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8.docx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zip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3.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2.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1.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6.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5.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4.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7.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6.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5.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4.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3.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2.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1.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0.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0.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9.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8.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47.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60.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9.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12081158.docx---(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2746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68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文本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文本
内容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篇巩固提升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答案d解析由材料“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和记录影响到后期天人思想的形成,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影响的是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2.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答案d解析“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为西周统治服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材料中“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儒家伦理道德始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并非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排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4.孔子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没有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5.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可知,公羊学派从春秋中寻找能分析和解释汉武帝政治行为的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6.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b.无为而治主张c.知足常乐观念d.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排除d项。7.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汉代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符合材料中“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是以军事功劳的高低来选官,体现不出忠臣孝子的特点,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最初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选才,后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以考试成绩来选官,没有侧重忠臣孝子的标准,故d项错误。8.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苏东坡描写的涂巷小儿听三国事可以看出民间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刘备的宅心仁厚、求贤若渴等诸多做法符合儒家的美德,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项正确。9.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10.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小说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d.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发展答案d解析由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可知明清时期受科举制的影响,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可见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的正常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而非雅俗文学的交融,排除a项;明清时期科举僵化,阻碍经世致用思潮产生,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11.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是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a项时间有误,排除;道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佛教“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项。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勤劳勇敢的精神b.耕读情怀c.艰苦奋斗的精神d.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寸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提倡爱国的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13.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c、d三项排除。14.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d项正确。15.“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故选d项。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材料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并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参考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原因:分封制的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疆域的开拓,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推动了民族平等、统一观念发展;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观念,建立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国家观念,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推动近代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它对许多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点。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家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课后习题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27461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