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投稿版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投稿版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投稿版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投稿版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投稿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225411) 吴栋【摘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和变革学科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学科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正文】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2、含义“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3、、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

4、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为什么要实施课程整合?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我国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在基础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实验,往往都只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而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从内容、手段、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我觉得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不是说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不重要,但是我认为应该在教学结构改变的前提下来进行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

5、果。 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 我们多年来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有多少是在改变教学系统的结构?或者说在改变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应该说是凤毛麟角。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发挥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优势 2、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音像教

6、材如CD VCD、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极域网络教室”等等)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3、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 、学会面对资源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索性的学习。 、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四、困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专业人士分析,传统的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观念必须突破,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均衡发展,需要把多

7、媒体教学由辅助地位“扶正”到课堂教学的主流应用中。 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2、计

8、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当然这需要不断更新、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需要优质的期刊、报纸、图书馆等教育信息,需要通过互联网与各学校资源的共享。至于本地、本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比如我所见到的某些学校由于一些原因,过去的一段时间甚至没有电脑接入因特网,网络与课程结合从何谈起?3、探讨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的实验活动不多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要积极开展实验活动,根

9、据各学科的实际,探讨把计算机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本学科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具体思想与实例。 如几何画板与数学的整合;几何画板与物理的整合;,还有一些应用工具平台型软件的实验公开课,如AutherWare、Flash应用于物理、化学,用Word应用于语文作文教学,。在开实验课时,要求老师们都去听课、学习和研究,课后评课时各抒已见,互相学习、借鉴,在学校要创设浓厚的教学研究气氛。其它未开课的教师跃跃欲试,积极学习钻研,很快就会成为整合实验的新骨干。实验课不同于观摩公开课,可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不成功或失败,关键在于总结经验教训。 4、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

10、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计算机意识、水平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培训必须努力抓好,要有考核制度,要求个个教师能够名符其实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的任务是建设面向21世纪的教育。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是今后几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并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陈至立部长提出: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quo

11、t;。我们应该继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研发计划 李克东 2、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附录:南国农教授谈21世纪中国电化教育的十大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10日,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我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教授以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前景为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南国农先生以其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南国农先生认为,21世纪初的中国电化教育将呈现以下十大发展趋势。1、电化教育将仅仅围

12、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2、计算机网络建设在10年内都会是热点问题,建设的重点将随时间的推移逐步转移。   3、非书教材和电子读物在教育教学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4、现代远程教育和网上学校将得到较快发展。   5、电化教育专业在10年之内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6、广大教师的电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工作将普遍开展。   7、电教科研和电教实验将成为电化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8、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