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案_第1页
《壶口瀑布》教案_第2页
《壶口瀑布》教案_第3页
《壶口瀑布》教案_第4页
《壶口瀑布》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壶口瀑布教案教材解读壶口瀑布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游记 .壶口瀑布 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 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将情志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

2、的民族精神。文章挟雷裹电,震撼人心,含义隽永,耐人寻味。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学生们对山水风光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可利用学生的心理及已有的散文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游记, 学习本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 , 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4。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重难点突破重点: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

3、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教学与学法教法:1 .情境导入法 : 用壶口瀑布的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 ,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3. 诵读法: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 体会作者的情感.学法:1. 圈点勾画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2。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 诵读法: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

4、时第一阶段 :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 . 情境导入。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师: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生自由回答师 : 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 : 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腾, 震撼人心。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景观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生抢答 .师:大家的联想很丰富哦。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回去后写了一篇游记壶口瀑布 (板书课题:壶口瀑布) 。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他由这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1/ 6【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目的是以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壶口瀑布的

5、初步认识,使学生对将要 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2 .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 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 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 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

6、文章为 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3 .积累生字词。(1)读准下面加线字的读音。转成(zh 0 推捶(sg) 寒啜(j in)潺涯(ch m) 汩恒(g 0出轧(zh a )告这(ji e ) 妻时(sh a )驰赴(ch币g)迂回(y。 怒不可喝(6 )(2)解释下列词语.寒噤:寒战.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第二阶段:自主探究【活动任务】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

7、读,边听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壶口瀑 布的气势。1。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总领全文。第二部分(第2段):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景象。第三部分(第35段):具体描写枯水季节时,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第四部分(第6段):赞美黄河精神,揭示象征意义。2.听完课文,请大家用几个词语概括黄河的壶口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3。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4。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的【交流明确】1 .危险、雄伟、壮阔、气势磅礴、令人胆战

8、心惊2 .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第三阶段:合作探究试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并完成下面表格。(请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季节声势目 早感雨季(B&写)季节声势目 早感雨季(略写)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刚)“上面的水 还是一股劲的 地冲进去,冲 进去"(气 势磅礴)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危险,惊心 动魄,撼人心 魄的壮美旱季(详写)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 (刚),汩汩如 泉、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如 丝如缕(柔)“其势如千 军力马,相互 挤着、 撞 着”凝 重” “猛烈”大水“被跌 得粉碎,碎成 点,碎成雾”, 大水向两边

9、涌 去时,“平平 的,大大的, 浑厚庄重如一 卷飞毯从空抖 落"“柔和之中 只有宽厚绝无 软弱,当他忍 耐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奋 力抗争,拥启 坚忍不拔的精 神,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旱季(详写) 讨论、明确:旱季(详写)【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 ,通过圈点勾画,把握景物的特点,为下节课的 学习做准备。第四阶段:检测小结l。作者去过两次壶口瀑布,为什么略写第一次?2。旱季时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写这篇课文是为了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他为什么要借助赞美黄河来达到其写作目的, 而不直接赞美民族精神呢?检测小结答案1 .略写雨季时的壶口瀑布,表现壶口瀑布的气势磅

10、礴,为后文写旱季的壶口瀑布蓄势。2 .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凝重猛烈、雄伟壮阔、撼人心魄 .3。作者借赞美黄河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表现出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 礼赞,用的是象征的写法,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 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 挠、自强不息的精神.4 / 6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2 .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1) 听写生字词。2。学生选读认为精

11、彩的语段。 (师生评议)3。问: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师: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阔,刚柔相济。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深情朗读更使上课伊始充满热切的气氛,能让同学们带着兴趣进入新课。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 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绘黄河的。1。雨

12、季的壶口瀑布。(1 ) 学生默读第 2 段 , 思考: 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 然后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首先,用别人的话来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 ,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然后,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 ,气势之大: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涛声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的涛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其壮美气势; “雾气弥漫"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其磅礴的气势; “扑面而来的水汽”是从触觉角度来写。请男同学齐读本段,读出壶口瀑布的磅

13、礴气势.2) 2) 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发言 , 明确 :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 , 气势之大 .2。旱季的壶口瀑布。 1) 听第3、 4 段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旱季的壶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 , 然后按照以上的思路回答问题。指名回答后 , 教师明确 :从正面描写:视觉角度: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其势如千军万马, 互相挤着、 撞着 , 推推搡搡 , 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14、。”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 , 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 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 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听觉角度: “前呼后拥” “更闹” “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从侧面描写(衬托) :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 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

15、旋涡毛被拔光的话, 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 力量之大 , 令人胆寒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2) 2) 第 3、 4 段的描写极为精彩, 请你任选一个语段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 要读出气势。学生自告奋4/ 6勇,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师生评议。 3) 3) 作者由眼前的黄河想到了什么?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齐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兼容了喜、 怒、 哀、 怨、 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明确作用:总结上文, 深化主题,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3。指名一女生朗

16、读第5 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脚下的石头?讨论后,明确:坚硬的石头有的被水凿得千疮百孔,有的被水齐齐切下去,柔弱的水却能切断石头,可见“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 。作者描写石头,是为了反衬黄河水柔中有刚、坚忍不拔、奋力抗争的性格 .【设计意图】 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及各个层面的问题 , 既突出了重点, 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触摸文字的脉搏, 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 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 共鸣。第三阶段:合作探究1. 赏析精彩语言。 1) 引导学生品析动词的准确运用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

17、用“删一删” “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2) 2) 归纳:课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讨论后,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气势磅礴。尤其是遣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涌” “挤” “撞 "等动词写黄河水流速之快、 气势之大 ; 用“平坦如席” “一卷飞毯" 写水之 “平” 之“大” ;用“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写水的声音用词贴切,准确地描写出黄河水之壮美。2. 探究象征手法。(1)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爱莲说一文中的莲、菊、牡丹各自象征什么。( 2)想一想: 判定象征手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 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能引起人

18、们由此及彼的联想。(3 )你觉得壶口瀑布一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讨论后,明确 : 黄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形象,正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似,所以作者对黄河的礼赞,正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4)大屏幕展示课文最后一段“黄河博大宽厚”,让学生齐声诵读,感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作者的豪情。3。品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 : 作者借赞美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品质?小组讨论,推举发言人.教师讲解: 作者在前文具体描写的基础上, 在最后一段揭示了黄河的象征意义, 黄河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 ,这正像一个人,历经磨难却变得坚忍顽强、 不屈不挠、 刚柔相济; 这一伟大的性格正是中华民族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因此,作者表面上是赞美黄河,实则是借此赞美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设计意图】赏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其特点和作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第四阶段:拓展延伸l. 由课文的最后一段,你联想到哪些“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的人物或事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补充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受拘作史记 ,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