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02008111374.pptx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zip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文本
编号:15746659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25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文本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文本
内容简介:
第五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差异性b.单一性c.整体性d.区域性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下列选项与其相符的是()a.风力大b.沙漠广布c.光照强烈d.植被茂盛解析第1题,图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2题,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故植被茂盛。答案1.c2.d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完成第34题。3.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a.甲水位下降b.乙改善局部气候c.丙增加d.丁加重4.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差异性解析第3题,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水位上涨,受其影响,地下水位上升,故甲为水位上升;受人工湖泊的影响,局部地区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加,故乙为改善局部气候;河流上游修建水库,蓄水拦沙,导致下游河流泥沙堆积减少,故丙为减少;水库的调节作用使河流下游地区洪水灾害减轻,故丁为减轻。第4题,图示是修建水库后产生的一系列水文条件的改变,进而使土壤、生物、气候等发生改变,体现了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答案3.b4.c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自然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据此完成第56题。5.下列关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加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c.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风力侵蚀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挟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6.生物影响自然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解析第5题,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小;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挟带到北太平洋,不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第6题,森林使昼夜温差和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植被减小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答案5.b6.c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第78题。7.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c.气候干旱,日较差大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8.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a.温带草原b.温带荒漠c.寒带苔原d.热带草原解析第7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的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利于吸收水分,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第8题,骆驼刺所在区域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答案7.c8.b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完成第910题。9.图中两地的自然地带()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10.图中三地的自然地带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d.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第9题,图中两地的自然地带都是热带草原带。但是因海拔高,气温低,降水相对较少形成的;地是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第10题,图中三地的自然地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答案9.a10.c读美国本土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第1112题。11.甲乙丙自然地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2.影响自然地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解析第11题,甲乙丙自然地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第12题,自然地带的变化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答案11.b12.a读(105e,26n)、(128e,42n)、(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13.地山麓自然地带一般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14.影响与两地、与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降水、热量b.热量、降水c.降水、降水d.热量、热量解析第13题,由三地的经纬度可知,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位于我国新疆。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地山麓自然地带一般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14题,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故两地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是由热量不同造成的。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所以两地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因降水不同造成的。答案13.a14.b在自然界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山地的阴阳坡植被的差异悬殊。读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完成第1516题。15.与阴坡相比,该森林植被阳坡所占比重小,主要是因为阳坡()a.坡度陡,土层薄b.光照强,气温高c.蒸发弱,水分少d.腐殖质少,土壤贫瘠16.该森林植被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解析第15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强,造成水分条件差,故b项正确。第16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林带主要分布高度为18001900米,过渡带之上的自然带为高山苔原带,故该森林植被可能为针叶林。答案15.b16.d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第1719题。17.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18.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a.甲b.乙c.丙d.丁19.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人类活动c.降雪量d.地形坡度解析第17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第18题,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甲、乙、丙分别是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丁处海拔更高,气温更低,风力大,环境恶劣,最可能为矮小的灌木丛。据材料信息“身躯矮小扭曲”可知,诗人描述的植被较为矮小,最可能位于丁,故d项正确。第19题,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故a项正确。答案17.c18.d19.a2018年5月18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至新西伯利亚”一线(下图)启动。据此完成第2022题。20.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地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分b.海拔c.热量d.土壤21.关于图中a、b、c、d四处对应的自然地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b为温带荒漠带c.c为山地针叶林带d.d为山地草原带22.博格达峰p坡的雪线高于q坡,主要原因是()a.p坡纬度低,光热充足b.q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c.p坡为阴坡,降水不足d.q坡为缓坡,积雪量大解析第20题,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其自然地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是水分差异导致的,故a项正确。第21题,图示山麓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项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条件略有好转,b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b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阴坡,即北坡,地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c处形成山地针叶林带,c项正确;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对应的自然地带是高山草甸带,d项错误。第22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p、q两坡纬度大体相当,a项错误;p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是阳坡,c项错误;一般来说,缓坡处雪容易积存,积雪量大,雪线低,d项错误;q坡自然地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北坡,q坡是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此处降水较多,b项正确。答案20.a21.c22.b在一定高度的山体,会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称为垂直自然地带,从谷底到山顶常见为乔木灌木草甸。