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第1页
辽宁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第2页
辽宁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第3页
辽宁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第4页
辽宁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SC 91.040.20P30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1824-2010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trofitting of public buildings 2010-08-10 发布 2010-09-10 实施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trofitting of public buildingsDB21/TDB21/T 1824-20101824-2010批准

2、部门: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施行日期: 2010 年 9 月 10 日2010 沈沈 阳阳 1前言为实施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推进我省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降低既有公共建筑的能耗,按照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编制计划,沈阳建筑大学会同有关单位,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既有公共建筑的状况,结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开展了辽宁省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的编写工作。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总结工程经验,并吸收了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有建筑评定标准与改造规范” (2006BAJ03A01-05)部分研究成果,经专家深入论证,编制了本规程

3、。本规程包括 10 章 3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节能诊断;4.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5.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6. 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改造;7. 变配电及照明系统改造;8.监测与控制系统改造;9.可再生能源及余热利用;10.改造效果评估。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具体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 9 号,邮编:110168,E-mail:)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要审

4、查人:主编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参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沈阳欧亚土木特种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安艳华 王岳人 马少华 周静海 姜成斌 刘永健 贾连光 张晓明王春波 尚少文 张凤众 吉 军 张九红 严云波 王庆辉 孙立晔高连玉 黄振利 陆 靖 刘振河 杨欣刚 刘 明 马传政 孙 侠郭海丰 贺小项 梁燕枫主要审查人:白云徽 刘泽生 郭晓岩 贺荣江 华玉斌 高汉民 曹 辉 常 春 曹 阅2目 次1总 则 .12术 语 .23节能诊断 .33.1一般规定.33.2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33.3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43.4

5、变配电系统节能诊断.43.5照明系统节能诊断.53.6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诊断.53.7综合诊断.54 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 .74.1一般规定.74.2外围护结构单项判定.74.3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单项判定.74.4变配电系统单项判定.104.5照明系统单项判定.104.6节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单项判定.104.7分项判定.104.8综合判定.115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 .125.1一般规定.125.2外墙、屋面及非透明幕墙.135.3门窗、透明幕墙及采光顶.156 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改造 .166.1一般规定.166.2冷热源系统.166.3输配系统.176.4末端

6、系统.187 变配电及照明系统改造 .197.1一般规定.197.2变配电系统改造.197.3照明系统改造.19 38 监测与控制系统改造 .218.1一般规定.218.2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监测与控制.218.3配电与照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218.4系统调试与验收.229 可再生能源及余热利用 .239.1一般规定.239.2地源热泵系统.239.3太阳能利用.2310 改造效果评估 .2510.1 一般规定.2510.2 节能改造效果检测与评估.25附录 A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措施与传热系数 .27附录 B 外墙、内墙、屋面及挑空楼板参考热工指标 .29附录 C冷热源设备性能参数

7、选择 .33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35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 .36附:条文说明 .37 4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12 Terms .23 Energy-Saving Diagnosis.33.1General Requirements.33.2Thermal Performance of Outer Building Envelope.33.3HVAC and Living Hot Water Supply System.43.4 Energy-Saving Diagnosis of Variabl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43

8、.5Energy-saving diagnosis of Lighting System.53.6Energy-saving diagnosis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53.7Comprehensive Diagnosis.54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saving.74.1General Requirements.74.2Individual Determination of Outer Building Envelope.74.3Indivi

9、dual Determination of HVAC and living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74.4Individual Determin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104.5Individual Determination of Lighting System.104.6Individual Determination of Energ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104.7Subentry Determination.104.8Comprehensive Determination

10、.115 Transformation for Thermal Performance of Outer Building Envelope .125.1General Requirements.125.2Exterior wall , Roof and Nontransparent curtain wall.135.3Doors ,Windows and transparent curtain walls.156 Transformation of HVAC and living hot water supply system.166.1General Requirements.166.2C

11、old and heat sources system.166.3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176.4Terminal system.187 Transform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Lighting System.197.1General Requirements.197.2Transform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197.3Transformation of Lighting System.198 Transformation of Energ

