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某点火线圈安装板疲劳的问题_第1页
浅析某点火线圈安装板疲劳的问题_第2页
浅析某点火线圈安装板疲劳的问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某点火线圈安装板疲劳的问题    1、有限元分析1.1 点火线圈安装板模型的建立 采用三维软件对点火线圈安装板进行建模。将模型导入到Hypermesh软件中,对导入的点火线圈安装板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安装板网格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安装板网格模型1.2有限元分析结果 对图1所示的点火线圈安装板网格模型进行有限元应力计算,设定其材料属性,弹性模量E=2.07e+5MPa,泊松比为0.3,密度为7.9e+3kg/m3。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的应力深蓝色表示应力最小,红色表示应力最大。红色处的应力值为505.04MPa,改应力值大于安装板所用材料的许用

2、应力。同时有青绿色出现的位置应力也相对较大。 图2 安装板计算结果2点火线圈安装板振动疲劳试验研究 2.1试验目的 试验目的:对点火线圈的安装板进行振动疲劳试验,发现安装板疲劳断裂程度及断裂位置,为改进安装板的设计提供依据。 2.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由电动振动实验台、功率放大器、超低频扫频信号发生器、数字电压表、电荷放大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和示波器等仪器组成。测试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测试系统框图 2.3 试验条件 扫频条件 50100 Hz/10 min 振动加速度 43.1 m/(有效值) 振动方向 分别沿着x,y,z三个坐标轴方向振动 振动时间 每个坐标轴轴向分别为20 小时2.4

3、 试验过程及结果 试验中,试件通过专用夹具安装在试验台上。安装的时候,把铅直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水平X、Y方向分别为点火线圈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安装示意见图4。 图4 坐标示意图 按照图3测试系统框图安装连接实验设备及试件。试验信号是由超低频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正弦扫频信号。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放大后的正弦扫频信号带动振动台振动。安装在振动台上的加速度传感器拾取的加速度振动信号,振动信号经电荷放大器输送到示波器及电压表进行显示。现场试验人员观察并记录信号的变化情况。 在Z方向对点火线圈安装板进行振动疲劳试验。启动信号发生器,将扫频条件设置为:50100 Hz/10 min,调节功率放大器,同时

4、观察示波器,使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为43.1m/s2。Z方向试验时间为20小时,每经过1小时,试验人员停机检查一次试件的情况。经历20小时振动之后,观察试件外观正常,没有螺丝松动、裂痕、裂纹等现象出现。然后改变振动方向,进行X方向振动,振动过程和Z方向相同。经历X方向20小时振动后试件外观正常,无螺丝松动、裂痕、裂纹等现象出现。再次改变振动方向,在Y方向进行试验,在试验开始70分钟后,试件出现纵向裂纹,位置为图5中的位置。120分钟后,位置出现纵向断裂;160分钟后,试件的右边线圈螺栓振断,脱落,位置为图中的 位置;280分钟后试件中间线圈螺栓振断,明显松动,出现横向断裂,位置为图中的位置。试验停

5、止。试件损坏情况如图5所示: 图5损坏的试件2.5 试验分析 点火线圈在振动试验中,当沿着Y方向振动的时候容易导致其机械结构出现裂纹、断裂,甚至是点火线圈绕组由于固定螺栓断裂而从支架上脱落。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由于安装板上的安装孔位置分布不合理,使得点火线圈安装系统在振动中形成“悬臂式”的安装方式,从而导致了支架结构在某些位置会出现应力过大的情况。由图3和图5比较可以看出,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即安装板在图5所示的、处都出现应力过大的现象。3、改进措施及其验证3.1 改进措施 通过有限元和试验分析可知安装板在图5所示的、所示机械结构处都出现应力过大的现象。因此对安装板的机械结构进行改进

6、。建议将断裂处的缺口改过度圆弧形状,断裂处的板加厚2mm。3.2 改进后安装板应力计算 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如图6所示,应力计算结果如图7所示。图6 改进后的网格图 图7 改进后安装板计算结果 从图7可以看出,改进后的点火线圈安装板的应力计算结果显示,改进前的、断裂处的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同时,对改进后的点火线圈安装板也做了振动疲劳试验,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整个安装板没有螺丝松动、裂痕、裂纹等现象出现。因此说明改进措施合理。4、结语 通过有限元和振动疲劳试验分析,发现原点火线圈安装板由于机械结构不合理,导致某些位置应力集中。而改进后的安装板消除了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提高了点火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