研究发现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2815n)出现植被逆向分布状况。下图为横断山区局部图。据此完成第2325题。23.形成山体自然地带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光照热量水分土壤a.b.c.d.24.根据材料推测,金沙江河谷底部的植被类型可能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干旱灌丛d.亚热带干旱灌丛25.金沙江河谷植被逆向分布的主要成因不包括()a.气流下沉增温b.山谷蒸发旺盛c.地壳运动剧烈d.山体相对高度大解析第23题,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变化,自然地带类型更替。海拔变化,热量、水分条件改变,形成山体自然地带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水分,正确;光照不是决定自然地带类型的主要因素,错误;植被类型影响土壤类型,错误。第24题,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植被,金沙江河谷底部应是亚热带植被,a、c两项错误;从谷底到山顶常见为乔木灌木草甸,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出现植被逆向分布状况,结合图示金沙江河谷底部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形成干旱河谷,可能为亚热带干旱灌丛,d项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迎风坡一侧山麓,b项错误。第25题,金沙江河谷植被逆向分布的主要成因不包括地壳运动剧烈,c项符合题意;植被逆向分布主要受气温和水分因素影响,气流下沉增温,导致山谷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干旱的环境,a、b两项不符合题意;山体相对高度大,河谷底部位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形成干旱环境,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23.b24.d25.c二、综合题(共50分)26.(10分)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各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降水;气温日较差;地表水;地貌多;土壤;植被。(2)请从上面实例归纳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变化。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稀疏(2)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变化。27.(14分)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丙地区自然地带为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地带分布特征是,其形成因素主要有、。(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哪些?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析第(1)题,丙自然地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加上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地带沿南北方向更替,又因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地带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丁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地带、自然地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不同。答案(1)热带荒漠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2)自然地带沿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热量地形(3)山麓自然地带不同;自然地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位置。28.(12分)结合材料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材料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北纬40的优质奶源带,海拔约1100米,年日照近3000小时,昼夜温差大,被誉为“乳都核心区”。据统计,中国乳业50%的产量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其中两大乳业集团“伊利”和“蒙牛”每天产奶达几百万吨。(1)从图中可知,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出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受条件影响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2)a自然地带为,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b自然地带的典型植被是;c自然地带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区。(3)结合材料二,“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填字母)自然地带。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第(2)题,a自然地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自然地带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c自然地带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干旱区。第(3)题,“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b草原分布区。答案(1)森林草原荒漠从沿海向内陆水分中纬度(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干旱(3)b29.(14分)读甲、乙两山的自然地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两座山自然地带垂直分布示意图(1)比较甲山和乙山垂直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座山所处纬度位置较低。(2)概述甲山各自然地带在山地南、北坡出现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乙山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对比甲、乙两山自然地带垂直分布情况可知,乙山垂直带谱更加丰富;乙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地带,甲山出现的高度比乙山低,因而可以推测出乙山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2)题,读出甲山南、北坡各自然地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地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由于该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第(3)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山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由于该山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答案(1)差异:乙山垂直带谱更加丰富;乙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地带,甲山出现的高度比乙山低。乙山所处纬度位置较低。(2)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因此南坡自然地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3)该山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12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第13题。1.在水循环过程中,圈层物质进入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a.降水b.水汽输送c.蒸发d.径流2.圈层的矿物质进入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c.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水圈,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答案1.c2.b3.b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45题。4.下列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的是()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5.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稳定功能解析第4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第5题,恐龙灭绝后,通过稳定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答案4.d5.d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第67题。6.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7.该示意图体现了()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第6题,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的比热容增大,则气温的变幅就会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蒸发的水量会增多,则空气湿度会增大。由以上分析可知,表示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表示气温变幅减小。的上一环节表示的是蒸腾作用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时,区域的降水会增加,因此表示降水增多。b项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土壤湿度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a项正确。答案6.b7.a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分析,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最后从河流位置去分析,处于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增加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素养提升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据此完成第12题。1.实验现象是()a.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b.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c.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d.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大2.该实验主要证明了()a.降水对地形的影响b.植被对土壤的影响c.地形对降水的影响d.