12、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218.1General Requirements.218.2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of HVAC and living hot water supply system.21 58.3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of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Lighting System.218.4System Commissioning and Acceptance.229 Reproducible energy sources and surplus

13、 heat utilization.239.1General Requirements.239.2Earth resources heat pump system.239.3Solar energy utilization.2310 Eval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2510.1General Requirements.2510.2Det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Effect.25Annex A Transformation Measur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14、of Building Envelope.27Annex B Cold and heat source equipment performance parameters.29Annex C Latitudinal Table of Main Urban .33Explanation of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in this Specification.35Normative Standards.36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7 11总 则 1.0.11.0.1为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高公共建筑用能效率,改善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内热

15、环境,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公共建筑现状,制定本规程。 1.0.21.0.2本规程适用于各类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其目标是降低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及照明等方面的能耗(不包括电梯、电器设备、炊事等方面的能源消耗) 。 1.0.31.0.3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应在改善室内设计热舒适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空调、通风等设备系统的能效,以及采取提高照明设备效率和有效利用自然通风、余热的回收利用等措施,以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7 的各项节能指标规定。1.0.41.0.4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应根据节能改造判定,结合节能诊断结果,从技术可靠性、

16、可操作性和经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理可行的节能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1.0.51.0.5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 语2.0.12.0.1节能诊断 energy diagnose 通过现场调查、检测以及对能源消费账单和设备历史运行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等手段,找到建筑物耗能大的环节,为建筑物的节能改造提供依据的过程。2.0.22.0.2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 technique of heating or cooling by compound energy sources 利用两种以上能源联合供应的供冷、供热技

17、术。2.0.32.0.3冷源系统能效系数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cooling source system冷源系统单位时间供冷量与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及冷却塔风机单位时间总耗能的比值。 2.0.42.0.4分布式冷热电联供 combined cold heat and power &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DES/CCHP) 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2.0.52.0.5能源消费账单 energy expenditure bill为建筑物使用者用于能源消费结算的凭证或依据。2.0.62.0.6能源利用效率 ener

18、gy using efficiency能源在形式转换过程中终端能源形式蕴含的能量与始端能源形式蕴含能量的比值。2.0.72.0.7基准能耗 baseline energy cost节能改造前,典型运行期内设备或系统的能耗。2.0.82.0.8基准能耗的调整量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energy cost当测量基准能耗和当前能耗时, 因两者的外部条件不同而造成的调整量。外部条件包括: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人员、灯光、发热设备的变化,空调设备运行时间的变化。33节能诊断3.1一般规定3.1.13.1.1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前应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

19、水供应系统、配电与照明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节能诊断,诊断可行后方可进行节能改造的设计和施工。3.1.23.1.2既有公共建筑节能诊断前,宜提供下列资料:1 工程竣工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2 房屋、设备历年修缮、改造、装修记录;3 相关设备技术参数和近 l2 年的运行记录;4 室内温湿度状况;5 近期能源消费账单(包括:燃气、燃煤、油、电、水等) ;6 其他相关资料。3.1.33.1.3既有公共建筑节能诊断应制定详细的节能诊断方案,节能诊断后应编写节能诊断报告。节能诊断报告应包括:系统概况、检测结果、节能诊断与节能分析、改造方案建议等内容。对于综合诊断项目,应在完成各子系统节能诊断报告的基

20、础上再编写项目节能诊断报告。3.1.43.1.4公共建筑节能诊断项目的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 177 的有关规定。3.2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3.2.13.2.1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按不同气候区、不同外围护结构类型(透明、非透明) ,对下列项目进行选择性节能诊断:1体型系数、窗墙面积比;2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3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及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4外部遮阳设施的遮阳效果;5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6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7外窗、透明幕墙的气密性;8房间气密性或建筑物整体气密性。3.2.23.2.2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诊断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竣

21、工图,调查了解透明或非透明外围护结构的构造做法、使用材料,透明外围护结构遮阳装置的种类和规格,保温隔热方面的设计变更等信息;2对外围护结构的现状进行实地检查,调查了解外围护结构保温完好程度,实际施工质量是否满足竣工图纸的设计要求,遮阳装置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完好程度;3对确定的节能诊断项目进行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计算和检测,节能判定参数见附录A;4依据现场检测结果和第 4 章“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的相关规定,确定外围护结构的节能环节和分析节能潜力,编制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诊断报告。 43.3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3.3.13.3.1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诊断应根据系统设置

