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 题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 时日 期课 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感知目标学 习目 标知识目标知识与能力: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能力目标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

2、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重 点难 点重点:辽、西夏、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复习旧知预习反馈 听写检查:第一单元测试中部分内容听写检测,学生互相批改并改错复习巩固分析单元测试的内容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

3、点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学生读课前引言,标画重点引出本课主体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线索,明确单元的每一课的主题地位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学习导航阅读课本,解决问题:1北宋建立时间,人物.2.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3.澶渊之盟时间.背景.内容,影响,评价;4.宋夏和战的原因,内容,影响,怎样认识战争的性质5.辽和西夏与北宋的民族之间的融合?学生按要求先自学分析、然后讨论,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确定好答案。思考;民族融合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平时期的交流,战争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种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充分利用地图了解这

4、一时期的政权的并立及之间的关系教师解决疑难问题:问题探究:唐朝与北宋同是拥有中原先进文化的统治者,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为什麽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是北宋做了大量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议使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使宋辽双方经济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总的说来有利于双方,更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思考:战争的性质?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思考能力战争的性质要区分侵略和掠夺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关系知识梳理:见学检自主学习的知识结构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复习巩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他们之间既有战(北宋伐辽澶州大战、西夏攻宋),又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议),辽、西夏的发展,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作出了努力,不论是契丹族、党项族、汉族还是女真族、藏族等等,都对祖国的辽阔疆域的奠定,边疆地区的开发,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学生重点理解政权并立的结果必然是战与和的关系练习【课堂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