d解析据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宗族观念,排除a、c两项;据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不是宗教信仰,排除b项。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代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答案b解析胡适认为在评判之前首先要界定国粹和国渣,而且认为应当思考沿袭而来的制度风俗是否仍有价值,可见其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故b项正确;胡适并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胡适并未大力弘扬传统道德文仪,而是主张小心求证,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反映胡适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故d项错误。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深,这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带来的影响,故c项正确。10.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如王夫之指出心学是佛教禅宗的虚无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是“以知为行”,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这反映了()a.佛学与心学已融为一体b.心学已经不适应统治需要c.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d.实学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属于理学,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故c项正确;佛学与心学是不同的思想,并没有融为一体,排除a项;当时心学仍然是官方哲学,适应统治需要,排除b项;实学思潮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否定儒学思想,排除d项。11.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鸦片战争前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20世纪初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可看出,中国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从“了解世界”“求强求富”的器物学习,到“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的制度学习,再到“科学启蒙”的思想学习三个层次,因此体现了国人西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答案c解析据材料“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排除a项;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促进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强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经济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朝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强调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a.世界大同说b.“东亚文化圈”c.政教合一性d.儒学现代化答案b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东亚文化圈”,汉唐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将东亚、东南亚的国家覆盖在中华文化之下,各国长期和平共处,并开展经贸往来,故b项正确。15.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答案b解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是中学西传现象,不是西学东渐,故a项错误;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是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推动启蒙运动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虽反映了中学西传现象,但其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于1416世纪的欧洲,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朝,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27461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