22、情况,对下列项目进行选择性节能诊断:1室内温度、湿度、新风量;2锅炉运行效率;3冷水机组(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4水泵效率;5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6冷却塔性能;7冷源系统能效系数;8空气过滤器工作状况;9能量回收装置性能;10水系统的供回水温度(温差)及回水温度一致性;11水系统补水率;12送、回风温度、湿度、风压;13风系统平衡度;14系统新风量;15管道保温性能。3.3.23.3.2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诊断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竣工图和现场调查,了解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冷热源形式、系统划分型式、设备配置、用热用电计量方式、与节能相关的调节控制方法或手段等信息

23、;2根据冷热源机房相关运行记录,了解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运行状况及运行策略等信息;3根据相关运行记录和现场调查,了解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状况及其调节控制方法;4根据了解的情况和辽宁省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7,由设计部门和节能改造相关主管部门确定诊断项目;5对确定的节能诊断项目进行现场节能检测;6依据诊断结果和第 4 章的相关规定,确定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节能环节和节能潜力,编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诊断报告。3.4变配电系统节能诊断3.4.13.4.1变配电系统节能诊断应包括以下项目:1系统中仪表、电动机、电器、变压器等设备状

24、况;2供配电系统容量及结构合理性;3用电分项计量;4无功补偿;5供配电电能质量。3.4.23.4.2对供配电系统中仪表、电动机、电器、变压器等设备状况进行节能诊断时,应核查是否使用淘汰产品、各电器元件是否运行正常以及变压器负载率状况。3.4.33.4.3对供配电系统容量及结构进行节能诊断时,应核查现有的用电设备功率及配电电气参数。 53.4.43.4.4对供配电系统用电分项计量进行节能诊断时,应核查常用供电主回路是否设置电能表,对电能表数据进行采集与保存,并应对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进行校核检验。3.4.53.4.5对无功补偿进行节能诊断时,应核查是否采用提高用电设备功率因数的措施及无功补偿设

25、备的调节方式是否符合供配电系统的运行要求。3.4.63.4.6供用电电能质量诊断应采用电能质量监测仪在公共建筑物内出现或可能出现电能质量问题的部位进行测试。供用电电能质量节能诊断宜包括以下内容:1三相负荷不平衡度; 2功率因数;3电压偏差;4各次谐波电压和电流及谐波电压和电流总畸变率。3.5照明系统节能诊断3.5.13.5.1照明系统节能诊断应包括以下项目:1灯具及光源类型;2照明灯具效率和照度值; 3照明功率密度值; 4照明控制方式;5有效利用自然光情况;6镇流器能效因数;7照明设备谐波含量。3.5.23.5.2照明系统节能诊断应提供照明系统节电率。3.6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诊断3.6.13.

26、6.1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1集中采暖与空气调节系统监测与控制的基本要求;2生活热水监测与控制的基本要求;3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控制的基本要求;4现场控制设备及元件状况。3.6.23.6.2现场控制设备及元件节能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阀门及执行器选型安装; 2变频器型号和参数;3温度、流量、压力仪表的选型及安装;4与仪表配套的阀门安装;5传感器的准确性;6控制阀门、执行器及变频器的工作状态。3.7综合诊断3.7.13.7.1公共建筑应在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配电与照明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分项诊断基础上进行综合诊断。3.7.23.7.2综合诊断

27、应包括以下内容:1公共建筑的年能耗量及其变化规律;2分析能耗构成及其所占比例; 63针对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关键因素,提出节能改造的内容和方法;4进行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分析;5编制节能诊断总报告。 74 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4.1一般规定4.1.14.1.1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首先根据节能诊断结果,并结合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确定是否进行节能改造及节能改造的内容。4.1.24.1.2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应根据需要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判定方法:1单项判定;2分项判定;3综合判定。4.2外围护结构单项判定4.2.14.2.1公共建筑进行外立面的整体装修,外围护结构不满

