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02008111179.docx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zip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46659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25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文本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文本
内容简介: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第13题。1.在水循环过程中,圈层物质进入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a.降水b.水汽输送c.蒸发d.径流2.圈层的矿物质进入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c.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水圈,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答案1.c2.b3.b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45题。4.下列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的是()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5.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稳定功能解析第4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第5题,恐龙灭绝后,通过稳定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答案4.d5.d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第67题。6.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7.该示意图体现了()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第6题,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的比热容增大,则气温的变幅就会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蒸发的水量会增多,则空气湿度会增大。由以上分析可知,表示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表示气温变幅减小。的上一环节表示的是蒸腾作用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时,区域的降水会增加,因此表示降水增多。b项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土壤湿度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a项正确。答案6.b7.a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分析,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最后从河流位置去分析,处于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增加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素养提升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据此完成第12题。1.实验现象是()a.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b.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c.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d.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大2.该实验主要证明了()a.降水对地形的影响b.植被对土壤的影响c.地形对降水的影响d.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解析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由图可知,a土堆上无草皮覆盖,b土堆上有草皮覆盖,实验现象是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项错误;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项正确;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项错误;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项错误。第2题,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故选b项。答案1.b2.b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第34题。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4.“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第3题,诗句反映的是植物(花)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第4题,诗句反映了河水东流入海,再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的水循环过程。答案3.a4.b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据此完成第56题。5.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环境具有()a.整体性b.差异性c.可塑性d.临界性6.气温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a.光照b.水分c.热量d.co2解析第5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从图中信息看,气温在25以上时,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是由于气温越高,土壤蒸发越强,土壤水分呈现不足,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的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答案5.a6.b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下图)。读图,完成第78题。7.该海岛()a.原始森林茂密b.属珊瑚岛c.河流短小d.土壤肥沃8.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a.防泥石流b.防大风c.防沙尘暴d.防地震解析第7题,因“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所以该海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森林多为次生林;该海岛多花岗岩和火山岩,因此不属于珊瑚岛;“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土壤贫瘠;该海岛位于东南沿海,降水较多,有短小河流发育。第8题,由材料“风沙满地跑”可知,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答案7.c8.b9.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的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相关材料以及合作绘制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整体性框图。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现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材料二(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据图简述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解析第(1)题,联系数码所代表的内容并根据框图所提供的其他条件(主要考虑其因果关系)来分析。第(2)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课后提升训练+测评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46659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