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志怪小说之叙事特性以干宝《搜神记》为例_第1页
六朝志怪小说之叙事特性以干宝《搜神记》为例_第2页
六朝志怪小说之叙事特性以干宝《搜神记》为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系 謝明勳 一、志怪小說之資料來源(一)汪紹楹搜神記(校注)標舉兩種體例:凡本事見干書前者,作見某書。與干書同時,或在後者,作亦見某書。(二)論者對於志怪小說之資料來源,嘗多所論說,大體而言,當可分為書承與口承兩大類。此一觀點於傳世之志怪小說或作者自序,已然可以及見。試條舉數例如下:1予今復抄集古之仙者,見於仙經服食方,及百家之書,先師所說,耆儒所論,以為十卷,以傳知真識遠之士。(葛洪神仙傳自序)2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睹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聞見之難,由來尚矣。今之所集,設有承於前載者,則非余之罪也。若使採訪近

2、世之事,茍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羣言百家,不可勝覽;耳目所受,不可勝載。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說而已。幸將來好事之士錄其根體,有以游心寓目而無尤焉。(干寶搜神記序)3張華字茂先,挺生聰慧之德,好觀秘異圖緯之部,捃採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閭里所說,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於函中,暇日覽焉。(王嘉拾遺記卷九)4世德陵夷,文頗缺略。綺更刪其繁紊,紀其實美,搜刊幽秘,捃採殘落,言匪浮詭,事弗空誣,推詳往跡,則影徹經史,考驗真怪,則協附圖籍。今搜檢殘遺,合為一部,凡一十卷,序而錄焉。(蕭綺拾遺記序)二、從資料來源論敘事策

3、略(一)六朝志怪小說之資料來源,約有二途:一是根據前代典籍而來,此一部分係屬目見所及者;一是根據父老、耆宿之講述而來,此一部分係屬口誦耳聞者。如前所述,志怪作(編)者在面對眾多不同資料時,其心中實有一標準存焉,所錄者必須切合所擬標準,方會收錄書中。(二)在編錄過程中,面對上述兩種不同的採錄路徑,志怪作(編)者必須慎重思考如何處理兩種前有所承之狀況:一是從書面到書面,輯錄者係如何處理書籍文本之轉錄問題;一是從口語到書寫,文人學士係如何將口述轉化成書面,如何將俚俗意味濃厚且敘事稍嫌鬆散之口語陳說,進行雅化之文學加工。(三)從書面到書面:1、直錄其事:2、錄事略議:風俗通怪神篇:由是觀之,則淫躁而畏

4、者,災自取之,厥咎嚮應,反誠據義,內省不疚者,物莫能動,禍轉為福矣。故采其晃著者曰怪神也。蕭繹金樓子志怪篇。3、化簡為繁:A瑯琊秦巨伯,年六十,嘗夜行飲酒,道經蓬山廟。忽見其兩孫迎之,扶持百餘步,便捉伯頸著地,罵: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當殺汝。伯思惟某時信捶此孫。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歸家,欲治兩孫。兩孫驚惋,叩頭言:為子孫,寧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試之。伯意悟。數日,乃詐醉,行此廟間。復見兩孫來,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動作不得。達家,乃是兩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殺之。後月餘,又佯醉夜行,懷刃以去。家不知也。極夜不還。其孫恐又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殺之

5、。(卷16秦巨伯條)B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於其人也。(呂氏春秋疑似篇)(四)從口語到書面A魏郡張奮者,家本巨富,忽衰老財散,遂賣宅與程應

6、。應入居,舉家病疾,轉賣鄰人何文。文先獨持大刀,暮入北堂中梁上。至三更竟,忽有一人,長丈餘,高冠黃衣,升堂呼曰:細腰。細腰應喏。曰:舍中何以有生人氣也?答曰:無之。便去。須臾,有一高冠青衣者;次之,又有高冠白衣者。問答並如前。及將曙,文乃下堂中,如向法呼之,問曰:黃衣者為誰?曰:金也。在堂西壁下。青衣者為誰?曰:錢也。在堂前井邊五步。白衣者為誰?曰:銀也。在牆東北角柱下。汝復為誰?曰:我,杵也。今在灶下。及曉,文按次掘之,得金銀五百斤,錢千萬貫,仍取杵焚之。由此大富,宅遂清寧。(卷18細腰條)B卷18安陽亭書生條:問答如前。C卷19丹陽道士條:問之如前,答之如故。三、文史特性與虛實之辨(一)搜神記vs史記陳涉世家。(二)從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語看搜神記之敘事策略。(三)六朝時期之文人學士,對於志怪故事載錄之具體貢獻,大體有二,一是將原本強調現場互動及質樸表現形態之口語宣講方式,適度的改形換貌,改以更具文人氣味之書面文字予以記錄;一是將前代書籍所載,同時切合其編纂體例者加以收錄,使之成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