28、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7 的相关规定时,应同步进行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4.2.24.2.2公共建筑在抗震、结构、防火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需进行处理时,宜同步进行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4.2.34.2.3公共建筑外墙、屋面保温性能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内表面温度不结露要求,宜对外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4.2.44.2.4公共建筑外窗、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存在下列情况时,宜对外窗、透明幕墙进行节能改造:1严寒地区,外窗或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大于 3.8W(K);2严寒、寒冷地区,外窗的气密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

29、测方法GB/T 7106 中规定的 2 级,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 中规定的 1 级;3寒冷地区,除超高层及特别设计的透明幕墙外,外窗或透明幕墙的可开启面积低于外墙总面积的 12;外窗可开启面积低于外窗总面积的 30。4.2.54.2.5公共建筑屋面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大于 3.5 W/(K)及屋面的透明面积较大时,宜对屋面透明部分进行保温及遮阳节能改造。4.2.64.2.6对加层或增加其他使用功能以及超出设计使用年限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应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当既有公共建筑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涉及主体和承重结构改动、增加荷载或使用功能时,必须由原设计单位

30、或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其结构安全性进行核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增加部位与改造后整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性。4.3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单项判定4.3.14.3.1公共建筑当采用燃煤、燃油、燃气的蒸汽、热水锅炉作为热源,其运行效率低于表4.3.1 的规定,且锅炉设备改造或更换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8 年时,宜对锅炉设备进行相应的改造或更换。表 4.3.1 锅炉的运行效率限值相应锅炉容量(MW)下的运行效率限值(%)锅炉类型、燃料种类0.71.42.84.27.014.028.06061646567燃 煤烟 煤6163646768 8燃 油、燃 气767676787880804.3.24.

31、3.2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COP)低于表 4.3.2中规定的数值,且机组改造或更换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8 年时,宜进行改造或更换。4.3.34.3.3公共建筑的冷源设备使用的冷媒不满足环保要求时,宜对其进行改造或更换。4.3.44.3.4名义制冷量大于 7100W、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当其能效比低于表 4.3.4 中规定的数值,且机组改造或更换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5 年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或更换。表 4.3.2 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类型额定制冷量 (CC) kW性能系数(

32、COP)W/W活塞式/涡旋式528528116311633.403.603.80螺杆式528528116311633.804.004.20水冷离心式528528116311633.804.004.20活塞式/涡旋式50502.202.40风冷或蒸发冷却螺杆式50502.402.60表 4.3.4 机组能效比类型能效比(W/W)不接风管2.40风冷式接风管2.10不接风管2.80水冷式接风管2.504.3.54.3.5当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实际性能系数(COP)不符合表 4.3.5 的规定,且机组改造或更换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8 年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或更换。4.3.64.3.6对于采用电

33、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调系统热源的建筑,若改用其他热源方式,在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8 年时,宜对电热锅炉、电热水器进行更换,但下列情况除外:1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的地区;2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3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4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5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6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表 4.3.5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运行工况性能参数性能系数(WW)机型蒸汽压力(MPa)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

34、kg(kWh)制冷供热0.250.401.560.601.46蒸汽双效0.801.42 91.00直燃0.80注: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4.3.74.3.7当公共建筑冷源系统的能效系数低于表 4.3.7 的规定,且冷源系统节能改造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5 年时,宜对冷源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造。表 4.3.7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类型单台额定制冷量(kW)冷源系统能效系数(W/W)11632.5501.4风冷或蒸发冷却501.64.3.84.3.8当公共建筑的冷热源设备无随冷热负荷变化而改变供冷供热量的自动调节装置时,应进行相应

35、的改造。4.3.94.3.9采暖空调系统循环水泵的实际水量超过设计值或铭牌值的 20%,或水泵的实际运行效率低于设计值或铭牌值的 80%时,宜对水泵进行相应调节或改造。4.3.104.3.10采用二次泵的大型公共建筑空调冷冻水系统,当二次泵未采用变流量调节方式时,宜对二次泵进行变流量调节方式的改造。4.3.114.3.11空调风系统风机的实际风量超过设计值或铭牌值的 20%,或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大于表 4.3.11 的规定时,宜对风机进行相应调节或改造。表 4.3.11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 W/(m3/h) 办公建筑商业、旅馆建筑系统型式初效过滤初、中效过滤初效过滤初、中效过滤两管制定