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解析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由图可知,a土堆上无草皮覆盖,b土堆上有草皮覆盖,实验现象是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项错误;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项正确;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项错误;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项错误。第2题,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故选b项。答案1.b2.b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第34题。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4.“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第3题,诗句反映的是植物(花)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第4题,诗句反映了河水东流入海,再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的水循环过程。答案3.a4.b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据此完成第56题。5.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环境具有()a.整体性b.差异性c.可塑性d.临界性6.气温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a.光照b.水分c.热量d.co2解析第5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从图中信息看,气温在25以上时,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是由于气温越高,土壤蒸发越强,土壤水分呈现不足,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的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答案5.a6.b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下图)。读图,完成第78题。7.该海岛()a.原始森林茂密b.属珊瑚岛c.河流短小d.土壤肥沃8.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a.防泥石流b.防大风c.防沙尘暴d.防地震解析第7题,因“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所以该海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森林多为次生林;该海岛多花岗岩和火山岩,因此不属于珊瑚岛;“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土壤贫瘠;该海岛位于东南沿海,降水较多,有短小河流发育。第8题,由材料“风沙满地跑”可知,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答案7.c8.b9.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的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相关材料以及合作绘制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整体性框图。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现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材料二(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据图简述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解析第(1)题,联系数码所代表的内容并根据框图所提供的其他条件(主要考虑其因果关系)来分析。第(2)题,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变化,自然环境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2)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渐变冷、干燥;气候寒冷,终年气温低,多冰川;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多冻土;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言之有理即可)- 7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从北京到柏林经过的自然地带类型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b.c.d.2.沿途自然地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气候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c.地方性分异规律地热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解析第1题,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土耳其为地中海气候,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自然地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从北京到柏林是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反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水分。答案1.c2.d读我国某大地形单元自然地带变化图,完成第34题。3.导致图中自然地带ae更替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差异b.热量差异c.降水差异d.河流分布4.图中a地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阔叶混交林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和轮廓可以判断本区为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来自海洋的水汽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这是造成自然地带更替的主要原因。第4题,a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附近,地势较低,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答案3.c4.a读世界某著名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57题。5.该山可能位于()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欧洲6.该山两坡基带植被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b.南坡为向阳坡,气温高c.北坡为背阴坡,蒸发量较小d.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7.甲的植被类型及随着纬度的升高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的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a.针叶林逐渐降低b.常绿阔叶林逐渐降低c.针叶林逐渐升高d.常绿阔叶林逐渐升高解析第5题,该山地基带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疏林草原,因此可判断该山位于赤道附近,且海拔接近6000米,最可能为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第6题,由图可知,该山南北两坡基带植被均为热带植被,故两坡热量条件差距不大;南坡基带为热带雨林,且雪线较低,说明该坡降水较多,为迎风坡。第7题,甲自然地带海拔比热带疏林草原高,比落叶阔叶林低,因此应为常绿阔叶林;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也应降低。答案5.a6.d7.b8.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自然地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地带?该自然地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带(图中自然地带)作为夏季牧场。解析第(1)题,该图为同一座山脉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分布不同的自然地带,故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处森林带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气温较低,且位于山地草原之上,故为针叶林。据图可知该森林带南坡海拔较高,且分布较为狭窄,而北坡分布海拔较低且分布较宽,可推出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第(3)题,夏季,气温较高,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也可以作为牧场放牧,而海拔较低的山地牧场可以休养生息,到了冬季,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因为气温低而不能放牧,只能在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放牧,所以把高山草甸作为夏季牧场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答案(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2)针叶林带。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3)高山草甸素养提升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某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第12题。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第1题,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木落叶,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不符合题意。第2题,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则会制约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答案1.b2.a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做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第34题。3.图中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4.图中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第3题,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第4题,植被带所处纬度较低,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答案3.b4.d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地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5.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b.南岭c.昆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46659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