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_第1页
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_第2页
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     【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未能挽救没落的清政府,最终以失败告终。“中西医汇通”是近代以来传统医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目的在于融合中西两种医学的学术流派,其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所取得的成就甚微。然而,当我们摒弃某些固有的成见,把它们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真地考察一下,是不是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呢?“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何在?“中西医汇通”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何在?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本文就上述几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西

2、医汇通 医学史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固有的传统医学,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医家开始努力探索融合二者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著书立说,发表各自的观点和体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派。中西汇通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明末,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汇通中西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西法,“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先,必须翻译”,也就是先要学习,然后会通,由“会通”而“归一”,最后达到“超胜”1。而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他在为万国药方(1

3、890年)作序时写道:“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岂曰小补哉!”我们暂且不论李氏秉国时为后世遗讥的一面,单就他的这一观点而言,无疑对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学术思想影响甚大。谈到李氏,就不能不想到近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洋务运动”,本文就“洋务运动”和“中西医汇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自的影响作一初浅论述。    “洋务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国内出现了暂时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掌握大权的恭亲王奕等人,并没有

4、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朝统治的危机感。他们在勾结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长技”,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李、左等人认识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迫于当时局势不断恶化的压力,开始寻找扭转不利时局的对策。他们继承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维持满清的统治;二是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胥。这一时期,对“洋务运动”的宗旨说得最完整、最透彻的

5、是冯桂芬。他在1861年写成的校庐抗议中明确提出,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道”2。这一思想很快就成了当时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并且开始在整个社会上流传开来,逐渐成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对待中西方事物的主流思想。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和西方新事物的继续大量涌入,更多的问题摆在了国人的面前,需要人们去认真地反思。1895年4月,沈毓桂在万国公报第75期上发表的匡时策一文中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中体西用”的说法流行整个社会,成为各阶

6、层的人们都能接受的思想原则。毫无疑义,当时的洋务派是“中体西用”论的鼓吹者,如“洋务运动”后期代表人物张之洞为此专门写了劝学篇一书,对“中体西用”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阐述和总结,可谓“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集大成者。    持续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毕竟是近代史上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初次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首先,在“求强”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史上最早的军事工业并建立了新式陆海军,不仅使中国踏上了军事近代化的历程,也在古老的中国开创了近代工业的先河。其次,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诸国坚船利炮的背后是其所拥有的雄厚的经

7、济实力,所以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族工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业。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这些皆是新的开始和尝试。其三,兴办洋务需要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于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书籍和创办报刊等诸多新的文化教育举措开始付诸实施。其四,在思想观念方面,很多开明的官僚和士大夫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不再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而被看成是求强求富的重要手段;而西方的制造技术和各种器物,已不再被视为“奇技淫巧”,而被看作是“制造之精”。中国已不再是立于世

8、界“中央”的“天朝”,也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华夏”之邦,而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员,并且是远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2它表明国人已经从数百年“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开始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周围的世界。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汹涌而来的西方文明,一部分开明的国人开始反思我们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引以为傲的并且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所在,这当中显然包括中医学这门曾经为我们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古老学科。    “洋务运动”中的医学发展    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一直在有选择地引进西学,这是整个“洋务运动”的一部分,其中自然包括西医学。西医学在经历教会途径传入,并在中国各界尤其是文化界、医界产生相当影响之后,逐步开始由政府引进。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先于1871年在京师同文馆科学馆中增设医科,教授西医学,后又于1881年在天津设立医学馆(1893年改称北洋医学堂)1。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上述措施收效甚微,但作为近代史上官方引进西方医学的肇端,它还是有其特定价值的。同时,西方医学的不断传入和引进给洋务派人士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处理中医学与西医学二者之间关系。作为洋务派首领之一的李鸿章,在1890年为万国药方一书作的序中,认为中西两种医学在方法论上存在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