36、风量系统0.460.530.510.57四管制定风量系统0.520.580.560.64两管制变风量系统0.640.700.680.75四管制变风量系统0.690.760.470.81普通机械通风系统0.32注:1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2严寒地区增设预热盘管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以再增加 0.035W/( m3/h)。3当空调机组内采用湿膜加湿方法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以再增加 0.053W/(m3/h)。4当采用热回收装置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根据热回收装置的阻力特性增加。4.3.124.3.12当冷却塔的实际运行效率低于设计值或铭牌值的 80%时,宜对冷

37、却塔进行相应的清洗或改造。4.3.134.3.13公共建筑的全空气空调系统若在过渡季未能利用室外新风,或存在较大内区,并且在冬季需要制冷未能采用天然冷源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4.3.144.3.14新风量不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7 规定时,应对原有新风系统进行改造或增设新风系统。4.3.154.3.15空调系统实际运行供回水温差小于设计值 40%的时间超过总运行时间的 15%时,宜对水系统或其流量控制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造。4.3.164.3.16当冷水系统各主支管路回水温度最大差值大于 2,热水系统各主支管路回水温度最大差值大于 4时,宜进行相应的水力平衡改造。4.3.17

38、4.3.17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的冷水管、凝结水管、风管的保温存在结露情况时,应进行相应的改造。 104.3.184.3.18公共建筑夏季有供冷需求,且同时有生活热水需求,若未利用冷水(热泵)机组的冷凝热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4.3.194.3.19除工艺有特殊要求外,如在同一空气处理系统中同时有加热和冷却过程出现,则应进行相应的冷热回收改造。4.3.204.3.20公共建筑中不具备室温调控手段的采暖空调系统,应进行相应改造。4.3.214.3.21对于采用区域性冷源或热源的公共建筑,当冷源或热源入口处没有设置冷量或热量计量装置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4.4变配电系统单项判定4.4.14.4.1当

39、配电系统元器件参数不能满足更换的用电设备功率、配电电气参数要求时,或主要电器为淘汰产品时,应对配电柜(箱)和配电回路进行改造。4.4.24.4.2变压器平均负载率长期低于 20且今后不可能再增加用电负荷,宜对变压器进行改造。4.4.34.4.3当供配电系统末根据配电回路设置用电分项计量或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核不合格时,应进行改造。4.4.44.4.4当无功补偿不能满足时,应论证改造方法的合理性并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当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 5 年时宜进行改造。4.4.54.4.5当供配电电能质量不能满足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时,应论证改造方法合理性并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当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 5 年时宜

40、进行改造。 4.5照明系统单项判定4.5.14.5.1当公共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限值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4.5.24.5.2公共建筑的公共区域,照明未合理设置节能控制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4.5.34.5.3对于未合理利用自然光的照明系统,宜进行相应的改造。4.6节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单项判定4.6.14.6.1未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公共建筑应根据监控对象特性合理增设监测与控制系统。4.6.24.6.2当集中采暖与空气调节等用能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时,应对与之配套的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改造。4.6.34.6.3当监测与控制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或不能满

41、足节能管理要求时应进行改造。4.6.44.6.4当监测与控制系统配置的传感器、阀门及配套执行器、变频器安装不符合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3 中有关规定,或准确性及工作状态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其进行改造。4.6.54.6.5当监测与控制系统无用电分项计量或不能满足改造前后效果对比时,应进行改造。4.6.64.6.6变风量空调系统应增加排放空气质量监测:如空气洁净度,CO2含量等检测。4.7分项判定4.7.14.7.1公共建筑经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采暖通风空调能耗降低 10以上,且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8 年时,宜对外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4.7.24.7.2公共建筑的采暖通风

42、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经节能改造,系统的能耗降低 20以上且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5 年时,或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3 年时,宜进行节能改造。 114.7.34.7.3公共建筑未采用节能灯具或采用的灯具效率及光源等不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且改造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 2 年或节能率达到 20%及以上时,宜进行相应的改造。4.8综合判定4.8.14.8.1通过改善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照明系统的效率,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参数前提下,与未采取节能改造措施前相比,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照明系统的全年能耗降低 30以上,且静态投资回收期

43、小于等于 6 年时,应进行节能改造。 125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5.1一般规定5.1.15.1.1既有公共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后,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辽宁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 1477 的规定性指标限值的要求。参见表 5.1.1-1、2。表 5.1.11 辽宁地区公共建筑(甲类)围护构件传热系数限值表传热系数限值 K W/(m2K)体形系数0.30.3体形系数0.4围护结构部位严寒 B1地区严寒 B2地区寒冷地区严寒 B1地区严寒 B2地区寒冷地区屋面0.45 0.45 0.55 0.35 0.35 0.45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0.47 0.50 0

44、.55 0.42 0.45 0.50 底面接触室外的架空楼板0.47 0.50 0.55 0.42 0.45 0.50 采暖与非采暖间的隔墙与楼板0.80 0.80 0.80 0.80 0.80 0.80 窗墙面积比0.23.00 3.20 3.20 2.60 2.80 2.80 0.2窗墙面积比0.32.70 2.90 3.00 2.50 2.50 2.50 0.3窗墙面积比0.42.50 2.60 2.70 2.20 2.20 2.30 0.4窗墙面积比0.52.10 2.10 2.30 1.80 1.80 2.00 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0.5窗墙面积比0.71.80 1.80 2

45、.00 1.60 1.60 1.80 透明部分2.60 2.60 2.60 2.60 2.60 2.60 外门非透明部分1.50 1.50 1.50 1.50 1.50 1.50 屋顶透明部分2.60 2.60 2.70 2.60 2.60 2.70 周边地面(m2K)/W2.00 2.00 1.50 2.00 2.00 1.50 非周边地面(m2K)/W1.80 1.80 1.50 1.80 1.80 1.50 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地下室外墙(m2K)/W1.80 1.80 1.50 1.80 1.80 1.50 注:外墙传热系数限值系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Km5.1.25.1.2对外围护结

46、构进行节能改造时,应对原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复核、验算;当结构安全不能满足节能改造要求时,应采取结构加固措施。 表 5.1.12 辽宁地区公共建筑(乙类)围护构件传热系数限值表传热系数限值 K W/(m2K)体形系数0.30.3体形系数0.4围护结构部位严寒 B1地区严寒 B2地区寒冷地区严寒 B1地区严寒 B2地区寒冷地区屋面0.41 0.45 0.55 0.32 0.35 0.45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0.47 0.50 0.55 0.42 0.45 0.50 底面接触室外的架空楼板0.47 0.50 0.55 0.42 0.45 0.50 采暖与非采暖间的隔墙与楼板0.80 0.80 0.

47、80 0.80 0.80 0.80 窗墙面积比0.23.00 3.20 3.20 2.60 2.80 2.80 0.2窗墙面积比0.32.70 2.90 3.00 2.50 2.50 2.50 0.3窗墙面积比0.42.50 2.60 2.70 2.20 2.20 2.30 0.4窗墙面积比0.52.10 2.10 2.30 1.80 1.80 2.00 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0.5窗墙面积比0.71.80 1.80 2.00 1.60 1.60 1.80 透明部分2.60 2.60 2.60 2.60 2.60 2.60 外门非透明部分1.50 1.50 1.50 1.50 1.50

48、1.50 屋顶透明部分2.60 2.60 2.70 2.60 2.60 2.70 周边地面(m2K)/W2.00 2.00 1.50 2.00 2.00 1.50 非周边地面(m2K)/W1.80 1.80 1.50 1.80 1.80 1.50 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地下室外墙(m2K)/W1.80 1.80 1.50 1.80 1.80 1.50 注:外墙传热系数限值系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Km 135.1.35.1.3外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所采用的保温材料和建筑构造的防火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

49、火规范GB 50045 的规定。5.1.45.1.4既有公共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应根据建筑自身特点,确定采用外保温或内保温技术,辽宁地区应优先选用外保温技术。保温、隔热、防水、防火、装饰改造宜同时进行。5.1.55.1.5对于间歇性采暖或外饰面不易变更等有特殊要求、不适合采用外保温技术的建筑,节能改造可采用内保温,外围护结构内保温应有有效的防潮隔汽措施,并处理好热桥,防止结露。5.1.65.1.6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过程中,应通过传热计算分析,对热桥部位采取可靠保温措施,并提交相应的设计施工图纸。5.1.75.1.7节能改造工程应使用成熟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使用环保、可靠、检验合格的材料和设备

50、,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材料和设备。且所用材料应符合改造施工图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有关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规定,不得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未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的节能技术不得在节能改造工程中使用。 5.1.85.1.8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改造施工及验收应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 的相关规定。5.2外墙、屋面及非透明幕墙5.2.15.2.1外墙采用可粘结工艺的外保温改造方案时,应检查原墙体墙面的性能, 并应符合表5.2.1 的要求。5.2.25.2.2外墙采用外保温技术进行改造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

51、及民用建筑节能保温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21/T 1462 的规定。墙体外保温节能改造做法参考附录 B。采用外保温技术施工前,应进行以下操作:1 外墙面上的雨水管卡、预埋铁件、设备穿墙管道、空调机架、搁板和防护栅栏等应提前改装完毕,并预留出外保温层的厚度。墙外侧管道、线路应拆除改装;2 对原外围护结构裂缝、渗漏进行修复,墙面的缺损、孔洞应填补密实,损坏的砖或砌块应进行更换;3 墙面一般的涂料面层应清除;空鼓的饰面砖应清除,满足粘结强度的饰面砖层可不清除,应增加界面剂并采用胶结剂粘结保温层,辅以机械锚固解决;4 在对墙面状况进行查勘的基础上,应对原墙面上由于拆除、冻害、析盐或侵蚀所产生的损害予

52、以修复;5 原墙体表面与基底结合不牢固以及污染严重的面层,尤其是空鼓开裂的砂浆面层应彻底清除干净。局部清理后,表面不平整处用适宜强度的水泥砂浆找平;6 对原有窗台应有保温改造的技术措施。表 5.2.1 处理后的原墙体墙面要求原墙体墙面性能指标要求外表面的风化程度无风化、酥松、开裂、脱落等外表面平整度偏差4mm(在 2m 靠尺内)外表面的污染度无积灰、泥土、油污、霉斑等附着物,钢筋无锈蚀外表面的裂缝无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裂缝饰面砖的空鼓率10%饰面砖的破损率30%饰面砖的粘结强度检验0.4MP5.2.35.2.3外墙采用内保温技术进行改造时,施工前应进行以下操作: 141对原围护结构表面涂层、积灰油

53、污及杂物、粉刷空鼓应刮掉并清理干净;2对原围护结构表面脱落、虫蛀、霉烂、受潮所产生的损坏进行修复;3对原围护结构裂缝、渗漏进行修复,墙面的缺损、孔洞应填补密实;4对原不平整的围护结构表面加以修复;5室内各类主要管线应安装完成,并经试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保温施工。5.2.45.2.4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应有可靠的结合,保温系统与墙身的连接、粘结强度应符合现行标准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l44 要求。对于室内散湿量大的场所,还应进行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规定采取防潮措施。5.2.55.2.5非透明幕墙的节能改造中,其保温系统安装

54、应牢固、不松脱。幕墙支承结构的抗震和抗风压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 的相关规定。5.2.65.2.6非透明幕墙的构造缝、沉降缝以及幕墙周边与墙体接缝处等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处理。5.2.75.2.7非透明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采用石材、人造板材幕墙或金属板幕墙时,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 和现行行业标准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l33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规定:1面板材料应满足国家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石材面板宜选用花岗石等,石材弯曲强度标准值小于 8.0MPa 时,应采取附加构造措施保证面板的可靠性;2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石材面板的

55、抗冻系数不应小于 0.8;3当幕墙为开放式结构形式时,保温层与主体结构间不宜留有空气层,且宜在保温层和石材面板间进行防水隔汽处理;4后置埋件应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 的规定。5.2.85.2.8既有公共建筑屋顶节能改造时,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 的相关规定,且应保证屋面与墙体的保温层及防水层均有良好的连续性。防水施工质量及屋面的节能改造施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 的相关规定,其做法可参考附录 B。屋顶改造可根据公共建筑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措施:1平屋面节能改造前,应对原屋面面层进行处理,清

56、理表面、铲去空鼓部位。根据实际现场诊断勘查,确定保温层含水率和屋面传热系数;2当保温层不符合节能标准要求,防水层破损,可加设坡屋面。如仍保持平屋面,则需彻底翻修。应清除原有保温层、防水层,重新铺设保温及防水构造;3当保温层破损,防水层完好,建筑原屋面保温层含水率较低时,可采用直接加铺保温层后再做防水层或架空屋面做法;4当保温层符合节能标准要求,防水层破损,需要重新翻修防水层。对传统防水屋面,宜在屋面板上加铺隔汽层;5当保温层、防水层均完好,但保温隔热效果达不到要求,可加设坡屋面;6屋面节能改造可根据屋面结构条件和设计要求,加装太阳能设施;如条件允许,也可将平屋面改造为绿化屋面。5.2.95.2

57、.9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之间的隔墙保温可按墙体内保温的要求及做法进行,使用的保温材料除应满足建筑室内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 的防火要求外,还应满足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 测试的烟毒性 t1 级要求。5.2.105.2.10 既有公共建筑楼板、地面下部为室外或为非采暖空间,则应对地面楼板加设保温层,宜将保温层置于楼板底部,可采用粘结、粘钉结合或吊顶方式,如下层空间有防火要求,则 15保温材料和构造做法应满足该空间防火等级要求。5.3门窗、透明幕墙及采光顶5.3.15.3.1透明幕墙节能改造时,需根据幕墙类型,进行专项设计,以满足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 的相

58、关规定,还应对其气密性能、水密性能、抗风压性能、平面内变形性能、抗震性能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检验。5.3.25.3.2透明幕墙节能改造施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下列方法:1根据标准规定的外窗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确定不同类型的透明幕墙(含采光顶)的玻璃,可增加玻璃的层数,或更换为中空玻璃;提高玻璃的遮阳性能可优先选择低辐射中空玻璃,也可采用在原有玻璃的表面贴膜的工艺或增设可调节百叶、卷帘遮阳等措施;2对单元式、明框式、半隐框式透明幕墙,更换幕墙外框时,应考虑优先选择断桥效果好的型材;3施工若不宜采用膨胀螺栓进行后锚固螺栓锚固,可采用化学粘着螺栓的施工工艺;4当采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柱与

59、幕墙之间的间隙应填充防火保温材料,保温层的厚度依据非透明幕墙的节能标准限值计算确定。5.3.35.3.3透明幕墙工程应在安装施工中完成下列隐蔽项目的现场验收:1预埋件或后置螺栓连接件;2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3幕墙四周、幕墙内表面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封堵;4幕墙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及墙面转角节点;5隐框玻璃板块的固定;6幕墙防雷连接节点;7幕墙防火、隔烟节点;8单元式幕墙的封口节点。5.3.45.3.4既有公共建筑的外窗改造可根据公共建筑具体情况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安全、隔声、通风和节能等性能要求。可采取如下措施:1在原有单玻窗外(或内)加建一层,形成双层窗,且应确定合理的玻璃间距,并满足对窗

60、户的节能标准限值; 2外窗改造更换外框时,应考虑优先选择塑料、隔热铝合金、玻璃钢以及钢塑复合、铝塑复合、木塑复合框料等断热桥效果好的型材和密封好、有热反射功能的中空玻璃; 3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充,并用密封膏嵌缝,不应采用普通水泥砂浆补缝。外门如有门芯板应采用保温型门芯板;4外窗改造后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应选用气密性等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 标准中 6 级的窗户;5房间宜根据门窗气密性设置可调节的换气装置或设施。5.3.55.3.5遮阳设施的安装应牢固、安全,并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且牢固、安全。加装外遮阳时应对原结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